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目的建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为东线工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和制订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专家咨询法和流行病学多维综合评价等方法对东线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指标进行评估,以确定预警指标。结果评估研究了53个监测预警指标,其中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40个。结果表明钉螺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的主要指标,其中又以钉螺孳生位置最为重要。据此建立了东线工程4个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等级,分别为Ⅰ级:钉螺扩散进入输水河道渠首(一级泵站上);Ⅱ级:里运河钉螺扩散越过N 32°54;′Ⅲ级:里运河钉螺扩散越过N 33°03′或越过金湖站;Ⅳ级:钉螺扩散越过N 33°15′或越过洪泽站。同时确定了4个人畜感染指标为重要的指示性指标。根据各项指标间关系,确定了东线工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方法。结论初步确定了钉螺为主、人畜感染为辅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东线工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钉螺监测范围和监测点布局。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分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监测范围内水源河道、输水河道工程布置和钉螺分布情况;以秩和比综合评估法对各监测河段和监测点进行钉螺扩散风险评估;用GPS和Google地图描述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钉螺监测布局。结果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钉螺监测范围包括水源河道6个河段、输水河道4个河段及16个监测点,监测面积为640.66hm2。秩和比综合评估法表明,水源河道中芒稻河秩和比最高(2.17)、输水河道中以里运河最高(1.92);水源河道监测点秩和比以江都西闸外最高(2.07)、输水河道监测点以江都水利枢纽消力池最高(2.33)。研究发现,里运河钉螺分布最北点位于北纬33°02′40.32″、东经119°24′12.03″。GPS定位和Google地图显示南水北调东线钉螺监测呈点-线结合的布局。结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芒稻河、夹江、新通扬运河、三阳河等水源河道及里运河高邮段,以及江都西闸口、江都水利枢纽消力池滩地和泰州引江河口等监测点钉螺孳生和扩散风险较大,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点-线结合的钉螺监测布局被初步确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区螺情和血吸虫病病情现状,为建立该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宝应及金宝航道以南的输水河道及影响区为监测范围,采用常规法进行钉螺监测和人畜血吸虫病监测调查,同时选择里运河高邮界首渡口、金宝航道和宜陵河口为监测点,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进行水体钉螺监测。结果 2006-2009年南水北调东线钉螺面积70%以上分布在水源区,并呈下降趋势;17%~28%分布在相邻的湖区;输水河道钉螺面积占0.36%以下,分布于原历史有螺区域。3个监测点网捞法打捞漂浮物2 824kg,未发现钉螺;投放稻草帘880块,在宜陵河口诱获钉螺456只;居民查病血吸虫阳性率由0.19%下降至0,未发现病畜。结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区的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输水河道钉螺未发生北移扩散,主要风险是水源区及相邻的湖区尚有较多钉螺孳生,仍需对工程区加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里运河宝应、高邮段钉螺分布和扩散动态。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法了解里运河宝应和高邮段钉螺历史分布情况,用常规调查法及水体打捞、诱螺法监测河岸、水体钉螺分布。结果里运河最早于1955年在高邮段发现钉螺,里运河钉螺分布最北端位于运河西堤东坡宝应地龙渡口。2001-2010年对里运河高邮段动态监测表明,现有钉螺呈低密度、小面积波动,分布范围在119°24′36″~119°25′34″、32°48′30″~32°54′05″。2006-2010年里运河宝应、高邮段打捞漂浮物和诱螺监测均未发现钉螺。结论迄今为止尚无证据表明里运河钉螺发生北移扩散,但长期开展南水北调东线钉螺和血吸虫病监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前后,国内学者围绕工程建设是否会导致钉螺和血吸虫病传播北移扩散、钉螺在北方能否生存繁殖、北移并存活的钉螺能否传播血吸虫病,以及气候影响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主要在东线工程江苏段及中线引江济汉工程相关区域。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泵站抽引调水的方式及输水河道生态条件不会造成钉螺北移扩散和血吸虫病向北方传播,东线工程及中线引江济汉工程通水前后监测未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蔓延扩散迹象。