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早产儿喂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2016年榆林市星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186例随机分为母乳喂养组56例、配方奶粉喂养组69例、肠外营养组61例,观察不同组别早产儿体格指标、血清前白蛋白含量、喂养不耐受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配方奶粉喂养组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身长增长速率及5、10 d血清前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早产儿,而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母乳喂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早产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肠外营养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肺部感染的比例明显低于配方奶粉喂养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早期配方奶粉喂养可以有效促进生长发育,但喂养不耐受、并发症发生风险高。针对早产儿营养支持治疗,建议在鼓励坚持母乳喂养的同时适当给予配方奶粉喂养,对于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可以适当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北京市小汤山医院2012年参加体检的28 057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 268人,年龄(46.81±14.01)岁,女性10 789人,年龄(43.68±13.52)岁。用Person相关分析研究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之间的关联性,并按照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水平对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的影响。结果代谢综合征组人群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高于未患代谢综合征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与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P0.01);在控制年龄、性别和代谢综合征其他组分后的偏相关分析中,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和高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依然存在(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年龄、性别后,随着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升高,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1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最低组)比较,第2组的OR值(95%CI)为1.190(1.085~1.306),第3组的OR值(95%CI)为1.547(1.405~1.702),第4组的OR值(95%CI)为2.243(2.039~2.466)。结论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间存在相关性,是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异常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母乳和配方奶粉喂养对婴儿机体脂肪酸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于2006年10~12月,选取北京市酒仙桥地区的正常健康婴儿80例,其中母乳喂养者40例(男25,女15)、配方奶粉喂养者40例(男23,女17)。每种喂养方式又分为3~4个月龄和8~9个月龄两个年龄组,均为20例。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对母乳和婴儿食用的配方奶粉、以及婴儿血浆进行脂肪酸测定。【结果】母乳中饱和脂肪酸含量[(38.23±5.34)%]显著低于配方奶粉中的含量[(44.75±4.97)%](P<0.01);而母乳中n-6脂肪酸含量[(25.83±4.96)%]和n-3脂肪酸含量[(1.01±0.53)%]则较配方奶粉明显升高[(19.06±6.78)%,(0.49±0.14)%](P<0.01)。总n-6/n-3脂肪酸比值在母乳(29.75±12.30)显著低于配方奶粉(42.09±18.83)(P<0.05)。母乳和奶粉喂养对婴儿血浆脂肪酸的影响主要见于8~9个月龄,母乳喂养组血浆单不饱和脂肪酸[(18.68±4.42)%]显著低于奶粉组[(26.56±3.87)%](P<0.01),而n-6脂肪酸[(40.51±3.80)%]和n-3脂肪酸[(4.28±1.35)%]均显著高于奶粉喂养组[(34.95±3.89)%,(2.58±0.65)%](P<0.01);血浆总饱和脂肪酸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同时n-6/n-3脂肪酸比值在母乳喂养组(10.55±3.92)要显著低于奶粉组(14.21±3.36)(P<0.01)。【结论】配方奶粉在脂肪酸组成上不同于母乳;母乳喂养能够使婴儿获取更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并降低机体n-6/n-3脂肪酸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生命早期饥荒暴露对成年后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年全国基线数据,共2854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将出生于1956-1958年、1959-1961年和1962-1964年的研究对象分为饥荒前出生组、饥荒期出生组以及非暴露组(对照组)。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4年相关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联合应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疾病风险评分匹配方法控制偏倚和混杂。结果 饥荒前出生组、饥荒期出生组、非暴露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分别为16.00%、16.47%和14.86%,无论是否进行疾病风险评分匹配,模型中双重差分项均不显著(均有P>0.05),饥荒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相比,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无显著差异。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供的证据不足以充分证实生命早期饥荒暴露会增加成年后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有待大样本人群研究对该问题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中老年人群中评估碳酸饮料饮用频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人群来自"天津人群慢性炎症与健康促进队列(TCLSIH)"研究。