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Ⅱ型巨指症患者增粗神经的超微结构与功能蛋白表达。方法以多指正常结构指神经为对照,电镜下观察Ⅱ型巨指症患者增粗神经的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染色评价S100、LN和H3K27me3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巨指症增粗神经中,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显著减少,部分有髓纤维的髓鞘板层结构皱缩、破坏,施万细胞的数量无明显改变。在巨指和正常对照的神经纤维中,S100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LN在正常指神经中,呈现弥散表达或低表达,而在部分巨指增粗神经中为点状阳性表达;H3K27me3在巨指增粗神经组织和正常指神经组织中均为阳性表达。结论Ⅱ型巨指症神经纤维瘤病变为良性增生,部分髓鞘损害;机体可以功能代偿。因此,临床需根据患者神经的损伤与代偿情况,选择Ⅱ型巨指症神经的保留或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FGF-7)、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1和FGFR2)在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4个月~11年)和8例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后,分离mRNA,用RT-PCR方法检测这5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FGF-7,bFGF,FGFR1和FGFR2基因表达较低,而在增殖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这4种基因转录本的灰密度值分别为正常皮肤的2.1、2.1、3.6和2.8倍,基因表达显著增强(P<.05);在成熟期的增生性瘢痕中,FGF-7,bFGFR1和bFGFR2基因的表达量都低于增殖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而bFGF仍保持高水平的基因表达.在正常皮肤和增殖期的增生性瘢痕中,aFGF基因呈低水平表达,而在成熟期的增生性瘢痕中aFGF基因表达明显增强.结论FGF-7、bFGF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升高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而FGF-7、FGFR1和FGFR2基因表达降低,aFGF表达增强可能与增生性瘢痕达到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Ⅱ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IR)在中国患者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GF-Ⅰ、IGF-Ⅱ和IGF-1R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实验所得数据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直接概率法和四格表x2检验,当n>40 fH有1≤T<5时,用校正的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的标准.Spearman等级相关方法分析免疫组化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IGF-Ⅰ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67%(8/30)、65.12%(28/43)(P<0.05);IGF-Ⅱ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6.67%(11/30)、72.09%(31/43)(P<0.05);IGF-IR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3.33%(13/30)、79.07%(34/43)(P<0.05).结论 IGF-Ⅰ、IGF-Ⅱ和IGF-ⅠR与前列腺癌的发生相关,IGF-Ⅰ、IGF-Ⅱ与前列腺癌的发展呈正相关,IGF-ⅠR与前列腺癌的发展不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 receptor,IGF-ⅠR)在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上的表达,以及两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单克隆抗体(IGF-ⅠRMcAb)对HT-2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T-29的IGF-ⅠR表达,MTT法检测两种IGF-ⅠR McAb对HT-29的抑制增殖作用及诱导凋亡情况.结果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细胞膜高表达IGF-ⅠR.IGF-ⅠR McAb能抑制HT-29细胞增殖,McAb对HT-29细胞的抑制作用随抗体浓度增大而增大.IGF-ⅠR McAb诱导HT-29凋亡,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GF-ⅠR McAb通过阻断IGF-ⅠR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IGF-Ⅱ、IGF-ⅠR、IGFBP-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在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炎性息肉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IGF-Ⅱ、IGF-ⅠR、IGFBP3的表达情况。结果:1)IGF-Ⅱ、IGF-ⅠR、IGFBP-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结直肠腺瘤、炎性息肉和正常组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GF-Ⅱ、IGF-ⅠR、IGFBP-3在炎性息肉和管状腺瘤、混合型腺瘤及绒毛状腺瘤中表达阳性率依次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IGF-Ⅱ、IGF-ⅠR、IGFBP-3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情况、有无饮酒史及肿瘤家族史等指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IGF-Ⅱ、IGF-ⅠR、IGFBP-3间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GF-Ⅱ、IGF-ⅠR、IGFBP-3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腺管开口与息肉组织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对结肠镜检出的47例大肠息肉,按Kudo标准分类腺管开口;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IGF-1R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47例大肠息肉中,Ⅱ型腺管开口8例,ⅢL型腺管开口6例,Ⅳ型腺管开口30例,V型腺管开口3例;而IGF-1R阴性表达3例,弱阳性表达16例,中等阳性表达17例,强阳性表达11例,与腺管开口分型明显相关(rs=0.432,P<0.05).结论 大肠息肉组织中IGF-1R过表达可能影响息肉腺窝生长,造成息肉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改变,有助于评价息肉的癌变风险.  相似文献   

7.
