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阳  霍平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810-1810
臀上皮神经损伤,是在走行中臀上皮神经受到牵拉、压迫等损伤而造成的疼痛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属中医学"伤筋"、"筋出槽"等范畴。我科采用穴位注射加推拿治疗该病,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8岁。因"牵拉伤致左肘部疼痛、不适、功能障碍两周"来院就诊。患者两周前因纠纷与他人拉扯后即见左肘部肿胀,并感疼痛,功能受限。摄片提示:左肘关节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3.
落枕是颈部常见筋伤之一,又称"失枕",多于无防备的情况下,颈部肌肉突然收缩,引起肌纤维部分撕裂;或睡眠时枕头过高或姿势不正,使颈部肌肉持续受过度牵拉;或者因风寒侵袭,气血瘀滞,经络闭塞所致。  相似文献   

4.
不同程度脊髓牵拉损伤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洪俊  费军  刘宏亮  汪琴 《重庆医学》2008,37(19):2164-2165
目的 探讨脊髓牵拉损伤中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 采用不同重量牵拉大鼠脊髓,模拟医源性脊髓牵拉损伤,测量牵拉后大鼠体感诱发电位诱发波伏期和波幅的变化.结果 牵拉后以及牵拉重量增加1倍后,诱发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均有明显变化(P<0.05),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牵拉重量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程度相关(P<0.05).牵拉重量增加1倍后,潜伏期的变化较波幅的变化明显.结论 在脊髓牵拉损伤中,潜伏期可能是较波幅更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模拟临床治疗中机械应力对细胞的作用方式,研究连续应力作用于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效应。方法实验采用细胞机械牵拉培养模型和体外培养的3~5代的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未牵拉组)、连续牵拉组和重复连续牵拉组,各组分别进行牵拉后细胞计数和MTT比色法检测。结果连续牵拉组的细胞数量和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重复连续牵拉组的细胞数量和活性较连续牵拉组明显增加。结论连续应力可以促进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和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模拟临床治疗中机械应力对细胞的作用方式,研究重复连续应力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效应.方法 实验采用细胞机械牵拉培养模型和体外培养的3~5代的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未牵拉组)、连续牵拉组和重复连续牵拉组,于重复连续牵拉完成后各组和各个模型同时分别进行细胞计数,并且用MTT比色法检测牵拉后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结果 连续牵拉组的细胞数量和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重复连续牵拉组的细胞数量和活性较连续牵拉组明显增加.结论 更好地模拟了临床治疗中机械应力对细胞的作用方式,并证实重复连续应力可以促进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和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牵拉作用对局部脑组织生化代谢变化的影响,探讨微透析技术在监测脑牵拉伤局部脑组织生化代谢改变中应用潜力.方法根据不同的牵拉压力(20 mmHg、30 mmHg、40 mmHg)、不同的牵拉方式(间断牵拉和持续牵拉)对脑组织进行牵拉,应用微透析技术动态收集细胞外液(ECF)透析液.观察[Glu]d、[Lac]d、[Gly]d、[Gluta]d和L/P比值的变化.结果不同的脑牵拉压力引起了不同程度的ECF中[Glu]d、[Lac]d、[Gly]d、[Gluta]d和L/P比值改变.各牵拉组之间进行比较并与对照组及损伤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拉压力越大,变化越显著.持续牵拉脑组织比间断牵拉脑组织产生了更为严重的脑损害.持续牵拉组ECF中[Glu]d、[Lac]d、[Gly]d、[Gluta]d、L/P比值变化更明显,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透析技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动态监测脑损伤局部生化改变的方法,可以作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监测牵拉性脑损伤产生的一种有价值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牵拉缝线法和非牵拉缝线法治疗泪小管断裂伤的疗效。方法 用非牵拉缝线法和牵拉缝线法对26例病例进行了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结果 排除2例泪小点豁开的病例,非牵拉缝线组11例,有3例创口裂开。牵拉缝线组13例,创口全部愈合良好。3例创口裂开的病例拔管后有时有溢泪,创口愈合良好的病例拔管后无溢泪。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χ^2=4.05,P〈0.05)。结论 用牵拉缝线法治疗泪小管断裂伤,效果确切,操作容易。  相似文献   

9.
