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安徽省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人群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安徽省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人群分布特征,为制定流脑的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2004—2006年度安徽省报告流脑及流脑疑似病例500例,死亡39例,病死率7.8%。500例病例中实验室确诊112例,其中C群流脑病例99例,占88.4%;全省17个市中16个市报告流脑病例,C群流脑病例分布于全省大部分市(12个);C群流脑病例的高发年龄组为13~18岁,占全部C群流脑病例数的51.5%;共发生的13起聚集性流脑疫情中有10起发生在学校;健康人群C群流脑抗体水平较低,阳性率为32.5%。结论C群流脑病例的增多是造成近年安徽省流脑发病上升的主要原因;流脑的流行菌群发生变迁,C群脑膜炎奈瑟菌已成为安徽省流脑流行的优势菌群。安徽省流脑预防控制的重点应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开展C群流脑疫苗的接种工作,在做好常规免疫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学校和中小学生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分析及防制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流脑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安徽省自2003年起流脑发病增多,2004~2005年度全省报告流脑235例,发病率0.37/10万,病死率8.09%;分布在全省60.0%的县,主要集中在皖南和江淮地区;有明显的冬春季发病高峰,1~4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4.3%;13~18岁、7~12岁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2.6%和16.6%;全省有6个市发生7起聚集性流脑疫情,其中6起发生在学校;流行菌群发生变迁,以C群脑膜炎奈瑟菌为主。结论应采取以接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同时开展流脑病例监测、流脑带菌率监测和流脑抗体水平监测。  相似文献   

3.
王晓萍  靳玉惠  王海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11-2013
[目的]了解合肥市2004-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高发原因,为做好流脑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合肥市2004~2006年共发生流脑261例,平均发病率1.9/10万;2006年发病率高达2.74/10万,较前10年上升了11倍,病死率10%.病例的阳性检出率逐年上升,C群流脑比例逐年增高,至2006年检出的全部是C群.病例中大于16岁142例,占54.4%;较前5年(22%)上升了32.4%.3年共发生聚集性病例6起,有5起明确诊断是C群;密切接触者带菌率检测C群所占比例逐年升高,分别为52.6%、60.1%和85.7%,与病例的菌群分布基本相符.[结论]该市流脑流行菌群发生了变迁,从A群转变为C群,应合理制定防治对策.加强对医务人员培训,提高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同时要大力推广A C流脑多糖疫苗的接种,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广泛宣传,提高疫苗接种率,以增强人群对C群流脑的免疫力.另外还要做好重点人群尤其是大专中院校、宾馆饭店等行业的流脑防治知识宣传,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2014年不同血清群脑膜炎耐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及菌群分布和变迁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脑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06~2014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ational Notifiable Diseases Registry System,NNDRS)资料、流脑监测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监测工作总结报告数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采用微软公司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国2006~2014年累计报告流脑病例5 5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47/10万;实验室确诊病例中A、B、C、W135、其他及不可分群流脑病例分别占26.08%、10.38%、44.81%、3.54%、15.19%。全国检测出A、B、C、W135群流脑病例的省分别有29个、22个、26个、12个;1岁人群在2006~2009年以A群病例为主,2010~2014年以B群病例为主;1~6岁、7~12岁及12岁人群均以C群病例为主。A群流脑病例构成比总体呈减少趋势,C群流脑病例构成比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B群和W135群均呈上升趋势。70%的省份检出B群病例,83%的省份检出C群病例,38%的省份检出W135群病例。结论中国流脑优势流行菌群已从A群向C群变迁;流脑病例流行菌群构成正在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各地监测质量及实验室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实验室确诊病例将得到鉴定,各菌群流脑病例的构成和地域分布将会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安徽省2004-2013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安徽省流脑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安徽省2004-2013年共报告1 457例,年平均发病率0.24/10万;死亡96例,病死率6.59%。病例主要集中在江淮地区,其中合肥市发病率最高(占全省发病总数的42.48%)。10~19岁年龄组高发,主要为中小学生。