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目的了解湖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异性性接触传播的流行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导出湖北省2016—2017年报告的经异性性接触传播感染的HIV/AIDS病例资料,对不同性别HIV/AIDS病例的异性性接触传播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湖北省2016—2017年共报告3 641例经异性性接触传播感染的HIV/AIDS病例(已排除异性性接触史分类不明12例),其中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传播1 766例,占48.50%。男性HIV/AIDS病例2 508例,以商业性和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传播为主,分别为1 344和1 092例,占53.59%和43.54%;女性HIV/AIDS病例1 133例,以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和配偶/固定性伴传播为主,分别为674和333例,占59.49%和29.39%。随年龄增加,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传播比例降低,男性经商业性性行为传播比例升高,女性经配偶/固定性伴传播比例升高;随文化程度降低,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传播比例降低,男性经商业性性行为传播比例升高,女性经配偶/固定性伴传播比例升高(均P0.05)。结论湖北省2016—2017年报告的异性性接触传播感染HIV/AIDS病例以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传播为主;高年龄、低文化程度的男性经商业性性行为传播风险较高,女性经配偶/固定性伴传播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0—2021年重庆市涪陵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异性性传播病例的构成及分布特征,为涪陵区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统计2010—2021年新报告现住址为重庆市涪陵区、传播途径为异性传播的HIV/AIDS,采用SPSS 26.0软件对病例人口学特征和感染途径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0—2021年经异性性传播的HIV/AIDS为506例,男性以非婚非商业性传播为主(51.38%),女性以非婚非商业性传播和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居多,分别占48.07%和45.86%;各年龄组均以非婚非商业性传播为主,0~24岁年龄组占91.18%,25~49岁年龄组占52.24%,≥50岁年龄组占41.85%;已婚有配偶、离异或丧偶和未婚均以非婚非商业性传播为主,分别占44.95%、54.26%和65.00%;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均以非婚非商业性传播为主,分别占40.74%、50.91%、43.75%、60.00%和69.57%;地区分布中均以非婚非商业性传播为主,重庆市涪陵区户籍占50....  相似文献   

3.
谭唯  刘少础  赵锦 《实用预防医学》2019,26(12):1409-1411
目的 了解深圳市HIV/AIDS病例经异性性传播方式的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深圳市2016—2018年新报告的经异性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6—2018年,深圳市新报告经异性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病例共2 935例,平均年龄(38.1±12.7)岁,男性病例占79.5%,未婚占46.7%,流动人口占83.7%。异性性传播方式中非商业非婚性传播占61.8%,商业性传播占30.7%。不同性别、年龄组、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的HIV/AIDS病例经异性性传播感染HIV的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深圳市异性性传播方式以非商业非婚性传播为主。今后应重点关注非商业非婚性传播,扩大艾滋病宣传教育范围,并对不同特征的高危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控制HIV经异性性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15—2019年来宾市新报告有配偶/固定性伴HIV/AIDS的病例特征,探索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配偶/固定性伴降低性接触传播的有效预防措施,为来宾市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2019年来宾市新报告HIV/AIDS中有配偶/固定性伴的病例进行调查、核实与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新报告HIV/AIDS存活并随访到的已婚有配偶/固定性伴病例1 582例,占全部新发现报告存活病例的49.55%,配偶/固定性伴检测率为88.24%,阳性检出率为46.79%。感染途径以异性传播途径为主(99.43%),其中2019年为100.00%;主要接触史以非婚异性性接触史(商业)为主(46.65%),配偶/固定性伴阳性(25.47%)占比逐年增高,从2015年最低的22.18%升至2019年最高的29.22%;样本来源以其他就诊者检测为主(36.79%),在2019年达到最高(44.50%);CD4检测率为94.88%,每年均达到考核要求;接受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为69.28%,2017年最低,为49.83%,2019年达到最高,为89.54%。结论来宾市新报告HIV/AIDS与配偶或固定性伴间传播是造成艾滋病经异性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应扩大筛查,配偶/固定性伴定期检测HIV,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减少HIV/AIDS病例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盐城市经非婚异性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感染来源,以及在其得知感染HIV前后的高危行为,评估其作为传染源的风险。