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脊索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脊索瘤的MRI表现。结果:颅底脊索瘤8例,骶尾部脊索瘤9例,邻近颅底及椎体骨质均有溶骨性破坏,伴硬膜外及骶前较大软组织肿块。17例中16例信号不均匀,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后,肿瘤均有轻度或中度不均匀性强化。结论:T2WI显著高信号是脊索瘤的特征性MRI表现,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MRI反映肿瘤的部位、侵犯范围以及显示骨质破坏作用均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CT、MRI表现,探讨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颅底脊索瘤,6例同时进行CT、MRI扫描,4例仅行CT扫描,5例仅行MRI扫描,2例同时行CTA检查。结果:颅底脊索瘤发生在斜坡8例,鞍区5例,颈静脉孔区1例,1例同时跨颅中、后窝生长。形态多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13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不清晰。CT表现肿块呈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软组织块,7例见斑点状钙化,8例见不同程度骨质破坏。MRI肿块信号不均匀,T1WI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MRI扫描对病变范围的显示优于CT。结论:颅底脊索瘤有典型的好发部位,T2WI明显高信号较具特征性,CT和MRI对术前诊断颅底脊索瘤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MRI与CT在颅底脊索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发生在颅底部脊索瘤的MRI和CT表现,以探讨MRI和CT在颅底部脊索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2例证实的病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13岁,平均年龄42岁。22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7例进行了GT检查。结果:肿瘤发病部位主要位于斜坡及其周围区域,其中斜坡15例、鞍内2例、鞍旁1例、颈静脉孔区2例、蝶窦1例、鼻咽部1例。肿瘤的形态以不规则形最多16例,圆形4例,椭圆形2例。病灶边界清楚15例,边缘模糊7例。MRI表现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以高、低信号为主,其中18例呈混杂信号,4例表现为信号均匀。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强化信号不均匀。CT病灶呈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均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结论:MRI由于有多轴面成像的优势,可以准确显示颅底脊索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其信号特点。CT在显示病灶的骨质破环、残存骨质方面较MRI具有优势。因此,MRI和CT相结合在颅底脊索瘤的诊断中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斜坡脊索瘤的CT和MRI表现。材料和方法:经病理证实的斜坡脊索瘤16例,7例作CT检查,11例作MRI捡查。结果:CT扫描7例均显示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和钙化,MRI图像上11例显示骨质破坏,10例显示软组织肿块。结论:CT和MRI是诊断斜坡脊索瘤有效的检查方法,斜坡脊索瘤必须与颅底骨软骨肉瘤、斜坡脑膜癌和鼻咽部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瘤14例,其中行磁共振成像(MRI)12例,CT 3例,1例行CT+MRI,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脊索瘤中,发生在颅底5例(36%),骶尾部9例(64%)。CT表现肿瘤为等或稍高密度,常见斑片样或斑点状钙化,骨质破坏以溶骨性常见;MRI表现为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则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呈中到重度强化,强化信号不均匀。结论脊索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大多可以确诊;MRI表现较具特征性,对脊索瘤的位置、形态、浸润范围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优于CT。  相似文献   

6.
