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异种骨基质明胶修复大鼠桡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在骨组织工程学领域内,主要集中种子细胞、支架载体和细胞支架复合体的构建3个方面的研究,在干细胞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较为理想,支架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却没有一种理想的载体.实验拟通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复合体植入骨缺损处成骨性细胞的变化以及钙化情况,认识同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异种骨基质明胶修复大鼠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8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试验室与科学实验中心完成.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纯化、扩增、Brd-U体外标记后并在体外与骨基质明胶复合培养,制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复合体.②6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复合体治疗组、单纯骨基质明胶治疗组和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每组20只;每组分2,4,8,12周4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5只.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③制备同种异体SD大鼠桡骨骨干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复合体治疗组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复合体,单纯骨基质明胶治疗组缺损处植入单纯骨基质明胶(骨基质明胶由完全培养液同等条件下培养7d),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缺损处植入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rd-U标记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密度1×109个/L).④大体观察大鼠的术肢活动情况;X射线放射学、组织学对比观察各组大鼠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复合体治疗组有1例动物因麻醉过深死亡外,其余59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术后各时间段骨缺区X射线片表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复合体治疗组:2周桡骨缺损处略见骨痂形成,8周可见明显形成骨缺损区的桥接,12周骨缺损区完全被新生骨组织填充,已有骨髓腔出现.单纯骨基质明胶治疗组:12周骨缺损区骨痂形成增多,但未出现桥接,并可见两端有骨质硬化现象.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12周可见两断端有骨质硬化现象,最后形成骨不连.术后2,4,8,12周复合体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放射学检查评价新骨生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组织学检测结果:术后2,4,8,12周复合体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组织学榆查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复合体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对节段性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作用,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中可以选择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2.
背景:硫酸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是种良好的骨传导材料,但单一硫酸钙缺乏骨诱导活性,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目的:拟验证硫酸钙/骨基质明胶复合人工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内实验,多角度观察,于2004-12/2006—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1只,体质量2.5~3.5奴,制备双侧尺骨缺损模型;硫酸钙、骨基质明胶均由本实验制备。方法:分别制备硫酸钙、骨基质明胶,2:1比例复合,植入兔尺骨15mm骨缺损。实验分为3组,硫酸钙/骨基质明胶组植入复合人工骨,硫酸钙组单纯植入硫酸钙,空白对照组缺损区旷置。主要观察指标:于造模后4,8,12周分批取材,经大体观察、影像学、组织学及四环素荧光示踪检测,观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植入区周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硫酸钙/骨基质明胶组植入4周,缺损区两端及中央均可见岛状新骨生长;8周时材料己完全降解,新骨生长活跃,并逐渐由编织骨重塑为板层骨;12周缺损区破新生骨替代,骨结构逐步成熟,与宿主骨间形成骨性桥接,髓腔再通,完成骨性修复。硫酸钙组4周两端也见新骨生长,但较硫酸钙,骨基质明胶组成骨最少,中央部位新骨出现时间晚;8周时材料完全降解吸收,植入区可见大量骨痂生长,两端出现板层样新骨;12周缺损区得到基本修复,但骨髓腔轮廓不清。空白对照组术后形成骨不连。结论:硫酸钙/骨基质明胶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有效地修复兔尺骨骨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3.
