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30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他汀常规剂量组(n=98,阿托伐他汀20 mg/d),他汀加倍剂量组(n=103,阿托伐他汀40 mg/d),联合治疗组(n=105,阿托伐他汀20 mg/d+依折麦布组10 mg/d)。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并观察各治疗组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经24周治疗后,各组TC、TG、LDLC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治疗后TC(2.51±0.51 mmol/L比3.22±0.53 mmol/L和3.10±0.63 mmol/L,P0.05)、LDLC(1.58±0.27 mmol/L比2.11±0.33 mmol/L和2.01±0.31mmol/L,P0.05)、TG(1.12±0.30 mmol/L比1.67±0.39 mmol/L和1.53±0.27 mmol/L,P0.05)下降较他汀常规剂量组、他汀加倍剂量组更明显。联合治疗组LDLC降低达标率(69.5%)明显优于他汀常规剂量组(43.9%)和他汀加倍剂量组(48.5%,P0.0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他汀加倍剂量组低(P0.05),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也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较单用阿托伐他汀能更显著改善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24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阿托伐他汀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及曲美他嗪,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之比(E/A);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及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联合治疗组及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LVESD、LVEDD、FS、LVEF、E/A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6MWT距离明显延长;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明显减少,6MWT距离明显延长(P<0.05,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能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室重构,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并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及曲美他嗪治疗能进一步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并提高患者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血压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62例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12周,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和血清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患者血压[收缩压:(137.35±13.66)mmHg比(132.12±12.68)mmHg,舒张压:(86.61±9.16)mmHg比(81.29±8.92)mmHg]和血清hsCRP[(7.54±1.36)mg/L比(5.07±1.06)mg/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高血压有协同降压作用,同时降低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15例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0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阿托伐他汀治疗)与联合治疗组(10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等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组(94.5%比76.4%,P<0.01)。两组治疗后hsCRP、IL-6、总胆固醇(T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且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hsCRP[(5.35±1.37)mg/L比(3.36±1.25)mg/L]、IL-6[(17.36±4.58)pg/ml比(12.28±3.24)pg/ml]、TC[(7.69±1.20)mmol/L比(4.35±1.20)mmol/L]、TG[(3.35±1.02)mmol/L比(1.29±0.25)mmol/L]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0.01)。联合治疗组不良心脏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3.7%比16.0%,P=0.002)。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小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F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影响。方法入选108例伴有高胆固醇血症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 mg,n=42)和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20 mg,n=66),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8 w后测定FG和HbA1c,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高剂量组患者较低剂量组患者的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有升高HbA1c和FG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连续服用8 w后可以明显升高HbA1c和FG水平(P<0.05)。低剂量组发现1例糖耐量异常患者、高剂量组发现3例糖耐量异常患者,并有1例新发糖尿病患者。治疗后没有发现ALT或CK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20 mg阿托伐他汀降低LDL-C的同时,有导致糖耐量异常的风险,临床在长期服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同时,应注意监测FG和HbA1c。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压、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至10月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高血压合并血症患者被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mg/d)和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20mg/d),两组均同时接受常规治疗,疗程8周。另选择50例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治疗前后测量比较三组血压、血脂、NO、ET-1和hsCRP等水平。结果: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治疗8周后SBP[(147.33±11.37)mmHg比(140.51±10.85)mmHg]、DBP[(96.35±7.38)mmHg比(92.56±6.83)mmHg]、TG[(2.38±0.59) mmol/L比(1.55±0.46)mmol/L]、TC[(6.48±0.58)mmol/L比(5.38±0.52)mmol/L]、LDL-C[(4.24±0.41) mmol/L比(3.26±0.42) mmol/L]、hsCRP[(6.38±1.53)mg/L比(5.05±1.38)mg/L]、ET-1[(80.78±18.54)pg/ml比(73.22±10.98) pg/ml]水平均显著降低,HDL-C [(1.13±0.27) mmol/L比(1.29±0.25)mmol/L]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0.01。结论: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不同,20mg降低血压、血脂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的效果要显著强于10mg,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对兔舒张性心力衰竭模型心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改善舒张性心力衰竭(心衰)心室重构的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舒张性心衰组(n=10,腹主动脉缩窄术),阿托伐他汀组[n=10,腹主动脉缩窄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5mg/(kg·d)],假手术组(n=10,进行假手术操作);通过心脏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检查比较3组心功能的差异,通过心肌胶原含量测定(羟脯氨酸法)和天狼猩红染色(PRS)测定胶原面积(CA)、容积分数(CVF)及Ⅰ和Ⅲ型胶原的面积比值比较3组间质重构的差异.