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频电刺激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对吗啡诱导戒断大鼠觅药行为的影响,分析NAc在大鼠成瘾行为中的作用。方法26只雄性SD大鼠通过吗啡强化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后,13只予以120Hz高频电刺激伏隔核(吗啡刺激组),另13只予以假刺激(吗啡假刺激组)。15d后给予注射吗啡,诱导大鼠恢复位置偏爱行为,测量并比较两组的位置偏爱得分。结果吗啡电刺激组大鼠在注射吗啡诱导下不易恢复对吗啡的条件性位置偏爱,位置偏爱得分为(237.59±79.89)s,吗啡假刺激组为(441.29±212.68)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刺激NAc能阻断注射吗啡诱导戒断大鼠恢复觅药行为。在成瘾药物诱导戒断动物觅药行为的过程中,NAc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在药物和应激诱导大鼠吗啡觅药行为中的作用,研究定向毁损NAc对大鼠成瘾行为重建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通过吗啡强化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后,使用直流电毁损NAc。15天后给予皮下注射吗啡或间断足击应激诱导CPP,测量并比较毁损组与对照组的CPP得分。结果 无论在注射吗啡诱导还是在间断足击应激诱导中,NAc毁损组的CPP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NAc毁损能阻断注射吗啡和间断足击应激诱导戒断大鼠重建觅药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双侧伏隔核对吗啡成瘾大鼠复吸后伏隔核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的影响。方法手术前使用条件性位置偏爱试验(conditionedplace preference,CPP)筛选无自然偏爱大鼠,随机分组后DBS组行电极植入术,术后10天采用固定剂量吗啡皮下注射(10mg.Kg-1)建立吗啡成瘾大鼠模型(使用CPP证实)。通过改进的DBS电路进行电刺激(频率130Hz,电流300uA,电压1V,1h.d-1),在不同的时间点使用CPP证实DBS组大鼠戒断成功后再皮下给予小剂量吗啡(3mg.Kg-1),24h后使用CPP验证吗啡成瘾大鼠复吸模型建立成功。CPP试验结束后于冰台上按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取伏隔核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GABA含量。结果①皮下注射固定剂量吗啡能够使大鼠成瘾,DBS能够有效抑制吗啡复吸行为;②morphine+DBS组大鼠伏隔核内GABA含量与吗啡组,morphine+sham组差异明显。结论 DBS双侧伏隔核使吗啡成瘾大鼠复吸后伏隔核内GABA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伏隔核和扣带回前部在药物强化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毁损海洛因成瘾大鼠双侧伏隔核、扣带回前部,利用条件性地点偏好实验测定术前、术后成瘾大鼠对注射海洛因的偏好分,评价伏隔核和扣带回前部在药物强化效应的作用。结果毁损大鼠双侧伏隔核能够完全消除条件性地点偏好,毁损扣带回前部明显减少条件性地点偏好。术后未见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结论伏隔核和扣带回是调节强化作用的重要位置;本实验为阐明药物依赖机制及指导临床药物依赖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海洛因成瘾大鼠毁损伏隔核前后觅药行为及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建立海洛因成瘾大鼠模型,毁损大鼠双侧伏隔核,利用条件性位置偏好实验测定成瘾前、后,术前、术后成瘾大鼠觅药行为的变化,利用高效液相方法测定边缘系统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毁损大鼠双侧伏隔核能够完全消除条件性地点偏好。成瘾大鼠边缘系统多巴胺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毁损前后大鼠边缘系统多巴胺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伏隔核是调节强化作用的重要位置,长期使用海洛因可使大鼠边缘系统多巴胺含量明显增高,但毁损前后无明显变化,与条件性位置偏好表现不同步。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单侧和双侧脑深部电刺激(DBS)伏核核心部对条件性线索和小剂量海洛因诱导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影响,探讨DBS治疗药物成瘾的单双侧靶点选取问题. 方法 采用固定比率程序(FR1)建立大鼠海洛因静脉自身给药模型.模型稳定后,将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左侧DBS组、右侧DBS组和双侧DBS组(每组6只).各DBS组大鼠行单侧或双侧伏核核心部微电极植入术,术后休息5d,在环境消退期对各DBS组大鼠每天电刺激1h(参数:方波,频率130 Hz,电流强度150 μA,波宽100 μs),持续7d.通过比较各组大鼠的有效鼻触数来反映各组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差异. 