背景:脂肪干细胞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成体干细胞,有很强的多向分化能力,但其在体内成骨分化的能力研究较少。
  目的:考察脂肪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明胶海绵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从兔腹股沟脂肪垫分离和培养脂肪干细胞,用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成骨诱导培养液进行培养,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继续培养。制作兔桡骨缺损模型,将脂肪干细胞-明胶海绵复合体植入实验侧兔桡骨缺损区,对照侧植入明胶海绵。于骨缺损修复后第6,12周处死动物,取标本进行X射线、CT扫描、苏木精-伊红染色作放射学和组织学评价。
  结果与结论:兔桡骨缺损修复后6,12周,植入明胶海绵-脂肪干细胞复合体的实验侧的Lane-Sandhu X射线评分和 Lane-Sandhu 组织学评分均比对照侧显著升高,说明实验侧骨缺损修复更好。结果表明脂肪干细胞-明胶海绵复合体对兔长骨骨缺损修复有促进作用,具有较明显的体内诱导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rhBMP-2/明胶复合材料修复兔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手术造成桡骨中上段15mm骨缺损,实验组植入rhBMP-2/明胶复合材料片,其中rhBMP-2的含量为1.0mg,对照组植入单纯明胶片。通过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及骨密度测定。结果影像学检查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缺损区有大量新生骨痂形成,术后8周时新生骨痂将缺损区桥接,术后12周时达到皮质骨连接;对照组无骨痂形成。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的骨痂为编织骨,术后8周时骨痂外层为板层骨,中央为编织骨,内有骨髓组织,术后12周时骨痂外层为皮质骨,中央为髓腔组织;对照组缺损区为结缔组织和肌组织充填。骨密度测定示术后12周时骨痂密度达到正常值的76%。结论rhBMP-2/明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活性,1.0mg的rhBMP-2能够很好的修复兔桡骨15mm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rhBMP-2/明胶复合材料修复兔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手术造成桡骨中上段15mm骨缺损,实验组植入rhBMP-2/明胶复合材料,其中rhBMP-2的含量为1.0mg,对照组植入单纯明胶片。通过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及骨密度测定。结果 影像学检查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缺损区有大量新生骨痂形成,术后8周时新生骨痂将缺损区桥接,术后12周时达到皮质骨连接;对照组无骨痂形成。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的骨痂为编织骨,术后8周时骨痂外层为板层骨,中央为编织骨,内有骨髓组织,术后12周时骨痂外层为皮质骨,中央为髓腔组织;对照组缺损区为结缔组织和肌组织充填。骨密度测定示术后12周时骨痂密度达到正常值的76%。结论 rhBMP-2/明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活性,1.0mg的rhBMP-2能够很好地修复兔桡骨15mm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6.
背景:生物衍生支架材料具备与自身骨相似的结构和微环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的:探讨生物衍生骨复合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的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并与单纯生物衍生骨进行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2008—01在南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完成。材料:同种异体骨经脱脂、脱蛋白、部分脱钙和冻干等方法处理后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制备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方法:25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制备中段15mm的骨缺损,随机取其中20只兔右侧桡骨为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骨,左侧为对照组植入单纯生物衍生骨,不做内外固定;另5只兔双侧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组。主要观察指标:应用X射线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观察比较3组骨缺损修复的能力。结果:X射线显示随时间延长骨折处骨痂逐渐增多,实验组8周基本愈合,12周塑形完成;对照组骨痂少,愈合时间推迟;空白组术后12周骨缺损未见骨性修复,最后形成骨不连。术后2,4,8,12周实验组放射学检查评价新骨生成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材料开始吸收,8周基本降解吸收被新生骨取代,12周完全修复;对照组明显推迟,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低于实验组(P〈0.05);空白组各时点均无新骨形成,最后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结论:成骨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衍生骨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修复兔桡骨缺损能够加速新骨形成,其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生物衍生骨。  相似文献   

7.
