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65-67
目的分析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降钙素原在FN合并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8月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合并感染的患者20例为观察组,另外选择非感染患者20例为对照组,分析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分别测定两组降钙素原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分析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合并感染的部位包括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观察组的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合并感染影响化疗的效果,需要进行预防管理,降钙素原可用于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合并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降钙素原检测在血液肿瘤伴发热患者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内科血液肿瘤伴发热的11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原学、影像学、症状体征等,分为不明原因发热组及感染组,分析两组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以及PCT水平与性别、年龄、发热程度、粒细胞水平的关系。结果血液肿瘤伴发热患者中,感染组的降钙素原水平高于不明原因发热组(Hc=6.740,P=0.009);在不同发热程度间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4,P=0.665);感染组中,不同性别、年龄间PC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粒细胞水平间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8,P=0.885)。结论在血液肿瘤伴发热患者中,降钙素原检测对于感染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与患者发热程度、性别、年龄、粒细胞计数无关。  相似文献   

3.
史丽君  邓明洪  马中锐  余霞  姜薇 《西部医学》2021,33(10):1509-1512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关联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处于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n=64)和未感染组(n=56)。比较两组化疗前、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实验室指标水平(PCT、CRP),分析各实验室指标单独及联合诊断粒细胞缺乏期感染的效能,分析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 结果 化疗前,感染组和未感染组PCT、CR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感染组PCT、CRP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 (P<0.05);ROC曲线显示:PCT、CRP和联合方案均是诊断粒细胞缺乏期感染的有效指标(P<0.05),联合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住院时间更长 (P<0.05),白细胞最低计数<0.8×10 9者占比更高 (P<0.05),中性粒细胞最低值更低和血小板最低值更高 (P<0.05)。 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均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伴感染的有效指标,且是影响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粒细胞缺乏期伴感染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浓度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23例结直肠癌住院患者,依据内镜下病变活动状态的不同,分为缓解组(31例)和发作组(92例),依据病情及严重程度,将发作组患者分为重度组(31例)、中度组(30例)、轻度组(31例),对照组为我院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所有研究对象行血常规及降钙素原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发作组、缓解组、对照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差异显著(P均0.05);发作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高于缓解组及对照组(P均0.05);缓解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组和对照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接近(P0.05)。②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差异显著(P均0.05);重度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高于中度组及轻度组(P均0.05);中度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高于轻度组(P均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能反应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活动状态及严重程度,可考虑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发热原因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入院治疗的45例ICU重度颅脑损伤伴发热患者,分析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和发热原因之间的关系。结果 45例患者当中有26例感染,感染部位:呼吸系统21例,泌尿系统3例,中枢神经系统2例;19例非感染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为(2.27±3.61)μg/L,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为(0.14±0.05)μg/L,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降钙素原可用于鉴别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发热原因,为选择适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GA)伴发热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对细菌性感染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20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82例G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热将其分为发热组(n=63)与非发热组(n=19),比较发热组和非发热组中性粒细胞比例、白细胞(WBC)计数、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将发热组根据是否为细菌感染分为非细菌感染组(n=43)与细菌感染组(n=20),比较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中性粒细胞比例、WBC计数、PCT及CRP水平。分析各炎性指标对GA伴发热者细菌感染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发热组中性粒细胞比例、CRP及PCT水平均高于非发热组(P0.05)。细菌感染组中性粒细胞比例、CRP及PCT水平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0.05)。中性粒细胞比例、WBC计数、PCT、CRP诊断GA伴发热者细菌感染的AUC分别为0.677、0.596、0.663、0.822;特异度为63.68%、70.02%、80.01%、90.00%;敏感度为72.96%、58.48%、51.39%、70.32%。其中PCT诊断GA伴发热者细菌感染的AUC与特异度最高。结论:血清PCT对GA伴发热者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具有应用价值,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20):39-42
