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隐核(NRO)的投射。方法应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观察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内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隐核的投射。结果将FG注入NRO,在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O投射的神经元为PKCγ阳性神经元,其在向NRO传递信息的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的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苍白核(NRP)的投射。方法采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结果将FG注入NRP,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P投射的神经元是PKCγ阳性神经元,提示其在向NRP传递的信息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R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投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利平  李辉等 《医学争鸣》2001,22(23):2171-2174
目的: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方法: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结果: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将FG注入孤束核后,在延髓和背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内可见FG标记神经元;部分FG标记神经元呈PKCγ阳性;FG/PKCγ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将躯体和内脏伤害性刺激信息向孤束核的传递。  相似文献   

4.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投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 方法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 结果 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将FG注入孤束核后,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内可见FG标记神经元;部分FG标记神经元呈PKCγ阳性,FG/PKCγ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 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将躯体和内脏伤害性刺激信息向孤束核的传递.  相似文献   

5.
王丹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2,23(24):2213-2216
目的 观察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超微结构在大鼠延髓背角内的定位分布及其突触联系。方法 用PKCγ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在电镜下观察。结果 PKCγ阳性胞体和突起密集地分布于延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Ⅱ层与Ⅲ层交界部内呈中等密度,Ⅰ层,Ⅱ层外侧部和Ⅲ层深部的阳性胞体和树突较少见;PKCγ的阳性反应产物主要聚集于胞膜和树突膜的内侧,其他部位较稀疏;PKCγ阳性胞体和树突多与阴性轴突终末形成非对称性轴-体和轴-树突触联系。结论 大鼠延髓背角内有PKCγ阳性胞体和树突,它们与阴性轴突终末形成突触联系。本研究的结果为PKCγ参与外周伤害性信号的处理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鼠脑干中缝核群EP3受体阳性神经元向脊髓背角的投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大鼠脑干中缝核群前列腺素E受体EP3亚型(EP3R)阳性神经元向脊髓背角的投射。方法 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EP3R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结果 将FG注入一侧脊髓背角浅层,FG逆标神经元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脑干中缝核群、巨细胞网状核α部(GiA)、延髓网状结构、外侧网状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孤束核。EP3R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PAG、脑干中缝核群和网状结构。FG标记并呈EP3R阳性的双标神经元主要见于脑干中缝核群和GiA。结论 脑干中缝核群和GiA向脊髓背色投射的部分神经元含EP3R,前列腺素E2可能通过EP3R对这些下行投射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鼠延髓背角 (MDH)内向丘脑或臂旁核投射的Fos阳性神经元与γ 氨基丁酸 (GABA)或甘氨酸 (Gly)阳性终末的联系 .方法 四甲基罗达明 (TMR)逆行追踪结合TMR ,Fos,GABA或Gly的免疫荧光三重染色技术 .结果 GABA或Gly阳性终末主要分布于延髓背角浅层 (Ⅰ ,Ⅱ层 ) ;给予面口部痛刺激后 ,Fos阳性神经元也主要分布于浅层 ;TMR注入一侧丘脑或臂旁核 ,逆标神经元分别主要见于对侧或同侧MDH的浅层 ;部分逆标神经元呈Fos阳性 ;GABA或Gly阳性终末与Fos阳性投射神经元形成密切接触…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到,大鼠脊髓内第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主要分布在背角Ⅰ-Ⅲ层内;行单侧背根(L1-L6)切断术后,未见术侧mGluR5免疫反应性明显变化;脊神经节内仅见极少数神经元呈mGluR5免疫反应弱阳性。由此提示,脊髓背角内mGluR5的主要来源为非一级传入神经元。免疫电镜研究显示,在髓背角浅层内,mGluR5主要定位在部分神经元胞体和大量树突内,并常见部分含mGluR5的树突与具有一级传入C纤维终末形态特征的轴突终末构成突触小球。mGluR5在脊髓背角浅层内的超微定位特征表明,脊髓背角内的mGluR5可能主要作为突触后受体介导或调节谷氨酸传递一级感觉(包括痛觉)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冯宇鹏  杨鲲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2,23(8):721-724