结果 在条件性线索和小剂量海洛因诱导的复吸测评中,各组大鼠有效鼻触反应数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DBS组和双侧DBS组大鼠有效鼻触反应数分别与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左侧DBS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侧DBS组大鼠与双侧DBS组有效鼻触反应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频电刺激右侧或双侧伏核核心部均能明显抑制条件性线索和小剂量海洛因诱导的大鼠觅药行为;且右侧DBS可获得与双侧DBS相近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伏核对吗啡成瘾心理依赖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建立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SD大鼠双侧伏核的动物模型,探讨DBS伏核对吗啡心理依赖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同期依大鼠立体定向图谱行双侧伏核刺激电极的植入术,20只为吗啡假刺激组,20只为DBS组.术前(用药后第15天)、术后(刺激后第2~6天)对戒断症状进行评分,术前(用药后第15天)和术后(刺激后第2、4、6天)行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研究大鼠的行为学变化40只大鼠成功地同期双侧伏核植入DBS刺激电极, 条件位置偏爱实验结果为吗啡成瘾大鼠在伴药箱平均停留时间长于非伴药箱,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BS组与术前及吗啡假刺激组相比在伴药箱平均停留时间均明显缩短,具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高频电刺激伏核能有效减轻大鼠吗啡心理依赖症状.术前戒断症状评分结果表明吗啡成瘾大鼠模型的成功建立(P<0.01);术后DBS大鼠的戒断症状与术前相比具统计学意义,证实DBS减轻了大鼠的躯体依赖症状.结论 高频刺激吗啡成瘾大鼠双侧伏核,能够有效地减轻大鼠吗啡心理依赖症状,为DBS伏核治疗吗啡等成瘾药物的心理依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高频电刺激大鼠双侧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研究其对可卡因诱导的大鼠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药物成瘾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刺激组和刺激组,每组8只,二组均进行15天可卡因固定比率自身给药训练,自第16天起,行熄灭训练直到其触鼻反应率小于15%稳定阶段的触鼻反应率,复燃阶段两组大鼠均腹腔注射20mg/kg的可卡因点燃,刺激组大鼠在整个复燃阶段给予持续伏隔核高频电刺激,假刺激组不施加刺激。大鼠的熄灭阶段和点燃复吸阶段交替进行三次。结果刺激组大鼠在三次复吸期内的触鼻频率与自身给药训练第15天触鼻频率相比明显减少(P<0.01),而假刺激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刺激组大鼠在三次复吸期内触鼻频率与假刺激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结论腹腔注射可卡因(20mg/Kg)可引起戒断大鼠的复燃,在这一过程中给予持续伏隔核高频电刺激可抑制大鼠的复燃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伏核对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觅药行为的影响。方法用固定比率程序建立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复吸模型。将18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假刺激组和DBS组,假刺激组及DBS组大鼠行双侧伏核核心部微电极植入术。DBS组大鼠在消退期每天给予高频电刺激1h(刺激参数:方波,频率130 Hz,电流150μA,波宽100μs),共7d。消退后采用条件性线索和小剂量海洛因诱导引燃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结果在条件性线索诱导的复吸测评中,DBS组大鼠有效鼻触数(8.00±5.33)明显少于对照组(36.50±9.16)和假手术组(34.00±7.93),具统计学意义(P<0.01);在小剂量海洛因诱导的复吸测评中,DBS组大鼠有效鼻触数(11.17±7.78)明显少于对照组(29.67±5.24)和假手术组(28.00±11.92),具统计学意义(P<0.01);DBS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在总活动度和每阶段活动度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BS高频电刺激伏核可减少海洛因自身给药大鼠条件性线索和小剂量海洛因诱导的觅药行为,且不会影响其活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不同易感性的大鼠脑伏隔核多巴胺D2受体(D2R)和多巴胺转运体(DAT)水平.方法 将16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抽取30只作为对照组,余130只为吗啡组.对吗啡组在预测试后建立吗啡CPP模型.