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盐城市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新报告经异性性传播艾滋病病例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既往性接触史以及确诊阳性后性行为史。结果共完成167例经非婚异性性行为感染HIV病例的调查,其中经商业异性传播占58.68%,非婚非商业异性传播占41.32%。不同年龄、性别感染HIV的方式有显著差异(P0.01)。30岁以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为主(22例、占68.75%),≥30岁以商业异性性行为主(88例、占89.80%);男性以商业异性性行为为主(96例、占74.42%),女性以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为主(36例、占94.74%)。得知自己感染HIV后,仍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感染者中有22.22%的人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仍发生婚内异性性行为的感染者中有11.11%的人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仍发生固定异性性行为的感染者中有28.57%的人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结论盐城市非婚异性性行为感染HIV病例的感染方式主要以商业异性性传播为主。在得知自己感染HIV后,病例的异性性行为发生率比确诊前有所降低,但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率仍不足80%。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08-2014年我国艾滋病经异性性途径传播的主要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揭示我国经异性性途径传播对未来艾滋病流行形势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2014年新发现并报告自述为经异性性传播的≥15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人口学、暴露史信息,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与异性性行为表现方式。结果 2008-2014年共发现经异性性传播HIV/AIDS病例320 889例,每年新发现经异性性传播病例从2008年的23 402例增至2014年的68 671例,各年龄组HIV/AIDS病例数均逐年增加。经异性性传播途径感染的病例所占构成比,从2008年的8.7%上升到2014年的66.4%,其中男性构成比从2008年的55.3%升至2014年的68.2%。异性性行为表现方式的分析显示,通过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病例所占构成比从2008年的78.2%升至2014年的88.2%,其中15~49岁年龄组中非婚异性性传播所占比例(85.2%)略高于≥50岁年龄组(84.2%)。男性HIV/AIDS感染方式为非婚异性性接触的病例所占比例为93.8%,女性中为69.0%,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 000.000,P<0.001)。结论 HIV经异性性传播作为我国HIV/AIDS流行的最主要因素,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传播方式以非婚异性性传播为主,且在地域分布、性别、年龄组间存在差异,提示须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策略,以控制艾滋病经异性性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EPP-Spectrum模型评估浙江省艾滋病疫情,为浙江省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各类艾滋病高危人群规模、艾滋病感染率监测数据、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和人口学信息等资料,采用EPP-Spectrum模型拟合各类人群艾滋病流行曲线,对浙江省艾滋病感染率、现存活病例数、新发感染和死亡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截至2016年底,浙江省全人群艾滋病感染率为0.05%(95%CI:0.04%~0.06%)。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27 542例(95%CI:24 564~31 187例),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同性性接触传播占46.94%,异性商业性行为传播占24.43%,非商业性行为(含配偶间)传播占25.29%。2016年HIV新发感染1 714例(95%CI:1 340~2 194例),新发感染例数2014—2016年基本持平,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同性性接触传播占47.55%,异性非商业性行为(含配偶间)传播构成呈上升趋势。2016年HIV/AIDS病例死亡642例(95%CI:476~896例),死亡人数呈缓慢增长后出现平台期。2012—2016年艾滋病检测发现和抗病毒治疗比例逐年上升,估计有57.70%的传染源得到控制。结论浙江省艾滋病感染人数缓慢增长,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态势;以男男性行为、异性商业性行为和异性非商业性行为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浙江省新报告HIV/AIDS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的性伴及相关行为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收集浙江省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新报告HIV/AIDS在确证HIV感染前的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伴类型和行为特征。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分析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与性伴类型间的关系。结果 共调查406例HIV/AIDS,均为确证HIV感染前发生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者,男性占67.2%(273/406),25~49岁占59.1%(240/406)。调查对象自我报告在确证HIV感染前仅有临时性伴、仅有固定性伴、有临时及固定性伴的分别占36.0%(146/406)、52.0%(211/406)、12.0%(49/406)。