内脏牵拉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在针麻腹部手术中表现尤其突出,是影响针麻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从临床上观察内脏牵拉反应发生的规律,认识内脏牵拉反应的性质,分析内脏牵拉痛与胃肠反应发生的机理和作用途径,对研究针刺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原理,寻找针刺克服内脏牵拉反应的有效方法,都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针刺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事实已为实验研究反复证明,但临床效应则不甚明显,内脏牵拉反应传入途径的分析,国内外都累积了一些资料,但结合针麻临床的表现、性质来分析内脏牵拉效应的传入途径和寻找克服方法的研究者较少。从我们以往的研究中看  相似文献   

10.
内脏牵拉反应是针麻三关之一,目前还未能突破,影响着针麻效果的提高。为了攻克此关,不少单位研究电针对内脏牵拉反应的影响。我们过去也初步探索了胃牵拉反应与电针效应,观察到胃牵拉有时引起血压升高(升压反应),有时引起血压降低(降压反应),两者均可作为研究胃牵拉反应的指标。本文进一步探讨这两种反应的生理特点和作用途径,为攻克胃牵拉反应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系膜小肠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阻滞平面与牵拉反应的关系.方法 12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系膜小肠手术的患者,按阻滞平面的不同分为:A组,阻滞平面高于T5;B组,等于T5;C组,等于T6;D组,低于T6.牵拉反应分Ⅰ-Ⅲ级,记录每组中牵拉反应情况.结果 A、B、C组中Ⅰ级牵拉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P<0.01),而Ⅲ级牵拉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P<0.01);A、B组中Ⅰ级牵拉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1),而Ⅱ级牵拉反应的发生率低于C组(P<0.01);A、B组间Ⅰ、Ⅱ级牵拉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阻滞平面等于或高于T5时能有效地抑制系膜小肠手术中的牵拉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目前磁锚定牵拉器械内磁体横截面过小、牵拉力不足及高度过高等缺点,提出面向LESS手术应用的伞形磁锚定牵拉暴露器械的设计方案。方法伞形磁锚定牵拉暴露器械由伞帽、伞骨和组织夹构成,3个伞骨与伞帽以可活动转轴相连,实现置入状态(敛拢状态)和工作状态(舒展状态)的转换。结果在敛拢状态下伞形磁锚定牵拉暴露器械可通过10 mm戳卡进入腹腔,舒展状态下其底面积达828.5 mm^2,增加了锚定力和牵拉力,且高度降至4 mm,可用于狭小空间组织的牵拉暴露。结论伞形磁锚定牵拉暴露器械可解决内磁体体积与磁力之间的矛盾,实现小体积与大磁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DBAC)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7例DBAC的CT表现。结果以实变为主型10例,其中6例见"蜂窝"或网格影,2例见叶间裂膨隆,8例见充气支气管征,5例合并多发结节和(或)磨玻璃密度影,4例行增强扫描均可在实变区内见"血管造影征"。多发结节/肿块型5例,其中单叶单段1例,单叶多段2例,多叶多段2例;主要特征有胸膜牵拉、磨玻璃密度、充气支气管征及空泡征。磨玻璃密度影2例,其中"铺路石"征1例。大多数患者呈多种征象混合表现。结论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征象复杂,应深入细致分析各种征象提高本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牵拉压(brain retraction pressure,BRP)的测量方法,研究脑牵拉引起脑缺血性损伤的危险性。方法 利用电阻应变计制作脑牵拉压的测量装置,对其定标。然后利用此装置,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分为对照组和20mmHg组、30mmHg组、40mmHg组,牵拉完毕后,测定局部脑血流量,标本HE染色显微镜观察其损伤。结果 该装置具有很高的灵敏性、稳定性和准确性。20mmHg的BRP牵拉30min引起轻微脑损伤和脑血流量的降低,30mmHg的BRP牵拉30min引起较重脑损伤和脑血流量的显著降低。40mmHg的BRP牵拉15min引起严重脑损伤和脑血流量的极度降低。结论 该装置可作为脑牵拉压的测量工具;牵拉时,最好将BRP控制在30mmHg以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 (FAK) 397和 92 5位酪氨酸残基 (Y397,Y92 5 )酪氨酸磷酸化在单轴周期性牵拉引起的细胞形态改变 (垂直于牵拉轴方向排列和伸长 )中的作用。