73例巨指(趾)畸形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u JH  Tian GL  Zhao JH  Li C  Zhang YL  Pan YW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7):514-517
目的 分析73例巨指(趾)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5年至2006年收治的73例巨指(趾)畸形患者的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情况、受累指(趾)的分布及特征、治疗方法、X线片及病理检查结果,对获得随访的28例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巨指中,示指受累最多,其次为拇、中指;巨趾中,第2趾受累最多.静止型巨指(趾)12例,均为出生后即有;进展型巨指(趾)61例,发病时间不一:出生即有39例,2岁以内17例,2岁以上5例.巨指(趾)偏斜共37例;并指3例;巨拇合并大鱼际饱满16例;多指粗大合并手掌及前臂增粗8例.结论 巨指多发生在正中神经支配区,主要累及示、拇及中指,并伴有正中神经脂肪浸润;巨趾多发生在足底内侧神经支配区,以第2趾多见.进展型巨指(趾)多于静止型,且指(趾)粗大可出生即有,并可合并并指、指(趾)偏斜、大鱼际饱满、手掌及前臂增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7、酸性FGF(aFGF)、碱性FGF(bFGF)及其受体(FGFR1、FGFR2)在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的总RNA后,分离m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这5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皮肤中,FGF-7,bFGF,FGFR1和FGFR2基因表达水平较低,而在增殖期的瘢痕中,这4种基因转录本的灰密度值分别为正常皮肤的2.1、2.1、3.6和2.8倍,基因表达显著增强(P<0.05);在成熟期的瘢痕中,FGF-7,FGFR1和FGFR2基因的表达量都低于增殖期的瘢痕,而bFGF仍保持高水平的基因表达。在正常皮肤和增殖期的瘢痕中,aFGF基因呈低水平表达,而在成熟期的瘢痕中aFGF基因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FGF-7、bFGF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升高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而FGF-7、FGFR1和FGFR2基因表达降低,aFGF表达增强可能与增生性瘢痕达到相对稳定的成熟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肾方对流产大鼠胎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IGF—Ⅰ、IGF-Ⅱ)及其受体(R)在胎盘滋养层细胞表达的影响及其与孕激素分泌的关系。方法溴隐亭皮内注射法建立流产大鼠模型,于孕1~8、1~11d灌服补肾方药,孕酮(P)肌注作为阳性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P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IGF-Ⅰ、IGF-Ⅱ及其受体在不同组大鼠胎盘中的mRNA表达。结果溴隐亭模型组IGF-Ⅰ、IGF-Ⅱ、IGF-Ⅱ R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及P组降低IGF-ⅠRmRNA表达,并不同程度提高模型大鼠胎盘IGF-Ⅰ、IGF-Ⅱ、IGF-ⅡR mRNA表达。表达强度随孕龄和给药时间逐渐升高,且与血清P有相关。结论补肾方益气清热、固肾安胎,可调控胎盘滋养细胞IGF-Ⅰ、IGF-Ⅱ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并且调节滋养层细胞的增殖活性,促进P合成分泌增加,从而达到保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生长激素(GH)对人胰腺癌荷瘤裸鼠移植瘤及小肠黏膜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IGF-Ⅰ、-Ⅱ)的影响.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Ⅱ型受体(IGFR-Ⅰ、-Ⅱ)mRNA在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移植瘤的表达;裸鼠成瘤后随机分为注射生长激素的实验组(GH组)及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NS组),荷瘤裸鼠在依次注射GH后第1、2、6及24 h取材,Western方法 观察移植瘤及宿主小肠黏膜细胞中IGF-Ⅰ、-Ⅱ的表达变化. 结果 IGFR-Ⅰ,ⅡmRNA在胰腺癌呈较强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注射GH后1 h移植瘤IGF-Ⅰ、IGF-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小肠黏膜,IGF-Ⅰ表达在GH刺激后1、2,6 h有明显提高(1 h:0.33±0.05,P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细胞 (PC- 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受体 (IGF- 1R)基因的定量表达 ,及其与细胞凋亡、成瘤性的关系。方法 用逆转录 PCR方法 ,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受体 m RNA的表达量 (灰度比值 ) ,以 β2 微球蛋白基因作为内参照 ,以 K5 6 2细胞作为阳性对照。体外采用凋亡、软琼脂集落形成 ,体内采用裸鼠成瘤性的方法观察经 IGF- 1R反义寡核苷酸(ASON)有效降低 IGF- 1R m RNA后的变化。结果  PC- 3细胞 IGF- 1R基因表达量高于阳性对照组 K5 6 2 ,PC- 3细胞 IGF- 1R的 m RNA相对表达量为 1.2 5± 0 .11,K5 6 2细胞 IGF- 1R的 m RNA相对表达量为 1.14± 0 .0 9,两者的 IGF- 1R m 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意义 (P>0 .0 5 )。 