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伴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婚姻、职业、月均收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月均收入≤ 3 000元、个体户、已婚与仅有临时性伴存在关联;服务行业、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与仅有固定性伴存在关联;企业职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月收入≥ 5 000元与有临时及固定性伴存在关联。结论 2017-2019年浙江省部分新报告HIV/AIDS在确证HIV感染前发生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的比例较高,应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提高普通人群健康意识,降低危险性行为传播HIV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重庆市部分地区新报告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感染方式,为有效开展艾滋病经异性性传播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部分地区2019年7月1日至10月1日新报告的异性性传播HIV/AIDS展开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异性性行为情况等相关数据。结果 共完成312例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问卷调查,主要以男性(207,66.3%)、≥50岁(210,67.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52,80.8%)、已婚或同居者(200,64.1%)为主。经商业性行为感染占48.7%(152/312),经配偶/固定性伴感染占40.4%(126/312),经非商业临时性行为感染占10.9%(34/312)。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HIV/AIDS,感染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经配偶/固定性伴感染,男性(OR=822.34,95% CI:103.99~6 503.1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OR=3.02,95% CI:1.05~8.66)的商业性行为感染HIV风险更大;而家务/待业者(OR=0.23,95% CI:0.07~0.76)的商业性行为感染HIV的风险更小;男性(OR=29.20,95% CI:9.40~90.7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OR=4.28,95% CI:1.24~14.81)的非商业临时性行为感染HIV的风险更大。除了在线下场所结识非婚异性性伴,有一定比例(6.2%)HIV/AIDS通过线上交友发展性伴关系,且性伴交往场所以低档为主。结论 重庆市部分地区新报告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感染方式以线下低档场所结识性伴,并经商业性行为感染为主,应深入了解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感染方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外地户籍成年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针对性强的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艾滋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收集广州市2016 - 2017年新报告≥15岁、外地户籍HIV/AIDS病例的信息,分析特征。结果 2016 - 2017年广州市新报告15岁以上成年外地户籍病例2 554例,占71.8%。男性外地户籍病例以未婚(63.9%)、高中/中专或以上文化程度(62.5%)、同性传播(63.5%)、咨询检测发现(45.4%)为主。女性外地户籍病例以已婚有配偶(59.4%)、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68.8%)、非商业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57.1%)和配偶/固定性伴传播(33.8%)、医疗机构检测发现(60.2%)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特别重视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控工作。预防艾滋病经男男同性性行为、非商业非婚异性性行为传播是重点。针对女性,要强调预防婚内传播的重要性。加强艾滋病咨询检测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移动频次艾滋病病例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6月前艾滋病病例报告病例数据信息,按5年平均移动频次分为6类(f = 0次,0 < f < 2,2 ≤ f < 4,4 ≤f < 6,6 ≤ f < 8,8 ≤ f),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移动频次病例间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和户籍省、性病史、疾病状态、本次诊断为HIV阳性前HIV检测情况、接触史和感染途径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且移动频次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籍所在省、性病史、疾病状态、本次诊断为HIV阳性前是否做过HIV检测均有关。高移动频次病例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为:25~44岁年龄段、男性、未婚、汉族、初中及以上文化、省内移动、有性病史、疾病状态为HIV、有非婚异性接触史和同性接触史、异性传播和同性传播。结论 不同移动频次的艾滋病病例特征不同,影响因素较多且复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重庆市涪陵片区2010 - 2017年老年人群HIV/AID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针对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0 - 2017年涪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确诊的涪陵片区≥50岁老年人群HIV/AIDS资料,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0 - 2017年确诊的涪陵片区老年HIV/AIDS病例共404例,占总确诊数的30.65%,呈逐年上升趋势(χ2 = 45.79,P<0.01)。