流行菌株以C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为主,占所有检出菌群的86.87%。结论安徽省2004-2013年流脑流行优势菌群由A群变迁为C群,导致发病率上升,并出现新的流行特征。2009年以后,流脑防控成效显著,发病率逐年下降。2012-2013年,持续出现W135群流脑病例,表明流行隐患依然存在。应进一步加强监测,随时掌握菌群流行动态,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随州市近年来流脑的流行趋势及人群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流脑的流行。方法对2001~2006年随州市健康人群进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体水平和带菌率进行了分析。结果随州市监测期内未出现流脑病例;健康人群带菌率为5.17%,以B群为主;人群A群抗体阳性率93.51%,GMT为11.53;A+C流脑疫苗免疫前GMT为1.62,抗体阳性率2.76%,免疫后GMT为14.93,抗体阳性率93.66%。结论近几年内随州市出现A群流脑流行的机率很小;A+C流脑疫苗接种后,人群对C群流脑有了一定的抵抗力,但要继续做好流脑监测工作,密切关注流脑流行菌株的变迁,预防和控制流脑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滁州市2004~2005年C群流脑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滁州市C群流脑的流行特征与控制措施,为今后C群流脑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5年度流脑个案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8例流脑患者中检出5例C群Nm,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检出4株C群Nm;在地区分布中,南谯区乌衣镇中学发生5例C群流脑为局部爆发,其余为散发病例;病倒中学生占71.42%,10~20岁年龄组占71.42%;有A群流脑疫苗免疫史占82.14%,有5例流脑A C二价疫苗免疫失败。结论C群流脑病例来势凶猛,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接种A群流脑疫苗不能阻止C群流脑流行;为防止发病控制疫情扩散,应对20岁以下人群和在校的大、中专学生等易感群体提供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8.
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菌群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菌群的变迁趋势。方法对中国1956~2006年分离的1 819株流脑菌株的血清群构成进行分析。结果1956~2002年的922株流脑菌株中,A群占69.20%,B群占27.55%,C群占0.97%,其它群2.28%。2003~2006年的897株流脑菌株中,A群占35.90%,B群占29.21%,C群占23.97%,其它群占10.92%。C群流脑病人来源菌株比例由0.88%上升至48.67%,A群流脑病例菌株比例由80.4%下降至50.44%。健康人群鼻咽部携带C群流脑菌株比例由1.07%上升至20.41%,A群由58.33%下降至33.80%。结论中国流脑病人及健康人群携带菌株中,C群流脑菌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流脑流行菌群正在发生从A群到C群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2005/2006年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山东省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下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预防控制流脑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6年度网络直报流脑疫情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山东省2005/2006年度报告流脑60例,比2004/2005年度(2004年10月~2005年9月,下同)减少33%,发病率为0.065/10万;死亡9例,比2004/2005年度上升11%,死亡率为0.010/10万,病死率为15%。病例分布于13个设区的市,均为散发;1~4月发病39例,占病例总数的65%;<20岁48例,占80%;学生、散居儿童、农民和民工分别占47%、20%、20%;流行菌群以C群为主。结论应采取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控制流脑的发病和流行,加强疑似病例和健康人群的病原学和血清流行病学监测,密切关注流行菌群的变迁趋势和C群流脑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8~2013年由C群脑膜炎耐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脑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08~2013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流脑单病/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数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16.0及微软公司办公软件2007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国2008~2013年流脑年平均发病率为0.031/10万,其中C群流脑年平均发病率为0.0032/10万。C群流脑病例占实验室确诊流脑病例总数的47.59%,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北、江苏、湖北和广东省,其中安徽省C群流脑病例数占全国C群流脑总病例数的37.35%;10~19岁C群流脑病例占C群流脑病例总数的51.75%;学生C群流脑病例占C群流脑病例总数的56.81%。75%的A、C群流脑病例可出现发热、急性发病、头痛或者呕吐,50%的A、C群流脑病例出现高热;60%的A、C群流脑病例出现恶心、颈项强直或皮肤瘀点瘀斑;出现意识障碍和惊厥的病例较少。各单项临床表现及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在A、C群流脑病例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2008~2013年流脑报告发病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预防控制流脑取得显著成效。