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是一种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属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静脉,是一种少见病、疑难病,病变可累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隐匿复杂,易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2.
<正>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以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granulocyte,EOS)增多和组织中EOS浸润为突出表现,进而出现变应性肉芽肿及中小血管炎。该病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少见,缺乏特异性表现,在临床上诊断较为困难。本院收治1例EGPA并发坏疽和脑梗死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顺利康复出院,随访19个月无复发,生活质量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嗜酸性粒细胞性心肌炎(EM)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其潜在的病因可能是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及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EM病理改变包括急性心肌坏死、血栓形成及心内膜纤维化3个阶段。其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心肌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根据病因的不同,治疗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对其病因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精确诊断,根据其潜在病因进行特异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刘雅妮 《右江医学》2022,(3):237-240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曾经称为Churg-Strauss综合征,属罕见病,是一种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和静脉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病理特征为受累组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外肉芽肿形成以及坏死性血管炎.国外报道的总患病率为(10. 7~13. 0)/百万,年发病率为(0. 5~6. 8)/百万.男女均可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7例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的临床特点,提高基层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特征.结果 7例病例中6例有哮喘样发作,首发症状为哮喘的4例,6例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4例肺病理结果有小血管炎或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或部分病灶有肉芽组织改变.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5例,治疗后5例嗜酸性粒细胞均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临床上遇到对同时有哮喘、鼻窦炎、外周血嗜酸细胞明显增高、胸部影像学异常的需考虑CS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多量的Langerhans细胞增生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预后好,无复发。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病变,外科手术治疗对本病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嗜酸性肉芽肿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报告我院1例枢椎嗜酸性肉芽肿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颈椎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枢椎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上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并周围软组织包块,须与脊柱恶性肿瘤、骨囊肿、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等相鉴别;颈椎嗜酸性肉芽肿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结论 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嗜酸性肉芽肿以采用手术和放疗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8.
张艳秋  李巍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16-1318
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以无痛性皮下肿块为首诊症状,均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例伴皮肤瘙痒,均行肿块切除病理确诊。结论正确和全面认识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依据活检确诊,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糖皮质激素治疗、低剂量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报告我院1例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上表现为溶骨性破坏;须与单纯性骨囊肿、囊状骨结核、骨髓炎等相鉴别;单发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结论: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单发的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以手术治疗为主,多发的考虑放疗。  相似文献   

10.
曾家良  张长风  谢飞  叶永强  陈志远 《四川医学》2010,31(12):1808-1809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方法对我科6年来临床收治的12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多量的Langerhans cell增生和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预后好,无复发。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病变。CT及X线在诊断中有重要诊断价值。手术能加速病变痊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郑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124+132-124,132
目的总结临床常见的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案例。方法对本院近5年来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病例进行分析及研究。结果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血常规中可见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大于6%以上,绝对值大于0.5×109/L以上。腮腺肿瘤患者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小于6%,绝对值小于0.5×109/L。结论血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之主要特征,此数值虽然不能对本病作出明确诊断,但对于术前的正确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胃嗜酸性细胞肉芽肿是十分少见病。通常诊断比较困难,易与胃癌或溃疡病相混淆。该病命名也较为混乱,如称为慢性炎性纤维性息肉、炎性纤维性假肿瘤、胃嗜酸性肉芽肿、胃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GEG)等。为提高本病的诊断率,现总结我院自1984年以来诊断胃嗜酸性细胞肉芽肿6例,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  相似文献   

13.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的金显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之名报道,在日本,KIMURA等人于1948年首先报道,并随后称为木村氏病(Kimura’s disease)。此外,本病还有“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嗜伊红淋巴肉芽肿”等名称。在欧美文献中,有的把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与该病混为一谈。但是,两者是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以"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为检索词,通过中国医院知识数据库(CHKD)对2017年1月以前发表的例数达10例以上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并汇总分析。结果符合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诊断的病例186例,以呼吸系统受累最常见(73.7%),神经系统(68.3%)、皮肤损害(60.2%)、泌尿系统(42.5%)受累也较为常见。肾脏受累较轻,最常见实验室检查异常为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90.8%)。结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识别困难,临床医生须加强认识,提高警惕,争取早期诊断,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单发肋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上较罕见.本文对1例单发肋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PET/CT及ECT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影像科医生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对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 3a来我科收治的 4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随访。结果 :本组 4例诊断明确 ,经不同方法治疗 ,效果良好。结论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属良性病变 ,临床治疗效果好 ,但易复发。对于多发和病程长者 ,宜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3年来笔者所在科收治的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效果.结果 随访3~42个月,6例患者放射治疗后肿块完全消失,1例于放射治疗后3个月肿块消退.结论 放射治疗是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之一,推荐放疗剂量为26~30 Gy/3~4周.  相似文献   

18.
张英军  侯如蓉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32-133,135
目的分析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0例患者中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39岁;临床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性肿块,以腮腺区最为多见(41.4%)。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增高。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性存在,血管周围及滤泡问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行单纯手术治疗的3例患者中有2例复发。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和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单纯手术容易复发,手术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9例胃嗜酸性肉芽肿(CEC)的临床病理诊断资料,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9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9例病例中术前诊断中,16例误诊为胃溃疡,2例误诊为胃癌,仅1例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率高达94.74%。手术后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胃嗜酸性肉芽肿。结论该病种临床误诊率高,病理诊断是其唯一确诊途径;强调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知度,手术前进行胃镜挖掘性多点活检或术中进行快速病理检查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例杜丽娟,郭建国(包头医学院一附院口腔科,包头医学院一附院病理解剖教研室,包头014010)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发生于皮下组织。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疾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学术界因认识不同,名称也各异,日本称“木村病”,欧美国家多称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