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单腔气管导管插管和呼吸暂停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 40例手汗症患者在电视胸腔镜下行双侧T2~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根据气管插管麻醉的不同分为单腔气管捕管组(A组)和双腔气管插管组(B组),每组20例.分别于右侧胸切皮前(T1)、右侧膨肺前(T2)、右侧膨肺后正常机械通气时(T3)、左侧膨肺前(T4)、左侧膨肺后正常机械通气时(T5)、麻醉结束时(T6)记录患者NBP、HR,SpO2、PErCO2及手术侧肺萎陷情况、暂停通气(或单肺通气)时间、相关并发症和麻醉费用情况.结果 围术期两组患者SBP、DBP、HR均在正常范罔内,两组SpO2均能维持在98%以上.T3、T5时A组PErCO2较T1,时明显升高(P<0.01),并显著高于B组(P<0.01).A组手术侧肺萎陷理想,手术野暴露满意,平均暂停通气时间为7.3 min,最长为16 min.B组患者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均成功,有7例肺萎陷不理想.术后第1天A组声音嘶哑、咽喉痛的发生率较B组略低.A组麻醉费用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 单腔气管导管麻醉和呼吸暂停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中应用具有插管快速、安全、并发症少和花费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喉罩或单腔气管内插管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行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的手汗症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A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24岁;B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23岁。A组使用喉罩通气,B组使用单腔气管内导管,均应用小潮气量较快频率正压通气及间歇人工气胸。观察两组麻醉期间各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pO_2)、心电图(ECG)的变化。同时记录喉罩/单腔导管置入时间、CO2充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无并发症。A组喉罩/插管置入时间和喉罩/单腔管呛咳、术后咽喉疼痛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MAP、HR水平在T2(喉罩/单腔管置入后)和T7(苏醒后拨喉罩/单腔管时)明显高于T1(麻醉诱导完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MAP、HR水平在T2和T7时亦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ECG、SpO_2和PetCO_2无明显变化。结论喉罩或单腔气管内插管结合间歇的人工气胸都能满足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操作需要,喉罩具有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胸腔镜双侧腋下单切口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胸外科自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收治手汗症患者19例,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24.7(15~33)岁,全组均在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胸腔镜下行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8.4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6 d。术后随访17例,随访时间2~10个月,所有患者手部多汗症状全部消失,无霍纳综合征和血气胸等并发症。结论胸腔镜双侧腋下单切口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电视胸腔镜下行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是治疗手汗症的有效方法。我院自2006年7月~2007年7月,采用单腔气管插管麻醉电视胸腔镜下向术侧胸内注入 CO_2气体控制压力在3~5 mm Hg 内行双侧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18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手足多汗症是指手足皮肤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大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紧张、情绪激动、愤怒、恐怖及焦虑等为交感神经失调所致[1]。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是目前国内外治疗手汗症最确切的方法[2-3]。自从胸腔镜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用于手汗症治疗以来,大量的病例让国内的医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手术时间不断缩短;多数患者希望能节省时间、少点花费,甚至有人提出能否门诊手术[4]。然目前报道多在双腔支气管内、单腔气管内插管、喉罩麻醉及局部麻醉下完成手术[5-11],而这样往往住院时间长、花费比较高[12]。2013  相似文献   

6.
电视纵隔镜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55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可行性. 方法双腔气管插管全麻,30°~45°半坐位,两臂外展90°,电视纵隔镜从腋前线第3肋间小切口置入,电钩切断T2~T4交感神经链. 结果手术时间20~40 min,平均30 min.单纯手汗合并而部及腋窝多汗均消失,双手温度上升1.5~3 ℃,温暖而干燥.住院3~7 d,平均4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轻度皮下气肿伴气胸3例,背部代偿性多汗5例. 结论电视纵隔镜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可行.比常规电视胸腔镜减少1~2个切口,操作简单,病人易于接受,可部分取代电视胸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7.
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手术方法.文献报道,多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内插管下完成,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围术期处理简单,整个住院费用主要集中在手术、麻醉方面[1,2].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在局部麻醉下行电视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22例,现总结其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8.
