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无法耐受开放手术及麻醉的胸腰椎转移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9月,采用改良PKP治疗无法耐受开放手术及麻醉的胸腰椎转移癌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60~73岁,平均64.5岁。病程3~6个月,平均4个月。均为胸腰椎转移癌。腰背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9±0.8)分,均无脊髓及神经根受压表现。受累椎体:T7 1例,T8 1例,T12 1例,L2 2例,L3 2例,L4 3例,T1、2 1例,T3、4 1例,T7、8 1例,T11、12 1例,T7~L1 1例,T12~L4 1例。椎体后壁均完整,椎体压缩性骨折9例,椎体压缩程度均<75%。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心、肺、脑血管不良反应和围手术期内死亡。病理检查均确诊为转移性腺癌。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按WHO标准分度,14例(87.5%)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术后6个月VAS评分降至(1.8±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T检查示,2例3个椎体存在不同程度骨水泥渗漏。随访期间12例死亡,其余带瘤生存,腰背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结论对于无法耐受开放手术及麻醉的胸腰椎转移癌患者,采用改良PKP进行诊断和治疗具有创伤小、活检准确率高,疼痛缓解迅速,且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良好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亚急性进行性上升性瘫痪(附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出现进行性瘫痪平面上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9月-2001年11月收治的385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9例合并进行性瘫痪平面上升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程转归、手术探查所见及预后。结果:9例患者于受伤后24h。。72h瘫痪平面开始上升,持续进展l-2周后稳定于某一平面,上升到C5脊髓平面1例、C7 1例、T2 2例、T4 1例、T6-T7 1例、T7-T8 2例、T10 1例。9例均由不完全性瘫痪发展为完全性截瘫。二次手术探查时发现其肉眼病理变化为:脑脊液明显减少或消失,骨折平面以上的长段脊髓呈紫绀色缺血坏死状改变,脊髓萎陷变细,搏动消失。随访5个月-3年,1例随访5个月瘫痪无恢复,6例于伤后1-2.5年死于各种并发症,2例存活超过3年者瘫痪平面和程度无改善。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进行性瘫痪平面上升的发生率约2.3%,预后差,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上升性脊髓缺血性坏死所致。  相似文献   

3.
钉棒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9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5例;骨折分类采用目前综合分类法,本组病例中Ba.ml T11 1例,Ba.m.p2T11 2例,Ba.ml T12 1例,Ba.m.p2T12 3例,Ba.m,p3T12 1例,Ba.ml L1 4例,Ba.m.p2 L1 3例,Fa.m.p3(T12,L1)2例,Sa.m.03 L2 1例,Ba.m.p1 L2 1例。均采用前路切开复位,选择性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前外侧植骨融合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全组病例随访6~15个月,平均10.5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离断,无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加重,椎体高度由术前平均48.14%恢复至术后平均92.14%,2例完全性及1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显示,脊髓神经功能获改善。术后随访X线片显示所有病例植骨块均已融合,无植骨块塌陷及高度丢失现象。[结论]前外侧入路椎管减压充分,钉棒系统能有效复位椎体骨折,重建脊柱稳定性,是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手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同期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7月,采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减压并后路钛网植骨椎弓根螺钉重建脊椎稳定性治疗胸、腰椎肿瘤患者14例。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36~60岁,平均47.2岁。病程3~15个月。病变节段位于T3 1例,T4 3例,T8 3例,T9 2例,T10 3例,T12 1例,L1 1例。其中骨巨细胞瘤3例,成骨细胞瘤1例,骨肉瘤2例,转移性肿瘤8例。根据病变范围及区域,按Tomita等分型标准:Ⅱ型1例,Ⅲ型5例,Ⅳ型3例,Ⅴ型5例。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5例,E级2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64个月,平均32.5个月。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6~8个月复查X线片、CT显示植骨均获BridwellⅠ级骨性融合。术后10个月脊髓功能由Frankel B级恢复至D级2例,C级恢复至D级1例,余9例恢复至E级;行走功能均无明显障碍。2例患者因发生脑部和肝转移,分别于术后11个月和15个月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16个月发生肺转移而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8个月局部复发;余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患者内固定物均牢靠,无松动断裂,钛网无移位塌陷,脊椎无失稳现象。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同期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具有创伤相对较小、瘤椎切除完整、局部复发率低、脊髓减压充分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胸段病变的经胸骨前入路治疗的手术方式。[方法]介绍5年来对6例颈胸交界椎疾患的患者,采用经胸骨前入路的手术方法,暴露病变的上胸段椎体(T1-4),对病变予以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并对相关文献予以复习。[结果]6例患者分别为C7椎体完全移位1例,T1、2椎体结核1例,颈胸结合部肿瘤2例,T2、3椎间盘突出1例,C7T1骨折1例。年龄11~82岁;平均37.3岁。均采用经胸骨前入路,手术入路显露良好,病灶暴露充分。术后平均随访12.4个月。除1例肿瘤患者术后复发,1例术后呼吸道梗阻死亡外,余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颈胸交界处椎体疾病的发生率较低,此部位结构复杂,单纯颈部入路不能很好的显露T2、3椎体,经胸侧入路对于上胸椎也难以显露,经胸骨前入路可以很好的暴露下颈椎及T4以上椎体,该入路对颈胸交界处椎体的病变的处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和总结椎弓根螺钉(PS)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经验及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S治疗胸腰椎骨折21例。其中T10骨折2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5例,L1骨折5例,L2骨折3例,L3骨折2例,L4骨折1例。