结果: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术后12周与假手术绢比较,舒张性心衰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厚,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舒张晚期血流峰值下降,等容舒张期时间延长;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等容舒张期松弛时间常数延长,左心室重量/体重增高,肺脏重量/体重增高;胶原含量增高,胶原面积增大,胶原容积分数升高及Ⅰ型和Ⅲ型胶原面积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阿托伐他汀组上述指标(除左心室重量/体重)与舒张性心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改善心室重构,延缓整个舒张性心衰的病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漳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的血脂分布及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EH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一级预防降脂达标效果。方法选择到漳州市医院就诊的EH患者333例,检测血脂[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浓度,分析血脂分布及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n=170,立普妥10 mg,睡前顿服一次)及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n=163,立普妥20 mg,睡前顿服一次),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后血脂浓度,同时对两组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漳州地区高血压患者治疗前TG为(1.67±0.95)mmol/L,TC为(5.58±0.67)mmol/L,LDL-C为(3.42±0.51)mmol/L,HDL-C为(1.23±0.32)mmol/L。治疗3个月后,应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及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血清TG、TC、LDL-C浓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降低血清LDL-C浓度的幅度上明显高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达标率为78%,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达标率为82%,两组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漳州地区EH患者的血脂处于较低水平;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血清LDL-C浓度,且副作用少,值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检验阿托伐他汀有无"降脂外作用"的假说.方法 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55例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组25例,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30例,正常对照组25例.应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和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ID),比较治疗4周前后的变化.结果 血脂正常高血压组患者内皮功能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阿托伐他汀10 mg组治疗前后FMD分别为(7.5±2.7)%与(11.5±3.1)%,P<0.05,EID为(16.9±4.5)%与(17.4±5.3)%,P>0.05,阿托伐他汀20 mg组治疗前后FMD分别为(7.3±3.4)%与(14.7±2.5)%,P<0.01,EID为(17.1±5.5)%与(18.2±5.6)%,P>0.05.阿托伐他汀10 mg组与20 mg组治疗后比较,以20mg组FMD改善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降脂以外的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且具有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漳州地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患者的血脂分布及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ASCVD患者的降脂达标效果。方法选择到漳州市医院就诊的ASCVD患者356例,检测其血脂[三酸甘油(triacylglycem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浓度分析血脂分布及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n=179,10 mg睡前顿服一次)及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n=187,20 mg睡前顿服一次),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浓度,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进行检测。结果漳州地区ASCVD患者治疗前TG为(1.66±0.95)mmol/L,TC为(5.76±0.68)mmol/L,LDL-C为(3.52±0.54)mmol/L,HDL-C为(1.23±0.42)mmol/L。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TG、TC、LDL-C浓度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LDL-C 1.8 mmol/L为降脂目标值,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降幅36%,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降幅为42.3%,两组达标率为38%和53%。结论漳州地区ASCVD患者的血脂处于较高水平;小剂量及常规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LDL-C浓度,但达标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脂代谢与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早期糖尿病心肌病病人68例,随机分为超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4例)与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4例)。比较两组疗效,分析阿托伐他汀剂量与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水平低于对照组,而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血脂TC、TG、LDL-C、Cr水平经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系数最大似然估计值和OR值均0,分别经t检验或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疗效显著,且血脂TC、TG、LDL-C、Cr水平与疗效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100例血脂正常但伴有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的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采用钙离子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血压[(136.4±13.4/88.3±5.5) mmHg比(125.3±12.2/81.5±4.6) mm-Hg]、血脂[总胆固醇:(4.6±0.1)mmol/L比(3.5±0.4)mmol/L,甘油三酯:(1.3±0.12) mmol/L比(1.0±0.1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7±0.2)mmol/L比(2.0±0.1)mmol/L]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除了降脂,还有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协同治疗对糖尿病心肌病DC(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C对照组、阿托伐他汀干预组、缬沙坦干预组和联合干预组,检测干预后的血脂水平和心脏功能。结果联合干预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poA)-Ⅰ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和缬沙坦干预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ApoB低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和缬沙坦干预组;联合干预组的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内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和缬沙坦干预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DEP)低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和缬沙坦干预组;联合治疗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含量及活性明显低于阿托伐干预组和缬沙坦干预组(P<0.05、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有助于改善血脂代谢水平和心脏功能,在DC病变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心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于我院治疗的128例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与联合治疗组(在阿托伐他汀组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两组均治疗60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LVEF、IMT以及治疗6个月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TG[(1.43±0.14)mmol/L比(1.35±0.12)mmol/L]、TC[(5.29±0.51)mmol/L比(5.03±0.54)mmol/L]、LDL-C [(2.93±0.34)mmol/L比(2.71±0.27) mmol/L]水平、LVEDd [(55.77±5.81)mm比(53.45±5.59)mm]、LVESd [(40.52±4.33)mm比(38.91±4.13)mm]、IMT [(0.96±0.10)mm比(0.91±0.08)mm]降低更显著,HDL-C水平[(1.12±0.11) mmol/L比(1.22±0.12) mmol/L]、LVEF [(46.30±4.25)%比(50.63±5.30)%]升高更显著,P0.05或0.01。