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aum staling drainage,VSD)+髓内钉固定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并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 对收治的18例胫腓骨闭合性骨折并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采用切开减张、负压封闭引流+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男12例,女6例;年龄23~68岁,平均43.5岁.结果 18例患者经急诊行切开减张、负压封闭引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5~7 d后患者伤侧小腿已明显消肿,伤侧小腿肌肉未发生坏死且肌肉功能良好,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在不明显增加减张切口张力的情况下将减张切口部分缝合,减张切口的其余部分行游离植皮闭合减张切口.术后所植皮片成活,缝合的伤口愈合良好,顺利拆除缝线.出院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胫腓骨骨折愈合良好,患者对患肢运动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髓内钉固定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并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能更有效地减张、避免感染、操作简便、骨折固定牢固,患者痛苦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切口和双切口切开减压联合负压吸引治疗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09—2016-08间在长葛市人民医院接受切开减压联合负压吸引治疗的31例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将采取单切口的16例患者作为单切口组,将采取双切口的15例患者作为双切口组。比较2组皮肤粘连、跟腱粘连、植皮情况、感染情况、切口愈合时间及肿胀消退时间。结果本组患者症状均显著改善,均未发生皮肤溃疡、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及复发。双切口组患者的肿胀消退时间虽然短于单切口组,但皮肤粘连例数多于单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切口愈合时间、植皮例数及跟腱粘连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切口减压治疗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虽然患者的肿胀消退时间长于双切口减压,但其创伤小,且未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自制皮肤牵张带在关闭骨筋膜室减张口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应用自制皮肤牵张带直接闭合骨筋膜室减张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 5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急性减张口 ,于减张后4~ 6d放置皮肤牵张带 ,此后 3~ 6d ,待牵拉至两侧皮缘靠近时缝合切口 ,2周后折线。结果 :5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 ,未游离植皮 ,形成线状瘢痕 ,随访 2~ 1 0个月 ,伤口愈合处瘢痕柔软 ,减张口邻近关节活动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联合钢丝减张缝合技术治疗四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10例四肢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切开减压后均采用封闭负压吸引联合钢丝减张缝合技术治疗,7d后更换VSD敷料,分次紧缩缝合钢丝,持续7~14 d.结果 本组患者肢体肿胀迅速消退,创面无感染,钢丝紧缩2~3次后全部愈合,不需植皮手术.结论 封闭式负压吸引联合钢丝减张缝合技术治疗四肢骨筋膜室综合征,操作简单,恢复快,效果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骨筋膜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18处减张切口采用VSD材料一期覆盖,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以及更换VSD材料,使创面能直接拉拢缝合。减张切口位于前臂掌侧以及小腿内外侧,减张后创面面积为26cm×10cm~12cm×6cm。结果 18处创面均直接缝合,11处创面通过1次负压吸引后闭合,5处创面通过2次负压吸引后闭合,2处创面通过3次负压吸引后闭合,负压吸引时间为7~21d,平均13d。1例创面发生感染,经清创及更换VSD材料治疗后愈合。随访3~6个月,切口瘢痕柔软,无肌肉挛缩等并发症。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有效地闭合深筋膜减张切口,操作简便,创面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延迟治疗(受伤至治疗时间6 h)的胫骨骨折合并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后深间室压力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1-05—2017-11诊治的30例胫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受伤至就诊时间平均9.8(8~12)h。15例采用单切口筋膜切开减压,15例采用双切口筋膜切开减压,筋膜切开减压手术时采用髓内钉或接骨板固定骨折。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3.1(54~123)周。9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LEFS评价结果:重度残疾13例,中度残疾10例,轻度残疾7例。骨折正常愈合患者小腿后深间室压力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患者小腿后深间室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小腿残余疼痛患者小腿后深间室压力高于未出现残余疼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腿后深间室压力越高的患者LEFS功能评分越低,呈负相关(r=-0.824,P 0.001)。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充分的筋膜减压,而术前观察患者症状体征与测量小腿后深间室压力有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多根针组合半环型外固定器用于小腿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根针组合式半环型外固定器在用于小腿开放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自 1997年 6月~ 2 0 0 0年 2月对 11例小腿开放粉碎骨折的病人 ,创面在彻底清创后 ,采用皮肤的减张缝合、小腿局部带深筋膜的旋转皮瓣与外固定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其中应用小腿皮肤减张缝合 4例 ,局部带深筋膜的旋转皮瓣修复创面 3例 ,单纯缝合 3例 ,单纯换药 1例。固定方法 :加强组合半环式外固定器治疗多段、粉碎骨折 4例 ,标准组合半环式外固定器治疗粉碎骨折 7例。结果 :8例病人创面Ⅰ期愈合 ,1例合并双小腿大面积皮肤Ⅱ°烧伤的病人 ,经换药 1个月后伤口愈合。骨折愈合时间 4~ 9个月 (平均 5 .7个月 ) ,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X线显示骨折全部达到骨性愈合时拆除全部外固定器。