IGF- 1Rm RNA的表达量降低后 ,PC- 3细胞失去了增殖能力 ,14 d后仍无集落形成 ,裸鼠移植瘤明显变小。结论  PC- 3细胞的 IGF- 1R基因过度表达 ,经 IGF- 1R ASON有效降低其基因表达量后 ,PC- 3细胞失去了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与其受体两亚基(IGF-Ⅰ Rα和IGF-Ⅰβ)在正常皮肤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16例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类型的皮肤溃疡组织8例和正常皮肤8例.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确定这三种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中,IGF-Ⅰ蛋白主要存在于表皮细胞、内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内,而其受体的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的细胞膜上.在溃疡组织中,与正常皮肤相比IGF-Ⅰ表达虽有所升高,但增加不显著(P>0.05),蛋白定位也无明显差异.含有IGF-ⅠRα和IGF-Ⅰβ蛋白的阳性细胞主要为部分表皮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显著降至为正常皮肤的43.9%和50.0%(P<0.05).结论在IGF-Ⅰ因子高浓度环境中,溃疡创面难愈性修复可能与IGF-Ⅰ Rα和IGF-Ⅰβ蛋白表达下降,引起因子与受体结合发生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三种生长因子对人胚半月板细胞增殖及细胞表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人胚半月板细胞,探讨半月板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大量扩增最佳作用组合及浓度。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健康妇女意外流产并自愿捐献的4个月人胚半月板,体外分离、培养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用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Aggrecan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其性状。取第3代细胞贴壁后使用血清饥饿法同步化细胞,加入IGF-1(1、10、50、100μg/L)、TGF-β1(0.1、1.0、5.0、10.0、50.0μg/L)、bFGF(5、10、50、100、200μg/L)作用于半月板细胞,每样本设8个复孔和阴性对照组,分别于作用后48h和72h采用MTT法检测软骨细胞增殖情况,以确定各生长因子最佳效应浓度。同法设7个组,每组8个复孔,分别为:阴性对照组、bFGF最佳效应浓度组(50μg/L)、TGF-β1最佳效应浓度组(5μg/L)、IGF-1最佳效应浓度组(50μg/L)、bFGF和TGF-β1最佳效应浓度联用组、bFGF和IGF-1最佳效应浓度联用组、TGF-β1和IGF-1最佳效应浓度联用组,48h和72h用MTT比色法得出吸光度(A)值并分析软骨细胞的增殖效应。结果第3代半月板细胞扩增前后细胞均表达Ⅱ型胶原和Aggrecan蛋白。48h和72h50μg/L IGF-1,5μg/L TGF-β1及50μg/L bFGF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促细胞增殖作用,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即为各生长因子最佳效应浓度。生长因子联用:bFGF50μg/L与IGF-150μg/L联用、IGF-150μg/L与TGF-β15μg/L联用具有协同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GF50μg/L与TGF-β15μg/L联用无协同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TGF-β1、IGF-1单独使用均可体外扩增人胚半月板细胞,最佳效应浓度联用时bFGF/IGF-1、IGF-1/TGF-β1的扩增效果优于各自单独使用,可用于体外大量扩增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腰椎后路手术切除的15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21个通过腰椎间盘造影术证实的疼痛椎间盘,同时收集16个在MRI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明显减弱的无腰痛症状的生理老化椎间盘和10个正常对照椎间盘,行组织学检查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FGF、TGF-β1及其受体在不同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在不同椎间盘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FGF、TGF-β1及其受体在疼痛椎间盘大量表达,生理老化椎间盘有少量表达,正常对照椎间盘没有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在疼痛椎间盘的肉芽组织区大量表达,在非肉芽组织区有少量表达;生理老化椎间盘有少量表达,正常对照椎间盘组织没有表达。结论:椎间盘退变和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起源于椎间盘纤维环的损伤修复过程,bFGF、TGF-β1在纤维环外层的损伤修复和随之的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IGF-1R)表达的影响,以有助于乳腺癌治疗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IGF-1R表达的情况.术前采用空心针穿刺活检予以病理确诊并行IGF-1R表达的测定.