背景:传统的松质骨移植虽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用于大段骨缺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的:通过对复合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BMP-2/bFGF)大段异种皮质骨成骨作用观察,探讨异种皮质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2008—01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版纳近交系小耳猪骨,经过钻孔、酶处理等方法处理后,再在真空、冻干、吸附基础上复合rhBMP-2/bFGF,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复合皮质管状骨。经复合后每根复合骨含40UbFGF+10mg聚乙烯吡咯酮+0.5mgrhBMP-2。方法: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3组,于兔左桡骨中段制成2cm的骨-骨膜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复合皮质管状骨、对照组植入单纯管状皮质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取材,通过X射线检查、组织学观察等指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4周皮质骨活化,术后8周移植皮质骨两端结合处愈合,术后12周骨缺损修复较满意:对照组修复缓慢;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见修复。结论:近交系管状猪皮质骨复合rhBMP-2/bFGF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修复大段骨缺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是自体血小板的浓集物,富含大量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组织中细胞和基质的再生,促进组织修复,但其容易流动,不能有效固定于损伤部位。目的:以海螵蛸生物支架固定富血小板血浆,观察海螵蛸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修复兔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将21只大耳白兔随机均分为3组,在兔右膝关节负重髁软骨面制作类似Hulth骨软骨损伤模型,实验组于骨损伤处植入海螵蛸支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明胶海绵-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12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与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实验组软骨缺损区域明显缩小,组织学观察缺损区域出现类软骨细胞,排列整齐,成柱状分布,非常接近正常软骨组织;对照组软骨缺损区域有轻度缩小,组织学观察骨基质表面可见类软骨细胞基质组织,但排列较为紊乱;空白对照组软骨缺损区域有轻度缩小,组织学观察到只有骨细胞及骨基质,血管组织存在,未见到软骨及类软骨组织。实验组缺损直径及深度均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果表明海螵蛸支架-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可促进软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同种异体松质骨作为VEGF的载体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方法 24只新西兰白兔两侧桡骨干中段处造成1.0 cm的缺损,实验组:植入同种异体松质骨VEGF复合物;对照组:植入同种异体松质骨.术后2、4、8、12周,通过放射学组织学切片检查来观察缺损愈合情况,用万能实验机通过三点弯曲实验,测定骨缺损愈合处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 实验组骨缺损区在成骨活跃程度、骨再生量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对照组.结论 同种异体松质骨VEGF复合物可明显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10.
背景:动物实验证实骨基质明胶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小,可在早期促进软骨及骨形成。目的:观察骨基质明胶吸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节段性骨缺损病例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2组治疗,一组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充分嵌合于骨断端,另一组仅将骨基质明胶嵌合于骨断端,并行牢固内外固定。术后拍摄骨缺损部位正、侧位X射线片。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组骨折端可见大量新生不规则骨纤维组织、软骨及纤维骨痂填充,可见骨细胞、骨组织和骨小梁,已形成骨髓腔。骨基质明胶组骨折端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少量新生不规则骨纤维组织及骨骼肌组织,伴有多核巨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缺损区边缘带有骨痂组织。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组术后愈合时间较骨基质明胶组缩短(P〈0.05);治疗期间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起骨引导和骨诱导作用,效果优于单纯骨基质明胶移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羟基磷灰石/凝胶纳米新型复合物具备与天然骨相同的机械强度,但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与成骨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目的:探索羟基磷灰石/凝胶纳米复合物在兔颅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建立兔颅顶骨洞型骨缺损模型,缺损区植入羟基磷灰石/凝胶新型复合物,空白缺损设为阴性对照,自体颅骨设为阳性对照。于植入后4,8,12周通过X射线片与CT观察分析骨缺损修复状况。结果与结论:X 射线片观察显示,植入后8周,大鼠自体颅骨修复区与周围正常的骨组织形态类似;羟基磷灰石/凝胶纳米复合物修复区中央位置骨质致密,形态接近正常骨组织,边缘略显模糊,植入后12周,羟基磷灰石/凝胶纳米复合物与骨缺损边缘更加模糊,复合物中心呈不连贯状态,空白缺损组可观察到明显的规则的透射阴影。