持续开展南水北调工程相关区域钉螺监测可为后续工程建设和运行提供科学支撑和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宝应段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机械抽样结合 环境抽样设框法,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宝应段的潼河、里运河、金宝航道、周边历史有螺湖滩以及南水北调 东线工程引水、输水区域外围环境进行钉螺调查,采用“ 网捞法” 和“ 稻草帘诱螺法”,在南水北调东线宝应 站下游、里运河新民段、中港河口、金宝航道南运西闸西口等进行水体钉螺扩散监测;采用“ 淘洗过筛法”对 宝应站清污机上的漂浮物进行钉螺监测;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宝应段沿线的 8 个流行村居民、门诊“ 三热” 病人和腹泻病人、流动人群,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筛查,阳性者用 Kato - Katz 法进行病原学检测。 采用间接血凝法(IHA)开展家畜查病。 结果 2006 ~ 2018 年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宝应段水源 /引水河道查 螺面积1 459. 12 hm2 ,输水河道查螺面积 1 387. 05 hm2 ,结果未发现活钉螺。 对工程区域外重点环境调查面 积1 965. 35 hm2 ,结果新 发 现 钉 螺 面 积 0. 69 hm2 。 解 剖 钉 螺 2 570 只, 均 为 阴 性。 累 计 打 捞 漂 浮 物 20 316 kg,投放诱螺帘5 046块,结果均未发现钉螺。 2006 ~ 2018 年疫区居民血清学查病 24 890 人次,阳性 率 1. 18% ;门诊查病19 443人,阳性率 0. 06% ;流动人群查病 12 839 人,阳性率 0. 18% 。 粪检均未发现血吸 虫病人。 累计查畜3 507头次,未发现病畜。 结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和运行未造成钉螺扩散及血吸虫 病的传播,但需重视人畜携带造成钉螺扩散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金宝航道区域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金宝航道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东线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每年对金宝航道及其一级支流、周边滩地进行钉螺调查,选择金宝航道退水闸段为监测点,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进行钉螺扩散监测.对沿线居民、渔船民进行血吸虫病监测,同时对渔船携螺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06-2010年共查螺36...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高邮段调水前钉螺分布和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方法 方法 选择南水北调东 线工程输水干线高邮段大运河、 三阳河及其两岸3 km 范围, 以及输水干线毗邻的高邮湖区为监测区, 采用常规法进行钉螺 和人畜血吸虫病监测。同时在大运河和三阳河各设立3个水体钉螺监测点, 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进行监测。结 结 果 果 2006-2012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高邮段未查出感染性钉螺以及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和病畜; 大运河钉螺面积呈下 降趋势, 三阳河未发现钉螺。水体钉螺监测点打捞漂浮物270 kg, 投放稻草帘720 块, 均未发现钉螺。结论 结论 南水北调东 线工程高邮段残存钉螺未发现北移扩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关区域钉螺和日本血吸虫生长积温。方法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中采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有关气象台站1960~2011年日平均气温值建立数据库,按照血吸虫病气候-传播模型分别计算1960~2011年各年度钉螺的有效积温和日本血吸虫有效积温,计算钉螺ETs/SDTs比值和日本血吸虫ETp/SDTp比值,并以钉螺和日本血吸虫ET/SDT比值均>1作为血吸虫病可能传播的判断依据。结果 1960~2011年天津、德州、济南、兖州、徐州、淮安、盱眙钉螺平均有效积温均>3 846.28日度,钉螺ETs/SDTs比值均>1;各代表站日本血吸虫平均有效积温均>842.95日度,ETp/SDTp比值均>1。表明南水北调东线相关区域早在1960年甚至更早即已具备钉螺和日本血吸虫生长繁殖的温度条件,但东线工程N33°15′以北地区从未有自然界钉螺孳生的报告,亦未发现钉螺北移迹象。结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关区域历年ETs/SDTs和ETp/SDTp均>1,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关区域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钉螺/血吸虫病随调水而北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西线及洪泽湖区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方法调查南运西闸至洪泽湖工程布置、洪泽湖沿岸水产养殖、有关水文和调水量等情况,选择金宝航道及洪泽湖监测点开展钉螺和人群血吸虫病监测调查。分析东线工程运西线及洪泽湖区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的可能性。结果洪泽湖区缺乏钉螺孳生环境和生态条件;金湖站和洪泽站工程设施不利于钉螺扩散;洪泽湖至金宝航道各级水位呈递降变化,向洪泽湖调水需通过泵站提水。按多年平均计,金宝航道段全年调水量为25.58亿m3,其中枯水期约占75%。2008-2011年金宝航道及洪泽湖区开展钉螺监测调查均未发现钉螺。2008年血清学筛查居民3 088人,血清阳性率为0.29%;2008-2011年血清学筛查水上流动人群4 758人,血清阳性率为2.42%,水上流动人群血清学阳性率明显高于居民(χ2=0.083,P<0.01)。血清阳性者粪检均为阴性。