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和阴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和免疫学指标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98例PBC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AMA和AMA-M2,两者均为阳性者即为AMA阳性组,均阴性者为AMA阴性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和免疫学指标、病理特征。结果:98例PBC患者中,AMA阳性组有81例(82.7%),AMA阴性组有17例(17.3%)。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病理特征和分期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MA阳性组患者IgM水平均明显高于AMA阴性组,AMA阳性组患者ANA、SMA阳性率均明显低于AM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A阳性与阴性PBC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病理特征和分期相似,但AMA阳性PBC患者的血清IgM水平升高,ANA、SMA阳性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实验室指标,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诊断为PBC的患者593例,对其自身抗体指标抗线粒体抗体(AMA)、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P)、抗核孔复合物糖蛋白210抗体(gp210)、核点型靶抗原蛋白(Sp100)、早幼粒白血病蛋白(PML)以及生化免疫学指标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PBC患者血清内ANA、AMA、SMA、AMA-M2、SLP/LP、gp210、Sp100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A的主要核型是核膜型(225例,52.33%)以及核点型(90例,20.93%),滴度以中高滴度为主(≥1∶320),复合核型也有相当比例(113例,26.28%)。AMA以高滴度(≥1∶1 000)为主(470例,84.79%)。AMA-M2的滴度以高滴度(≥"3+")为主(358例,88.18%)。PBC组患者的GGT、ALP、IgM、IgG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型自身抗体对于PBC具有诊断意义,ALP、GGT、IgM不明原因升高也是PBC特殊指征,临床应该重视各种实验室指标,对于PBC患者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改善PBC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免疫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免疫学指标测定的临床意义,选取32例确诊PBC的住院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AMA),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斑点法检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抗肝溶质Ⅰ型抗原抗体(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类风湿因子(RF)。同时观察AMA-M2与生化肝功指标的关系,比较PBC患者治疗前后AMA-M2的变化。结果显示诊断PBC意义最大的是AMA-M2,其阳性率最高达94%,其次是AMA和ANA,阳性率分别为88%和86%;AMA-M2值的高低与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无关,熊去氧胆酸治疗前后AMA-M2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自身免疫性胆管炎是一种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但其抗线粒体抗体(AMA)阴性而抗核抗体(ANA)阳性。为明确自身免疫性胆管炎的特征及其与PBC是否真正不同,作者复习1972年至1992年根据肝活检确诊的且有AMA和ANA检测资料的200例PBC病人。根据AMA和ANA阳性情况,将病人分为四组,对临床、病理和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200例病人分为AMA和ANA均阴性(24例)组、AMA阴性和ANA阳性(自身免疫性胆管炎,40例)组、AMA阳性和ANA阴性(典型PBC,62例)组及两者均阳性(74例)组。  相似文献   

5.
《肝脏》2015,(9)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对43例PBC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肝脏病理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PBC患者中女性40例,男性3例,确诊时年龄29~80岁,临床以持续黄疸、皮肤瘙痒、乏力、肝脾肿大、腹胀、双下肢浮肿为主要表现;血清球蛋白、Y球蛋白、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固醇(CHO)以及IgM明显升高;绝大多数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AMA-M2)为阳性,8例患者AMA、AMA-M2阴性但病理证实为PBC;多数患者经熊去氧胆酸(UDCA)辅以其他治疗后皮肤瘙痒、黄疸、乏力、纳差等症状减轻,肝功能指标改善。结论中年女性出现胆汁淤积性肝损害伴ALP、IgM升高,且AMA及AMA-M2阳性,可诊断为PBC,并非一定依据肝脏病理活检;男性患者较少见,AMA、AMA-M2阴性者也有,此类往往需要病理协助诊断。