【方法】用含 10 0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大鼠成纤维细胞3Y1。利用PCR法从人的脐静脉内皮细胞获得FAKcDNA。通过直接点突变 ,利用重叠PCR制成突变的FAK(F397Y ,F92 5Y)。将FAK突变转染到细胞内 ,使细胞遭受牵拉 ,牵拉 0min为对照组 ,牵拉 5、10、2 0、30、6 0min为牵拉组 ,实验重复 3次 ,实验数据利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进行分析。然后利用FAKY397和Y92 5磷酸化的特殊抗体进行了免疫印迹实验 ,采用信息分析程序 (Mocha ,JandelScientific)测定免疫印迹的密度 ,比较对照组与牵拉组 ,检测FAK酪氨酸磷酸化 ,分析细胞形态改变。【结果】在牵拉反应中 ,FAKY397和Y92 5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并且峰值分别在牵拉后 5min(2 75± 0 5 1倍 ,n =3)和 2 0min(2 98± 0 5 8倍 ,n =3)。另一方面 ,在突变FAK转染的细胞中 ,牵拉引起的细胞形态改变被有意义的阻滞了。【结论】牵拉引起的FAK酪氨酸磷酸化在牵拉依赖的细胞形态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随机选择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16双尖牙,在同一颌骨上,一侧用橡皮链牵拉,另一侧用橡皮圈系拉,尖牙远中移位。结果证明;橡皮圈牵拉尖牙远中移位的效果明显快于橡皮链牵拉尖牙远中移位。  相似文献   

17.
两种辅助用药对抗阑尾牵拉反应的效果观察殷建军(山东金岭铁矿医院,淄博255081)硬膜外麻醉下牵拉阑尾常出现牵拉反应,以往常规以静脉注射杜非合剂谋求解除,近几年来有人介绍在硬膜外局麻药中加入麻醉性镇痛药,有抑制阑尾牵拉反应的功效。本文对上述两种辅助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牵拉胃贲门、幽门和充胀胃对家兔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 将家兔麻醉后开腹 ,充分暴露胃 ,然后以 15 0 g重物经滑轮分别牵拉胃贲门、幽门以及充胀胃 ,并在牵拉或充胀胃后的 3 0s~ 1min内记录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 牵拉胃贲门、幽门可引起家兔血压降低和心率减慢 ,以牵拉贲门部为显著 (P <0 .0 5 ) ,而充胀胃也可引起血压降低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且心率不变。结论 牵拉胃不同部位和充胀胃对家兔血压和心率有一定的影响 ,但影响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采用新型俯卧屈膝体位预防经后路腰椎间盘手术中神经牵拉伤。方法:选择有手术指征的146例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新型俯卧屈膝体位行腰椎间盘手术;同时回顾性收集217例采用传统俯卧体位行腰椎间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对比两种不同体位术后发生神经牵拉伤的情况。结果:新型手术体位组中6例发生神经牵拉伤,发生率为4.1%;而对照组中53例发生神经牵拉伤,发生率为12.44%。新型手术体位组的神经根牵拉伤发生率较传统体位组明显降低。结论:新型俯卧屈膝体位可明显减低后路椎间盘手术神经牵拉伤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下腹部手术中小剂量氟哌利多联合哌替啶预防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下腹部或盆腔手术患者1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70例.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A组患者不给静脉辅助药;B组患者手术切皮前静脉注射哌替啶1mg/kg、氟哌利多20g/kg,手术时间长者可重复给予哌替啶0.5mg/kg.术者分离牵拉腹腔或盆腔脏器时,记录患者HR、MAP,评价并记录牵拉反应预防的效果.Stata 7.0做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牵拉脏器时,A组患者HR、MAP均较B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B组患者中53例未见明显牵拉反应,有9例表现为轻度牵拉反应,总有效率达88.57%,A组患者有57例表现为严重的牵拉反应,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小剂量氟哌利多联合哌替啶能有效减少牵拉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