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导丝牛角型扩张法(GWCH)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技术(PDT)的一种改良方法。目前研究发现,与导丝扩张钳法(GWDF)和导丝螺旋扩张法(GWDS)相比,此种方法在手术操作技巧和应对并发症等方面更有优势。在重症监护室(ICU),研究推广经皮穿刺牛角扩张气管造口术可为危重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气道开放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穿刺牛角扩张气管造口术在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40例患者根据选取气管切开方式随机分为微创牛角扩张气管造口术组20例及开放性气管切开术组20例。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和安全性等差异。结果微创牛角扩张气管造口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大小、切口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显著优于开放性气管切开术组,术前两组生命体征安全性观察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指标组间比较,研究组比对照组术后生命体征波动变化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牛角扩张气管造口术具有安全快速、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操作简单等优点,值得在危重患者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与常规手术气管切开术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比较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和常规手术气管切开术(surgical tracheostomy,ST)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6例病人实施PDT,10例病人实施ST。应用特制的扩张钳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Griggs技术)。结果 PDT操作时间较ST显缩短,并发症少见。结论 PDT是一种简单、安全、有前途的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4.
PT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肌麻痹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军  肖丽 《山东医药》2009,49(35):77-78
目的 观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T)用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肌麻痹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56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肌麻痹患者采用导丝扩张钳法行PT.结果 成功55例、手术时间(7.6±2.0)min;改行传统气管切开术1例,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肌麻痹患者行PT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出血量少、创伤小、切口愈合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PDT)与外科气管切开术(ST)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6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DT组和ST组,比较两组手术操作难易程度、操作时间,以及切口大小、出血量、气胸及皮下气肿发生率及伤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结果与ST组相比,PDT操作更简便,明显缩短操作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结论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是一种简便、快捷、安全的气管切开技术,是危重患者气管切开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下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我科行传统气管切开术(传统组42例,男41例,女1例)以及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间行纤维支气管镜定位下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wist组88例,男83例,女5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比较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传统组患者术前血小板最低值为55×109/L,平均手术时间为(30.74±5.06)min,出现并发症13例次.PercuTwist组患者术前血小板最低值为13×109/L,平均手术时间为(5.44±1.81)min,出现并发症6例次.PercuTwist组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快速、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的微创气管切开术,适合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病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将64例ICU急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大小、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传统对照组(P<0.01).观察组气管切开术后1周并发症也明显低于传统对照组(P<0.01).认为ICU急危重患者采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安全有效,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和外科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pen tracheotomy,OT)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08-10~2016-09在该院重症医学科398例需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颈部解剖情况分为解剖正常组、相对困难切开组和困难切开组,每组按术式分A、B两组,其中A组行PDT术,B组行OT术,术式按照序贯法进行选择。比较PDT和OT在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上的差异。结果在解剖正常组、相对困难切开组和困难切开组中,A组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小于B组(P0.05)。在解剖正常组和相对困难切开组中,A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2%和10.3%)明显低于B组(65.6%和76.9%)(P0.05);在困难切开组中,A组与B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T在普通气管切开患者中较OT迅速、简单、创伤小,但在困难切开患者中无法替代OT。在部分困难气管切开中,外科操作借鉴PDT技术较单一外科切开更安全,能明显降低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ICU 38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患者(PDT组),与同期40例用传统气管切开术患者(OT组)进行比较,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大小、拔管后切口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PDT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大小、切口愈合时间明显优于OT组(P0.01)。术后并发症比较也明显优于OT组(P0.05)。结论 PDT较OT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PDT)在ICU危重病人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ICU符合气管切开指征无禁忌证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组(PDT组)29例和传统开放式气管切开术组(OT组)41例,比较两组间在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出血量、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PDT组手术时间较OT组明显缩短(11.28±3.48 min VS 22.95±4.67 min,P=0.00);切口明显减小(1.60±0.21 cm VS 4.09±0.74 cm,P=0.00),出血量(6.46±3.74 ml VS 26.68±11.07 ml,P=0.00)及切口感染机率较OT组明显减少(0% VS 14.6%,P=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T具有省时、创伤小、并发症低等优势,对救治重危病人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导引导丝对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成功行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38例,按照采用不同导引导丝分为两组:A组(119例)采用普通J型交换导丝,B组(119例)采用泥鳅交换导丝。比较上述两种导丝的通过性、支撑力、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泥鳅交换导丝通过性明显好于普通 J 型交换导丝,肘关节通过率(98.3%比87.4%)、头臂干通过率(100%比96.2%)明显高于普通J型交换导丝(P<0.01或<0.05)。普通 J 型交换导丝的导丝支撑转动导管力明显优于泥鳅交换导丝,左冠脉造影成功率明显高于泥鳅交换导丝(98.3%比89.1%,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冠脉造影导丝应首选普通J型交换导丝,不能通过时改用择泥鳅导丝。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在处理冠脉分叉病变时,边支内预留双导丝与传统预留单导丝在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对边支的保护作用.方法 120例冠脉分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放置单导丝于边支内;B组(60例)放置双导丝于边支内.