结论 :1彻底清创消灭创面是保证骨折愈合的关键步骤。 (2 )多根针组合半环式外固定器在用于小腿开放粉碎骨折的治疗中 ,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能随意选择穿针的位置和穿针的平面 ,远离创口病灶区和架空创面固定骨折 ,手术操作简单 ,创伤小 ,固定牢稳可靠 ,便于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对骨折进行及时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本组采用皮肤小切口、筋膜大切口的方法对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进行减压治疗。结果随访3~12个月,手指感觉、活动均恢复正常,无手内在肌挛缩,切口顺利愈合,无发生感染。结论此方法损伤轻,创伤小,既减压又封闭,不需二期缝合,愈合后瘢痕小,保持手的外观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可吸收线皮下隐性减张缝合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的效果。方法2003年10月-2008年10月,对203例220侧胫腓骨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分别使用可吸收线皮下隐性减张缝合(试验组,102例112侧)及普通间断缝合(对照组,101例108侧)。男179例,女24例;年龄3~75岁,中位年龄36岁。交通伤170例,重物砸伤21例,高处坠落伤12例。单侧186例,双侧17例。闭合骨折127侧;开放骨折93侧,按Gustilo分型:Ⅰ型38侧,Ⅱ型45侧,ⅢA型10侧。骨折部位:胫骨上段55侧,中段126侧,下段39侧。X线片示横形骨折65侧,斜形骨折53侧,螺旋形骨折45侧,粉粹性骨折57侧。骨折肢体无血管、神经损伤,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挤压综合征等。受伤至手术时间2h~7d,平均2d。220侧骨折中45侧采用髓内钉内固定,其余均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对照组术后切口70例(69.3%)Ⅰ期愈合;31例(30.7%)Ⅱ期愈合,经重新清创换药或植皮后愈合。试验组93例(91.2%)Ⅰ期愈合;9例(8.8%)Ⅱ期愈合,经换药后愈合。两组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9个月。试验组Ⅰ期愈合患者无切口并发症,切口瘢痕较小;3例Ⅱ期愈合患者瘢痕增宽。对照组Ⅰ期愈合患者切口瘢痕较试验组明显,有蜈蚣样瘢痕;Ⅱ期愈合患者瘢痕均较明显。结论可吸收线皮下隐性减张缝合解决了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皮肤张力大、难以缝合的问题,降低了术后发生皮肤坏死及需要游离植皮或皮瓣移位修复的可能,有利于术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0.
术后切口感染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治疗方法,减少切口愈合时间。方法对64例切口感染治疗方法进行回顾调查分析。结果切口感染达深筋膜层的54例,平均切口愈合期为29.6d,切口感染未达深筋膜层的10例,平均切口愈合期为29.6d。单纯换药34例,平均切口愈合期为31.0d,2次缝合22例,平均切口愈合期为22.0d,切口置管引流加间断冲洗8例,平均切口愈合期为21.4d。结论超深筋膜层的严重感染切口,采用2次缝合或者切口置管引流加间断冲洗,能够明显缩短切口愈合期。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股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讨论急性股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经测压确诊8例股部筋膜间室综合征病例,行股部内、外侧切口进行股部外、内及后部筋膜间室切开减压。结果:2例术后第3d及第4d死亡,6例存活,患肢均遗有严重的感觉及运动障碍,丧失工作能力。结论:急性股部筋膜间室综合征是一严重创伤性疾病,病死及病残率高,愈后差。正确的股部切开减压及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部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OCS)的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4例手部急性OCS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将手部OCS按病变发生范围分四型。Ⅰ型(3例):病变发生局限于三个以内骨筋膜间室。Ⅱ型(8例):病变发生于三个以上骨筋膜间室,累及大部分手内肌。Ⅰ、Ⅱ型均将发生病变的筋膜间室取独立切口切开减压。Ⅲ型(4例):病变发生于三个以上骨筋膜间室,并发掌中间区内动脉弓等组织损伤,形成区室内高压。必须将发生病变的筋膜间室和掌中间区同时切开减压;Ⅳ型(9例):病变发生于三个以上骨筋膜间室,甚或有掌中间区内高压,并发急性腕管综合征。在手部筋膜间室、掌中间区切开减压后,同时行腕管减压术。结果随访时间6周~1.5年,按黄悦等手腕部OCS疗效的评定标准评定:优17例,良4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将手部急性OCS按病变发生范围分型,有利于切开减压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切开减压并螺钉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并足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例Lisfranc损伤并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9~62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受伤至就诊时间1~14 h。根据Myerson分型法,A型1例,B型1例,C型3例。均行早期切开减压并螺钉固定治疗。术后12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复位者跖跗关节全部达到解剖复位。无感染、骨髓炎、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44~97分,其中优2例,良2例,差1例。结论:早期切开减压并螺钉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并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手术操作简便,减压彻底,螺钉固定不占用空间,减压及固定效果可靠,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伤致筋膜室综合征发病部位及早期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衡  王军  康斌  王陶  李叶萍  汪利辉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4):1859-1861
