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毒疮毒药的基本内容 1.毒疮 毒有热毒、寒毒、疫毒、虫毒、风毒、湿毒、火毒、食物毒等等.就毒疮而言,本文是泛指原因交错、病情复杂,凶险多变或经久难瘥之风癣疥癞、无名肿毒,癌瘤翻花等皮肤疮疡科多种疑难恶疾杂证.可分为三大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9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中医四诊资料,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与性别、年龄、病程、主要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29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中医证型以湿热郁蒸证多见,其次是肺脾湿热证,毒热动风证最少。3种证型患儿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热动风证多见于男性患儿,肺脾湿热证多见于发病后5~6 d,湿热郁蒸证多见于发病后5~7 d,毒热动风证多见于发病后7~8 d。3种证型患儿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证型患儿感染病原体的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脾湿热证以感染CoxA16为主,而湿热郁蒸、毒热动风证以感染EV71为主。毒热动风证患儿白细胞计数、血糖、肌酸激酶-MB、血清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肺脾湿热证和湿热郁蒸证患儿(P<0.05)。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其与性别、病程及主要实验室指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南宋医学家许叔微,著有《普济事方》一书,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或《本事方》。主要收载内科23常见病的治疗方剂和针灸,方约百余首,均系试用有效者,方后多有作者的验案及论述。其中载有首槐花散方,一治胃热呕吐,一治风、脏毒。本文介绍的是后者。肠风、脏毒均指大便下血的病。凡血从肛门排出,无论在便前、后,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均称之为便血。古代医家又依便下之血的颜色清浊以及血量之少,而立肠风、脏毒之名。如《济方·下痢》说:“大便下血,血清而者,肠风也;浊而色黯者,脏毒。”《成方便读》说:“肠风者,下血鲜,直出四射,皆由便前…  相似文献   

4.
疫毒痢是痢疾中的一种特殊证型,多发于夏秋季节,常见于2~7岁小儿,临床上以发病急骤、高热、昏迷、抽风为主要特点,也有少数病例是由普通痢疾转变而来.其发病机制是疫痢之邪毒重,瘀结肠风,可在未形成脓血便下泄之际,则热邪毒已先内陷,窜营入血或内陷心包,肝风妄动,出现一系列闭脱危证.临床常见有"实热内闭"、"内闭外脱"两种证型.现将本病的辨证施护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怀亮 《中医学报》2021,36(4):679-68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病名应为湿毒疫,病因为运气—气候因素、地域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病位主要在太阴肺、脾,病之初期、中期、极期、后期,虚实寒热不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基本传变规律为:疫疠之气兼秽湿浊毒,或夹风夹寒,侵犯肺系;或首入中焦,或由中阳亏虚,传至中焦;心阳不足时,反侮于心;时流下焦(肝肾),终致湿毒弥漫三焦,湿阻气滞而变生诸证。当分期论治,注重清解湿毒,宣畅少阳三焦,重视补气药应用,三因制宜。  相似文献   

6.
杂证变活举隅刘奇贵基础部1.阴寒咽痛咽喉疼痛,临床多系火热上的咽喉或阴虚阳亢所致,常用银翘散、上清丸、六神九、玄麦甘桔汤,沙参麦冬汤等治之,对于实火、温毒、阴虚阳亢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阴寒、湿痰所致咽痛,并不鲜见,湿痰须用温经通阳之法以治之。周某,男...  相似文献   

7.
颈椎骨刺证是临床常见的难治病证之一。对于此证的治疗,文献报道多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或温通止痛为大法①②③。然而,这类方法对于颈椎骨刺证之属热毒瘀血风痰为患者,则疗效较差。笔者于10年前采得一民间验方,暂名“颈椎骨刺丸”。此方对于热毒瘀血风痰为患之颈椎骨刺证,在消除症状,缓解剧痛方面有良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以广流传。1 方药介绍1.1 方药制备白粉霜7.5克珍珠粉0.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冰片1.5克黄连  相似文献   

8.
谈疑难怪证从瘀浊治龚家林(江西省丰城市人民医院丰城331100)关键词疑难怪证病因病机瘀浊感染性精神病发热辨证论治疑难怪证多属疑惑不决、诊断不明或证怪难辨、证治不符或病情缠绵、难于见效之病证。一般而言,疑病多浊,难病多瘀,顽病多风,怪病多痰。因此,临...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病机复杂,多证兼夹,分型颇多,但肝郁脾虚兼湿热、瘀阻之证最多见,宜疏肝健脾,配以活血祛瘀或凉血散瘀,使疫毒由深出浅,透达外出。  相似文献   