植入后12周 CT 检测显示,羟基磷灰石/凝胶新型复合物缺损边缘部分紧密融合,与周围的正常骨组织结合为一体。结果说明,羟基磷灰石/凝胶新型仿生复合物在兔颅骨缺损中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骨科治疗的难点,寻找有效修复骨缺损的骨移植替代材料是目前骨缺损治疗的研究方向.目的探讨珊瑚多孔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 porous,CHAP)、纤维蛋白(fibrin sealant,FS)及金葡液(staphylococcus aureus injection,SAI)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作用及其作为人工骨移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设计随机对照的试验研究.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材料实验在中山大学动物实验室和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全军生物力学中心完成.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金葡液.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54只在兔双侧桡骨制备骨缺损模型后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将CHAP-FS-SAI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以自体骨植入作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物质.在2,4,8和12周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X射线片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主要观察指标动物一般情况,大体标本,X射线片,组织学,生物力学测定.结果实验组术后2周见植入物与骨端形成紧密的纤维性连接,镜下可见CHAP周围大量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及细胞钙化.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见大量成熟的骨细胞及板层骨;实验组见植入物完全骨化,塑形完全,CHAP未完全降解.空白组12周骨缺损区为纤维瘢痕组织填充.镜下主要为大量成纤维细胞.X射线片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有骨痂影.4周骨痂影增多.8周实验组骨缺损消失,CHAP分散在骨痂中;对照组骨折线消失,髓腔开始形成.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骨皮质连续,髓腔复通,塑形完全.空白对照组12周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生物力学测试最大扭矩及抗扭刚度在术后4,8,12周复合物组和自体骨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术后2周,最大扭距实验组为(0.140±0.032)N·m,对照组为(0.105±0.035)N·m,抗扭刚度两组分别为(0.401±0.050),(0.311±0.050)N·m/rad,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87 0,3.600 0,P<0.05).结论CHAP-FS-SAI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一种替代物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近年来虽然有用不同方法处理过的异体骨、异种骨及各种组织工程材料骨问世,但临床上对颌骨缺损后骨量不足的治疗仍然没有较理想的解决方法.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较大下颌骨缺损及伴牙脱位的下颌骨缺损后骨复合材料结合生物膜即刻修复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实验,于2006-03/07在浙江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Bio-oss骨代卡于料与自体骨骨粉混合的比例为1:1,重组入骨形成蛋白2冻干粉溶于自体新鲜血液的比例为0.25 mg:1 mL.将骨粉混合物用含人骨形成蛋白的血液湿润,以容易粘到药匙上方便塑形为度.方法:取1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下颌骨体部下缘各造成15 mm×6 mm×5 mm连续性骨缺损,随机选取一侧植入骨复合材料加Bio-gide膜,该侧作为骨复合材料加Bio-gide膜组.另一侧缺损直接拉拢缝合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30只新西兰大白兔为骨复合材料加Bio-gide膜及再植牙组,在一侧下颌骨下缘上方造成15 mm×6 mm×8 mm的骨缺损伴牙脱位,植入骨复合材料加Bio-gide膜,并将脱位牙齿再植于原处.主要观察指标:大体观察植入材料部位和材料结合情况及有无成骨、再植牙松动等.×射线摄片和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处新骨形成情况.结果:术后12周空白对照组下颌骨缺损处形成一较原截骨范围略小的骨缺损,骨复合材料加Bio-gide膜组下颌骨缺损区基本由新生骨组成,X射线观察骨缺损区密度接近正常骨组织,组织学观察骨植入物基本形成板状骨,骨复合材料加Bio-gide膜及再植牙组动物自体再植牙有17只无明显松动,X射线观察有13只根尖无透射区,组织学观察有13只出现替代性吸收.结论:该种骨复合材料结合牛物膜即刻修复较大下颌骨缺损效果良好,在其上自体牙再植近期效果尚可.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于骨肿瘤性骨缺损,以往多采用取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目的:以自体髂骨移植修复骨肿瘤或瘤样病变引起的腔洞性骨缺损为对照标准,观察脱蛋白牛松质骨结合自体红骨髓移植封闭残腔以及新生骨密度的情况。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3-07/1998-07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骨科收治骨缺损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3例,患病时间(6.2±2.1)个月,骨缺损(136±30)mm3。对照组62例,患病时间(6.1±2.3)个月,骨缺损(133±37)mm3。方法:实验组接受脱蛋白牛松质骨结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对照组接受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首先彻底刮除肿瘤组织,用体积分数为0.95的乙醇烧灼创面后,再刮除烧灼面致出血,然后植入骨移植材料,植入的骨量要充足、紧密。