两组患者均采用必要性支架置入技术,在完成主支内球囊预扩张、支架置入后,比较两组间边支闭塞的发生率、边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及完成交换导丝的时间,边支需置入支架的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术后心肌肌钙蛋白T的变化.在6~12个月时随访冠脉造影了解边支的狭窄程度.结果 A组7例(11.6%)发生边支闭塞;B组0例发生边支闭塞(P<0.05);边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A组36.7%(22例),B组10%(6例)(P<0.05);完成交换导丝时间,A组(26.0±14.5)min,B组(15.0±11.4)min(P<0.05).A组中有24例(40.0%)边支置入支架,B组有5例(8.3%)边支置入支架(P<0.05).术后A组中有12例患者cTnT升高,平均为(0.206±0.031)ng/ml,B组中有1例cTnT升高,为0.168 ng/ml.A组有23例患者6~12个月接受了冠脉造影复查,B组有20例患者复查了冠脉造影.冠脉造影提示A组23例患者术后即刻有3例边支完全闭塞,术后随访仍有2例为完全闭塞,而在B组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均无边支闭塞;A组边支术后即刻狭窄程度平均为(68.72±14.21)%,随访为(43.25±18.42)%,B组边支术后即刻狭窄程度平均为(52.47±12.63)%,随访示边支狭窄程度为(21.52±10.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分叉病变中,双保护导丝较传统的单导丝放入边支或重要分支,在完成冠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置入后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丢失,减轻边支开口狭窄程度,减少心肌损伤,保证交换导丝顺利,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边支支架的置入,降低了手术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小外径球囊与传统保护导丝,预留于分支血管完成冠脉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术的效果.方法 比较53例冠脉分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放置保护导丝于分支内,完成主支内球囊预扩,支架置入,交换导丝后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B组(27例)放置小外径球囊于分支内,低压力打开球囊下,同样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及交换导丝后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比较两组间分支闭塞的发生率、分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及完成交换导丝和球囊对吻的时间.结果 A组3例(11.5%)发生分支闭塞;B组0例发生分支闭塞,P<0.05.分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A组7例(26.9%),B组2例(7.4%),P<0.05.完成交换导丝和球囊对吻的时间,A组(45.0±12.3)min,B组(12.0±10.3)min,P<0.05.结论 利用小外径球囊代替保护导丝放入边支或重要分支,低压力打开球囊,完成冠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置入,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丢失,预防分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同时交换导丝及球囊对吻顺利,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173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其中巨脾型患者75例,腹水型患者98例)和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单学科治疗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93例(其中巨脾型84例,腹水型109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 与单学科治疗相比,多学科综合治疗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的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时间缩短(P < 0.01),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降低(P < 0.05),病人投诉下降(P > 0.05);治疗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前时间、腹水消失时间缩短(P <0.01),住院时间缩短、治疗后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降低、病人投诉下降(P < 0.05)。 结论 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壳聚糖宫颈抗菌膜在宫颈病变治疗后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将2009-05—2010-05经宫颈细胞学检查无异常的单纯宫颈炎症患者300例和经宫颈细胞学及HPV—DNA-阴道镜-宫颈活检三阶梯方法证实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级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常规治疗+壳聚糖宫颈抗菌膜治疗)和对照组(单纯常规治疗),观察术后阴道流血量及持续时间、阴道流液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单纯宫颈炎患者用激光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级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结果实验组激光术后阴道流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阴道流血持续时间、阴道排液时间、宫颈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LEEP术后阴道流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阴道流血持续时间、阴道排液时间、宫颈创面愈合时问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物理治疗后联合应用壳聚糖抗菌膜,可明显减少术后阴道流血量,缩短术后阴道排液及阴道流血时间,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垂体后叶素用于腹腔镜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采取腹腔镜开窗取胚+局部注射MTX保守手术治疗患者148例,按术中是否联合使用垂体后叶素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应用MTX+垂体后叶素在妊娠输卵管病灶基底部系膜内注射治疗;对照组单用MTX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卵管病灶需电凝止血例数、术后血HCG水平及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需电凝止血例数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术后血HCG水平、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异位妊娠开窗手术中应用MTX+垂体后叶素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电凝止血对输卵管组织的损伤,降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皮肾镜取石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2-01该院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行开放性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疗效指标。结果观察组结石清除率为90.0%(27/30),对照组为66.7%(20/30),观察组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恢复均较好。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但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肾镜取石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比较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完全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ASD)的效果。方法 ASD修补术患者30例分为心脏跳动下电视胸腔镜组(15例)和传统开胸组(15例)进行手术。比较两组体外循环时间、完成手术时间、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外科治疗效果。结果体外循环时间、完成手术时间、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及外科治疗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电视胸腔镜组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疼痛发生率少于或低于传统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胸腔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特点,心脏不停跳下完成胸腔镜ASD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弹性导丝分割与胸腔注入尿激酶在治疗多发分隔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取多发分隔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98例,分为a组(导丝组)、b组(尿激酶组)及c组(合用组),观察三组胸腔积液好转天数、胸腔积液引流量及胸膜反应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胸腔积液好转天数、胸水引流量a组与b组及a组与c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操作出现胸膜反应a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弹性导丝分割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治疗方法,但胸膜反应发生率高,胸腔注入尿激酶带来更多的胸腔积液引流量,两种方法合用并无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