电视胸腔镜下双侧胸交感神经链部分切除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双侧交感神经链部分切除术单肺通气的麻醉处理. 方法双腔气管插管,在胸腔镜下双侧交感神经链部分切除术时分别行左肺、右肺两次单肺通气,观察不同时段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 结果双侧交感神经链部分切除过程中,左侧(首次)单肺通气条件下,患者SPO2下降轻微,与术前双肺通气相应时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q=3.026,P>0.05);右侧(二次)单肺通气条件下SPO2下降显著,与术前双肺通气、术中左肺通气、术后双肺通气、术后拔管各时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63.76,P=0.000),11例须行双肺通气才能纠正. 结论胸腔镜下双侧交感神经链部分切除术,以双腔支气管导管分别行左、右肺单肺通气时,应加强呼吸管理,及时纠正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中使用人工气胸的效果。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4月52例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的手汗症患者按术中是否使用人工气胸分为人工气胸组(n=27)和常规组(n=25),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野显露、转移性多汗及复发情况。结果 2组手术均成功,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无复发。与常规组相比,人工气胸组手术时间短[(22.8±5.4)min vs.(33.8±5.8)min,t=-7.063,P=0.000),术中显露好[T2~T4交感神经链显露完全96.3%(26/27)vs.72.0%(18/25),χ2=4.168,P=0.041]。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转移性多汗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中使用人工气胸具有术野显露好、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约有3‰的亚洲地区年轻人患有手汗症,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是常用的治疗手段。纵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具有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但要求术野暴露清晰。双腔气管导管麻醉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技术要求高、费用昂贵。本研究拟比较手汗症患者纵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中不同通气模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胸腔镜钛夹夹闭胸交感神经干治疗头面部多汗10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干夹闭术治疗头面部多汗的可行性. 方法双腔气管插管全麻, 先左侧卧位,左侧单肺通气,腋中线第2~3肋间、腋后线4~5肋间置入7 mm与4.5 mm trocar,放置手术器械与胸腔镜光学视管,找到交感神经链,小号钛夹夹闭第2肋骨下缘处交感神经干.膨肺,缝合切口.将体位改为右侧卧位,改变体位行对侧手术. 结果手术时间55~130 min,平均110 min.术后头面部出汗全部消失,术后胸部、腹部、背部或腿脚部轻度代偿性多汗7例,10例对手术效果感到满意,术后第2~3天出院.术后无霍纳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7~10 d后均能恢复正常学习工作和体育锻炼.10例术后随访1~9个月,平均6.3月,均无复发. 结论电视胸腔镜钛夹夹闭第2肋下缘胸交感神经干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头面部多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病人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手汗症病人20例,ASA Ⅰ或Ⅱ级,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5 μg/kg、异丙酚2.0~2.5 mg/kg和阿曲库铵0.6 mg/kg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静脉输注舒芬太尼0.2~0.3 μg·kg-1·h-1、异丙酚2~4 mg·kg-1·h-1,间断静脉注射阿曲库铵0.3 mg/kg.手术结束前30 min舒芬太尼输注速率减至0.1 μg·kg-1·h-1,异丙酚减至1~2 mg·kg-1·h-1.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气管插管时、CO2充气时、CO2充气5 min、30min、放气后5min、拔管时记录SP、DP、HR,并于上述时点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浆皮质醇、醛固酮和血糖浓度,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 术中SP、DP和HR波动在正常范围内;与基础值比较,血浆皮质醇、醛固酮和血糖浓度升高(P<0.05),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4.5±1.9、6.4±2.7、(12.6±1.5)min.结论 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病人舒芬太尼0.1~0.3 μg·kg-1·h-1复合异丙酚1~4mg·kg-1·h-1麻醉能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可减轻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09年5月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38例原发性手汗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掌多汗症状立即消失,平均手术时间(双侧)42min,平均住院4.2 d;术后并气胸1例,胸腔积液2例,经胸腔穿刺治疗后均治愈。发生轻微的代偿性多汗2例。无霍纳氏综合征及死亡病例。随访1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7例手汗症患者行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双侧)45min,平均住院4.5d;术后3例发生皮下气肿,2例胸腔积液,均治愈。双手无汗1例,未进一步治疗。随访时间3~24个月,无复发。结论: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疗效确切、创伤轻、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心房纤颤射频消融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2006年12月~2009年2月,行胸腔镜辅助心房纤颤射频消融术159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双腔气管插管,根据手术需要先后行左侧和右侧单肺通气。结果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62±22)min(132~243min),手术失血量(85±23)ml(70~200ml),术后住院(7.6±2.4)d(6~11d)。3例术后因低氧血症而再次气管插管,1例因术后急性心功能不全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辅助,无麻醉并发症。