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目的为咬痕分析提供正常人前牙及前牙弓参数的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成都地区健康青壮年100例,采用扫描牙颌模型overlay技术-计算机辅助测量对咬痕相关的前牙区各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统计,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上下颌模型数据。结果获得正常人前牙(牙切嵴厚度、牙切嵴宽度、牙切嵴面积及牙角度)和前牙弓(牙弓宽度、牙弓高度、牙弓角度、牙间角度)参数数据;PLS法分析模型中距离类参数预测误差值低于0.1。结论在咬痕比对分析中只有尽可能多的找到特征点,才能提供较准确的判定结果。利用PLS法不仅可分析牙颌模型,还可对咬痕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分析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时,前牙近远中宽度以及前牙弓周长随前牙弓深度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为前牙数字化、个性化美学分析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完成修复的寄存模型中选择上颌前牙牙列完整且排列整齐的模型61副,其中男性模型22副,女性模型39副。使用单反相机固定放大比例从牙合面拍摄模型,利用Photoshop软件测量照片中前牙近远中宽度、前牙弓宽度、前牙弓深度,计算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利用Photoshop图层自由变换功能在保持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上颌前牙弓深度,测量不同凸度下上颌前牙弓的周长,按照原有各个前牙在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出不同凸度下各上颌前牙牙冠近远中宽度。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关系,以及改变上颌前牙弓深度后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的变化规律。结果: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在上颌前牙弓一半周长所占比例分别为36.2%±1.3%、30.2%±1.5%、33.6%±1.4%,各比例为正态分布,与上颌前牙弓周长不相关。当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在5 mm范围内,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及前牙弓周长变化与前牙弓深度变化呈正相关,前牙弓深度每增加或减少1 mm,中切牙近远中宽度增加或减少约0.18 mm,半侧前牙弓周长增加或减少约0.50 mm。结论: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比例保持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当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时,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及上颌前牙弓周长与前牙弓深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92名重庆地区恒牙(牙合)初期正常(牙合)青少年的牙颌模型测量研究,建立重庆地区正常(牙合)青少年的牙弓宽度及长度均值及标准差,并分析牙弓形态特征,为正畸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重庆地区正常(牙合)精少年牙颌模型92副(男45副,女47副),用数显游标卡尺在模型上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国内外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重庆地区正常(牙合)青少年的牙弓宽度及长度为男性大于女性.男女牙弓形态成卵圆形.结论:重庆地区正常(牙合)青少年的牙弓形态有其独特特征,临床矫治时应考虑本地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安氏Ⅱ类与Ⅲ类患者数字化牙颌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为临床矫治计划的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30例安氏Ⅱ类与30例安氏Ⅲ类患者,扫描其石膏模型生成数字化模型,使用三维测量软件对数字化模型的牙弓宽度及基骨弓宽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 25.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各测量牙位数据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区牙弓与基骨弓宽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牙弓宽度为(52.94±1.85)mm,基骨弓宽度为(52.31±3.03)mm,其他牙位测量数据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牙弓宽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基骨弓宽度对比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区、上颌第二磨牙区、下颌第二前磨牙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牙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安氏Ⅱ类上颌尖牙区宽度较安氏Ⅲ类患者大,其他部位牙弓宽度较Ⅲ类患者小;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基骨弓宽度大于安氏Ⅲ类患者,而下颌基骨弓宽度小于安氏Ⅲ类患者。  相似文献   

5.