分离显露损伤椎体及上下各一个椎体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均愈合,19例椎体高度完全恢复,压缩性骨折中2例残留10%~30%的压缩未能恢复,20例植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现象。结论椎弓根是脊柱中最坚强的部位,椎弓根螺钉经椎弓根至椎体固定胸腰椎骨折操作简便、固定可靠、骨折复位和胸腰椎正常弧度可以分步骤一次完成,重建的脊椎稳定性好,可早期下床活动,为目前胸腰椎骨折治疗中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椎间加压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椎弓根系统椎间加压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探讨促进早期椎间融合的机制。方法胸腰椎骨折脱位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3~56岁,平均37.1岁。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4例,横向挤压伤3例。损伤作用力主要为横向剪切力。A0分型:B1型2例,C1型12例,C2型3例。损伤部位:T10.11 1例,T11.12 1例,T12L13例,L1.2 3例,L2.3 1例,L3.4 2例,L4.5 2例,L5S1 4例。神经功能情况:完全瘫痪4例,不完全瘫痪10例,有不同程度神经根刺激表现3例。手术采用后路减压,植入四枚椎弓根钉,椎间孔充分扩大后撑开椎弓根钉,双侧椎间隙开窗,切除椎体间髓核,刮除中后部软骨板,椎体间植入碎皮质骨,椎弓根系统复位加压,使椎体后缘尽量接触固定,维持加压状态锁紧椎弓根钉系统。术后1周内、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复查X线片,测量椎体前后缘椎间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6例随访19~37个月,平均25.6个月。患者神经功能部分恢复5例,完全恢复9例。随访X线片显示,加压的椎体间距稳定,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椎间前部的纤维环骨化明显。无内固定物失败及神经根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椎弓根系统椎间加压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可达到术后早期稳定和早期融合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AF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AF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7例。[结果]随访8个月-3年,平均随访12个月。17例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30%恢复至平均95%,椎管内移位骨块复位率达90%,神经损伤的恢复按ASIA分级:A级中1例无变化,余16例均提高1-2级。[结论]AF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能达到满意复位固定及椎管有效减压,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治疗难治性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12—2015-12间因难治性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入院接受治疗的42例患者。均在C型臂引导下进行脉冲射频治疗。治疗效果评价采用简化Mc Gill疼痛问卷表。结果 42例患者经治疗后有效40例,术后12个月复发2例。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12个月的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表(SF-MPQ)分值分别为(24.48±4.36)、(13.68±5.23)、(8.78±3.26)、(6.16±3.46),除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SF-MP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脉冲射频术治疗难治性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能够迅速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较为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报告35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T11~12 26例,T12~L1 12例,L1~2 17例。均行侧前方椎间盘切除、植骨及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10~41个月,疗效优良19例,良8例,可5例,差3例。结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复杂,容易漏诊、误诊。侧前方椎间盘切除、植骨及内固定术对脊柱的损伤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较小,操作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枚万向椎弓根钉固定用于胸腰椎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4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伤椎及上、下邻椎各置入2枚万向椎弓根钉固定。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前后胸腰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内固定系统上位及下位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时间3~6个月。(1)胸腰痛VAS评分:术后7 d及1、3、6、12个月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7 d、1个月、3个月随时间逐渐降低(P<0.05)。(2)伤椎Cobb角:术后7 d及1、3、6个月均小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均大于术后7 d(P<0.05)。(3)内固定系统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指数: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分别低于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P<0.05)。(4)内固定系统下位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指数:术后7 d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3个月均低于术后7 d(P<0...  相似文献   

12.
USS通用脊柱系统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和总结USS通用脊柱固定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应用SYNTHES产品USS通用脊柱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2 1例。其T10 2例 ,T112例 ,T12 5例 ,L14例 ,L2 3例 ,L3 3例 ,L42例。分别行后路减压 ,伤椎上下各 2个椎体共四组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 ,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2 1例均获随访 ,时间 6~ 18个月 ,骨折均愈合 ,18例椎体高度完全恢复。 3例残留 10 %~ 2 5 %的压缩未能恢复。 2 0例植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现象。结论 USS系统操作简便 ,固定可靠 ,骨折复位和胸腰椎正常弧度可以分步骤一次完成。重建的脊柱稳定性好 ,可早期下床活动  相似文献   

13.