目的 观察大鼠延髓背角(MDH,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Ⅰ,Ⅱ层)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终末与γ-氨基丁酸(GABA)能和甘氨酸(Gly)能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方法 包埋前GABA或Gly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包埋前CGRP免疫金标记电镜技术。结果 GABA或Gly阳性产物广泛分布于神经元胞体、胞突和树突内,CGRP阳性标记主要见于无髓和薄髓轴突内。约53%和51%的CGRP阳性轴突终末分别与GABA和Gly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非对称性突触,其中的多数为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较少。结论 含CGRP的初级传入纤维直接与MDH浅层内的GABA能及Gly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与痛觉调节有关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至脊髓(SpC)背角的五羟色胺(5-HT)能神经元通路。方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PAG至SpC背角的5-HT能投射纤维予以标记。结果在大鼠PAG和延髓中缝核(NR)内观察到HRP阳性与5-HT阳性的双标记神经元,该纤维可投射到颈、胸、腰段SpC;双标细胞以同侧为主,对侧较少。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从PAG-NR-SpC背角形成一条间接通路;另一条为PAG直接向SPC背角投射而成的直接通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延髓背角(MDH)内脑啡肽(ENK)阳性结构的突触联系。方法 免疫电镜技术。结果 ENK阳性胞体较少,呈小型圆形和梭形,主要分布于MDH的Ⅱ层;ENK阳性终末主要见于Ⅰ层和Ⅱ层外侧部。ENK阳性结构主要形成四种联系;ENK阳性终末与阴性终末紧密接触,但未见突破联系;ENK阳性终末与Ⅰ层的阴性胞体形成对称性轴-体突触;阴性终末与Ⅱ层的ENK阳性树突形成非对称性轴-树突触;ENK阳性终末与Ⅱ层的ENK阳性树突形成对称性轴-树突触。上述阳性或阴性终末均主要含圆形小泡,有时可见少量扁平小泡、椭圆形小泡和大颗粒囊泡。结论 MDH内的ENK阳性终末与ENK阳性或阴性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形成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模型脊髓背角内PKC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模型,在坐骨神经切断后2、5、10、15、20、30、40、60d,取脊髓背角,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染色,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并比较脊髓背角手术侧和对照侧的免疫强度。结果从第2天开始,手术侧脊髓背角L4~L5节段PKCγ免疫阳性反应较对照侧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t=3.12,P<0.05);在第15天时免疫阳性反应最强,是对照组的1.89倍(t=4.85,P<0.01),然后逐渐减弱,2个月后恢复到正常水平(t=0.91,P>0.05)。结论PKCγ在由神经损伤引起的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到,大鼠脊髓内第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主要分布在背角Ⅰ~Ⅲ层内;行单侧背根(L1~L6)切断术后,未见术侧mGluR5免疫反应性明显变化;脊神经节内仅见极少数神经元呈mGluR5免疫反应弱阳性。由此提示,脊髓背角内mGluR5的主要来源为非一级传入神经元。免疫电镜研究显示,在脊髓背角浅层内,mGluR5主要定位在部分神经元胞体和大量树突内,并常见部分含mGluR5的树突与具有一级传入C纤维终末形态特征的轴突终末构成突触小球。mGluR5在脊髓背角浅层内的超微定位特征表明,脊髓背角内的mGluR5可能主要作为突触后受体介导或调节谷氨酸传递一级感觉(包括痛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确定与痛觉调节有关的中脑导水管周转灰质(PAC)至脊髓(SPC)背角的五羟色胺(5-HT)能神经元通路。方法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的结合的方法对大鼠中PAG至SPC背角的5-HT能投射纤维予以标记。结果 在大鼠PAG和延髓(NR)内观察到HRP阳性与5-HT阳性的双标记神经元,该中投射到颈、要段SPC,双标细胞以伺侧为主,对侧较少。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从PAG-NR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吗啡对电刺激坐骨神经在大鼠脊髓背角神经细胞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脊髓水平的镇痛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吗啡组,纳洛酮加吗啡组,每组8例。分离右侧坐骨神经,给予单个方波刺激,再按组别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在脊髓表面缓慢微量滴注生理盐水10μl、吗啡(15μg/μl)10μl,纳洛酮(2.5μg/μl)+吗啡(15μg/μl)混合液10μl,给予高频高强度强直电刺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神经细胞Fos蛋白表达量及分布状况。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大鼠脊髓节段c-fos免疫组化结果:单纯对照组、吗啡+纳洛酮组见大量淡染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Ⅰ~Ⅱ层、Ⅴ~Ⅵ层,各层均明显多于吗啡组(P〈0.01)。吗啡组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少于吗啡+纳洛酮组(P〈0.01)。结论吗啡处理能对疼痛引起的脊髓灰质背角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增多效应产生抑制作用及被纳洛酮翻转;脊髓灰质背角Ⅰ~Ⅱ层及Ⅴ~Ⅵ层可能介导吗啡产生痛觉调制。  相似文献   

16.
