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省肠道病毒71型VP1区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述引起安徽省2008年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基因特征。方法采集HFMD暴发初期患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上述培养物。扩增病毒株及核酸样本的VP1编码区全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暴发初期分离出3份病毒株,经中和试验及RT-PCR证实为EV71。根据VP1全基因序列与EV71基因型、亚型参考株构建亲缘性关系树,17份测序结果与C4亚型聚为一簇,与A、B、C1、C2、C3、C4基因型别(亚型)的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2.0%-83.0%、84.3%-85.4%、89.7%-91.1%、89.1%-90.7%、88.3%-89.8%、93.0%-94.6%;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3.9%-95.2%、96.6%-97.6%、97.9%-98.6%、98.6%-99.3%、98.3%-98.9%、98.6%-99.6%;簇内比较显示,1株2006年的EV71毒株与另16份2008年样本在C4亚型内又分属两个亚簇,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6.2%-96.9%、98.3%-99.3%。结论引起安徽省2008年HFMD的EV71为C4亚型,与2006年分离的1份毒株有差异,提示安徽省存在C4亚型的不同分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流行性奈瑟氏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疑似病例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流脑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对155例流脑疑似病例进行全血培养、脑脊液培养、流脑特异性抗原、流脑DNA、急性期和恢复期IgG抗体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的阳性率。结果155例流脑疑似病例中实验室确诊79例,阳性率54.1%;其中流脑C群为77例占97.5%。密切接触者带菌129例,阳性率为8.1%;其中C群为103例占79.8%。样本和样本组合阳性率以双份血清阳性率最高,脑脊液阳性率次之,血培养阳性率最低。结论C群流脑仍然占绝对优势,密切接触者菌群与流行病例一致。考虑到快速诊断的要求,样本采集中,应以脑脊液和双份血清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安徽省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人群分布特征,为制定流脑的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2004-2006年度安徽省报告流脑及流脑疑似病例500例,死亡39例,病死率7.8%。500例病例中实验室确诊112例,其中C群流脑病例99例,占88.4%;全省17个市中16个市报告流脑病例,C群流脑病例分布于全省大部分市(12个);C群流脑病例的高发年龄组为13~18岁,占全部C群流脑病例数的51.5%;共发生的13起聚集性流脑疫情中有10起发生在学校;健康人群C群流脑抗体水平较低,阳性率为32.5%。结论C群流脑病例的增多是造成近年安徽省流脑发病上升的主要原因;流脑的流行菌群发生变迁,C群脑膜炎奈瑟菌已成为安徽省流脑流行的优势菌群。安徽省流脑预防控制的重点应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开展C群流脑疫苗的接种工作,在做好常规免疫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学校和中小学生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DNA含量及其克隆性重排基因检测在淋巴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常规方法提取与定量分析72例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DNA;用聚合酶链反应分别对不同患者血清单个核细胞(PBMC)DNA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重链CDRⅢ区、T淋巴细胞受体γV9区序列进行扩增、检测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含B-ALL组和T-ALL组)、B-淋巴瘤组、T-淋巴瘤组患者血清游离DNA含量[分别为(418±172)μg/ml、(426±192)μg/ml、(388±170)μg/ml、(400±110)μ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77±47)μg/ml,P<0·05]。其中46例ALL患者血清及PBMC重排基因阳性率分别为76·1%和82·6%;26例淋巴瘤患者血清及PBMC重排基因阳性率分别为73·1%和65·4%;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结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游离DNA含量明显增高,且易检测出特征性重排基因,血清游离DNA和重排基因对淋巴系统肿瘤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武超  晏开力  戴媛媛 《武警医学》2012,23(5):381-382,385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应用VITEK32微生物自动鉴定分析系统,采用K-B法对2009-03至2011-10临床各科室分离的158株MSSA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其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8株MSSA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96株,占60.76%,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100%耐药,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对甲氧西林敏感MSSA,占39.24%,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耐药率分别为69.35%和67.74%,对利奈唑胺、喹努普汀/达福普汀和万古霉素100%敏感。结论 MSSA是临床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分析MSSA耐药情况,可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青少年接种单剂抗原减量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后的免疫应答情况,德国美因茨大学的Knuf等进行了公开、非随机、多中心研究。受试对象为123名11~18岁健康青少年,女性66名,男性57名,所有受试者之前均未接种过百日咳疫苗,无百日咳病史,且血清抗百日咳毒素(PT)抗体水平〈20EU/ml。  相似文献   
7.
五种疾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NK)变化,是评估免疫相关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对本院1872例患者T细胞亚群和NK检测数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人血小板在4、25℃下,0、4、8、24 h各个时间点,血小板脱糖的两个标志物蓖麻凝集素( RCA)、鸡冠刺桐凝集素( ECL)是否有所差异,确立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脱糖水平的最佳条件。确立最佳条件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患者的血小板脱糖水平。方法随机选取正常成年人20例,运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成年人不同温度(4、25℃),不同时间点(0、4、8、24 h)条件下血小板脱糖水平( RCA、ECL)是否存在差异。确立最佳条件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ITP患者血小板脱糖水平。结果
  4、25℃ 下,4个时间点脱糖水平 RCA%、ECL%均不明显。常规治疗效果较好的ITP患者脱糖水平RCA%、ECL%不明显,但是治疗效果不好的 ITP 患者脱糖水平 RCA %、ECL %明显高于治疗效果理想的患者。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脱糖水平最好在标本收集后立即处理,脱糖水平( RCA、ECL)与ITP患者治疗效果有关,即脱糖水平越低其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患者的表达水平及与愈后的相关性,并探讨VEGF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初发及愈后出院的肿瘤患者血清VEGF含量;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取MSCs,体外经高浓度VEGF诱导分化,通过流式分析表面分子CD34、CD31和vWF以及体外成血管实验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初发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高水平表达VEGF(P〈0.01),而愈后明显降低(P〈0.01)。MSCs经VEGF诱导后呈现“纤维细胞”样长梭形,内皮系表面分子CD34、CD31、vWF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可形成“血管管腔样”结构。结论VEGF与肿瘤的发生及其愈后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诱导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的细胞学分型、细胞分化程度及其与肿瘤发生、转归、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用SLT酶标扫描仪扫描计算结果,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结果多种肿瘤患者体内高表达VEGF,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P<0.01),但与细胞学分型无相关性;患者血清VEGF含量改变与肿瘤的转归及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检测患者血清VEGF水平对判断肿瘤的发生、转归、预后及研究细胞分化程度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血管新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