全国80%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出C群Nm引起的流脑病例,45%实验室确诊流脑病例为C群病例,C群流脑有向全国逐渐蔓延之势。C群流脑青少年高发的年龄特征仍然存在。C群流脑病例临床表现及CSF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均不比A群流脑病例严重。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行特征以及近年来的变化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及相关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疫情报告系统收集安徽省历年流脑疫情资料.结果 1951-2007年安徽省共发生流脑病例799 38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90/10万,死亡41 337例,死亡率为1.49/10万,病死率为5.17%,流脑疫情呈现8~10年周期性波动的规律,期间出现3次大的流行疫情;2-4月份病例占83.23%,近20年1月份病例呈上升趋势.2000-2007年,<15岁病例构成从78.94%下降到17.20%.2003年后出现C群流脑疫情,全省流脑疫情呈现小幅反弹现象.结论 安徽省是流脑易发生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发病率持续下降,近几年发病率反弹;C群菌株成为流行优势菌株,流行季节有提前趋势,发病年龄高峰上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县流脑菌群分布、带菌状况和免疫抗体水平,明确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预测流脑疫情,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方法]在非C群流脑流行区随机抽取湖头镇调查流行季节后流脑菌群分布和人群抗体水平。[结果]196名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为零。人群中抗A阳性率42.9%,抗C 33.2%。A群流脑自然感染率33.9%,C群16.1%。接种A群和A C群流脑疫苗抗A和抗C阳转率不高(低于80%)。接种A C群疫苗后抗A、抗C阳转率高于未接种者,比接种A群疫苗的抗A阳转率高。[结论]加强疫苗冷链管理和操作技术培训,提高免疫成功率;推广A C群流脑疫苗的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4年度我市流脑疫情和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为做好合肥市流脑疫情的预测预警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所有病例作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样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分析。结果2004年全市新发流脑病例70例,发病率为1.5/10万,较去年同期上升了430.8%,病例以20岁以下儿童和学生为主,3~4月份是发病高峰。对28名病例的1 092名密切接触者咽拭子采样检验发现,C群带菌率在1.3%~30.9%之间,A群带菌率在2.2%~8.5%之间。发生疫情学校的学生采用应急服药和接种A C流脑疫苗等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结论预测2004年冬2005年春我市局部地区A、C群流脑病例可能增多。在流脑流行季节到来之前,应做好疫苗和相关药品的储备,同时对重点人群(20岁以下)进行大范围的A C流脑疫苗的接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003-2011年六安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流脑监测系统收集的监测资料和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疫情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3-2011年期间六安市流脑年均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0.229/10万和5.56%。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4月为流脑高发季节。报告的总病例中74.60%的职业为学生,69.05%的病例分布在10~19岁年龄组。实验室检测共培养出C群脑膜炎奈瑟氏双球菌10株,A群2株,B群1株。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系统显示7例脑脊液标本中检出奈瑟氏菌抗原C阳性。结论 C群流脑是该市流脑流行的优势菌群,学校是防控重点场所。应采取规范疫苗接种,广泛开展健康宣教,强化疾病监测等措施做好流脑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江西省1998-200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趋势,为制定流脑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疫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的监测资料及流脑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江西省自20世纪80年代推广使用A群流脑疫苗以来,流脑流行的周期性被打破,流脑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2004年以来有所波动;1998-2007年全省累计报告流脑病例595例,年均发病率为0.14/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9 7/10万,病死率为6.89%;发病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大多数病例分布在山区和边远的农村;高发季节为冬春季,发病高峰是1-4月份,发病年龄以<15岁为主,占77.98%;健康人群带菌以B群为主,C群带菌率逐年上升;C群血清抗体水平较低,不足以建立免疫屏障.结论 近10年来,江西省流脑呈现发病率低,病死率高,分布广泛,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年龄高峰等特征.加强流脑菌群监测及疫情预测预报,切实做好A+C群流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和应急免疫工作,重视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边山区人群的宣传教育,以控制流脑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6.