脊索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瘤42例,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底脊索瘤23例(54.8%),骶尾部脊索瘤18例(42.9%),外周脊索瘤1例(2.3%)。平片可见颅底及骶尾部溶骨性骨质破坏;CT扫描脊索瘤特征性地表现为斜坡和骶尾部膨胀性软组织肿块伴相应部位广泛溶骨性骨质破坏;MRI扫描对病变范围的显示优于CT。结论脊索瘤有较为典型的好发部位,MRI表现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脊索瘤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脊索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分析 3 9例脊索瘤的MRI表现。结果 颅底部脊索瘤 16例 ,15例破坏颅底并有硬膜外软组织肿块 ,1例位于颅内右侧桥前池区 ,骨质无破坏。骶尾部脊索瘤 2 3例 ,椎体均有破坏 ,2 2例伴骶前较大软组织肿块。肿瘤边界清楚 ,T1WI呈低~等信号 ,T2 WI呈较高~高信号 ;3 6例信号不均匀 ,14例有条状低信号纤维间隔和高信号粘液基质。结论 MR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根据肿瘤侵犯特点和信号特征 ,多数肿瘤可以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颅底骨源性良性及瘤样病变的MRI表现并与CT和病理对照研究。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骨源性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21例(骨巨细胞瘤2例,软骨黏液性纤维瘤4例,骨化性纤维瘤3例,骨瘤3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9例),全部行MRI检查(14例增强检查),7例CT检查。结果:绝大多数病变均有清晰的边界,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高或混杂信号,增强后呈周边及不均匀强化。MR对钙化和骨质破坏的显示不如CT敏感。结论:MRI对颅底骨源性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尤其能够进行精确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脊索瘤的特征性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1例颈椎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7例位于C2,2例位于C4,位于C5和C6各1例;CT显示椎体呈溶骨性(6例)或混合性(5例)骨质破坏,位于C6的1例肿瘤伴左侧横突骨破坏;5例可见点状钙化,3例可见残存骨嵴;4例椎旁可见软组织肿块,6例肿瘤侵犯至椎管内;MRI显示肿瘤T1WI呈低信号(5例)、等信号(4例)或混杂信号(2例);T2WI呈混杂信号(5例)、高信号(5例)或低信号(1例),9例肿瘤内部可见低信号纤维分隔;10例行增强扫描,其中8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呈轻中度强化.术前仅4例诊断正确.结论:颈椎脊索瘤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术前正确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艳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7,(4):100-100,M0003
目的:分析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脊索瘤,所有病例均摄X线平片,其中CT检查8例,MRI检查4例。结果:骶尾部脊索瘤7例,表现为囊性膨胀性及溶骨性骨质破坏,骨壳完整或不完整,骨破坏区内可见散在分布的斑片状、斑点状钙化,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颅底部脊索瘤4例,表现为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蚨,内可见囊变、出血及钙化灶;腰椎1例,表现为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内可见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病变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蜂窝样”强化。结论: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大部分脊索瘤术前能够正确诊断;CT较X线平片能够更好的显示病变结构及邻近软组织改变;MRI能够精确显示病变范围及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有助于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和预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CT与MR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CT与MR影像学资料。结果13例脊索瘤中,发生在斜坡5例,鞍区4例,颅中凹2例,鼻咽部1例,蝶窦1例。肿瘤的形态以不规则形最多8例,圆形3例,椭圆形2例。病灶边界清楚9例,边缘模糊4例。MR表现为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则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呈轻到中度强化,强化信号不均匀。CT见病灶呈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肿块,7例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结论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大多可以确诊,但需与脑膜瘤、垂体瘤、鼻咽癌、软骨类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2.
颅底脊索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颅底脊索瘤的MRI表现,探讨其MRI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颅底脊索瘤的MRI表现,13例行CT检查。结果 颅底脊索瘤发生在斜坡11例(64.7%),鞍区6例(35、3%);肿瘤形态以类圆形分叶状为主(88%);病变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病灶内可见囊变、出血、钙化灶;病变侵犯邻近结构器官如:斜坡、垂体、海绵窦等;MRI增强扫描示病变呈持续性“蜂房样”不均匀强化10例,均匀强化2例。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颅底部脊索瘤的部位、大小、范围、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和预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骶尾椎脊索瘤的CT和MRI征象,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尾椎脊索瘤的CT和MRI表现。30例均行CT、MRI检查,其中CT增强28例,MRI增强25例。结果 30例均见骶尾椎膨胀性不规则骨质破坏,偏心性1例,中心性29例,大部分肿瘤体积较大。CT:显示钙化29例,出血4例,"反引号"征10例。增强后不均匀强化26例,较均匀强化2例。