2000年12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李云庆等8位科教人员完成了痛信息传递和调控机制的研究。 该研究的内容包括:(1)用细胞内记录和标记方法观察了延髓背角Ⅰ、Ⅱ、Ⅲ层神经元的电生理学和形态学特点,初步阐明了延髓背角的细胞构筑、局部环路及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并据此对神经元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2)对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的神经活性物质、向内脏感觉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吗啡对电刺激坐骨神经在大鼠脊髓背角神经细胞C-lo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脊髓水平的镇痛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吗啡组,纳洛酮加吗啡组,每组8例。分离右侧坐骨神经,给予单个方波刺激,再按组别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在脊髓表面缓慢微量滴注生理盐水10ul、吗啡(15ug/ul)10ul,纳洛酮(2.5ug/ul)+吗啡(15ug/ul)混合液10ul,给予高频高强度强直电刺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神经细胞Fos蛋白表达量及分布状况。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大鼠脊髓节段c-los免疫组化结果:单纯对照组、吗啡+纳洛酮组见大量淡染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Ⅰ~Ⅱ层、Ⅴ~Ⅵ层,各层均明显多于吗啡组(P〈0.01)。吗啡组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少于吗啡+纳洛酮组(P〈0.01)。结论吗啡处理能对疼痛引起的脊髓灰质背角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增多效应产生抑制作用及被纳洛酮翻转;脊髓灰质背角Ⅰ~Ⅱ层及Ⅴ~Ⅵ层可能介导吗啡产生痛觉调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单个臂旁核(PBN)神经元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缝大核(NRM)的分支投射。方法 fast blue(FB)和diamidino yellow(DY)逆行双标技术。结果 将FB和DY同时分别注入PAG和NRM后,在PBN的三个亚核(臂旁外侧核、臂旁内侧核和KF核)内均可见到FB单标神经元、DY单标神经元和FB/DY双标神经元。结论 PBN神经元借助其轴突分支可同时向PAG和NRM投射,提示PBN神经元可能同时激活PAG和NRM内的神经元,间接地对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敏  房殿春  胡志安  陈东风  赵帮云 《重庆医学》2007,36(15):1508-1510
目的 观察在内脏高敏感状态下,食管酸灌注诱导的大鼠脊髓背角Fos 蛋白表达的表达,初步探索食管内脏感觉过敏在脊髓水平敏感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基础致敏联合食管酸灌注的方法,建立内脏高敏感性-食管化学刺激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显微图像分析技术研究,在生理条件、内脏高敏感状态下进行食管酸灌注时Fos蛋白激活模式的差异.结果 模型组大鼠双侧脊髓背角内有大量的Fos样免疫反应 (FLI) 阳性神经元,集中分布于背角Ⅰ~Ⅱ、Ⅴ~Ⅶ层,其FLI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平均光密度值较单纯食管酸灌注组和单纯,OVA(ovalbumin)致敏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酸灌注组和单纯OVA致敏组在背角Ⅰ~Ⅱ、Ⅴ~Ⅵ、Ⅹ层的FLI阳性神经元数量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酸灌注组在背角Ⅰ~Ⅱ层和Ⅲ~Ⅳ层FLI阳性细胞数较单纯OVA致敏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基础致敏,对食管酸灌注诱导的脊髓背角内Fos蛋白表达有活化作用,c-Fos过度表达的阳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和神经可塑性改变,促进了内脏高敏感性在脊髓水平敏感化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异氟醚对甲醛诱发的脊髓还原性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ADPH-d)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来探讨其作用部位,为进一步研究异氟醚的作用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大鼠足底皮下注射5%甲醛100μl,应用NADPH-d组织化学技术显示脊髓背角NOS阳性神经元。结果 ①大鼠左后足底甲醛注射后表现为明显的舔、咬、抬高注射爪等痛行为,注射后立即给予异氟醚可明显抑制甲醛所致的痛行为;②大鼠足底注射甲醛刺激侧脊髓背角Ⅰ-Ⅱ层出现较多的NADPH-d阳性神经元,在Ⅰ-Ⅱ层的NADPH-d阳性神经元增加了187%;注射甲醛之后给予异氟醚,可减少NADPH-d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结论 异氟醚可抑制甲醛在脊髓背角浅层诱发的NADPH-d阳性神经元的表达,表明异氟醚可能通过抑制NO的生成而参与了影响脊髓伤害性信息的传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