化疗方法统一采用TAC方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及环磷酰胺),经过2个疗程的化疗,再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化疗前、后IGF-1R表达的变化.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通过体检和乳腺B超测量肿瘤的最大直径,按WHO的统一判定标准来评价.结果 40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经2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后,29例(72.5%)获得了部分缓解,无完全缓解病例,无进展病例.化疗后25例IGF-1R由高表达变为低表达(P<0.01).结论 新辅助化疗可能部分通过抑制IGF-1R的表达来抑制乳腺癌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其受体(IGF-ⅠR)在肾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肾癌组织和12例正常肾组织中IGF-Ⅰ和IGF-ⅠR的表达。结果IGF-Ⅰ和IGF-ⅠR在肾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6%、72.5%,均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的33.3%、41.7%(P<0.05)。IGF-Ⅰ和IGF-ⅠR表达与肾癌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型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5)。结论IGF-Ⅰ分泌异常与肾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不是有价值的肿瘤生物学行为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IR)在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上的表达情况,观察两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单克隆抗体对HT-29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T-29的IGF-ⅠR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IGF—ⅠR单克隆抗体对HT-29的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细胞膜高表达IGF—ⅠR,IGF-ⅠR单克隆抗体能使HT-29的细胞周期阻滞于任何一期,诱导凋亡,对结肠癌细胞起抑制作用。结论IGF-ⅠR单克隆抗体阻断IGF-Ⅰ和IGF-Ⅱ与IGF-ⅠR结合,阻滞HT-29的细胞周期,诱导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物质 (SP)对大鼠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 GF)及其受体 (FGFR 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和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RT PCR)技术 ,观察SP在不同浓度 ( 1× 10 - 9~ 1× 10 - 5mol L)及孵育时间 ( 0、3、6、12、2 4h)情况下刺激成纤维细胞后 ,其bFGF、FGFR 1mRNA表达情况。结果 SP可上调大鼠成纤维细胞bF GF、FGFR 1mRNA表达。SP对bFGF的量 效曲线呈双相分布 ,最大效应浓度为 1× 10 - 7mol L。但SP仅在高浓度 ( 1× 10 - 6 ~ 1× 10 - 5mol L)时促进FGFR 1表达。在最大效应浓度 ( 1× 10 - 7~ 1× 10 - 5mol L)时 ,SP对bFGF、FGFR 1表达的上调作用分别于刺激细胞后 3、12h达高峰。结论 SP对大鼠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bFGF、FGFR 1基因表达存在直接影响 ,其表现形式与SP的刺激浓度及孵育时间有关 ,这可能是SP在创伤修复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尿酸性肾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与尿酸性肾病病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方法 ,观察 30只腺嘌呤致尿酸性肾病模型大鼠肾病变发展过程中 ,IGF 1、bFGF、FGF受体 1(FGFR 1)、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受损伤及再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肉芽肿内单个核细胞均有IGF 1mRNA和bFGFmRNA表达及蛋白合成 ,FGFR 1、PCNA和Ⅲ型胶原也广泛表达 ;肾小管间质bFGFmRNA和蛋白、FGFR 1、PCNA和Ⅲ型胶原阳性细胞随病程逐渐增多。结论 尿酸结晶对肾小管的损伤刺激IGF 1、bFGF在肾内表达增强且范围扩大 ,其表达程度与肾病变程度一致 ,提示IGF 1和bFGF在尿酸性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是一种与胰岛素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多肽,主要由肝脏产生,能促进细胞增殖和生长并可拮抗细胞凋亡。IGF-Ⅰ的活性由局部和全身因素决定,局部因素有组织IGF-Ⅰ和IGF-Ⅱ的表达、组织IGF-Ⅰ受体(insuIin-like growth factor-Ⅰ receptor, IGF-IR)和IGF-Ⅱ受体的表达、各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以及结合蛋白溶解酶;全身因素包括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水平和营养状况等,其中GH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