根据CPP值[以末次CPP测评时大鼠在伴药侧(大鼠注射吗啡后放入该侧,吗啡剂量从5 mg·kg-1·次-1开始逐渐增加,第10天为50 mg·kg-1·次-1)的停留时间减去预测试在该侧停留的时间]将吗啡组大鼠按比例分为高(26只)、中(78只)、低偏爱组(26只),其中高、低偏爱组(每组大鼠死亡各2只)分别于吗啡末次注射(对照组注射『司体积生理盐水)后3 h.3 d和14 d分别处死大鼠(每组各8只),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伏隔核D2R和DAT的灰度值(阳性区域的强弱与灰度值呈反比),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预测试3组CP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吗啡注射后3 h、戒断后3 d和14 d,高偏爱组CPP值[分别为(507±108)s、(524±113)s、(483±60)s]均长于低偏爱组[分别为(100±74)s、(166±86)s、(149±89)s;P=0.000]和对照组[分别为(97 ±111)s、(39±26)s、(-4.9 ±140.1)s;P=0.000].(2)上述各时点高偏爱组D2R mRNA灰度值(131 ±3、122±5、119±5)均高于低偏爱组(125±4、117±8、114±5)和对照组(11l±6、107±7、106±3;P<0.01);高偏爱组DAT mRNA灰度值(161±5、143±4、134±6)亦高于低偏爱组(156±5、139±3、130±4)和对照组(120±4、126±7、129±4;P<0.01).结论 大鼠吗啡CPP易感性高可能与伏隔核的D2R及DAT表达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吗啡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伏核-前额叶皮质(VTA-NAc-PFC)神经环路各核团谷氨酸递质含量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基NR2B表达的变化,从受体前和受体层面探讨该环路中通过谷氨酸能系统的阿片类精神依赖机制.方法 筛选出合格大鼠32只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组(模型组),模型组采用吗啡剂量递增法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分别用比色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中脑腹侧被盖区、伏核和前额叶皮质内谷氨酸含量和NR2B的表达.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白箱的停留时间明显延长,VTA-NAc-PFC神经环路各核团谷氨酸含量明显增高,NR2B平均吸光度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TA-NAc-PFC神经环路谷氨酸递质含量及其受体亚基NR2B表达水平上调在吗啡精神依赖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吗啡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伏核-前额叶皮质(VTA-NAc-PFC)神经环路各核团谷氨酸递质含量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基NR2B表达的变化,从受体前和受体层面探讨该环路中通过谷氨酸能系统的阿片类精神依赖机制.方法 筛选出合格大鼠32只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组(模型组),模型组采用吗啡剂量递增法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分别用比色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中脑腹侧被盖区、伏核和前额叶皮质内谷氨酸含量和NR2B的表达.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白箱的停留时间明显延长,VTA-NAc-PFC神经环路各核团谷氨酸含量明显增高,NR2B平均吸光度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TA-NAc-PFC神经环路谷氨酸递质含量及其受体亚基NR2B表达水平上调在吗啡精神依赖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阻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的再激活对吗啡依赖大鼠已建立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影响.方法 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各10只,Ⅱ-Ⅷ组为实验组,I组为对照组.在建立吗啡的CPP后,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抑制剂SL327或生理盐水后再次注射吗啡,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并与给药环境建立联系,观察对已建立的CPP的影响.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伏隔核中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水平.结果 [1]CPP测试前各组在白箱内(伴药侧)停留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6d条件反射训练,各实验组大鼠在白箱内停留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实验组大鼠均已建立起对白盒的CPP.