老年HIV/AIDS确诊时平均年龄为(60.76±8.52)岁,以男性(70.79%)、农民(70.30%)、已婚有配偶(68.81%)、小学及以下文化(66.58%)、其他就诊者检测发现(35.40%)、异性传播(90.35%)为主。异性传播中,男性更容易通过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χ2 = 106.80,P<0.01),女性更容易通过配偶/固定性伴阳性性接触感染(χ2 = 121.57,P<0.01)。确诊的病例中,146例在1年内检测过CD4,呈逐年递增的趋势(χ2 = 60.63,P<0.01)。结论 涪陵片区老年艾滋病病例疫情发展较快,老年人群已成为重点防控对象,应根据其流行病学特征采取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控制HIV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贵州省≥50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人口学、行为特征。方法 通过《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截止到2018年贵州省报告的全部≥50岁HIV/AIDS病例资料以及专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贵州省共报告≥50岁HIV/AIDS 17 961例,90.0%为异性传播,病例构成比从2010年的12.6%上升到2018年的48.1%,呈快速增长的趋势(χ2趋势 = 4 835.43,P<0.001);病例主要通过医疗机构检测发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χ2趋势 = 5 396.46,P<0.001),但病例晚发现比例高达85.3%,分析显示男性、≥60岁、通过其他就诊者检测来源病例的晚发现率较高;658例≥50岁男性HIV/AIDS专题调查发现,近期和远期非婚商业异性性行为和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发生率均较高,安全套使用比例偏低,且存在不安全的医疗行为。结论 贵州省≥50岁HIV/AIDS病例近年快速增长,一方面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干预手段控制这一群体艾滋病的感染;另一方面应扩大这一群体HIV检测的覆盖面,减少病例的晚发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了解泸州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经异性传播的具体来源。 方法 招募经异性性行为传播的HIV感染者,采用深入访谈的方式调查其诊断HIV之前高危性行为信息和方式,分析其感染HIV最可能的时间和地点。 结果 对300名经异性性行为感染HIV的感染者的调查表明,男性和女性感染HIV的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834,P<0.001),男性以商业异性性行为为主(90.8%),另外固定性伴性行为占5.1%,临时异性性行为4.1%;而女性中以固定性伴性行为为主(71.9%),商业异性性行为占17.1%,临时异性性行为11.0%。自述经过商业异性性行为感染HIV的调查对象中,25.9%的人自述曾在2个以上地市发生过商业性行为,25.0%在2个及以上的省份发生过商业性行为;64.3%的调查对象自我判断在泸州市感染,而认为自己是在户籍地以外的其他省份感染HIV的调查对象占29.3%。 结论 泸州市艾滋病经异性性传播的情况较为复杂,亟需系统而全面地在全人群和重点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经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的高危性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艾滋病经性传播策略制定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连续抽取云南省2015年新报告非婚异性传播HIV/AIDS病例,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调查对象获知感染HIV前后危险行为等情况。结果 调查男性498人、女性490人。获知感染HIV前一年内有商业性行为的比例为39.88%(男性占68.67%,女性占10.61%),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797,P<0.001),地点集中在路边店/街头,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仅为8.38%;71.36%有临时性伴间性行为(男性占64.46%,女性占78.37%),且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79,P<0.001),临时性伴主要是朋友/熟人(占82.52%);存在多种性行为交叉和叠加。获知感染HIV后仍有12.96%发生高危性行为,仅31.86%愿意告知性伴自身的感染状况。结论 异性传播影响人群扩大,控制异性传播的策略应转为在强化高危人群干预工作基础上,倡导全民推广使用安全套的普遍防护,宣传教育时增加风险行为识别和安全性行为警示性教育,艾滋病感染者随访管理工作中应评估其传播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浙江省一起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传播模式HIV感染者之间的传播关系。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浦江县新确证的疑似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聚集性疫情相关HIV感染者及其性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流调),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流动信息、HIV既往检测史、高危性行为史及性伴侣情况等信息。结合HIV分子传播网络监测进行传播关系分析,采集新确证HIV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疗前的全血样本6~8 ml,分离出血浆。通过核酸提取、PCR扩增pol基因,通过Sequencher 5.0软件拼接整理测序结果,使用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HIV分子传播网络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浦江县共发现HIV感染者88例,其中异性性传播74例,有31例为非婚非商业性行为感染。