结论全凭静脉麻醉,术中密切监测,完善的单肺通气管理和循环管理是胸腔镜辅助心房纤颤射频消融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胸腔镜下脊柱侧凸矫形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回顾分析胸腔镜下脊柱侧凸矫形术麻醉管理应注意的问题。方法11例脊柱侧凸患者,ASAⅠ~Ⅱ级,静吸复合麻醉下行胸腔镜脊柱侧凸矫形术。所有患者均选择双腔管插管(Robertshaw)单肺通气。术中监测NIBP、HR、ECG、SpO2、PETCO2、吸入和呼出麻醉气体浓度(O2、N2O、异氟醚)、气道压(Paw)和脊髓功能。结果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363(240~510)min,单肺通气时间平均310(180~420)min。术中BP、HR平稳。所有患者在改变体位及较长时间单肺通气后均有不同程度的SpO2降低以及Paw和PETCO2的升高,需重新调整双腔管的位置或短暂双肺通气才能缓解,其中4例患者术中需停吸N2O方能维持SpO2。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双腔导管的准确定位、单肺通气技术、加强术中监测、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团结协作是确保胸腔镜下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盲插支气管封堵器在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中行单肺通气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3月于我院行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支气管封堵器组(BOD组)和双腔支气管组(DLT组),每组25例;BOD组患者插入单腔气管导管和Coopdech支气管封堵器实现单肺通气,DLT组患者插入双腔气管导管实现单肺通气。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和拔管即刻(T4)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插管定位时间和一次成功率,单肺通气期间气道峰压(Ppeak)、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pH,肺萎陷质量评分(LCS),术后咽喉疼痛发生率。结果盲插支气管封堵器和双腔气管导管均可完成单肺通气要求。两组在插管即刻(T2)和拔管即刻(T4)的MAP及HR均较T1时明显升高(P0.05),且DLT组MAP及HR较BOD组升高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肺通气10 min和30 min后两组患者Ppeak均升高,但随着时间推移,DLT组明显高于BOD组;两组患者PaO_2均降低,但DLT组明显低于BO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aCO_2和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D组插管置入定位时间明显短于DLT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优于DLT组,术后咽痛明显低于DL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萎陷LC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中,盲插支气管封堵器单肺通气效果良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插管成功率高、定位时间短、术后咽喉损伤小,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单肺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腔气管内插管保留自主呼吸的静脉全身麻醉下小儿胸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2012年2~12月采用单腔气管内插管保留自主呼吸行静脉全身麻醉下胸腔镜手术治疗的14例患儿作为试验组,男9例、女5例,年龄4~9岁;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常规双腔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胸腔镜手术治疗的20例小儿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10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毕至拔管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手术均顺利,无术中术后死亡。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平均手术时间[(85.7±16.9)min vs.(83.5±16.5)]及术中失血量[(90.0±55.0)ml vs.(85.0±50.0)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毕至拔管时间[(0.5±0.1)min vs.(8.3±1.4)min]、住院费用[(24.3±4.7)千元vs.(27.8±5.3)千元]、住院时间[(6.6±0.9)d vs.(12.7±3.2)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1%vs.25.0%)都显著短或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腔气管内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静脉全身麻醉下小儿胸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胸部疾病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手足多汗症患者行胸腔镜T2-3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围手术期手足温度变化。方法选择手足多汗症行T2-3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患者25例作为实验组,同期因其他疾病行胸腔镜手术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麻醉处理相同;连续监测手足温度,记录术前15min、麻醉诱导后5min、术后15min和术后两周手足温度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前手足温度较对照组低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麻醉诱导后、术后手足温度比术前均有明显上升(升高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T2~3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明显影响手汗症患者手足温度,对判断手术治疗效果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电视胸腔镜手术在患儿心脏病手术中应用日益广泛[1]。手术操作需要右侧肺萎陷,一般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进行单肺通气,但受双腔管管径的影响,没有适合患儿的双腔管,这类手术呼吸管理问题影响胸腔镜在患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而单腔气管导管插管,在胸腔镜操作期间用小潮气量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管理呼吸,不受气管导管的限制,还可提供较好的手术视野和呼吸管理。现将单腔气管插管麻醉,小潮气量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IPPV)呼吸管理模式应用于胸腔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