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评估该方法的术中术后情况。方法:2001年5月至2006年10月运用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20-63岁,平均40.5岁。损伤节段:T101例,T11 2例,T129例,L1 13例,L2 7例(1例伴有L1轻度压缩骨折),L3 2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9例,C级12例,D级11例,E级1例。术前Cobb角21°~44°,平均27.0°±6.5°。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并随访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4.5个月(3~60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78±65)min,术中出血量(1750±950)ml,自体血回输量(950±750)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左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后愈合。1例术后出现乳糜漏,经引流换药后痊愈。1例患者主诉取髂骨区轻微疼痛。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矢状面畸形矫正,Cobb角矫正至3.0°±1.5°。随访中无明显的后凸角和高度丢失。无内固定松动移位。骨折全部获得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运用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Ⅰ期直视下完成减压重建,矫正矢状面畸形,疗效确切。术中运用自体血回输可以减少输血量,有效地保障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撑开、复位、内固定系统(Distraction Reduce Fixation System DRFS)在胸腰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胸腰椎骨折26例,结核10例,腰椎滑脱24例病人均行DRFS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结果:随访4~36个月,平均14个月,26例胸腰椎骨折生理曲度恢复,伤椎高度恢复90%,神经功能除1例A级的无改善外,其余的均有1~2个级别的提高;结核10例,后突畸形矫正.脊柱稳定,植骨在4~5个月内融合,无1例复发;滑脱24例,20例完全复位占83.3%。无1例出现断钉、折板、螺钉松动。结论:DRFS材料优质、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在术中同时完成撑开、复位、固定作用,效果优良,是胸腰椎手术中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前方入路治疗颈胸段椎体病变的手术方法。方法2000年9月-2005年1月,对23例C7-T3椎体病变患者均采用标准颈椎右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正中劈开显露病变椎体,行病椎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4-62岁。颈胸段骨折3例,骨折合并脱位7例,结核6例,肿瘤7例;病变部位C6-T1、C6-T2节段各2例;C7-T1、T3节段各3例;T1节段8例;T2节段5例;病程3d-2年。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7例,D级4例,E级6例。术后佩戴头颈胸支具3-6个月。结果术后23例均获随访10-42个月,全部患者椎间植骨3-6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无内固定失败,脊柱稳定性好。术后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0例,C级2例,D级10例,E级10例。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3级。术后10个月1例肺癌全身转移死亡。余6例肿瘤患者随访时仍生存。结论采用改良前方入路暴露颈胸段病灶充分、安全,适用于颈胸段椎体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2000年2月-2006年12月我院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79例,其中男36例,女43例,年龄12-78岁,平均39.8岁。T4-T1028例,T11-L132例,L2-L419例。统计并发症发生的例数,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随访5-40个月,平均18.2个月。共12例(15.2%)发生并发症,术中并发症5例,其中淋巴管漏1例,肋间神经损伤4例;术后并发症7例,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肺不张2例,结核复发2例,螺钉切割椎体进入椎间隙2例。原因多与术中操作不仔细或适应证掌握不当有关。结论:为降低脊柱结核前路手术的并发症,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应熟悉解剖,术中仔细操作,提高手术技巧,彻底清除病灶,做好各项围手术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锁骨钩钢板治疗胸锁关节前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8例交通事故伤所致胸锁关节前脱位。男7例,女1例;年龄30~54岁。左侧2例,右侧6例。合并血气胸1例,下肢骨折1例,轻度脑外伤1例。其中1例脱位后曾行T型钢板固定,术后15d内固定物松动,改为锁骨钩钢板固定;余7例均为首次手术,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5d。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2.3个月。随访期间X线片示无内固定失败和再脱位发生。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根据Rockwood等的评分标准评分为12~14分,平均13.6分;其中优7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利用锁骨钩钢板治疗胸锁关节前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前路减压植骨K形钛板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截瘫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谭伦  郭勇 《实用骨科杂志》2005,11(6):495-497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K形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截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K形钛板内固定术。结果 随访6-42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伤椎高度恢复90%者36例,恢复80%者12例,无K形钛板断裂和松动现象。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除A级9例未能恢复外,其集装箱检验恢复1-2级。结论K形钛板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合并症少,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腰椎椎体骨样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后路经椎弓根肿瘤切除植骨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6月,收治8例胸腰椎椎体骨样骨瘤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6~27岁,中位年龄15.5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2~19个月,平均11.8个月。病灶节段:L2、L5各2例,L3、L4、T8和T10各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1例存在下肢放射痛,4例合并脊柱侧凸。病灶直径0.9~2.0 cm,平均1.6 cm。患者均行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病灶刮除、打压植骨、一期内固定手术。结果手术时间70~17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300~1 400 mL,平均720 mL。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骨样骨瘤。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腰背疼痛和下肢放射痛均完全消退,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12~58个月,平均39个月。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及脊柱畸形发生。结论 CT能显示椎体骨样骨瘤低密度瘤巢和周围的骨硬化带,是胸腰椎椎体骨样骨瘤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病灶刮除、打压植骨、一期内固定手术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分析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不同节段病变的临床特点,为安性与定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经手术证实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16例,其中T10/11 2例,T11/12 3例,T12/L1 3例,L1/2 4例,L2/3 4例。分别分析各节段病变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结果:中央或旁中央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主要引起背痛、下肢疼痛、行走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症状;外侧型突出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神经根病变。T10/11及T11/12间盘突出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T12/L1间盘突出可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或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及神经根病变;L1/2与L2/3间盘突出表现为神经根病变和(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结论:各节段病变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规律,应注意非典型和特殊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