初步个案调查发现,其中3例女性均与1例男性发生过无保护的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4例感染者中,有2例的配偶HIV抗体检测阳性。对新确证感染者开展分子传播网络分析,共获得异性性传播序列65例,形成9个传播簇,最大传播簇中包含10例HIV感染者。HIV聚集性疫情共涉及HIV感染者11例,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均 ≥ 50岁,职业类型为农民或农村家庭妇女;追踪溯源到7例性伴,其中6例HIV阴性,1例未检测。18例调查对象的性社会网络关系中,夫妻关系6对,固定性伴关系8对,临时性伴关系3对。11例HIV感染者中,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9例,婚内传播2例。7例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伴与病例2(56岁男性农民)的流行病学关联,3例有流调和分子传播簇结果证实,3例有分子传播簇和流调结果证实,另有1例流调结果证实。结论 本起HIV聚集性疫情的传播模式是以病例2为核心,通过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传播HIV,继而引起婚内和固定性伴间的传播。流调与分子传播网络相结合的溯源调查支持本结论。  相似文献   

17.
马功燕    姜正好  陈海燕  陈进  王静 《现代预防医学》2016,(22):4057-4062
目的 了解六安市艾滋病异性传播主要感染方式及不同感染方式的人群特征。方法 以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现住址为六安市、传播途径为异性传播的HIV/AIDS病例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异性传播方式。结果 共调查符合纳入标准HIV/AIDS 340例,其中经商业性性行为传播占59.4%(202/340),经配偶或固定性伴传播占18.8%(64/340),非商业性临时性伴占21.8%(74/340)。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是异性传播方式的影响因素。经商业性性行为传播比例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非商业性临时性伴传播比例近几年上升趋势明显,配偶或固定性伴传播比例呈下降趋势,在3个传播方式中水平最低。结论 六安市艾滋病异性传播以经商业性性行为感染方式为主,但不同人群异性传播方式差异较大,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Knowledge of partner risk and secondary transmission of HIV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CKGROUND: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people living longer with HIV and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infected heterosexually have increased. We measured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people with heterosexually acquired AIDS knew their partners' risk behaviors, the extent of secondary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and characterized people at risk for secondary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METHODS: For each of five sites (Alabama, California, Florida, New Jersey, and Texas) and for New York City, a sample of adults with AIDS was interviewed. Primary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was contact with a partner who had a known risk factor for HIV infection. Secondary transmission was contact with an HIV-positive partner not known to have a risk for HIV. RESULTS: Among men, 35% knew that a sexual partner was HIV infected, 56% of women knew that a sexual partner was HIV infected. Among women, 12% knew that a partner was bisexual. Overall, 79% (460 of 581) reported a partner with a primary risk for HIV; among men, 236 of 293 (81%), and among women, 224 of 288 (78%) reported a partner with a primary risk. People categorized with secondary transmi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be black and never married. People categorized with secondary transmission were more frequently women (53%), had less than a high school education (48%), and a history of drug use (52%). Men categorized with secondary transmission of HIV had a mean of 22 heterosexual partners; women had a mean of 16 partners. CONCLUSIONS: We found that many heterosexuals with AIDS did not know their sexual partners' risk for HIV, and that secondary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probably results in a small proportion of all AIDS cases in the 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