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佚经方“阴旦汤、阳旦汤”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敦煌出土的古医书卷子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发现了不少久已失传的古代“经方”,其中就包括阴、阳旦汤。在《辅行诀》未发现之前,认为阴阳旦汤有三个,即阳旦汤、阴旦汤、正阳旦汤,但方药已佚,《辅行诀》出土之后,发现阴、阳旦汤共有5个,即小阳旦汤、小阴旦汤,大阳旦汤、大阴旦汤、正阳旦汤,方、药、证俱全。  相似文献   

2.
阴旦汤考证     
《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千金方》)中载有阴旦汤,其组方为桂枝汤去生姜加干姜、黄芩,后世医家多宗此说。而在近代出土的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中,阴旦汤为黄芩汤加生姜。阴旦汤的组方究竟如何变化,笔者试综合历代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敦煌医学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颗璀灿明珠,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成书年代大约在梁代陶弘景之后至隋唐之间,为敦煌遗书中颇具有代表性的医经类著作,该书记载了古佚书《汤液经法》的内容,且与《素问》、《伤寒杂病论》有着密切学术渊源,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笔者兹参阅《辅行诀》,对其中有关心病部分的诊疗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述论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首救诸劳损病方。即养生补肝汤、调中补心肠、建中补脾汤、宁气补肺汤、固元补肾汤,并提出“五莱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朴素的养生学理念,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出自敦煌遗书,题梁·陶弘景撰.《汤液经法》图是《法要》中阐述五脏五行五味攻补原理的图示,也是五脏疾病遣方用药的原则.按照该图,五脏补泻的用药原则是:泻五脏方逆时针按脏腑之问的生克关系及五脏五味之间的关系用药,补五脏方顺时针用药.  相似文献   

6.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现存古医方51首,是敦煌遗书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医学著作。它在制方用药上贯彻了《黄帝内经》的治疗思想,较之仲景《伤寒杂病论》更能真实地反映出古医经《汤液经法》的方药原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心病症治探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脏腑用药法要》的流传、鉴定及所载心病证治四方(小泻心汤、大泻心汤、小补心汤、大补心汤)之病机、治则和组方特色等.  相似文献   

8.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一部重要的敦煌遗书。它的发现,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给《伤寒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思路,是《伤寒论》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长期以来,关于它的文献资料十分稀少,极大地限制了研究的深入。经过近20年的搜集整理,伤寒文献专家钱超尘教授获得张大昌弟子先后抄录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14个不同抄本。笔者跟随钱先生对现有的这些文献进行细致的研读,对所掌握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现存版本的来源及诸个版本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进行重新校注选定最佳的底本和校本。  相似文献   

9.
以敦煌遗书<法要>探讨张仲景经方之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要讨论的经方,是专指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中所载的方剂。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中多次提及南阳张机及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并载方51首,其中许多方剂虽名与张仲景经方有异,但组成及主治多有相似,兹参阅遗书《法要》,对张仲景经方之源提出管窥之见,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敦煌《辅行诀》方药中四气理论在脏腑病证用药配伍思路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传承敦煌方药辨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敦煌《辅行诀》方药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敦煌《辅行诀》方药中药性在脏腑病证用药的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敦煌遗书《辅行诀》中药方剂61首,涉及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为336次。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87.95%。其中,寒性药22味分为9类,频率最高为清热燥湿药黄芩(3.87%)和补血药白芍药(6.55%);温性药24味分为9类,频率最高为补气药大枣(3.57%)、敛肺涩肠药五味子(3.27%)和发散风寒药生姜(4.17%);平性药14味分为4类,频率最高为补气药甘草(10.12%)。结论:敦煌《辅行诀》方药四气配伍规律体系:(1)主要以寒、温、平为为主。(2)体现药物四气的核心药以补气药甘草、大枣、白芍药;发散风寒药生姜;敛肺涩肠药五味子和清热燥湿药黄芩为主,恰好组成敦煌医方小阴旦汤。  相似文献   

11.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出自敦煌遗本,后经张大昌先生献给中国中医科学院,对研究《汤液经法》、《伤寒论》的演变传承,及经方的用药组方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通过总结《辅行诀》的组方用药规律,结合经络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将《辅行诀》的脏腑补泻规律应用于针灸临床,为针灸临床辨证取穴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敦煌写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文献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观点:南北朝梁陈时期,道教医学家陶弘景所著或其弟子所整理的《辅行诀》一书曾在道教徒中流行,以作为道教徒初学道者兼修医术以求长生所用。而敦煌写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性质是对《辅行诀》一书摘抄的一个残本,摘抄者可能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编排。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运用开阖枢理论的"少阳为枢"思想对源于《汤液经法》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载小阴、阳旦汤开展研究,以期对源于《汤液经法》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应的桂枝汤、黄芩汤有新的理论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再探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煎药及服药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1](以下简称《法要》)是敦煌遗书中保存较为完整并极具代表件的著作,绛学者多方面考证与研究认为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2]。《法要》中公:“商有圣相伊尹,依《神农本草经》及《桐霸采药录》,撰《汤液经》三卷,其载方三百六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相似文献   

15.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出自敦煌遗书,题梁·陶弘景.<汤液经法>图是<法要>中阐述五脏五行五味攻补原理的图示,也是五脏疾病遣方用药的原则.按照该图五脏补泻的用药原则是,泻五脏方逆时针按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及五脏五味之间的关系用药,补五脏方顺时针用药.  相似文献   

16.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传承了《内经》"藏象"理论的精髓,彰显了五行学说,体现了《汤液经法》严谨的组方原则,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家的治疗理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医学文献,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现学界普遍认为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所载《汤液经法》即为《汉书·艺文志》所载《汤液经法》,《辅行诀》以道家思想为指导,以五行体用制化图为核心,融合阴阳五行学说,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全面论述了经方的组织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临床诊疗方法。《辅行诀》所载外感天行疾病用方有阴旦、阳旦、青龙、朱鸟、白虎、玄武六名,且各有大、小汤之分。阴阳二旦与四神不同,二旦补体即为助用,助用即可补体,而四神补体即为泻用,泻用即可补体,此阴阳调和,阴平阳秘之妙要也。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的五脏大小补泻方对《辅行诀.汤液经法图》中体味泻、用味补、体用合化味、不合化味的以味成方法则,及阳进为补、阴退为泻理论进行让《辅行诀》自己诠解自己的系统研究,认为深入研究以味成方法则,对于真正正确理解和解释经方组方之原义,对于我们研究《伤寒杂病论》,研究方剂学的源流和发展,对于方剂学理论在新的高度上更进一步发展与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永文  沈思钰  蔡辉 《河北中医》2010,32(3):433-435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是敦煌遗书中保存较为完整并极具代表性的著作,经学者多方面考证与研究认为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学术价值集中体现在《法要》记载的60首方剂,这60首方剂源自于古佚书《汤液经法》,由于《汤液经法》已佚,故通过《法要》中记载的60首方剂可窥《汤液经法》之原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小补泻汤组方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发现五脏小补泻方蕴含着深刻的数术思想,秘藏着统一的运算模式。只要熟记诸药之精五行互藏之位,就可以根据这一数术模式进行推理而不需强记;同时为用数术思想研究《伤寒论》组方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