联合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3.13%比14.06%,P=0.028)。结论: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心功能,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白介素-35(IL-35)、核因子-κB(NF-κB)水平的影响。方法:85例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和阿托伐他汀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疗程均为8周。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心脏指数(CI),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治疗总有效率以及血清IL-35和NF-κB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CI、CO、LVEF和IL-35水平显著升高,LVEDd和NF-κB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CI[(3.54±0.72)L·min-1·m-2比(3.88±0.83)L·min-1·m-2],CO[(3.78±0.89)L/min比(4.94±0.96)L/min],LVEF[(56.20±9.71)%比(63.48±14.15)%]和血清IL-35[(96.26±24.33)pg/ml比(106.92±27.26)pg/ml]水平升高更显著,LVEDd[(4.71±0.89)cm比(4.36±0.75)cm]和NF-κB[(21.51±5.01)ng/ml比(18.32±5.17)ng/ml]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0.05。瑞舒伐他汀组临床总有效率(95.35%比76.19%)显著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疗效较阿托伐他汀显著,其降脂外的心脏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血中炎症因子白介素-35、核因子-κB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使用数字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包括阿托伐他汀治疗)和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50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脂水平变化及安全性。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96.0%比68.0%,P=0.032)。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总胆固醇[(4.38±0.50)mmol/L比(4.09±0.47)mmol/L]、甘油三酯[(2.23±0.35)mmol/L比(1.79±0.2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5±0.29)mmol/L比(2.23±0.28)mmol/L]水平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1±0.12)mmol/L比(1.37±0.25)mmol/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治疗组为6.0%,与常规治疗组的4.0%无显著性差异(P=0.436)。结论: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等评估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微循环损伤的影响。方法:8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拟行选择性PCI的患者被随机均分为负荷剂量组[术前1周口服负荷剂量(80mg/d)阿托伐他汀]和常规剂量组[术前1周口服常规剂量(20mg/d)阿托伐他汀],两组术后均采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d)。比较两组PCI术前后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和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术后IMR,和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术前FFR和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常规剂量组比较,负荷剂量组术后IMR[(21.82±13.73)比(15.79±6.95)]和心肌肌钙蛋白T[(0.162±0.078)ng/ml比(0.071±0.052)ng/m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两组术后FFR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选择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前进行高剂量他汀预处理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心肌微循环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大动脉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脂的影响。方法:92例大动脉源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炎性因子水平,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等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69.57%比89.13%P=0.020)显著升高;TC [(4.57±0.82)mmol/L比(3.23±0.71)mmol/L]、TG [(1.37±0.45)mmol/L比(1.02±0.34)mmol/L]、LDL-C [(2.52±0.83)mmol/L比(1.50±0.54)mmol/L]、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78.36±14.05)mg/L比(58.37±12.00)mg/L]及左右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左:(0.84±0.25)比(0.74±0.14),右:(0.84±0.23)比(0.74±0.16)]、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下降;左右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左:(87.45±15.58)cm/s比(95.48±18.34)cm/s,右:(89.27±14.36)cm/s比(96.18±14.03)cm/s]、平均血流速度(Vm)[左:(60.90±16.19)cm/s比(76.19±17.40)cm/s,右:(62.08±17.23)cm/s比(91.38±19.26)cm/s]显著上升(P0.05或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P=1.000)。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大动脉源性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其降脂、抗炎、改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和40mg/d)早期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C反应蛋白(CRP)、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影响,以了解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免疫炎症抑制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72例ACS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10mg/d,睡前口服;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40mg/d,睡前口服,均在入院48h内开始用药,治疗4周,分别予用治疗前、后监测血清CRP、血脂(TC、LDL-C)浓度,同时观察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血脂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0.01),与A组相比较,B组CRP[(16.45±6.45)mg/L:(11.48±6.83)mg/L]、TC[(5.38±0.64)mmol/L:(4.92±0.50)mmol/L]、LDL-C[(2.53±0.46)mmol/L:(1.95±0.39)mmol/L]下降更明显(P均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及血脂水平,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其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心内科收治的76例UA患者随机分为加强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常规剂量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服药4周;加强剂量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连续服药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结果加强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8%,高于常规剂量组的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为一过性反应,对症用药后均得以消退或减轻。经治疗加强剂量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水平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早期应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