以术后第1周的X射线片作为新骨生长的密度对比标准,术后第3,6,8个月分别摄X射线片,以术后8个月指标为两组比较标准。主要观察指标:比较骨缺损愈合情况,以残腔封闭及新生骨密度为标准。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随访6个月时,实验组失访1例。随访18个月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失访2例。术后8个月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骨缺损残腔消失,新骨组织与母骨融合为一体,密度和正常骨相同或高于正常骨,实验组44例,对照组46例;骨残腔基本消失,新生骨密度接近于正常骨,实验组12例,对照组10例。与自体骨移植材料相比,脱蛋白牛松质骨与自体红骨髓结合后对修复腔洞性骨缺损疗效相当。结论:应用脱蛋白牛松质骨结合自体红骨髓移植与自体骨移植修复腔洞性骨缺损,均可使腔洞性骨缺损残腔基本消失,新生骨密度接近正常骨,两种方法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异种骨修复动物大段骨缺损过程中血管化的报道较少.目的: 验证异种脱蛋白骨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长骨大段缺损成骨过程中的血管化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 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7-0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完成.材料: 山羊24只,体质量(22.5±2.5)kg,右侧胫骨中下段截除胫骨总长度20%形成节段性骨缺损.方法: 24只实验山羊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6只动物植入异种脱蛋白骨 自体间充质干细胞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固定;以另8只植入自体骨为对照.术后每隔4周进行股动脉墨汁灌注后,取新骨组织制成厚切片.主要观察指标: ①大体解剖及影像学观察新骨血管化情况.②厚切片观察新骨血管网,并用Image-proplus真彩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血管数目和面积.结果: 所有实验山羊术后伤口无溃烂、流脓,无死亡.①动物肌肉和软组织已经被墨汁黑染,皮下、肌肉筋膜和骨膜可见血管大小、分支、走行方向及相互吻合呈网状.术后4周骨缺损区出现植入物边缘毛糙,8周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透光性骨吸收区.12周以后,两组骨缺损区两断端之间高密度钙化影,新生骨与两断端完全相连接.②术后4~2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血管表现数目逐渐增多,排列渐趋规则,血管大小、分布区域趋向均匀.两组血管数目和面积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异种脱蛋白骨复合物材料修复大动物大块骨缺损过程中血管化程度与自体骨相当.  相似文献   

16.
背景大块骨缺损的修复是骨科面临的难题之一,自体骨移植疗效最佳,但来源有限,目前尚缺乏自体骨理想的替代材料.目的探讨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修复大块骨缺损的疗效及替代自体骨的可能性.设计实验研究设计应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对照实验.临床研究设计应用以诊断为依据的前后对照研究.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对象实验在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实验室及武汉理工大学测试中心完成.实验材料为32只本地产健康雄性成年家兔,体质量2.5 kg,购自湖北省医学科学院.临床研究对象为1991-01/2001-05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大块骨缺损患者31例,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龄9岁.方法将32只家兔随机分成A,B两组,两组双侧桡骨制成1 cm骨缺损,两组左侧植入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surface-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gelatin,SDBMG),A组右侧植入全脱钙骨基质明胶(wholly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gelatin,WDBMG),B组右侧植入自体骨.临床采用人SDBMG治疗大块骨缺损31例.主要观察指标①动物术后定期进行X射线、组织学检查(A组)及生物力学测定(B组).②术后定期进行X射线检查.结果SDBMG呈由表及里的"渐进"诱导成骨过程;SDBMG的骨修复作用与自体骨相近,抗压强度与自体骨侧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随访示除1例因适应证选择不当而失败外,其他30例均治愈.结论SDBMG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和可靠的力学性能,可作为自体骨理想的替代材料修复大块骨缺损,但对活动期感染性骨缺损慎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种骨基质明胶(bonematrixgelatin,BMG)复合自体红骨髓(redbonemarrow,RBM)治疗骨缺损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方法制备猪BMG,将之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移植兔桡骨中段1cm骨缺损,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形态学等检测,观察其成骨效果,并与单纯BMG移植及自体骨移植进行比较。结果BMG/RBM表现出较强的骨形成能力及骨传导作用,16周基本修复骨缺损,骨髓腔再通,其修复能力明显优于BMG组;与自体骨相近。骨修复过程为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结论使用BMG/RBM治疗骨缺损,可明显促进骨形成,加快骨修复,具有良好的诱导骨生成和骨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为膜引导骨再生(MGBR)屏障膜的可行性及其在促进超临界骨缺损(ECSD)修复方面的实验疗效.方法:50只大白兔,尺骨造ECSD模型,A组单纯植入化骨(NTEB)(对照组),B组制备带蒂筋膜瓣包裹NTEB(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行一般情况观察、修复区X射线检查、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骨形态计量分析及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各检查结果均显示B组优于A组.