MRI:T_1WI呈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T_2WI呈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出血26例,分隔25例,假包膜18例,坏死囊变6例,"反引号"征18例,"分节现象"15例。增强后"蜂房样"强化23例。30例中,臀部肌肉受累8例,骶髂关节受累4例。结论 CT和MRI能很好显示骶尾椎脊索瘤范围、骨质破坏程度、软组织肿块及邻近组织受侵情况,其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提高诊断准确性具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及颅底腺样囊性癌CT、MR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7例经病理证实为鼻腔鼻窦及颅底腺样囊性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颅底CT扫描及颅底MRI增强扫描,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肿瘤原发于鼻腔鼻窦18例,海绵窦2例,颞下窝1例,鼻咽部2例,左侧面神经管区1例,广泛颅底侵犯3例。颅底CT表现:肿瘤多呈边界不清,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多伴有邻近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部分伴有邻近颅底孔道的扩张。MRI表现:肿瘤T_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_2WI多呈不均匀稍高信号,部分内可见小囊变,增强后实性肿瘤多呈不均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部分可见肿瘤沿神经孔道蔓延及跳跃生长。结论 CT和MRI能较好的显示颅底、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的起源部位、周围骨质破坏和邻近结构的侵犯,前者对肿瘤周围骨质破坏情况显示较好,后者能更清晰显示病变形态、信号特点、局部侵犯及沿神经扩散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的CT(9例)和MRI(7例)资料,并分析其中3例动态增强扫描的TIC.结果 血管外皮瘤位于鼻腔5例、上颌窦3例,蝶窦1例;病变呈梭形4例、类圆形3例,不规则形2例,病灶最大径18~52 mm,平均31 mm,边界清楚7例,模糊2例.CT表现:与脑灰质比较,平扫病变呈等密度6例,略高密度3例,2例增强后呈较均匀的显著强化;邻近骨质受压、吸收7例,骨质侵蚀破坏2例.MRI表现:与脑灰质比较,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T1WI、T2WI均呈等信号4例,其中2例信号不均匀;增强后显著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例.3例TIC均为持续上升型.病变侵犯眼眶2例,侵犯海绵窦、前颅底脑膜及翼腭窝、颞下窝1例.5例随访3~8年,其中2例复发.结论 MRI增强后显著强化、持续上升型TIC是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较典型的影像表现;骨质表现有助于良、恶性判断;影像检查能够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骶骨肿瘤CT与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骶骨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 分析 69例骶骨肿瘤的CT和MRI表现 ,包括动脉瘤样骨囊肿(ABC)、骨母细胞瘤、骨肉瘤各 1例 ,骨髓瘤 2例 ,淋巴瘤 3例 ,骨巨细胞瘤 5例 ,脊索瘤 2 3例 ,转移瘤 33例。结果 骨巨细胞瘤位于椎体和前部附件 ,呈溶骨性破坏 ;ABC位于后部附件 ,MRI有液 -液平面 ;骨母细胞瘤和骨肉瘤CT呈骨性密度 ,MRI信号较低 ,后者伴软组织肿块 ;2 2例脊索瘤伴骶前包块 ,1 1 / 1 6例CT上出现钙化 ,9例在T2 WI有条状低信号纤维结构和高信号粘液基质。骨髓瘤 (1例 )、淋巴瘤和转移瘤在T1 WI和T2 WI分别呈略低信号和较高信号 ,1例骨髓瘤在T2 WI呈较高信号。结论 CT和MR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两者结合 ,多数肿瘤可以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CT、MRI表现及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脊索瘤 CT、MRI 图像,对术前诊断错误者进行影像分析及总结。结果术前12例诊断正确,6例误诊。颅底部9例,骶尾部8例,颈椎1例。CT与 MRI显示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2例,不规则形6例;14例边界清楚,4例边界不清。CT见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肿块呈不均匀等密度或稍低密度;9例病灶内或周边见点片状钙化或残存骨质。MRI示病灶呈等稍低T1 WI、高T2 WI信号;CT及 MRI增强后肿块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脊索瘤具有一定的CT、MRI特征,CT与 MRI结合对脊索瘤的定位、定量、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 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如下:①CT平扫肿瘤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实性肿块,邻近颅底骨质呈溶骨性破坏,无骨质硬化边缘.肿瘤内常见斑片状高密度影,为瘤内钙化或骨质残片.②MRI平扫肿瘤呈等T1或稍短T1、等T2或短T2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均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结合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MRI对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结果:6例均广泛累及咽旁间隙,侵犯颈静脉孔5例、岩尖3例、寰椎旁3例.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不规则骨质破坏,肿块呈分叶状4例,类圆形2例,伴不同程度点状、斑片状及周边弧形钙化;4例CT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MRI T1 WI示肿块呈低或稍低信号,T2 WI上呈多房分叶状明显高信号,内有低信号分隔,其中3例黏液样软骨肉瘤信号较均匀,其余信号不均匀,有片状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伴周边及间隔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可广泛累及咽旁间隙,易造成误诊;CT可显示钙化及骨质破坏,MRI上肿块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0.
<正>病人,男,41岁。头痛、视物模糊4月余。曾于外院行MRI检查示:颅底斜坡区见2 cm×1.8 cm×1.6 cm占位病变,T1WI信号不均匀,以低信号为主,斜坡皮质骨信号中断,髓质骨高信号区消失,代之以不均匀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影,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诊断为颅底斜坡脊索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