目的:通过比对不同频次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剂量密集型方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进一步探索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更加优化的给药方案。方法:选取接受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的乳腺癌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1例,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后,PEG-rhG-CSF以100μg/kg,皮下注射,于化疗后第24小时给药。观察组:采用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后,PEG-rhG-CSF:50μg/kg,皮下注射,于化疗后第24、72小时分别给药。以PEG-rhG-CSF对两组中性粒细胞数值的影响及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发热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为观察指标,2周期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在第1周期及第2周期化疗前其中性粒细胞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第1周期化疗后的第3、5、10天及第2周期中的第5、10天其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值较观察组下降缓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周期中,两组化疗后第3 d的中性粒细胞数值比较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7例患者因中性粒细胞数值<2.0×10~9/L推迟第2周期化疗时间,观察组则有5例患者推迟化疗。对照组及观察组中性粒减少症发生率及患者人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对照组及观察组发热的患者人数及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发生发热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PEG-rhG-CSF低剂量多次给药后可升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其疗效优于在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中的单次给药方式,且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相关性发热的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浓度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23例结直肠癌住院患者,依据内镜下病变活动状态的不同,分为缓解组(31例)和发作组(92例),依据病情及严重程度,将发作组患者分为重度组(31例)、中度组(30例)、轻度组(31例),对照组为我院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所有研究对象行血常规及降钙素原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发作组、缓解组、对照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差异显著(P 均<0.05);发作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高于缓解组及对照组(P 均<0.05);缓解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缓解组和对照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接近(P >0.05)。②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差异显著(P 均<0.05);重度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高于中度组及轻度组(P 均<0.05);中度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高于轻度组(P 均<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能反应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活动状态及严重程度,可考虑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乳腺癌TAC方案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和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8月入院接受TA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60例。30例为试验组,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30例为对照组,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结果:试验组化疗间歇期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TAC方案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降钙素原(PCT)在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的表达以及同病原体之间的关系。方法择取在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到我院就诊的40例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将影像学特征等作为分组依据,划分为感染性发热组(细菌、病毒、真菌感染组)、不明原因发热组,每组10例。统计并对比分析降钙素原阳性差异以及降钙素原在血液培养中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经过检测,不明原因发热组的降钙素原阳性率低于其他组。将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真菌感染组进行两两比较,细菌感染组降钙素原阳性率更高。比较真菌感染以及病毒感染阳性率情况(P0.05)。G~-细菌感染患者降钙素原阳性率明显高于G~+细菌感染患者(P0.05)。降钙素原、血培养阳性率情况比较(P0.05)。结论对于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而言,降钙素原指标可作为细菌感染的首选筛查指标,能够帮助排除血液细菌感染情况,从而对其发热的原因等进行判断,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液系统疾病伴发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27例血液病患者289次发热病程中PCT的浓度特征,分别比较不同发热原因、感染部位、原发病患者PCT水平的差别,并分析发热患者粒细胞水平对PCT的影响。结果 289次热程中有明显感染合并发热者167例次(占56.9%),败血症组PCT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普通感染组、非感染性发热、不明原因发热组),普通感染组PCT浓度又显著高于不明原因发热组(P=0.031);系统性感染(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组)PCT浓度显著高于非感染性发热组;粒细胞缺乏组PCT浓度显著高于非粒细胞缺乏组(P=0.0368);高热组、中等度发热组PCT水平与低热组存在显著差别(P=0.024,P=0.031)。结论 PCT浓度与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尤其对于系统性感染,如败血症等有较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莉 《当代医学》2016,(5):90-91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胸壁转移的治疗方法和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乳腺癌术后胸壁转移患者41例,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20例和B组21例,A组患者采取TAC化疗方案治疗,B组患者采取AC→T化疗方案,分析患者治疗效果。结果31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伤口愈合良好,患者不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口腔黏膜炎等,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65.0%)明显小于A组(38.1%)(P<0.05)。结论在乳腺癌术后胸壁转移中采用AC→T化疗方案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效减少中性粒细胞,有利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验在呼吸系统感染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0例呼吸系统感染程度严重的患者作为重感染组,选取30例呼吸系统感染程度轻的患者作为轻感染组,重感染组和轻感染组共同构成研究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的呼吸严重程度进行比较,明确其与血清降钙素原以及APACHE-II评分的关系,明确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的关系。结果重感染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和轻感染组患者,组间比较,P0.05。轻感染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P0.05。重感染组患者的APACHE-II评分显著高于轻感染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和对照组健康志愿者相比,P0.05。结论在呼吸系统感染治疗中应用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验,具有显著的意义和价值。