[3]给予已建立CPP的各实验组大鼠不同处置,结果表明,只有给予腹腔注射SL327后再次注射吗啡的Ⅳ组大鼠的CPP已消除,该组在白箱内的停留时间较其它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Ⅳ组大鼠伏隔核中P-ERK1/2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它实验组(P<0.01),但其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阻断ERK通路的再激活可以消除吗啡依赖大鼠已建立的条件性位置偏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吗啡成瘾对大鼠伏隔核电生理的影响及静脉吗啡注射对吗啡成瘾大鼠伏隔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探讨伏隔核在吗啡成瘾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连续14日递增腹腔吗啡注射,建立急性大鼠吗啡成瘾模型,通过玻璃微电极记录吗啡依赖大鼠伏隔核单细胞细胞外放电,观察吗啡成瘾及静脉注射吗啡对大鼠伏隔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吗啡依赖组大鼠伏隔核神经元单位自发放电的频率分布组间差异显著(P<0.05),放电形式无明显差异.吗啡依赖大鼠伏隔核神经元放电频率静脉注射吗啡前为14.40±4.92Hz,静脉注射吗啡后降为4.10±2.65Hz.结论 吗啡成瘾对大鼠伏隔核神经元自发放电有影响,吗啡可以显著抑制吗啡成瘾大鼠的伏隔核神经元放电,伏隔核在吗啡成瘾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伏隔核毁损术成除海洛因依赖不同毁损方法 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海洛因依赖患者74例,伏隔核毁损灶初始靶点坐标值:x:(±5.0)-(±6.5)mm,y:17-22 mm,z:(-6.0)-(-8.0)mm,随机采用A、B、C、D4种毁损方法 中的一种制作毁损灶.A、B、C 3组的毁损灶总体积相同,而位置不同,A组沿伏隔核内外方向扩大毁损灶,B组沿伏隔核前后方向扩大毁损灶,C组沿伏隔核内外及前后方向均扩大毁损灶;C、D两组的毁损灶位置相同,而体积不同,D组总体积大于c组.随访期4年,调查是否复吸,是否出现与毁损核团功能相关的特异性并发症.结果 总体未复吸率56.8%.经X~2检验4组未复吸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未复吸率(78.9%)大于A组(31.3%)及B组(31.6%),经X~2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而C、D组(80.0%)间未复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特异并发症发生率24.3%(18/74).经X~2检验4组特异性并发症发生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12.5%,2/16)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21.1%,4/19)、C组(26.3%,5/1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35.0%,7/20)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立体定向伏隔核毁损术是戒除海洛因依赖的有效手段之一.毁损灶位于伏隔核中后1/3部,沿内外及前后方向均扩大毁损灶,疗效最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C组毁损方法 最佳.  相似文献   

16.
强迫游泳和糖皮质激素促进小鼠对吗啡的条件性位置偏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应激和糖皮质激素在发生药物依赖行为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1)将 30只雄性昆明品系小鼠随机分为盐水组、糖皮质激素组 (2 0mg- 1 ·kg- 1 ,皮下注射 )、强迫游泳组 (2 5℃强迫游泳 10min) ,每组 10只 ,观察 3种措施对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的影响 ;将 30只雄性昆明品系小鼠先进行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 ,再随机分为盐水组、糖皮质激组和强迫游泳组 ,每组 10只 ,处理条件同前 ,持续 6天 ,观察 3种措施对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消退的影响。结果  (1)强迫游泳组和糖皮质激素组在吗啡搭配箱体中停留时间 [分别为 (9 6± 1 0 )min ,(9 4± 1 3)min]均分别高于盐水组[(7 3± 0 8)min];t1 =4 5 6 ,P1 <0 0 1;t2 =4 5 8,P2 <0 0 1,而强迫游泳组和糖皮质激素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t=0 41,P >0 0 5 ) ;(2 )经过 6天消退期后 ,强迫游泳组和糖皮质激素组在吗啡搭配箱体中停留时间 [分别为 (7 6± 1 1)min ,(7 4± 0 8)min]亦均分别高于盐水组 [(7 3± 1 0 )min];t1 =4 15 ,P1 <0 0 1;t2 =3 38,P2 <0 0 1。结论 强迫游泳和注射糖皮质激素均能促进小鼠对吗啡的条件性位置偏爱 ,并能延缓条件性位置偏爱的消退。  相似文献   

17.
