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IKD)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特征,以提高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23例临床表现未达到川崎病全部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儿发热均超过4d,在川崎病其他5项临床诊断特征中,具备4项主要表现者13例(56.5%),具备3项主要表现者7例(30.4%),具备2项主要表现者3例(13.0%),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阿斯匹林治疗,均获治愈或好转。结论发热时间长、卡疤红肿、肛周脱皮、WBC计数及CRP明显升高、ESR增快有助于IKD诊断,正确治疗可获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川崎病患儿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特点,并建立合适的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n=59)和发热患儿(n=61)的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WB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尿酸(UA)、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清补体C1q。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价各指标对于区分川崎病患儿和发热患儿的性能,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合适的指标建立预测的列线图模型。结果 与发热患儿相比,GGT、ALT、UA和WBC在川崎病患儿中含量显著升高,并表现出具有一定的特异性。WBC、AST、CRP、PLT和ESR 5种指标对于鉴别诊断川崎病患儿和发热患儿表现较好(AUC≥0.80),特别是ESR表现最佳(AUC=0.91,95%置信区间0.84~0.97)。由WBC、CRP和ESR建立的预测模型可较好地鉴别诊断川崎病患儿和发热患儿(AUC=0.93)。结论 实验室检测指标对于诊断川崎病有着一定的作用,由WBC、CRP和ESR建立的预测模型可应用于川崎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婴儿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利于早期诊断。方法对21例婴儿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诊治的20例1岁以上川崎病患儿对比分析。结果婴儿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出现卡巴红斑,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增多,颈部淋巴结肿大较少,不完全川崎病发病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早期检验方面,PLT、CRP、ESR、ALB、CK-M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水平高,Hb水平低,肝损害及冠脉损害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川崎病中不完全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高,除了观察川崎病的主要表现,还应注意观察卡巴红斑、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等,监测WBC、Hb、PLT、CRP、ESR、ALT,适时完善心脏超声检查,以利于对婴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确诊为急性期IKD患儿25例(急性期IKD组),治疗2周后进入疾病恢复期20例,同期住院3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IKD患儿血浆BNP水平、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急性期IKD组BNP、WBC、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1);20例IKD患儿急性期各指标水平均高于恢复期(均P<0.01).结论 检测BNP有助于IKD患儿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探讨--附7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田青  吴日勉  包忠宪  肖钢明  乐新 《新医学》2004,35(10):615-616
目的:探索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指标.方法:对72例川崎病患儿的症状、体征出现时间及发生率,重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早期均有发热症状,其次为口唇及口腔改变、皮疹、眼结膜充血、肛周皮肤脱屑,其发生率依次为100%(72/72)、92%(66/72)、78%(56/72)、60%(43/72)、65%(47/72).90%以上的患儿中性粒细胞、血小板、ESR、C-反应蛋白升高,57%(41/72)的患者早期出现肺部X线改变.结论:川崎病早期绝大多数有发热症状;多数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进行性升高,ESR、C-反应蛋白高;有肺部X线改变但无咳嗽症状,有助于早期诊断.肛周皮肤脱屑具有早期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金瑄  王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4):8502-8502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34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最常见及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和唇红皲裂;肛周皮肤潮红、蜕皮、卡介苗瘢痕红肿、WBC、ESR、CRP增高有早期诊断价值;冠状动脉病变最早出现在发病后4d。结论在临床表现不足时结合辅助检查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分析19例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早期均有持续发热、皮疹、双侧球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充血潮红,唇红干裂,杨梅舌,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其典型症状如较特异的手足硬肿出现较晚。结论 川崎病急性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伴皮肤粘膜损害,肛周潮红脱皮有助于早期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伴中毒颗粒,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IK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IKD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情况。结果:发病10d内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占73%,10例冠状动脉受损患儿随访0.5a均无后遗症发生。结论:IKD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表现多样,动态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有利于IK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波  邹外一  王峰  郑瑞丰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3):2282-2283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1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仪器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16例不完全川崎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结膜充血和口唇潮红、皲裂,而颈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出现率相对较低。血液检查除血小板明显升高外,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常明显升高,多有轻度贫血、白蛋白降低,肝酶及心肌酶升高也较为常见,同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相符,冠状动脉损伤多为轻度扩张,未见有重度扩张的病例,治疗转归方面没有比典型川崎病有更严重的倾向。结论:结膜充血,口唇潮红,肛周潮红脱屑,冠状动脉改变,脏器损伤,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轻度贫血,白蛋白降低,肝酶及心肌酶升高,以上表现可作为不完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以减少对该病的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0.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是一种病因不明的,80%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比例约为1.5∶1,约15%-20%患儿未经治疗可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随着对川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有许多不完全性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约占KD的20%,由于各种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IKD)逐渐增多,由于其表现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易被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国内研究发现,19.4%的川崎病(KD)患儿的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1]。本文对21例I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不完全IKD的认识。本院2000-01/2008-08收治不完全川崎病21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4月龄~6岁。临床表现:本组具备典型KD 6项主要诊断标准[2]的2~3项,7例卡介苗接种瘢痕周围红晕、肿胀(简称卡瘢红),肛周脱屑12例。年龄均〈2岁。4例患儿仅表现为发热,弛张热,而无其他任何临床表现,入院后查C反应蛋白增高,ESR增快,PLT进行性增高且高于正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冠状动脉扩张,病程2~3周出现指(趾)端膜状脱皮。辅助检查:本组中有18例发病早期W BC升高(15~20)×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PLT早期仅6例轻度增高,1周后均增高,有逐渐上升趋势。