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788-8788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社会需求,急诊医学已发展成为新型的、独立的、跨学科的一门学科[1]。院前急救是指患者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主要包括现场急救、途中监护和安全快速转运[2]。院前急救是"先遣部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患者的"无治疗期"(从发病到获得救治的时间),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院前急救不仅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而且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5环”急救生命链在急诊无名氏患者救治的应用展开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急诊救治的无名氏患者94例设为观察组,对其实施“5环”急救生命链方式进行救治;2015年1-12月采用急诊常规救治方式的无名氏患者88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无名氏患者在急诊救治的时间、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医疗费用追缴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急诊救治的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费用追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5环”急救生命链在急诊无名氏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缩短了患者救治时间,规范了部门之间的交接,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提升了医院对欠费患者的费用管理,提高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总结本院急诊科收治的48名无名氏患者的抢救和护理管理等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身份识别制度,规范急救生命绿色通道流程,认为完善的救治、护理、会诊制度,可以切实保障无名氏患者利益,促进医院安全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无名氏患者"是指患者送至医院时处于昏迷状态,生命垂危,不知道姓名、年龄、住址的患者[1].他们常为脑外伤昏迷者,颅脑损伤具有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一旦出现并发症,有的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无名氏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包括合并伤的危险、意外受伤、用药隐患等,易造成对患者的伤害,加强对无名氏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对保障患者的积极救治和功能恢复十分重要.本科1999年6月~2009年6月共收治无名氏患者13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594-3595
随机选择急诊科收治的无名氏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无名氏患者的救治和护理详细进行分析研究。120例无名氏患者经过有效的救治和护理,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病情好转家人领走25.00%,自行回家者47.50%,与公安部门联合进行妥善安置的有27.50%,拖欠费用87643.8元,治疗和护理无投诉者。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中,针对无名氏患者的抢救,制定合理的抢救方案和护理干预,并与当地公安部门加强联合,保证无名氏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救治,并降低医院的各种医疗、经济纠纷。  相似文献   

6.
年轻护士急救知识和技能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急救医学的快速发展及急救水平的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年轻护士,了解年轻护士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年轻护士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现状,为加强年轻护士的教育、提高其急救技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关于急诊模式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医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随着医学的发展,急诊医学的发展也突飞猛进,从而形成了内容更加丰富和广泛的急诊医疗体系。急救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所以加强急诊、急救,完善急诊和急救体系非常重要,如何使急诊医学的模式适应社会发展成为目前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急诊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的运行体制和专业范畴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 急诊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的概念1.1 急诊医学的概念 急诊医学是研究急诊患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医学,是近30 a发展起来的独立临床学科。其服务对象是急诊患者,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都有各科的急诊患者,急诊医学的服务手段应按各科急诊常规进行。急诊科负责急诊医学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而急诊科的主要业务首先应该是威胁生命的危重病急救患者。  相似文献   

9.
创刊词     
《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的诞生,它是国家科委纵观国际医学发展的现状,注视到危重病急救医学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医学水平跟上时代的标帜,为此批准我们创办这个刊物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危重病急救医学不同于分别隶属于各学科、各专业的重症病人抢救。因为随着医学的发展,各学科的分属专业越分越细,这对于专业的深入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医学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缝隙路径化管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6月的297例重型颅脑急救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管理模式;将2012年1~6月的275例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无缝隙路径化管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缝隙路径化管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应用效果优于传统方法,提高了急救医学的抢救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本科对382例无名氏患者的护理管理,包括做好患者交接,为无名氏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加强病历管理等.382例无名氏患者中有22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均得到了妥善安置.认为加强急诊科无名氏患者的护理管理是社会的需要,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6月建立重症急救医学部,组成包括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和院前科的急危重症诊治学科群.医学部为半开放式的内循环模式,以建立健全的危重病预警系统为导向,以危重病患者救治体系与监护体系为主导,以危重病患者医疗护理救治环节质量控制为重点,促进急诊医学、重症医学I临床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提高.半年多实践表明,重症急救医学部通过灵活应用"危重病病情评价与预测系统"、组建快速抢救反应团队参与院内其他科室危重病患者抢救、强化将重症医学学科理念和技术方法应用于急诊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成功率,缩短抢救和住院时间.因为资源整合,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重症急救医学部内的医生和护士临床、科研等综合能力明显增强.我们的经验表明,重症急救医学部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3.
讲授《急救护理学》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及死因疾病谱的改变,急诊和创伤病人迅速增多,促使急诊医学迅速发展。急诊医学的发展,从客观上为急救护理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急救医学所包括的几个急救环节中,如院前、  相似文献   

14.
启事     
全国急救医学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中华全科医学编辑部"和"河北省急救医学会"定于2007年6月在湖北省襄樊市召开"全国急救医学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经审阅后将刊入国家级医刊《全科医学杂志》。欢迎内、外、妇、儿、中西医等科医护人员参会(会务费500元)或赐稿(版面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经济的发展 ,院前医疗急救作为急救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灾害医学、危重症医学、复苏医学相联系 ,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口逐渐老龄化的当今 ,其重要性日益得到显现。《成都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已经颁布实施三年半 ,这部地方法规在我市急救医疗体系 (EMSS)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保障和促进了我市院前急救医疗网络、急诊急救医学的快速发展。一、成都市急救医疗的基本概况1.院前疾病谱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市院前疾病谱发生变化 ,由过去以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急诊呼救 …  相似文献   

16.
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全国急救医学事业的发展,已显示出独特的活力和生机。为达到社会急救的需要,在区域性急救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现就我院急救中心运行情况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120”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前沿阵地。随着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不断加强,“120”急救医疗纠纷时有发生。现将“120”急救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20”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前沿阵地。随着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不断加强,“120”急救医疗纠纷时有发生。现将“120”急救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孙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1):2512-2513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交通事业不断发展,伴随着交通事故逐渐增多,且城市流动人员增加。医院接诊无名氏(无家属、无身份、无经济来源)患者越来越多,为了使他们得到更好地救治,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20.
精细化管理在急诊科无名氏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加强急诊科无名氏患者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对78例急诊科无名氏患者的救治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制定出精细化的工作流程。结果规范了无名氏患者救治流程,保障了患者的利益,降低了医疗护理安全隐患,为无名氏患者提供了救治与护理的全方位服务。结论对急诊室无名氏患者实施精细化管理能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利益,同时有利于提升急诊护理服务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