UDCA对早期PBC患者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出现的自身抗体等免疫学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3000例肝功能异常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KM)等,并对ANA和AMA亚型及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SLA/LP)、LKM-1和抗肝特异性胞浆抗原型1抗体(抗-LC-1)等肝脏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 3000例肝病患者中,PBC 52例占1.7%。PBC患者的AMA和AMA-M2抗体均为阳性,52例PBC中,94.0%呈AMA高滴度(≥1:320)阳性,79.0%M2>200 RU/L,78.0%ANA阳性。ANA的主要荧光模式为细胞核膜型、细胞核点型和着丝点型。少见的荧光模式有抗干燥综合征A/B(SS-A/SS-B)、细胞核均质型、核仁型及颗粒型等。PBC患者免疫球蛋白M、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水平高于正常人。5例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其中2例抗-SLA/LP阳性,提示PBC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3型的重叠;1例抗-LKM-1阳性,提示PBC与AIH 2型的重叠;2例ANA阳性,且肝活体组织检查证实存在AIH和PBC的病理改变,提示为PBC与AIH 1型的重叠综合征。 结论 PBC在我国肝病患者中约占1%~2%。临床已出现典型症状者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自身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PBC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并对AMAM2亚型及其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e)、抗肝肾微粒体Ⅰ型(LKM-1)和抗肝特异性胞浆Ⅰ型抗体(LC-1)等肝脏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PBC患者自身抗体以AMA和AMAM2亚型为主.其阳性率分别为96.5%和93.1%.患者的抗体滴度均大于1:100,其中有8例出现ANA和SMA,1例出现AMA和SLA/LP同时阳性,表现与Ⅰ型和Ⅲ型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另有19例AMAM2阳性患者进行肝穿病理检查时,12例(63.7%)患者病理提示符合PBC诊断.结论 自身抗体对PBC有诊断意义,注重自身抗体的检测对明确自身免疫性肝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抗线粒体抗体(AMA)阴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生化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76例PBC患者,将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AMA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MA-M2均为阳性的患者归为AMA阳性组,均为阴性的为AMA阴性组.观察两组临床表现;检测血清学和免疫学指标,如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球蛋白(GLO)、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可溶性酸性磷酸化核蛋白抗体(sp100)及抗核孔膜糖蛋白抗体(gp210);行肝穿刺肝组织学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76例PBC患者中,AMA阴性15例,占19.7%.AMA阴性组与AMA阳性组临床表现、肝功能各项指标、病理分期及组织学表现上比较P均>0.05.AMA阴性组、AMA阳性组IgG中位数分别为1 780、1 590 mg/L,IgM中位数分别为384.0、481.5 mg/L,GLO中位数分别为39、42 g/L,两组比较P均<0.05.AMA阴性组、AMA阳性组ANA阳性率分别为93.3%、23.0%,SMA阳性率分别为20.0%、1.6%,sp100阳性率分别为33.3%、24.6%,gp210阳性率分别为40.0%、29.5%,两组ANA、SMA阳性率比较P均<0.05,但两组sp100、gp210阳性率比较P均>0.05.结论 AMA阴性PBC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和病理学特点与AMA阳性PBC相似,但IgG水平和SMA、ANA阳性率较高,IgM和GLO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
尧颖  王园园  胥莹  王辉  高建鹏  程宇  徐智媛 《肝脏》2016,(2):127-129
目的对50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观察分析50例PBC患者的临床特征、各项生化指标和组织学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例PBC患者中女性与男性之比为5∶1,平均年龄(53.2±15.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64%)、乏力(60%)、尿黄(52%)、纳差(48%)、皮肤瘙痒(25%)。大多数患者碱性磷酸酶(ALP)与γ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升高,32例患者(64%)胆红素有不同程度升高。16例患者(32%)血清IgM升高。64%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共有28例患者行肝穿刺病理检查,早期(Ⅰ、Ⅱ期)占14.2%,晚期(Ⅲ、Ⅳ期)占85.8%。结论 PBC主要累及中年女性,最常见的症状为黄疸,部分早期患者可无症状,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升高及抗线粒体抗体和(或)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肝活检病理学检查可用于进一步确诊该病及组织学分期。  相似文献   

10.