结论洪泽湖区至今仍无钉螺孳生和血吸虫病流行,历史上流行血吸虫病的金宝航道区域目前也无血吸虫病再流行的情况发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西线及洪泽湖区不太可能出现钉螺孳生扩散和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运行后里运河高邮段钉螺分布及水位变化。方法 2014—2019年,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和打捞水体漂浮物观察法,分别对里运河高邮段河岸和水体进行钉螺监测;收集、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前典型水文年份以及2016—2019年里运河高邮段水位变化情况。结果 2014—2019年,里运河高邮段累计开展钉螺调查235.42 hm2、打捞漂浮物75.8 kg,均未发现钉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前,里运河高邮段水位多为汛期较高、枯水期较低,运行后呈枯水期水位抬高、汛期相对较低的状态。结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后,里运河高邮段改变了河岸环境原有的 “冬陆夏水” 状态,因此不利于钉螺孳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江苏省沿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以加强沿江地区的血吸虫病控制。方法采用专家咨询及多维综合评价等方法,以江苏省沿江滩块为单位建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以镇江扬中–常州新北段江滩为试验区,建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数据库,计算获取各滩块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指数,据此进行风险预警分级;采用Google Earth制作江滩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预警地图。结果初步建立了江苏省沿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48项。调查镇江扬中至常州新北段江滩96块,有6个滩块风险指数≥2.0,有10个滩块风险指数≥1.5但<2.0,有26个滩块风险指数≥0.9但<1.5,其余均<0.9。分别以红色、橙色、黄色、白色标示不同风险指数等级,并制作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预警地图,其中红色和橙色均含有感染性钉螺、疫水阳性等高风险指标。结论建立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可以提供分级预警管理,也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江水北调对钉螺北移扩散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评价江水北调工程对钉螺北移扩散的影响,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水文学及现场试验等方法,对江水北调工程运行情况、水文资料、血吸虫病和钉螺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江水北调受水区钉螺面积消长与水源区钉螺面积变化无相关性(r=0.550,P>0.05),与调水量亦无明显相关性(r汛期=-0.073,r枯水期=-0.266,r年调水=-0.174,P均>0.05);里运河宝应、高邮段钉螺孳生范围相对稳定;迄今为止北纬33°15′以北地区仍未在自然界发现钉螺。结论江水北调40多年来输水干线的钉螺无明显北移迹象,同时也未有证据表明调水工程造成钉螺及血吸虫病扩散。  相似文献   

14.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北纬31°25’~31°43’、东经117°16’~117°51'之间,是我国5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湖边地区历史上从未有过血吸虫病流行的报道,多次现场调查也未曾发现湖区有钉螺孳生或有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例[1]."引江济淮"工程是将长江水经巢湖引入淮河的一项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有研究表明,该工程建成后,存在引起钉螺和血吸虫病向巢湖扩散蔓延的风险,巢湖湖边地区有可能成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2].为做好巢湖湖边地区血吸虫病的监测预警工作,防止因"引江济淮"工程建设造成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根据《2008~2012年安徽省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方案》,2010年在巢湖湖边地区开展了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特点和水工建筑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影响。方法调查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布置情况,分析工程特点和水源调度方式对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现场试验观察硬化河岸、"胸墙"、清(拦)污设施、水泵、消力池等水工建筑防螺作用。结果东线工程东平湖以南将建13级、共34座泵站;江都泵站引河硬化后已连续3年未查获钉螺;泵站前设置的拦污栅和清污机可有效拦截大部分漂浮物而使钉螺失去吸附载体;水泵内复杂的螺旋水流可使钉螺和吸附的漂浮物完全分离;泵站消力池水体可沉淀钉螺,水淹3、6个月钉螺死亡率分别达74%和98%;控制流速在0.2 m/s时,涵闸"胸墙"可完全拦阻漂浮物而有效防止钉螺扩散;东线工程水源由长江、淮河等组成,淮河枯水期多抽调江水,淮河丰水期多用淮水。结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布局特点、水源组成、调度方式及各级泵站和附设水工建筑均不利于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北移扩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高邮段血吸虫病疫情现状。 