正畸治疗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42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和27例未拔牙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以及上、下颌牙弓前牙段牙弓长度,将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1.08 mm和1.43 mm),变化值与不拔牙矫治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减小(为1.63 mm),下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增大(为1.34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矫治(P<0.01);上下颌前牙段牙弓长度增大(分别为1.31 mm和1.01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组(P<0.05)。不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增大,但磨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0.99 mm和0.46 mm)。结论与不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不会减小尖牙间牙弓宽度和前牙段牙弓长度而影响面部美观;但拔牙和不拔牙矫治都能引起磨牙间牙弓宽度的改变,可能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分析重庆市女性Angle′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模型特征,为临床正畸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56例重庆市女性Angle′Ⅱ类2分类患者牙模型作为实验组,重庆市女性正常(牙合)数据作为对照组.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实验组模型牙冠高度,牙弓宽度和长度,计算出临床冠中心高度,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实验组临床牙冠高度、临床冠中心高度及上下颌牙弓宽度均较对照组小,大部分测量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上下颌牙弓长度,除下颌中切牙近中接触点到第一磨牙中央窝连线的垂直距离较对照组大外,其余均较对照组小.大部分测量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庆市女性Angle′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应结合模型测量制定方案.治疗中注意托槽定位,上下颌可适当进行扩弓、唇展前牙获得间隙.  相似文献   

7.
福建地区成年人正常[牙合]的牙、牙弓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福建省成年人正常稽的牙[牙合]模型,为人群的临床诊断分析与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应用电子游标卡尺进行123名正常殆模型数据的测量。结果福建省成年人正常稽的牙齿宽度、牙弓宽度、牙弓长度性别差异较大;前、后牙的Bohon指数分别是79.30±3.32、92.16±2.75,无性别差异。结论福建省成年人正常[牙合]的牙颌颅面均有地区特色.种族也是影响牙颌面特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对云南省87名彝族正常(牙合)人的牙颌模型进行计算机辅助测量,建立云南省彝族人的牙冠宽度和高度,牙弓、基骨的宽度和长度,腭盖高度以及Pont's指数、Bolton指数的正常值和标准差,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并对彝族人的的牙弓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以认识彝族人牙齿、牙弓、基本骨的特征.方法 (1)在普查的基础上,选取云南正常骀彝族人87名,其中男40名,女47名,年龄17-20岁,平均年龄18.5岁.对每1名正常(牙合)个体取上下颌印模,灌注硬石膏,形成研究模型.(2)测量和计算每组牙、牙弓、基骨、腭弓和各项均值以及Pont's指数、Bolton指数的正常值和标准差.(3)将各项计算数据的结果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4)将统计分析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相关结果进行对比分析.(5)探讨Pont's指数和Bolton指数在临床应用的可靠性.结果 (1)建立了云南省彝族人牙、牙弓基骨、腭盖高度以及Pont's指数、Bolton指数的正常值和标准差.(2)彝族人多数牙冠宽度具有性别差异,其中尖牙形态男女差异最显著.(3)彝族人的牙弓和基骨的宽度存在着性别差异.但牙弓和基骨的长度男女差异不显著.(4)彝族人上下颌之间的前牙量及总牙量都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5)彝族人的上颌总牙的宽度和长度具有高度显著的正相关性.(6)Pont's指数与上颌牙弓各段宽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 (1)建立了云南省彝族人牙、牙弓、基骨、腭盖高度以及Pont's指数、Bolton指数的正常值和标准差.(2)彝族人在多数牙数牙齿大小、牙弓、基骨宽度存在着性别差异.(3)彝族人牙、牙弓、基骨的多数测量值介于汉族人和藏族人之间.(4)彝族人的牙弓形态趋向于方团中圆形.(5)Pont's指数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Bolton指数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彩  范松青 《大家健康》2013,(10):32-33