吗啡成瘾大鼠脑内核团毁损后的行为学研究及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内核团毁损对吗啡成瘾大鼠戒断症状及行为学方面的影响.以及毁损前后的脑形态学变化。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组、吗啡成瘾组、伏核毁损组、海马毁损组及伏核、海马假毁损组,通过旷场实验和隔离残杀实验观察大鼠目的性探究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变化.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脑内伏核、海马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成瘾组和毁损组在自然戒断症状、旷场实验、隔离残杀实验方面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瘾大鼠伏核、海马的神经元细胞器减少、线粒体肿胀、染色质边集、核固缩甚至坏死。结论长期使用吗啡可导致脑内神经元超微结构损害:毁损伏核、海马后可改善成瘾大鼠的戒断症状.使其探索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伏隔核损毁术与伏隔核加其他靶点联合损毁术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长期疗效。方法从我国7个医疗中心接受过双侧伏隔核毁损术(单靶点)与双侧伏隔核加其他靶点联合毁损术(多靶点)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两组病人中分别随机抽取75名病人,术后第5年回顾性随访研究,比较两组的复吸率和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单靶点组和多靶点组各有62例和60例病人接受并按计划完成随访。两组间复吸率和非特异性副反应的病人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78,P=0.780)。多靶点组特异性副反应的比例与严重程度均高于单靶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8)。结论与立体定向伏隔核单靶点损毁术相比,伏隔核加其他靶点联合损毁术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复吸率未降低,但特异性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9.
背景:药物相关的条件化刺激在强迫性觅药行为的复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条件化刺激对药物相关行为所起的作用会受早期用药经历的影响。 目的:本实验考察早期接触吗啡对戒断后吗啡诱发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现象的形成、保持和反应恢复的影响。 构思:随机编组,并设对照组来完成实验。 环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材料:采用体重范围在240~260克的64只Sprague-Dawley雄鼠,均来自中国北京查理河实验室。所有实验流程都符合动物伦理规范。 方法:本实验使用四种不同的吗啡预处理方案:1)“加强型”(每天两次一共注射五天,使用从10mg/kg到60mg/kg的上升剂量);2)“适中型”( 5mg/kg的剂量每天一次一共注射五天);3)“急性型”(5mg/kg的剂量只注射一次);4)盐水对照组。在预处理过后,大鼠腹腔注射3mg/kg的吗啡或盐水,训练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 主要测量标准: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之后,通过每周一次、持续一个月的反复测试衡量吗啡的CPP保持性。通过在两侧箱体给于盐水使条件化位置偏爱行为消退后,再给于低剂量的(0.05mg/kg,0.15mg/kg)的吗啡再使动物恢复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 结果:吗啡诱导的CPP的形成并未受吗啡处理的影响。然而,接受反复的吗啡预处理的老鼠的CPP表现出低持久性,并且能够被较低剂量的吗啡诱发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反应恢复。吗啡诱导的CPP的保持和反应恢复在单次吗啡暴露和对照组老鼠之间没有差别。 结论:前期接触更多药物的个体当再次暴露于成瘾药物时,对药物会有更高的易感性。 关键词:用药史、条件性位置偏爱、吗啡、反应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伏隔核核心部对大鼠海洛因强化作用的影响。方法用固定比率程序建立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随机分为刺激组(6只)和假刺激组(6只),训练累进比率程序达稳定状态后,两组大鼠行双侧伏隔核核心部微电极植入。刺激组大鼠每日给予高频电刺激1h(频率130Hz,电流150μA,波宽100μs),连续10d。刺激结束后两组大鼠进行累进比率程序测试。两组大鼠在刺激前、后分别测试自发活动;累进比率程序测试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在累进比率程序测试中,刺激组大鼠的有效鼻触数(211.17±98.31)和注射次数(10.83±1.72)均明显少于假刺激组的有效鼻触数(356.17±66.25)及注射次数(13.50±1.05),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大鼠在总活动度和水迷宫中的表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深部电刺激大鼠伏隔核核心部可以明显减低海洛因的强化作用,降低大鼠获取海洛因的动机,且不会影响其活动度及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