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予针刀局部松解枕下肌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眩晕障碍评分(DHI)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3%、65.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VAS评分、DHI评分改善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针刀定点松解枕下肌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针刀定点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后2组组内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优于对照组的66.7%(P0.05)。结论:小针刀定点松解枕下肌群治疗枕下肌肌筋膜疼痛症可明显改善椎动脉颈椎病的眩晕和头痛等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无痛针刀三维松解枕项部肌筋膜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针灸疗法治疗,治疗组予以无痛针刀三维松解法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痛针刀三维松解枕项部肌筋膜治疗偏头痛疗效较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针刀"二点三线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与颈椎病密切相关的疑难病证,如枕下神经卡压、椎枕肌损伤、头汗症、舌咽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病证,经基础研究尤其是解剖研究,结合临床观察,对枕下神经卡压采用了中医针刀为主的微创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概述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是由于寰枕关节发生轻微移位或椎枕肌、头半棘肌、斜方肌肌腱以及颈部筋膜发生炎症、局部软组织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枕下肌群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局部物理因子治疗及常规颈项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枕下肌群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20/3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H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0.05),且治疗组DH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枕下肌群推拿入手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眩晕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腰大肌结合腰臀部阳性筋结点针刀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腰大肌结合腰臀部阳性筋结点针刀松解治疗,对照组采用腰臀部阳性筋结点针刀松解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2天后患者的JOA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定量表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愈显率治疗组83.3%,对照组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大肌结合腰臀部阳性筋结点针刀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腰臀部阳性筋结点针刀松解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结合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用持续颈椎牵引结合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对照组单用持续颈椎牵引。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VBLAD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A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m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VP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VP指标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牵引和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均有效,但两者结合应用可明显减小齿突寰枢轴线差值和齿突侧块间距差值,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尤其是改善头晕等主要症状效果优于单用颈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8.
针刀松解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用针刀行枕下三角松解术治疗门诊确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人89例。结果:临床治愈68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5%。结论:针刀松解枕下三角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枕下三角配合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5例。治疗组以针刀松解枕下三角配合旋牵手法治疗,对照组以穴位注射于颈3~6夹脊穴及天柱(双侧)、风池(双侧)治疗。结果:痊愈率对照组为12.00%,治疗组为30.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1.33%,治疗组为97.34%,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枕下三角配合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针刀松解颈枕部肌筋膜对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颈枕部肌筋膜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分析,并用针刀松解肌筋膜为主进行治疗,观测其临床症状出现频数和X线表现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患者头痛、视物障碍、眩晕和颈肩痛等症状出现频数进行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1),随访期患者眩晕等症状出现频数进行比较,差异仍具有显著性(P〈0.02)。治疗前X线表现示有46例出现寰枢关节紊乱、40例出现生理曲度异常,治疗后改善率分别是73.9%和55%。总体疗效评价示痊愈31例,占59.6%;好转19例,占36.5%;无效2例,占3.9%,总有效率96.1%。结论:枕项部肌筋膜针刀松解是治疗本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枕下缘针刀松解与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36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松解组(186例)和推拿手法组(180例)。排除脱落病例,最后针刀松解组183例、推拿手法组176例纳入统计。针刀松解组采用针刀松解风池、枕下缘的阿是穴及枕下项线中外1/3的枕下缘处,每3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推拿手法组采用揉、捏、按、弹拨等传统的推拿手法,每2天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6、12个月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变化,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针刀松解组总有效率为92.3%(169/183),优于推拿手法组的85.2%(150/17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时点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治疗后及治疗后3、6个月的改善指数针刀松解组均优于推拿手法组(均P0.05),治疗后12个月DHI改善指数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随访针刀松解组复发率为10.3%(12/117),推拿手法组复发率为10.7%(11/1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短期疗效优于推拿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361-2364
目的:探讨颈后肌群劳损对颈椎病患者颈曲改变的影响及针刀治疗策略,为临床针刀治疗颈曲改变提供思路。方法:通过颈后肌群解剖学特点及肌动学特征,探讨颈后肌群劳损对颈曲改变的影响;临床将120例颈曲改变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颈部针刀治疗组、肩背部针刀治疗组和颈肩背部针刀治疗组,每组各40例。观测和比较各组病例治疗前后的颈曲值。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颈曲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08,P0.001)。经两两比较,治疗后,颈肩背部针刀治疗组颈曲值改善程度优于颈部针刀治疗组(q=5.32,P0.01),颈部针刀治疗组颈曲值改善程度优于肩背部针刀治疗组(q=4.48,P0.01)。结论:颈后肌群劳损与颈曲改变存在相关性,足够的颈后肌群力量是维持正常颈曲的重要保障;针刀治疗颈后肌群劳损对颈曲改善具有良好的疗效;单一治疗颈后稳定肌效果优于单一治疗颈后工作肌,二者同时治疗效果均优于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13.