10.
刘复兴教授将银屑病分为5种证型进行辨证论治:血热风燥证、血虚风燥证、气滞血瘀证、湿热蕴毒证、热毒炽盛证。笔者近年来按照刘复兴教授的治疗经验治疗银屑病取得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少。刘复兴教授治疗银屑病的方法确实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许涛 《中外健康文摘》2007,4(3):156-156
外感咳嗽,其临床分型证治多分为风寒、风热、风燥三大类,各有其要,精于辨证施治者,可应手而痊。然而受当今医界浮躁之风影响,临床中医生多有随波逐流之势,见热则清热,见咳则止咳,加之受现代医学炎症理论影响,治外感发热而咳者多不分证型,动辄大清其热,滥用苦寒之品比比皆是,如白虎汤、双黄连、清开灵等。其为热者或可幸中,若为它证则多因误治而成变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探析白塞病的辨证和治疗思路。[方法]通过临床跟诊,从病因病机、临床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和遣方用药特色等方面总结分析白塞病的辨治思路,并附验案一则以佐证。[结果]白塞病的发病本质是湿火气郁难消,伤及血脉皮肉。据临床经验,本病主要分为风毒湿火证、肝郁湿火证和阴虚湿火证三型,宜从湿火论治,以泻火除湿为基本治法。其中风毒湿火证治以疏风解毒、散火祛湿,方选甘草泻心汤加减;肝郁湿火证治以清肝降火、祛湿解郁,方选龙胆泻肝汤合加味逍遥散加减;阴虚湿火证治以补肾润肺、养阴平火,方选知柏地黄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所举验案患者辨证为风毒湿火证,治以疏风解毒、散火祛湿,药对相参,病情稳定控制。[结论]从湿火论治白塞病,体现出中医紧扣病机、灵活用药、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根据其传染性及流行趋势发展的特点看,当属中医学温病学中的疫病,属于中医外感热病中“疫疹”,“疫毒发斑”等病的范畴。本病是温热疫毒之邪与寒或湿邪相合,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由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由表入里分布三焦、经络、脏腑、酿成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转化的过程。湿、热、瘀、毒几乎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病程有顺传逆传、变证险证之分。正邪相争,温热疫毒内伏,气滞血瘀,阴阳失衡,肾精亏耗为本病的基本病理过程。辩证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补中升阳方组方配伍法则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元名医李东垣“补中升阳”方剂的组方配伍法则加以探讨。认为李氏以甘温补中药合升阳的风药为基本结构。或以补益药为主,加以风药;或以风药为主,配伍补气药。并根据脾胃病的特点,或配寒凉药、或配祛湿药、或配理气药、或配理血药、或配辛热药以应万变之临证。  相似文献   

15.
脾主升清运化,胃主受纳降浊,肌肤营养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脾虚易生湿,湿易与风、热、毒相兼为患,风、湿、热、毒之邪侵淫肌肤,则皮肤或痒、或红、或肿、或痛、或流滋。张杰认为,皮肤病的治疗应重视健运脾胃,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则湿浊可化,风无所依,热无所附,寒无所生,皮损可消。  相似文献   

16.
牵正散     
<正>牵正散方剂原载于明代方贤所著的《奇效良方》。牵正散方药由白附子6克、僵蚕6克、全蝎(去毒)3克组成。上药均生用,共为细末。每服3克,热酒调服或温开水送下,不拘时候,具有祛风化痰,通络止痉的功能,主治风中头面经络,口眼歪斜或面肌抽动,舌淡红,苔白。注意若属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引起的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者,不宜应用本方。方中的附子和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本方所治之证,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布于头面;足太阳之脉起  相似文献   

17.
提出痛风是毒邪致病的代表病症,认为毒邪与痛风存在以下关联:(1)外受之毒是引起或诱发痛风发病的先决条件;(2)禀赋不足及内生之毒是痛风发病的内在因素;(3)毒邪所致痛风可因其属性不同而有风、寒、湿、热、痰、瘀、虚毒之分(简称七毒辨证法);(4)痛风可用毒攻疗法即祛毒、泄毒、解毒、制毒、搜毒、攻毒的治疗原则及基本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解毒活血汤对大鼠急性血瘀证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毒活血汤(JDHXT)来源于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功效,原方用来治疗瘟毒之证。临床上由细菌内毒素和毒虫等咬伤引起的受累脏器或局部组织微循环障碍,属于中医由火毒病因导致的血瘀证范畴,适用于本方治疗。为了进一步研究本方的作用机制,本文以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加寒冷刺激法复制了大鼠的急性血瘀证模型,  相似文献   

19.
王幼立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51-151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之“泄泻”、“休息痢”、“肠风下血”等范畴。本病多南于素体脾虚,或饮食失节,或情志不畅等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酿湿生热、瘀毒内生,壅结肠腑,致肠中脂膜腐败溃烂,脓血相杂而下发为本病。其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初及发作期多为湿热内蕴,或寒热错杂之证,缓解期则多以脾肾两虚、气滞血瘀为主。然脾虚贯穿于疾病过程始终。  相似文献   

20.
大椎、风池穴通治内外风证之浅谈黄南滨北京铁路总医院针灸科100038大椎、风池为临床常用腧穴。笔者通过十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步摸索到了以此为主穴,通治内外风证,均可取得效满意的疗效,介绍如下。l从“风”而论风。一指病因;二指病证。前者为外感六淫之邪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