目的:为湖南成年人前牙的临床美容、修复和正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268例大学生制取牙颌模型,在模型上测量前牙区各牙齿的宽度、高度,并计算Bolton前牙指数,再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湖南汉族正常牙合大学生除了下颌中切牙和下颌侧切牙的冠高无性别差异外,其他前牙的冠宽和冠高之间均存在性别差异。总体来说,男性的前牙比女性的前牙大。前牙Bolton指数为(82.26±7.90)%,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前牙宽度、高度和Bolton前牙指数能指导临床美容、修复和正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未经手术修复腭裂患者的牙颌形态学特征.方法 以40例未接受手术修复的恒牙列期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15例,中位年龄20.2岁;单纯腭裂(ICP)患者 25例,中位年龄21.8岁.分别对两组患者上颌牙颌模型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和分析,以4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AngleⅠ类错畸形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UCLP组患者前段牙弓宽度缩窄,前段牙弓长度及总牙弓长度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患者后段牙弓宽度增宽,前段牙弓长度和总牙弓长度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未接受手术修复的腭裂患者均存在上颌矢状向发育障碍;其中UCLP患者前牙区存在一定的横向发育不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TOMY自锁矫治技术对非拔牙矫治前牙反(牙合)伴中度拥挤的疗效,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例前牙反(牙合)伴中度拥挤患者,诊断为安氏Ⅲ类亚类错(牙合)、毛氏Ⅱ1+Ⅰ1类错(牙合)、高角、面部不对称,应用TOMY自锁矫治技术非拔牙矫治,测量其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及牙弓长度、宽度、牙槽骨宽度及基骨弓宽度。结果:矫治后患者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达到中性(牙合)关系;矫治后SNA、SNB和ANB无明显变化,上前牙唇倾度增加10°,达到正常值;矫治后患者上下颌牙弓宽度、牙槽骨宽度、基骨弓宽度及牙弓长度均较矫治前有所增加。结论:临床上对于前牙反(牙合)伴牙列中度拥挤非拔牙患者,可考虑采用TOMY自锁矫治技术,通过增加牙弓宽度和长度来改善前牙反(牙合)牙列拥挤,以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通过模型、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影响自锁托槽对上颌牙弓牙槽弓扩弓作用的相关因素,为非拔牙矫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非拔牙60例使用Quick自锁托槽配合热激活镍钛丝整平排齐上颌牙列患者,采用咬合平面分析法判断整平排齐完成,通过测量矫治前后上颌模型及头颅侧位定位片对扩弓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矫治后,牙弓宽度的增加量与矫治前∠FMA、拥挤度大小及尖牙初始位置相关(P<0.05);矫治后,牙弓长度增加量与矫治前∠ANB、拥挤度大小、错■类型、尖牙初始位置、第2磨牙萌出情况相关(P<0.05). 结论 影响Quick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扩弓效果的相关因素为拥挤度、∠FMA、∠ANB、∠U1-SN、∠U1-NA、错■类型、尖牙初始位置、第2磨牙萌出与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萌出诱导矫治器治疗混合牙列期儿童个别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例存在个别前牙反牙合的混合牙列期患儿,共计12颗前牙,用藻酸盐采取上、下颌印模并灌制硬石膏模型,送做萌出诱导矫治器,应用该矫治器进行治疗。通过SmartOptics Activity 880牙颌模型扫描仪,获取患儿治疗前、后的三维牙颌数字模型,应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2构建三维重叠模型,利用Imageware 13.2软件测量反牙合的上、下切牙在三维方向上的移动变化,对矫治前、后的覆牙合、覆盖进行测量。应用铜丝测量法直接测量上、下颌牙弓弧长,相应的牙冠宽度(未萌出的恒牙按照X线片法预测牙冠宽度)减去牙弓弧长计算上、下颌牙弓的拥挤程度。使用SPSS17.0 软件对同一患儿的术前、术后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对测量指标的术后改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发现符合正态分布,然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结果:疗程为(5.6±2.7)个月,矫治过程中,上、下切牙在三维位移上均主要表现为唇倾(P<0.001、P=0.025)。经过萌出诱导矫治器的治疗,覆牙合减少了(1.01±0.9) mm (t=-3.531,P=0.00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前、术后覆盖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771,P=0.460)。