2例CRP、ESR病程中始终正常,余19例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且有动态变化,ESR增快明显且持续时间长,2~4周能恢复正常,CRP增高但恢复较快,1~2周后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近年来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为尽早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IKD 173例及典型川崎病(KD)45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IKD和典型KD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临床特点、急性期实验室特点、超声心动图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IKD组与典型KD组在发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但IKD组发病年龄偏小,两组均以春夏季发病为主;(2)IKD组发热持续时间长;IKD组结膜充血、口唇干裂、杨梅舌、指(趾)端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发生率低于典型KD组,而卡疤红肿则高于典型KD组;(3)IKD组检测白蛋白及前白蛋白较典型K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AL)与典型KD无统计学差异;IKD组支原体感染率高于典型KD组。结论 IKD患儿发热时间长,易卡疤红肿,白蛋白及前白蛋白较典型KD高,不明原因肝脏损害、外周血检测炎症指标与典型KD相似。因此,对于发热时间较长的患儿,应尽早完善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特点均有助于IKD诊断,可减少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血沉和白细胞在川崎病早期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发热性疾病 ,可并发严重的冠状动脉损害。早期诊断 (<10 d)并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1 ] 。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 KD患儿 ,发现血沉 (ESR)及白细胞(WBC)的动态变化对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KD组 :5 2例均为 1998~ 2 0 0 2年我院收治的患儿 ,符合 1984年日本 KD研究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 [1 ] 。其中男2 9例 ,女 2 3例 ,年龄 4月龄~ 10岁 ,3岁以下 4 5例 (86 .5 % ) ,合并冠状动脉扩张 17例 (32 .7% …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173例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D,I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效果,为尽早诊治、评价IKD及疾病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IKD 17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IKD患儿发热持续时间长,发病年龄偏小,男性多见,以春夏季发病为主;(2)173例患儿除发热外均有2~3项主要临床指标,发生率依次为:口唇干裂64.7%、结膜充血59.0%、皮疹53.2%、杨梅舌46.8%、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指(趾)蜕皮均为38.2%、肛周脱屑37.0%、手足硬肿26.0%、卡疤红肿13.3%,以发热、口唇干裂、结膜充血较常见;(3)IKD患儿急性期CRP明显增高、ESR明显增快、血小板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增高、血红蛋白降低等急性炎症表现,以CRP改变率较高;(4)急性期出现CAL或不明原因前白蛋白进行性消耗、合并MP感染等均有助于IKD诊断;(5)IVIG及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仍是治疗IKD有效药物。结论IKD发病时因缺少主要症状而易被忽视延误诊治,当出现KD主要临床特征之一,伴随血炎症指标显著改变,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同时有不明原因肝脏损害,抗MP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等,均需警惕IKD可能存在。尽早应用IVIG及阿司匹林,减少冠状动脉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不完全川崎病(KD)的诊断及治疗现状。方法:选择我院儿科病房2005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6例小儿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不完全川崎病在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为其他发热性疾病,需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可避免心脏不可逆性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结论:小儿不完全川崎病在儿科并不少见,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之间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科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李栋方  康颖  陆燕华 《新医学》2007,38(9):594-596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比较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联合阿司匹林不同用法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对67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67例患者早期均有发热症状,其次为球结合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草莓舌及口唇充血皲裂等.病程第1周,白细胞计数升高(79%)、血小板计数升高(60%)、ESR增高(94%)、CRP升高(91%).病程第2~3周,部分病例仍有白细胞计数升高(52%)、血小板计数升高(87%).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占57%(24/42).分别使用IVIG 400 mg/(kg·d)用1日、400 mg/(kg·d)连用4~5日、1g/(kg·d)连用2日的给药方法,3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及病程第1个月内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7日内开始治疗者的CAL发生率小于发病第7~14日开始治疗者(19%比43%,P<0.05).结论: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ESR、CRP等指标对诊断川崎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川崎病患者,要警惕有否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尽早用IVIG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有助于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而IVIG联合阿司匹林的不同用法疗效无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非典型川崎病进行临床特点的分析及早期诊断的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非典型川崎痛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非典型川崎病中,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95.8%、81.3%、100%、97.9%、93.8%、68.8%.结论:非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漏诊,对发热持续时间长、白细胞升高、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提高警惕,及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及血沉、C反应蛋白,动态观察血小板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IKD)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CAL).方法 按照IKD诊断标准,对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36例IKD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36例IKD患儿中发生CAL 8例(22.2%).合并CAL组与无CAL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8.36±4.63)、(13.48±3.27)×109/L,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50.30±155.40)、(350.60±56.80)×109/L,红细胞比容分别为(0.25±0.03)、(0.33±0.02),C反应蛋白分别为(18.30±3.80)、(9.70±2.50)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2.65、2.73、2.48,P均<0.05).≤1岁患儿第一次接受静脉丙种球蛋白的退热时间为(2.5±1.5)d,>1岁组为(1.5±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5,P<0.05).结论 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5 d原因不明,伴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红细胞比容降低的婴儿应警惕IKD并发CAL.婴儿IKD对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敏感性低,易并发CAL,应尽早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多种病毒感染或链球菌感染及其免疫反应有关。作者通过对本院近5a收治的52例川崎病的临床总结分析,了解本地区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体会。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球结膜炎,口腔和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糜烂、杨梅舌。手足硬性水肿,手足掌早期潮红,恢复期特征性指趾片状脱皮。  相似文献   

20.
李亚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474-7475
目的提高对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对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2000-08-2009-03收治的72例川崎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均有发热,口腔黏膜改变70例,颈淋巴结增大68例,结膜充血66例,出现皮疹60例,出现指(趾)端甲床皮肤移行处膜状脱皮或皮纹裂开52例,肢端变化50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20例。病程早期血白细胞均明显升高。病程1周后血小板升高,部分患儿末梢血深片血小板成堆出现。结论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临床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