刘仁岭  刘俊蕊  冯涛 《河南中医》2020,40(1):126-129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法与芒针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菏泽市中医医院诊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针刀松解组、芒针组、先针刀松解后芒针组、先芒针后针刀松解组,每组30例。针刀松解组给予针刀松解治疗,芒针组给予芒针刺夹脊穴治疗,先针刀松解后芒针组先用针刀治疗后,再用芒针治疗,先芒针后针刀松解组先用芒针治疗,然后用针刀治疗。结果:针刀松解组有效率为83.33%,芒针组有效率为86.67%,先针刀松解后芒针组有效率为93.33%,先芒针后针刀松解组有效率为96.67%,先针刀松解后芒针组、先芒针后针刀松解组有效率优于针刀松解组、芒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松解组、先针刀松解后芒针组、先芒针后针刀松解组平均显效时间优于芒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组、先针刀松解后芒针组、先芒针后针刀松解组平均治疗次数优于针刀松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针刀松解后芒针组、先芒针后针刀松解组治疗后JOA评分、VAS评分优于针刀松解组与芒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法、芒针刺腰夹脊穴及二者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针刀松解与芒针刺夹脊穴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治疗方法,在即刻镇痛、缩短疗程、改善腰椎功能等方面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铍针松解枕下肌群、颈部肌筋膜激痛点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进行铍针松解治疗。松解部位主要为枕下肌群、颈后伸肌群、上背部及肩部肌群痛点等。治疗频率为每周1次,疗程为4次,患者第1次治疗前、第2次治疗结束后(第3次治疗前)、疗程结束后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情况。结果:经2个月随访,80例患者均完成本次治疗过程。本组病例临床治愈53例,显效20例,好转4例,无效3例;临床治愈率为66.25%,显效率为25%,总有效率为91.25%.结论:铍针疗法操作简便,对改善颈源性眩晕症状疗效确切,痛苦少,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枕下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小针刀松解枕下肌方法治疗,对照组予经筋针刺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活动度以及伴随症状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针刀松解枕下肌治疗可明显改善枕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枕下三角配合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 组,每组75 例.治疗组以针刀松解枕下三角配合旋牵手法治疗,对照组以穴位注射于颈3~6夹脊穴及天柱(双侧)、风池(双侧)治疗.结果:痊愈率对照组为12.00%,治疗组为30.67%,2 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1.33%,治疗组为97.34%,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枕下三角配合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C形臂X线机下针刀松解枕下三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影响.方法 将131例VB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采用C形臂X线机下针刀松解枕下三角、刺激风池穴治疗,对照组63例采用静脉滴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1%、对照组为85.71%.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 C形臂X线机下针刀松解枕后三角治疗VBI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扬刺电针配合松解内收肌群与单纯采用松解内收肌群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松解内收肌群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髋关节周围压痛点(阿是穴)最明显处加用扬刺电针,每次30 min,每日治疗1次,两组均3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为82.5%(33/4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扬刺电针配合松解内收肌群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松解内收肌群,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整脊调曲法配合针刀治疗退变性颈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98例用针刀行颈椎椎管外、枕后及肩胛周围软组织起止点松解,充分理筋后行胸椎,腰椎的整脊手法及四维牵引调曲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89.8%。结论:中医整脊调曲法配合针刀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总结冯淑兰教授基于经筋理论运用针刀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经验。冯淑兰教授认为颈部经筋失衡是顽固性面神经炎的重要病机,治疗时除面部治疗以外更注重松解颈部及其两侧筋结等肌肉失衡点。针刀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治疗点多选用枕部附着肌群、患侧乳突、颈椎棘突与横突压痛点,以松解颈部手足太阳与少阳经筋的筋结点为重点,恢复经筋正常形态,改善经脉气血输布,加快面神经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