宿迁市正常人群流脑抗体水平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开展流脑流行前期人群抗体水平监测,评价宿迁市正常人群流脑的免疫水平.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正常人群A、C群流脑抗体水平.结果:2006年全市7个年龄组流脑流行前期人群A群流脑抗体阳性率为83.06%,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2.33±4.82,各年龄组间A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群流脑抗体阳性率为69.95%,GMT为7.99±6.16,各年龄组间C群流脑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市人群对A群流脑基本保持着较高的免疫水平,目前不太可能发生A群流脑的流行,而人群对C群流脑奈瑟氏菌(NM)免疫力较低.建议调整流脑疫苗免疫程序,用A C群流脑多糖疫苗作为儿童加强免疫用流脑疫苗,并提高人群免疫接种率,增强人群对A群和C群流脑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重点监测省及国家级监测点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结果,评价流脑监测现状,为预防控制流脑爆发、流行及探索经济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重点监测省及监测点上报的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脑实验室检测资料及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资料,对2006年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国2006年流脑报告发病率<0.2/10万,重点监测省中以安徽省发病数较多(261例);监测重点省<15岁儿童平均发病率为0.45/10万,儿童、学生报告病例数分别占重点监测省报告病例总数的25.35%和41.31%。重点监测省报告病例中检出A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占44.83%,C群Nm占41.38%;健康人群中检出A群Nm占17.76%,B群Nm占48.68%,C群Nm占17.11%;健康人群A群Nm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8.36%,C群为58.67%。结论流脑流行菌群仍以A群Nm为主,C群Nm检出增多;健康人群带菌以B群Nm为主,C群Nm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A群。应针对薄弱环节,继续加强流脑监测,防止流脑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2004年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了解广东省流脑流行特征的变化,预测流脑发病的趋势,为合理地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对全省各县、市进行流脑流行病学监测。选择广州、湛江、韶关及东莞4个市作为流脑重点监测点,在流脑流行前期(10~11月)各监测点按流脑监测方案采集市内0~、5~、10~、15~、25~、35~及45岁以上共7个年龄组人群的咽拭子进行健康人群带菌调查。同时对2004年广东省发生的一起流脑局部暴发疫情进行深入调查。结果2004年4个监测点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简称Nm)的带菌率为0.75%(14/1876),健康人带菌以B群Nm为主。全省共报告流脑27例,死亡1例。2004年3月广东省发生一起由C群Nm引起的暴发疫情,共发病3例,调查发现患者密切接触者、发病分厂的外来工及相邻厂外来工总的Nm带菌率高达13.1%(14/107),检出B群、C群及1892群Nm,未检出A群Nm。用Epsilometertest法对所分离到的15株各群Nm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发现所有菌株均对青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对甲氧苄氨耐药。结论广东省流脑发病以散发为主,健康人群Nm的带菌率很低,但流行菌群发生变化。今后要加强流脑的病原学检测,并适当对流脑预防控制措施作相应调整,一旦发生C群流脑疫情,应对重点人群应急接种A+C流脑多糖疫苗,对密切接触者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服药。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主要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Nm)引起,但近年来由C群菌引起的病例和局部爆发时有报道,表现出流行菌群多样化;为了解我省健康人群中C群流脑的抗体水平,2003年在监测健康人群A群流脑抗体的同时,进行了C群流脑抗体水平的测定。 1.材料与方法:①仪器DENLEY DRAGON MK2型酶标  相似文献   

20.
合肥市200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合肥市200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高发的原因,为制订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合肥市2004年共发生流脑69例,发病率为1.50/10万,较前5年平均发病率上升了10倍。经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诊断的病例C群占20.29%,A群占18.84%,其余为临床诊断的未分型病例。对1 171名密切接触者咽拭子采样检测平均带菌率为8.28%;其中以初中生和高中生带菌率为高,分别为14.07%和14.76%。所带菌群以C群最高,平均为4.27%;死亡病例和爆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C群带菌率分别为30.1%和14.7%。结论做好流脑的临床诊治和预防控制,必须开展流脑的病原学检测,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带菌检测,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