结论:以带蒂筋膜瓣为屏障膜具有MGBR作用,其包裹NTEB应用MGBR技术对促进ECSD修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背景:国内外不少学者运用异体骨移植椎间融合进行椎体切除与重建,骨融合时间优于单纯自体骨移植,其在融合早期能提供支撑稳定作用,但制备异体骨移植材料时,易破坏基质中的骨诱导因子,不利于骨质生长.目的:课题创新性设计并验证自体红骨髓复合自体松质骨填充同种异体皮质骨环重建兔颈椎的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10/2006-03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0~2.5 kg.其中12只兔用于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的制备;剩余48只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自体红骨髓于髂前上棘穿刺抽取红骨髓;自体松质骨从兔髂嵴处取得三面皮质骨.将自体红骨髓与自体松质骨复合,填充在自制的同种异体皮质骨环中.方法:3组兔采用第4颈椎切除模拟肿瘤切除模型.联合移植组植入同种异体皮质骨环自体红骨髓-自体松质骨复合物:自体骨移植组植入自体骨;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组植入同种异体皮质骨环.主要观察指标:以X射线检查、组织形态学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扫描电镜观察各组重建颈椎的效果.结果:术后8周,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植骨材料与上下颈椎融合,有大量骨痂,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组可见少量骨痂生长,融合不牢.各组血清碱性磷酸酶开始均升高,4周时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浓度都高于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组(P<0.01),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8周时,3组碱性磷酸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形成大量成熟骨基质,骨小梁及骨髓腔.扫描电镜观察示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有大量新骨形成.结论:联合自体红骨髓+自体松质骨+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和自体骨移植均有效地重建颈椎,自体红骨髓与自体松质骨复合填充的同种异体皮质骨环可明显促进同种异体皮质骨环重建椎体的作用,可以作为有效椎体重建材料.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Routinely, 450 mL of blood is collected into 63 mL of CPDA-1, for a final anticoagulant:blood ratio of approximately 1:7 in a whole-blood autologous unit. If less than 300 mL of blood is to be collected, the AABB standards suggest that there should be a proportionate decrease in anticoagulant. Data from an autologous blood program showed a range in volume from 92 mL to 667 mL per bag, which reflects an anticoagulant:blood ratio of 2:1 to 1:10.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hese ratios on the in vitro function of RBCs at various anticoagulant ratios, blood was collected into different amounts of anticoagulant, and various measurements were made during storage. RESULTS: The number of RBCs and the MCV remained constant over time, regardless of the anticoagulant dilution used. Plasma free Hb increased with time with all dilutions. At a 1:2 ratio, it rose from 734 mg per L on Day 1 to 1805 mg per L on Day 35, and at 1:8, it was 355 mg per L for Day 1 and 854 mg per L on Day 35. Plasma sodium decreased and the potassium increased over time with all dilutions. From Day 1 to Day 35, there was a nine-fold increase in potassium at both the 1:2 and 1:8 dilutions (2.4 to 22.9 mmol/L, 3.2 to 29.6 mmol/L, respectively). The LDH increased over time and the pH decreased in all of the dilutions. Osmotic fragility remained constant at the 1:8 dilution but decreased at all of the other dilutions with storage, with 44-percent fragility on Day 35 at the 1:2 ratio. The WBC and platelet counts decreased consistently over time. Overall, 1 percent of the autologous units were below the cutoff volume of 300 mL at which an adjustment of the anticoagulant volume is required. CONCLUSION: Plasma Hb and plasma potassium concentrations are considerably higher in low-volume units, which indicates that deviation from standard collection procedures is deleterious to RB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