三种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比较三种自身免疫性肝病(ALD)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和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协和医院1998—2002年7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临床表现:ALD以中年女性多见,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m)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患者中发热明显多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皮肤瘙痒在PSC最为突出;2.实验室检查:PBC和PSC以ALP、GGT显著升高为主,AIH以ALT、AST升高为主,血清抗体检测在AIH中抗核抗体(ANA)阳性占80%,抗线粒体抗体M:亚型(AMA-M:)对PBC最具特异性;3.影像学检查:PSC患者80%有肝内外胆管的僵硬、狭窄、变细及局部扩张;4.病理学:共有41例行肝穿刺病理活检,病理结果提出明确诊断者17例(41.5%)。结论AL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也各有特点,血清抗体检测有助于AIH与PB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胰胆管影像检查有助于PSC的确诊。病理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肝脏病理分期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54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指标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临床指标检测包括生化学指标、免疫学指标及自身抗体,并采用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进行病理分期。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行×列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及Logistic回归法。结果 54例PBC患者以中年女性为主,男∶女为1∶5,平均(48.9±9.3)岁;病理分期:Ⅰ期15例,Ⅱ期18例,Ⅲ期12例,Ⅳ期9例,Ⅳ期患者年龄大于其他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ALP、凝血酶原时间(PT)、Ig A、Ig G、SP100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92、0.343、0.281、0.388、0.274、0.320,P值均<0.05),而Alb与病理分期呈负相关(r=-0.569,P=0.000)。多因素分析TBil水平与PBC患者病理分期呈独立相关性(P=0.039)。同一病理分期可表现为不同临床分期,同一临床分期同样可有不同的病理改变。结论同一病理分期可呈现出不同临床分期;TBil水平是预测PBC患者病理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一般认为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是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必备标准,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AMA-M2阴性PBC患者。因此,了解PBC患者的自身抗体谱和免疫功能有助于PBC的诊断。目的:分析PBC患者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功能,探讨其对PBC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纳入确诊的PBC患者20例,以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特异性自身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肝非特异性自身抗体,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和补体;13例患者行肝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本组PBC患者女性多于男性(17:3),年龄39~75岁,平均57.2岁±2.1岁。肝特异性自身抗体中AMA-M2阳性最为多见(40%),其次为核点蛋白SP100抗体(15%)、肝肾微粒体1型(LKM-1)抗体(15%)、GP210抗体(10%)和肝细胞溶质抗原Ⅰ型(LC-1)抗体(10%);肝非特异性自身抗体以抗核抗体(ANA)检出率最高(70%);IgA、IgM和IgG升高者均占50%。结论:自身抗体,尤其是血清AMA-M2阳性是诊断PBC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多种蛋白在PBC病程中均有表达,且临床上有相当比例的AMA-M2阴性PBC患者。其他肝特异性自身抗体,如SP100抗体、GP210抗体等以及临床特点和肝穿刺活检对AMA-M2阴性PBC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肝穿刺活检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但因其有创性,临床运用有限。自身抗体对于PBC有特殊诊断及预后价值,代表性抗体有抗线粒体抗体和抗核抗体,各抗体的临床意义不尽相同。综述了PBC相关自身抗体的诊断及预后意义及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点及肝脏组织学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PBC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83例PBC患者男女比例约为7︰76。临床表现依次为乏力、纳差、黄疸、脾脏肿大、腹水、皮肤瘙痒、干燥综合征及肝脏肿大。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分别为(330.58±255.03)U/L和(255.58±234.65)U/L。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率分别为88%和71.1%。21例PBC患者肝组织病理检查提示小胆管改变最为突出。Ⅰ、Ⅱ期和Ⅲ、Ⅳ期两组患者病程及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C好发于女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清ALP及GGT水平明显升高,自身抗体AMA和AMA-M2阳性为主要特征,病程和总胆红素水平与肝组织学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AIH-PBC)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应答。方法 对具有肝穿刺标本的16例PBC—AIH重叠综合征、26例Ⅰ型AIH和25例PBC(Scheuer分期Ⅰ、Ⅱ期)患者进行比较,重点分析AIH—PBC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应答。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无显著性差异;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免疫球蛋白IgM以及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阳性率明显高于AIH组(P〈0.05);而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7-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G以及抗核抗体或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PBC(P〈0.05)。