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和呼吸系统感染的严重程度为正比关系,因此,可以将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作为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成药十一味参芪片在乳腺癌患者中预防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于该院进行乳腺癌化疗的患者共80例进行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方案,观察组采用化疗同时十一味参芪片治疗。比较两组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十一味参芪片能有效防治乳腺癌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同时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在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EC-T/AT/TC/EC方案化疗,化疗后48h单次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100μg/kg或6mg,化疗21d为1个周期。结果:出现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2例(48.8%),其中发热伴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4例(8.9%)。化疗结束到中性粒细胞出现最低值的时间为(7.78±1.80)d,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1.2±0.8)d,中性粒细胞恢复>2.0×109/L的时间(2.5±1.1)d。23例(51.2%)在全程化疗中未出现粒细胞缺乏,并且治疗耐受性良好,提示PEG-rhG-CSF具有良好的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效果和安全性。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183例乳腺癌患者接受非密集型AC-T方案(吡柔比星70 mg+环磷酰胺0.8 g+多西他赛100 mg,21 d/周期)、剂量密集型ddAC-T方案(吡柔比星85 mg+环磷酰胺1.0 g+紫杉醇290 mg,14 d/周期)及其他化疗方案(铂类、吉西他滨等)化疗后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化疗方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第一周期与后续治疗周期FN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FN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83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67.21%(123/183),Ⅲ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减少在ddAC-T方案中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在乳腺癌手术后切口感染妇女中的改变情况,以期为乳腺癌手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防治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郑州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8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即术后切口感染组22例,参照组即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组15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PCT、血清CRP与血清IL-6的表达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病率较高,达到了12.2%;研究组患者的血清PCT、血清CRP与血清IL-6表达水平(3.55±0.61 ng/L,41.52±8.52 mg/L,45.52±13.11 ng/L)均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0.88±0.15 ng/L,18.66±3.21 mg/L,12.46±2.89 ng/L),P<0.05;患者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糖尿病史、有无放疗化疗史、血红蛋白水平、住院总时间及使用抗生素种类是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糖尿病史、有无放疗化疗史、血红蛋白水平、住院总时间及使用抗生素种类等五种因素均是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容易发生手术切口感染,血清PCT、血清CRP与血清IL-6表达水平可以作为乳腺癌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在效诊断指标;有无糖尿病史、有无放疗化疗史、血红蛋白水平、住院总时间及使用抗生素种类等五种因素均是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干预措施以有效防治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8.
姚梦础  黄明德  谢宇 《现代医学》2023,(11):1520-1525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环磷酰胺(TC)、多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AC)和多西他赛联合多柔比星以及环磷酰胺的方案(TAC)不同化疗方案对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乳腺癌术后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90例,根据化疗方案分成TC组、AC组、TAC组,每组30例。通过比较化疗前后肿瘤指标、不良反应、复发转移及生存差异,评价化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化疗前相比,3种方案化疗后血清肿瘤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不良反应方面,TAC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并显著低于TC组(P=0.003)和AC组(P=0.02)。TAC组化疗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6.1%,显著高于TC组(63.3%,P=0.045)和AC组(60.0%,P=0.024)。3种方案化疗的5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TAC化疗方案治疗Her-2阴性乳腺癌术后患者总体效果优于TC及AC方案,但易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乳腺癌剂量密集辅助化疗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7名乳腺癌女性患者,在乳腺癌根治手术后均接受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双周紫杉醇(EC-T)化疗方案,化疗后随机分成接受PEG-rhG-CSF预防的试验组和接受rhG-CSF预防的对照组,监测各个化疗周期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及持续时间,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有效性。结果共纳入3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2例,对照组15例。各化疗周期中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PEG-rhG-CSF组比rhG-CSF组低,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化疗结束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出现最低值的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的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两组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乳腺癌剂量密集辅助化疗中能够降低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且疗效优于rhG-CSF,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肝硬化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合并细菌感染者65例及肝硬化未感染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清PCT水平、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评价血清PCT诊断细菌感染的效能。结果:与肝硬化非感染组比较,肝硬化感染组PCT(2.16 ng/mL)、白细胞计数(WBC)8.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67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识别肝硬化细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识别细菌感染的临界值为0.495时,敏感性为80.0%,特异度为93.3%,诊断效能优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可作为肝硬化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