上颌拥挤度减少了(1.9±0.99) mm (t=-6.042,P<0.001),下颌拥挤度减少了(1.9±0.74) mm (t=-8.143,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萌出诱导矫治器可以治疗混合牙列期个别前牙反牙合,同时有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排齐牙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用Smile Lite MDP(Smile Lite Mobile Dental Photograph)便携式口腔摄影系统进行前牙美学摄影的应用探索,简化美学摄影,方便医患沟通以及医技交流。方法:使用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配合智能手机拍摄前牙正面咬合相,对色温参数设置、Smile Lite MDP灯光组合及灯光强度等拍摄条件进行探索,采用医师及技师盲法评价的问卷调查方式,以视觉模拟评分法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评估最佳拍摄参数。使用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在最佳拍摄条件下拍摄口内正面咬合相,分别测量中切牙正面观宽长比以及上前牙正面观宽度比,以数码单反相机拍摄的照片作为对照标准,研究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对前牙形态还原的准确度。结果:Smile Lite MDP便携摄影系统成像的最佳色彩还原的色温参数为5 000 K,最佳变焦倍数为4倍,Smile Lite MDP两侧灯光开启,灯光强度2档,采用该组条件的拍摄效果VAS评分较高,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 Lite MDP便携摄影系统使用4倍放大率拍摄和单反相机拍照系统摄影标准参数拍摄上前牙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le Lite MDP便携式口腔摄影系统应用于前牙美学分析摄影中能够真实、准确地还原前牙的颜色和形态,可以作为临床工作中简便易行的摄影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片段弓固定法与高强纤维夹板固定法在外伤移位前牙固定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4例因训练和运动导致上前牙移位和半脱位的门诊军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片段弓固定法与高强纤维夹板固定法进行复位固定,8周后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比较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两组34例患者固位效果稳固、无松脱,牙龈组织健康;去除固定后检查外伤牙均无松动,无叩痛;X线检查未见牙槽骨及牙根吸收现象。在即刻效果的美观、舒适方面高强纤维夹板固定法优于片段弓固定法。结论对于外伤所致的上前牙移位和半脱位患者,两种固定法均可有效的固定松动患牙;高强纤维夹板固定法更为美观和舒适,是松动牙固定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替牙早期阻止恒前牙反牙合形成。方法 在恒牙萌出的过程中 ,用咬合诱导治疗前牙出现的反牙合 ,并分析治疗前后模型的变化。结果 牙列牙槽骨的前段宽度、牙弓前段长度、牙弓周长显著增大 ;前牙反牙合得到解除 ;牙列牙槽骨的后段变化不一致 ;牙弓后段长度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恒前牙反牙合应在牙萌出过程中 ,通过咬合诱导解除  相似文献   

17.
董煜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911-3912
目的:探讨导弓式矫治器在乳替牙期前牙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上颌导弓式矫治器治疗乳替牙期前牙反病例7例。结果:7例患者分别在3周~6个月内解除了前牙反。结论:导弓式矫治器在乳替牙期前牙反的治疗中,效果显著,方法简便,并且有利于患儿保持口腔卫生。导弓式矫治器同时具备机械及肌能矫治的双重作用,既能利用舌簧推上前牙唇向移动解除前牙反,又可通过导弓促进下颌后退或限制下颌前伸,改善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由于制作简便,适宜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方丝弓矫治器在成人前牙反(牙合)矫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成人前牙反(牙合)患者应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治10~20个月,分析矫治病例的选择、设计、方法.结果22例患者矫治后均牙齿排列整齐,反(牙合)消除,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面形改善.结论方丝弓矫治器根据成人前牙反(牙合)畸形特点设计合理,可以达到矫治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影响成人安氏Ⅱ2错拔牙矫治的因素,及矫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方法:本研究收集24例安氏Ⅱ2病例,分为拔牙10例,非拔牙14例两组,对两组治疗前的临床检查、模型测量、X线头影测量项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拔牙组的上颌拥挤量明显大于非拔牙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下颌牙列拥挤量、Spee曲线深度、覆等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牙弓的拥挤量是决定上牙列拔牙的主要因素,但还要参考面型的丰满度、上前牙的唇齿关系,而下牙列在决定是否拔牙时要十分慎重,综合考虑下颌牙列拥挤量、Spee曲线深度、覆等因素,尽可能不拔牙,若须拔牙,尽可能拔第二双尖牙或第三磨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