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肝组织学示界面炎/碎屑样坏死、小叶内炎症及胆管病变;重叠综合征患者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可使肝功能改善。结论 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血清学及组织病理学表现出AIH和PBC双重特征,UDCA治疗有助于血生化学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与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了307例病人血清sIL-2R(其中275例慢性乙型肝炎和16例脂肪肝均做了肝活检,16例慢性重型肝炎未做肝活检),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了血清总胆红素(TB)、白蛋白(A)、球蛋白(G)、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指标在肝脏病理各级炎症及各期纤维化中的改变.结果血清sIL-2R、TB、G、ALT、ALP和γ-GT均值随着肝脏病理炎症程度加重而逐渐增高,A均值则随着肝脏病理炎症程度加重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sIL-2R、G均值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而逐渐增高,A均值则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而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sIL-2R、TB、A、G、ALT、ALP和γ-GT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判定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参考指标,sIL-2R、A、G可作为判定肝纤维化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TBA、IgM、FIB-4评分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相关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并行肝穿刺活检的PBC患者76例。采用Scheuer评分系统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早期肝纤维化(S0~S1)、显著肝纤维化(≥S2)。利用公式计算血清学无创模型APRI、FIB-4、ALBI、INPR。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各无创血清学模型对PBC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结果 显著纤维化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与早期纤维化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纤维化组血ALB水平、PLT水平低于早期纤维化组,血ALP水平、TBA水平、IgM水平、APRI评分、FIB-4评分、ALBI评分、INPR评分高于早期纤维化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TBA高水平、血IgM高水平、FIB-4高评分是PBC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5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观察分析50例PBC患者的临床特征、各项生化指标和组织学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PBC患者中女性与男性之比为4∶1,平均年龄(53.1±10.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62%)、乏力(53%)、纳差(40%)、皮肤瘙痒(20%)。大多数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239.4±140.1)U/L和(252.6±226.1)U/L,而血清ALT、AST水平仅轻中度升高,分别为(239.4±140.1)U/L和(252.6±226.1)U/L,52%(26/50)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4.2μmol/L,48.7%(20/41)患者血清IgM升高,68%患者(34/50)线粒体抗体和(或)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共有30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早期(Ⅰ、Ⅱ期)占16.7%,晚期(Ⅲ、Ⅳ期)占83.3%。结论PBC主要累及中年女性,最常见的症状为黄疸,部分早期患者可无症状,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升高及抗线粒体抗体和(或)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肝活检病理学检查可用于进一步确诊该病及组织学分期。  相似文献   

19.
理想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动物模型对于研究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与药物研发等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可反映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与胆管免疫病理损伤等PBC特点的动物模型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PBC动物模型的制备方式多样,包括化学或生物染毒诱导,以及基因敲除后自发形成。但上述模型尚无法完全模拟人类PBC,其血清学、免疫学、组织病理等方面也各有特点,提示PBC基因特异与环境改变的病理机制的复杂性,对认识免疫耐受性被打破和胆管上皮细胞受到特异性攻击等PBC早期事件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自身抗体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48例PBC、182例非PBC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抗核包膜蛋白抗体(GP210)、抗核多点抗体(SP100)、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细胞质抗体(ACYA)等自身抗体并观察其临床评估指标,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PBC患者ANA、AMA、SMA、ACYA及ds-D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1.7%、93.8%、12.5%、79.2%和2.1%;ANA、AMA、SMA和ACYA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AMA和ACYA与非PBC组比较,P均<0.01。48例PBC患者AMA-M2、GP210及SP100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8%、41.7%和16.7%;与非PBC组和对照组比较,P均<0.01。结论检测AMA-M2、GP210、SP100和AMA等自身抗体对PBC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提高PBC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