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在近视眼的患病率约为5.0%~10.0%,在高度近视眼可达40.7%[1],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高度近视CNV已有文献报道[2,3],我们对一组高度近视CNV患者进行了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的黄斑水肿是导致视力下降的常见原因,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是治疗黄斑水肿的常用方法,但是治疗后视力提高不明显[1].近年来应用玻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IVTA)治疗RVO继发黄斑水肿具有一定效果[2,3],但仍有部分患者视力不提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是重组的人源化VEGF单克隆抗体片段,目前已获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4,5],最近又用于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并取得了肯定疗效[6].我们对15例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进行了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成增加可刺激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1,2]).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能减轻视网膜水肿,提高视力,成为目前治疗CNV疾病最重要的方法之一~([3-5]).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无对照、开放性研究.病理性近视CNV患者34例34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测量矫正视力,同时行眼压、检眼镜、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治疗前患眼EDTRS视力表视力0~69个字母,平均视力(33.85±14.67)个字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210~543 μm,平均CMT(293.41±79.45) μm.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ranibizumab0.05 ml(含ranibizumab 0.5 mg).治疗后每1个月随访1次.随访3~12个月,中位数7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矫正视力及CMT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眼平均玻璃体腔注射1.68次.末次随访时,平均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提高(13.50±9.94)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2,P=0.00);CMT降低(71.14±72.26)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P=0.00).随访期间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全身及眼部严重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CNV视力预后较好,病灶水肿消退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Lucentis)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分析以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彩色眼底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的渗出型AMD 56只眼,采用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 ab 0.5 mg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随访资料。治疗前56只患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为25.1个 ,FFA和(或)ICGA检查均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OCT检查视网膜厚度平均为303.45 μm。Ranibizumab注射治疗次数2~8次,平均治疗次数为3.1次。治疗后随诊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诊时间8.7个月。回顾分析时,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3、6、9、12个月的视力 (ETDRS字母数)、视网膜厚度、CNV病灶渗漏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 结果 56只眼治疗后末次随诊检查时,ETDRS视力表字母数平均为38.5个,字母数较治疗前提高13.4个(t=-3.193,P<0.01)。其中,视力提高≥15个字母数者22只眼,占39.3%;视力下降>15个字母数者2只眼,占3.6% 。 视网膜厚度平均为191.35 μm,较治疗前下降112.1 μm (t=5.193,P<0.01)。 CNV渗漏停止者12只眼,占21.4%;渗漏减少者33只眼,占58.9%;无明显改变者9只眼,占16.1%;新发生病灶1只眼,占1.8%。治疗后5只眼有短暂视物模糊,3只眼有轻度眼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均在1周内消失。 结论 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AMD可使视力提高,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CN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少,安全性高。 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160-163)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对照临床前瞻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全视网膜镜眼底检查、眼底血管造影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对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13例13只眼;PDT治疗1周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联合治疗组)14例14只眼.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联合治疗组参照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研究制定的标准先行PDT治疗,1周后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治疗后1、2、3、6、12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检查BCVA、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其中,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CNV未完全闭合仍有渗漏者,则再次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2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为1个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治疗后12个月,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为0.22±0.11,联合治疗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为0.21±0.12;2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7,P=0.853).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中10例CNV完全闭合,占77.92%;3例CNV部分闭合,轻微荧光渗漏,占23.08%.联合治疗组患者中12例CNV完全闭合,占85.71%;2例CNV部分闭合,轻微荧光渗漏,占14.29%.OCT检查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CNV强反射区域缩小,视网膜下积液吸收,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下降.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67.96±10.69)μm,联合治疗组患者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71.64±11.30) μm;2组患者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7,P=0.389).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为(2.4±1.0)次;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为(1.5±0.7)次.两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1,P=0.009).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中1例出现结膜下出血,其余患者未发现其他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均能减轻CNV渗漏,降低视网膜厚度,改善ICNV患者视力,无严重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可减少玻璃体腔注射的次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 mab治疗复发的特 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分析复发的特发性CNV患者20例21只眼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的临床随访观察资料。患者中以往曾行光动力疗法 (PDT) 治疗者12例13只眼,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者8例8只眼。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经平坦部玻璃体腔注射0.05 ml Bevacizumaab(1.25 mg)。治疗后2周,1、3、6个月时复诊 , 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 检查结果。随访期内发现复发者,再行同样方法的注射治疗。 结果 14只眼视力提高超过1 行,占66.7%;5只眼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23.8%;2只眼视力下降,占9.5%。17只眼CNV完全闭合,占81.0%;4只眼CNV部分闭合,占19.0%。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下降115 μm。随访期内,3只眼行第2次注射治疗,占14.3%;4只眼注射治疗后眼压升高,占19.0%.