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苗彦霞  田丙坤  欧莉  吕娟  李敏 《中医杂志》2012,53(16):1379-1381
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有关带下病的内容,从释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疗、治则治法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研究发现,孙思邈对带下病的认识已相当全面,治疗虽重视辨病,同时参用辨证,不仅重视用药治疗,也应用针灸医治。孙思邈对带下病的论述,对于后世医家认识本病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带下病是一种常见妇科病,发病率高,给女性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困扰。中医很早就有对带下病的理论和诊疗记载。近些年来,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医对带下病的理论认识更加深入,对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的认识日趋完善,同时也开拓了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复方、外洗、脐疗、针灸等,疗效肯定,安全有效,发挥了中医药在治疗带下病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3.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病因复杂,多认为与湿邪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对带下病生理病理的论述颇多,大多从肝、脾、肾入手,而对肺的论治甚少。从湿论治肺与带下的联系,认为带下病可从肺论治,并运用宣肺开郁法,为带下病的治疗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挖掘海洋中药海螵蛸历代发展所积累的临床用药经验,为海螵蛸的临床应用和研发提供基础。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华医典》作为方剂基本信息来源,筛选包含海洋中药海螵蛸方剂,应用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和关联网络构建技术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方剂721首,涉及中药662味,与海螵蛸配伍频率最高的单味药为龙骨、当归、赤石脂,与鳖甲、附子配合多治疗疟疾,与当归配合治疗带下病;与蒲黄等配合治疗崩漏。关联网络显示,妇科和五官科病症如崩漏、带下病和脓耳等节点聚集性非常高,从混睛障节点的网络关系图可以看出,海螵蛸配伍冰片、白丁香等,以膏剂外用来治疗混睛障。结论:论文挖掘了历代医家积累的海螵蛸在功效主治、临床用量用法、配伍规律等方面的用药经验,补充了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为海洋中药现代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了参考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江澜  徐爱民  张洪 《陕西中医》2011,32(5):581-582
历代医家对带下病生理病理诊治论述颇详,大多从肝脾肾论治。然带下病还可从肺论治。本文从肺的生理病理与带下的联系,论证了从调肺治疗带下病,为临床辨证论治及证候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慢性咽炎在中医体系中属于"喉痹"范畴。文章研究了从春秋到明清时期各医家著作对喉痹的论述,整理了古代各医家文献的理论思想,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对喉痹的起源、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体现了中医对喉痹认识上的独特性及治疗上的多样性、有效性等优势,为现代中医对慢性咽炎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本文从古代著名医家的著作中选取对消渴病的论述,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有助于提高现代中医对糖尿病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带下病为女子常见病,中医药治疗此病有其独特的优势。历代医家多认为其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大多从湿论治。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总结出,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带下病。治疗应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浅谈和肝法治疗带下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哲  张春玲 《光明中医》2010,25(6):946-948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俗语云:"十女九带",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1]。《傅青主女科.带下》认为:"夫带下俱是湿证",可见带下病主要病因是湿,故历代医家多从脾、肾论治带下病。但女子以肝为先天,从肝论治在带下病治疗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便秘是中医学一直重视的病证,历代医家都对其进行了论述,现代中医更从微观层面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古代中医和现代中医对便秘的认识可以看出各医家对便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便秘的发生不仅与脾胃、大肠等主消化的脏器相关,也与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衡相关。从便秘病名及其病因病机、便秘的证型分类、中医学对便秘的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探讨便秘的病因及治则。  相似文献   

11.
从过敏性鼻炎的古代文献记载、病因病机、现代医家治疗本病经验总结、中医方药口服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中医特色外治疗法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了近年来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现状,从而提升对过敏性鼻炎治疗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diabetesmelitus,DM)是一组临床常见的以慢性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其基本病机一般被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大法为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经过大量临床实践,现代医家对糖尿病病机从阴阳气血论、痰湿热毒论、分期病机论等角度提出了新观点。本文将对近年来现代医家对糖尿病中医病机的认识作一综述,为糖尿病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为清晰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又称"下白物"、"流秽物".带下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多种疾病,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影响广大女性的学习和生活.西医多认为是宫颈糜烂、内分泌失调引起,尚无系统的认识.对于非炎症所致带下病近几年引起了临床关注,在带下病的治疗上中医确有肯定疗效,临床实践证明中医的辨证施治对带下病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陈吉全  张明丽 《光明中医》2014,29(12):2619-2620
中医从五色辨证治疗带下,其理论渊源十分悠久,《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认为带下有五色之异.根据五脏配五色,将带下之五色分属于五脏之虚,至此带下病五色辨证理论初步形成,明末清初医家傅山,提出了五色辨证施治带下病的理法方药,标志着带下病五色辨证理论的完善.五色辨证治疗带下,以五色概括脏腑、经脉,具有执简驭繁的特点.南阳医专庞景三教授治疗带下病推崇傅青主五色辨证理论,依法变通施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病因病机还是用药特点方面,古今对失眠的认识是一脉相承,但现代医家在古人认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各医家都以深入学习《黄帝内经》为前提,并结合当下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发展自己对失眠认识的理论,从而做出相应的治疗。由于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现代人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导致的失眠越来越多,随之引发了更多的疾病。现代医家针对以上病因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多从肝、脾胃等脏腑定病位,从痰、郁、瘀等淫邪辨证定病性,但不离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并发展了"脑为神明之腑"的理论,并提出从肺论治失眠的观点。治疗方面,现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也有进一步发展,多从情志方面着手,解郁化痰、安神定志,且各医家也总结出自己善用的对药以治疗失眠,为后学者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6.
万健民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117-118
对消渴病发病的认识,传统多认为本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在肺、胃、肾三脏。但结合古代医家论述及现代中医研究,从肝论治消渴为消渴病诊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多数医家辨治带下病喜从脾肾考虑,临床治疗带下病的常用方法为健脾补肾、清热祛湿,常用党参、白术、山药、甘草等药物。《傅青主女科》带下病的辨证大都与肝经相关,强调肝脾功能失调,认为"湿热留于肝经,因肝气之郁也",提出调肝也是治疗带下病的重要大法,在治疗带下病的方剂中,大多加有柔肝、清肝的药物,如白芍、柴胡、栀子等。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和发展桡骨远端骨折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为近现代手法整复和外固定桡骨远端骨折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医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优势明显,学习历代中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外治经验有助于临床医生充分利用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丰富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牛巧能  张应虎  张靖敏 《光明中医》2016,(22):3253-3256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妇女的日常生活,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无减,对该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张靖敏教授从事中医内、妇科疑难杂病诊疗工作50余年,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妇女经、带、胎、产和杂病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张教授辨治带下病,全面汲取古今医家经验,结合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分型与分期相结合"的辨治带下病的思路与方法,即将带下病分为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三大证型,并将每一证型细分为初、中、后三期,并以自拟健脾止带汤及二妙散加味为主方进行辨治,执简驭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其对妇科带下病的论述,涉及到病名与分类、病因病机、带下病的兼症以及带下、漏下及崩中的鉴别等,丰富和发展了带下病的诊疗理论,对后世医家认识带下病亦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