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高邮段大运河、三阳河及毗邻的湖区进行钉螺监测调查;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对大运河和三阳河监测点进行水体钉螺监测;采用 DDIA 和 IHA 对相关监测区居民及家畜进行血吸虫病筛查,筛查阳性者采用粪便孵化法或 Kato-Katz 法进行病原学检测。 结果 2016-2019 年大运河和三阳河河道累计调查钉螺面积 309. 66 hm2,未发现钉螺;毗邻的湖区累计调查面积 11 402. 74 hm2,查出有螺面积 27. 55 ~ 77. 51 hm2。 监测点打捞漂浮物 125 kg,投放稻草帘 160 块,均未发现钉螺。 人群查病 31 311 人次,其中 DDIA 阳性 226 人次;病原学查病 10 736 人次,未发现阳性。 家畜调查 1 083 头次,未发现病畜。 结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高邮段未发现血吸虫病疫情和钉螺扩散,但开展血吸虫病和钉螺监测仍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水流水势变化对钉螺北移的影响。方法调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前后调水量、水流、水位资料,比较分析工程实施后水流水势变化及对钉螺北移扩散的影响。结果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比江水北调现状计划增加抽江水量38亿m3,增调水量主要在10月至次年5月,枯水期增调水量占78.51%~92.36%。一期工程输水规模扩大,但输水河道输水水位基本不变。夹江、芒稻河等水源河道钉螺面积为255.96hm2,阳性钉螺面积为8.27hm2;输水河道钉螺面积为2.09hm2。GPS定位调查表明输水河道钉螺局限分布在里运河高邮段,西岸钉螺分布北端位于北纬32°54.076′,东岸钉螺分布北端位于北纬32°53.293′。结论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枯水期调水量增加,避让了汛期钉螺漂流扩散的风险;冬春季输水河道长时间维持高水位可抑制钉螺的繁殖,因此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水流水势变化未明显增加钉螺漂流北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地区钉螺监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地区钉螺分布及其对调水安全的影响。方法每年春季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对东线工程源头地区进行钉螺分布调查,同时选择江都水利枢纽泵站消力池滩地定点监测钉螺扩散。结果2006-2009年东线工程源头地区查出钉螺面积分别为256.11、184.55、164.92hm2和121.16hm^2;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为8.3、1.0、1.0hm^2和0hm^2;活螺密度也呈逐年下降趋势。GoogleEarth地图显示东线工程源头地区钉螺主要分布在夹江和芒稻河。对江都泵站消力池滩地定点监测发现局限性低密度扩散钉螺,分析原因为引河疏浚工程建筑垃圾携带所致。结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区存在钉螺扩散的风险,因此有必要长期开展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研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河道漂浮物漂流规律和水体钉螺扩散的潜在风险。方法 方法 采用打捞法和稻 草帘诱螺法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河道水体钉螺进行监测, 并通过GPS定位漂流试验对输水河道中钉螺随水扩散的 可能性进行评估。结果 结果 2006-2013年汛期, 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里运河及金宝航道打捞漂浮物8 338.0 kg, 投放稻草帘 2 100块, 均未发现钉螺。漂浮物定位漂流试验表明, 东线工程通水前高水河段表层北向水面流速为0.45 m/s时, 搭载 GPS定位器的漂浮物 (GPS漂浮物) 平均漂流速度为0.56 ~ 0.60 m/s, 平均每次漂流999.70 ~ 1 995.50 m; 金宝航道段则无 明显漂流。试通水期高水河水面流速为0.45 m/s时, GPS漂浮物平均漂流速度为0.35 ~ 0.41 m/s, 平均每次漂流1 248.06 ~ 1 289.44 m; 金宝航道段水面流速为0.28 m/s时, 平均漂流速度为0.25 ~ 0.27 m/s, 平均每次漂流477.76 ~ 496.38 m。漂流 试验显示GPS漂浮物在水流、 风向、 船行波作用下, 逐渐向岸边靠拢, 在受到芦苇、 水草或其他障碍阻滞时则停止不前, 如 无外力帮助则不能继续漂流。 结论 结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河道水体监测未发现钉螺, GPS定位漂流试验显示漂浮物 随水漂流距离受流速和岸边环境限制。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工程的建设实施可能会引 起生态环境变化。 本文对南水北调工程以及沿线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进行了概述,重点从钉螺扩散、孳 生等方面对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对血吸虫病传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研究表明,工程引起某些生 态环境变化可能会导致钉螺随调水北移,血吸虫病流行范围向北方扩散蔓延。 因此,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 中,要做好钉螺控制、疫情监测、健康教育、环境改造等血防工作,才能降低或消除南水北调工程引起血吸虫 病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