目的 分析地震伤致骨筋膜室综合征(OCS)的发病部位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所致OCS伤员67例,男性38例,女性29例,年龄8~69岁,平均38.1岁.其中合并胫腓骨折34处,合并股骨骨折9处,合并肱骨骨折4处,合并尺桡骨骨折13处,合并手足骨折各有1处.OCS的发病部位包括小腿41处,大腿25处,手2处,足3处,臀部19处,前臂15处以及上臂10处.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确诊后即时切开减压.结果 全部115处骨OCS中,82处经二期缝合,创口愈合、血供恢复、功能满意,23处经二期缝合、植皮后创面愈合,5处因肢体缺m坏死而截肢,另有2例患者(含5处OCS)死亡.结论 地震中OCS的罕见发病部位比例升高.早期诊断、严密观测、及时切开减压是治疗OCS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陈鸣  季峰 《临床骨科杂志》2021,24(2):274-277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37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测量手术前后膝关节站立负重位X线片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KOOS评分、K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腓总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截骨处愈合良好,患者膝内翻畸形情况均得到矫正。3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0(18.6±7.0)个月。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KOOS评分、KSS评分、VAS评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能够纠正下肢异常力线,缓解或者消除膝关节疼痛症状,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与治疗结果。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15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5~55岁,平均32岁),行足背双切口减压4例,足底内侧减压9例,足内外两侧减压2例。1周后行减张缝合或植皮术。结果:15例随访9~24个月,12例恢复佳,足运动感觉正常;2例有足底感觉减退、足趾麻木;1例遗留前足挛缩、无力,足趾麻木。无爪形趾及功能障碍者。结论:足损伤后,Whiteside法测定组织间隙压力是诊断足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靠方法。治疗时足部如有骨折、血肿者,骨筋膜室减张切口,宜选择足底内侧切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下肢急性缺血(AL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4月行开放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的43例患者46条ALI肢体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7.7%(42/43),血栓残留率为7.0%(3/43),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85±0.48。9例(20.9%)因骨筋膜室综合征进行了切开减压术,围手术期截肢3例(7.0%),截趾1例(2.3%),死亡3例(7.0%)。1例术后3个月因脑卒中死亡,35例完成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期间2例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出现了再狭窄。结论:杂交手术治疗ALI技术成功率高,血栓残留率低,可以一期取出血栓和治疗血管病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medical treatment of 332 patients with lower leg fracture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dmitted in West China Hospital. Methods: From May 12, 2008 to June 15, 2008, 332 patients with lower leg fracture injured in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The data on trauma condi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 332 cases of lower leg fracture, there were 179 eases of open fracture, accounting for 53.9%, in which 91% belonged to Gustilo Ⅱ or Ⅲ injury with serious pollution. Many patients had posttraumatic complications, vascular and nerve injury, wound infection or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fter medical treatment, blood vessels were reconnected, wound surface was repaired and wound infection was under control.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lower leg fracture in earthquake, we followed the principle of "complete debridement - restoring the continuity of bone bracket - timely recovering blood supply of limbs and repairing nerve damage - repair the wound surface at stage Ⅰ or Ⅱ " so a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mputation and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9.
下肢血管损伤4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下肢血管损伤病变特点、总结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2年6月 至 2007年5月诊治的43例血管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30例为下肢动脉血管损伤,其中男性病人26例。主要为动脉血管损伤,其中髂外动脉损伤5例,股浅动脉损伤10例,股总动脉损伤7例,腘动脉损伤5例,股深动脉损伤2例,胫腓干损伤1例。3例病人因动静脉瘘同时合并静脉损伤。22例病人接受开放手术治疗,6例病人行腔内治疗,2例病人接受药物治疗。结果 开放手术组中2例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1例因救治无效而死亡,1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2例腘动脉损伤合并骨折者术后因血管再次栓塞而行截肢术,其余19例术后恢复良好。开放手术组中1例死亡者和2例截肢者失访,其余19例随访2~36个月,1例病人36个月发生人工血管吻合口处中度狭窄,ABI 0.75,其余病人下肢情况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腔内治疗组术后症状消失,病人随访6~24个月,支架通畅,无并发症发生。药物组治疗后症状缓解,2例病人随访时间分别为1个月和12个月,间破距离较治疗前延长。结论 下肢血管损伤发病率不高,尽管近年来救治手段有了较大提高,仍有一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腔内治疗是治疗血管外伤的新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有较多优点,短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骑跨栓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无手术价值,行保守治疗,10例行经双侧股动脉逆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其中1例术中因病情恶化终止手术。结果死亡4例。存活8例中2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截肢1例。随访0.5~7年,2例死于心脏病,2例再发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尽快恢复肢体血流,同时注意原发病和并发症的治疗是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