碳酸饮料饮用频率通过信效度验证的问卷调查得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与颈动脉斑块采用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碳酸饮料饮用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结果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碳酸饮料不同饮用频率组人群IMT的比值比(95%置信区间)在男性人群中为1.00,0.89(0.62, 1..28),0.97 (0.65, 1.43)(趋势性P0.05);在女性人群中为1.00,0.59 (0.26,1.24),0.83 (0.41, 1.60)(趋势性P0.05);碳酸饮料不同饮用频率组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比值比(95%置信区间)在男性人群中为1.00,0.86 (0.58, 1.25),0.86 (0.56, 1.29)(趋势性P0.05);在女性人群中为1.00,0.94 (0.47, 1.77),2.20 (1.21,3.91)(趋势性P 0.05)。结论该研究表明在中老年女性人群中,过高的碳酸饮料饮用频率(≥每周1杯)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营养学报,2019,41(2):122-128]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成年人群中评估咖啡摄入频率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 以2013~2015年“天津慢性低度系统性炎症与健康队列”研究的19,224名成年人为对象。使用食物频率问卷评估咖啡摄入频率;通过自评抑郁量表评估抑郁症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评估咖啡摄入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 总人群抑郁症状患病率为35.2%。调整混杂因素后,咖啡摄入频率[杯(200ml)]≤1/w、2~3/w和≥4/w者抑郁症状的比值比(95%置信区间)在总人群中为1.00、0.97 (0.84,1.12)和1.11 (1.07, 1.27)(趋势性P<0.01);在男性人群中为1.00、1.00 (0.81, 1.23)和1.25 (1.02, 1.53)(趋势性P<0.01);在女性人群中为1.00、0.93 (0.76, 1.13)和0.99 (0.82, 1.18)(趋势性P=0.73)。结论 在总人群和男性人群中,过高的咖啡摄入频率(≥4/w)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营养学报,2022,44(1):19-24]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压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及其解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2006年4月~9月黑龙江省电力医院体检职业人群共1 598人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0~70岁。收集样本人群的相关信息、测量腰围、血压、血糖、血脂,并将各指标按照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分组。结果对血压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关系有意义的影响因素有性别、饮酒量、文化程度、体力活动及糖尿病家族史。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随血压增高而增高,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高血压三组比值比以4倍递增,高血压组是正常血压组的17倍,1、2级高血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按收缩压及舒张压进行血压分类比较,结果可见,收缩压升高导致的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增加的幅度较大;高血压前期组与正常血压组比较,随着血压的升高男性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上升较明显,但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比较,女性上升幅度较大。结论随着血压升高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呈上升趋势,但在高血压人群其上升趋势不显著。不同性别其上升幅度不同。  相似文献   

8.
于小英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007-5008
目的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早产儿分为奶粉喂养组、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同时对早产儿出生时、纠正胎龄40周、纠正年龄2月时的体质量、身长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监测。结果早产儿纠正胎龄40周时,母乳喂养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均大于奶粉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且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年龄2月时,奶粉喂养组各项指标变化均大于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且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在纠正胎龄40周时,通过母乳喂养可以促使患儿的生长和发育,之后可通过奶粉喂养促使早产儿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42天婴儿身长体重及营养状况的影响,为指导婴儿合理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全年在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2 376例42天婴儿,调查其生后喂养方式,按照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测量身长、体重,采用身长的体重法评价营养状况。结果 42天婴儿母乳喂养率为66.5%。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42天时体重增长分别为1.75 kg、1.61 kg和1.69 kg,身长增长分别为6.46 cm、6.24 cm和6.47 cm。母乳喂养组42天时的身长增长值和体重增长值均明显高于混合喂养组(P0.05)。42天时混合喂养组有偏瘦倾向的婴儿所占比例最高(14.9%),母乳喂养组最低(10.4%)。母乳喂养组有偏胖倾向的婴儿所占比例最高(14.8%),人工喂养组最低(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2天母乳喂养率尚有待提高。母乳喂养可以很好地促进婴儿身长体重的增长,但并没有使42天婴儿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降低。混合喂养婴儿42天时生长发育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早期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北京市某社区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出生的416例婴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喂养方式分为基本纯母乳喂养组和非母乳喂养组。采集婴儿出生及6月龄内的体检信息,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6月龄内身长和体重生长速率Z评分的影响。结果 1月龄时基本纯母乳喂养组与非母乳喂养组之间,0~1月龄体重生长速率Z评分和0~3月龄身长生长速率Z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月龄时基本纯母乳喂养组与非母乳喂养组之间,3~6月龄及0~6月龄身长、体重生长速率Z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6月龄非母乳喂养组(0.60)婴儿的体重生长速率Z评分高于基本纯母乳喂养组(-0.01),身长生长速率Z评分也同样表现出非母乳喂养组(0.40)高于基本纯母乳喂养组(-0.03);0~6月龄的体重生长速率Z评分非母乳喂养组(0.90)高于基本纯母乳喂养组(0.60),身长生长速率Z评分非母乳喂养组(1.00)高于基本纯母乳喂养组(0.70)。结论婴儿3月龄时的喂养方式会影响其之后的生长速率,配方粉的添加可导致生长速率曲线上移,从而增加婴儿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