平均眼 压为26.7 mm Hg(1 mm Hg=0.133 kPa),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PDT或TTT治疗后复发的特发性CNV患者,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仍然可以减轻渗漏和黄斑水肿,部分患者可以明显提高视力。除部分患者眼压波动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168-171)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抑制激光诱导的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效果及特点。方法 12只雄性棕色挪威(BN)大鼠平均分为bevacizumab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每一只大鼠随机选取1只眼为实验眼,采用半导体激光围绕其视盘激光光凝8点后,bevacizumab组和对照组玻璃体腔立即分别给予2.00 μl bevacizumab和乳酸林格注射液。激光光凝后7、14、21 d两组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动态观察CNV的形态及渗漏情况。激光光凝后21 d摘除实验眼作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比较两组CNV的高度,同时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NV斑块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激光光凝后7 d,ICGA检查结果显示,bevacizumab组和对照组均有CNV生成。FFA检查结果显示,bevacizumab组的渗漏强度始终比对照组弱,但bevacizumab组渗漏强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bevacizumab组CNV平均厚度比对照组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显示,bevacizumab组VEGF表达阴性。结论 激光光凝后立即玻璃体腔注射2.00 μl bevacizumab可以降低CNV厚度并抑制其渗漏,但不能阻止CNV的生成,抑制CNV渗漏的效果不能长时间保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方法 临床确诊为渗出型AMD患者28例3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典型性为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5只眼,轻微典型性CNV者9只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显示黄斑区视网膜下液(SRF) 11只眼,视网膜内液(IRF) 23只眼.所有患者常规行PDT治疗后3~7 d再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治疗后每1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OCT检查.OCT检查发现SRF和(或)IRF增多,或连续注射2次后,积液较上次随访无明显变化,但视力下降≥1行者行再次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若无视网膜积液者,或连续2次复查显示积液较上次随访无明显变化,且视力无下降者停止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患眼的视力变化情况、视网膜厚度变化和bevacizumab注射次数.分析治疗后视力的相关影响因素,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RT)与CNV类型、治疗后视网膜是否有积液之间的关系;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次数与CNV类型、SRF、IRF之间的关系.结果 治疗后6个月,患眼平均BCVA (44.9±21.3)个字母,较治疗前提高(9.4±10.2)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8,P<0.01).患眼平均CRT为(177.1±95.8) μm,较治疗前下降(184.6±214.6)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0,P<0.01).患眼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总次数为63次,平均注射次数为(1.9±0.9)次.治疗后6个月的视力仅与治疗前视力相关(r=0.802,P<0.01);与治疗前病灶大小(r=-0.183)、视网膜厚度(r=-0.089)、CNV分型(r=0.053)和OCT积液分型(r=0.139)均无相关性(P>0.05).SRF患眼治疗后BCVA的变化多于IRF患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7,P=0.035).CNV类型(t=-0.076)、治疗后有无积液(t=l.159)与治疗后BCVA的变化无关(P>0.05).治疗后CRT变化与CNV类型(t=-1.028)、OCT积液分型(t=-0.020)无关(P>0.05).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的次数与CNV类型(Z=-1.505)、OCT积液分型(Z=-0.237)及治疗后视网膜是否有积液(Z=-1.194)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渗出型AMD可短期内提高患眼视力,降低患眼视网膜厚度.  相似文献   

10.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应用于眼科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网膜及虹膜新生血管均显示出良好疗效[1],但是其不良反应报告不多[2].我们从2007年7月开始使用Bevacizumab进行玻璃体腔注射,临床工作中遇到一些可能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或是难以解释的现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安全有效方法.但基线视力、年龄、首发症状、开始治疗的时间、对最初3次治疗的反应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底自身荧光检查结果不同的患者,其治疗预后差异较大;除了上述临床特征和指标外,基因及生物学标记物方面的差异对治疗预后也有影响.探讨影响渗出型AMD患者抗VEGF治疗预后众多相关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提升抗VEGF药物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P>0.05).FFA检查18只眼荧光素渗漏消退、明显减弱或不同程度减弱,OCT检查所有患者CNV周围视网膜水肿消失.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较好.能较明显提高视力,促使CNV渗漏停止或减轻,促使视网膜水肿消退或减轻,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Ranibizumab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引起多种眼底疾病、导致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CNV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普遍认为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因子之间平衡的破坏具有关键作用,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其重要的始动因素。Ranibizumab是一种重组的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片段,能够结合并抑制VEGF,阻止血管渗漏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抑制CNV的发生,进而阻碍CNV相关疾病的病程进展。随着对CNV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CNV发生过程进行治疗,有可能从根本上治愈CNV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曲安奈德(TA)注射治疗老年黄斑变性和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例经过视力、眼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的CNV患者的16只患眼进行PDT联合玻璃体腔TA注射治疗。其中,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14例14只眼,病理性近视2例2只眼。16只眼中,12只眼在PDT治疗后72 h行玻璃体腔TA注射,4只眼在PDT 3个月~1年(平均9个月)后行玻璃体腔TA注射。第1年的平均治疗次数为1.1次。联合治疗后,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条件和检查方法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CNV病灶渗漏情况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16只眼中,7只眼视力提高,占43.8%;9只眼视力稳定,占56.2%。FFA显示CNV病灶在联合治疗后渗漏停止或减轻,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水肿消退或减轻。1只眼暂时性眼压升高,占6.3%。经药物短期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PDT联合玻璃体腔TA注射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CNV,延缓视力下降,并且可以减少重复治疗的次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渗出型AMD并接受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的46例患者5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了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渗出型AMD后,采用10 mg/ml的 ranibizumab 0.05 ml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每一个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随后根据每一个月的检查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再次注射。52只眼共注射214次,每一只眼注射2~6次,平均注射4.12次。随访观察12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视力、视网膜厚度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渗漏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12个月,52只眼ETDRS视力表的平均字母数是37.8个,较治疗前提高11.4个(t=-3.475,P<0.01)。CNV病灶渗漏完全停止11只眼,占21.2%;渗漏范围明显减少34只眼,占65.4%;渗漏无明显变化者4只眼,占7.7%;病灶增大2只眼,占3.8%;新病灶出现1只眼,占1.9%。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厚度平均值为187.50 μm ,较治疗前下降122.80 μm(t=4.593,P<0.01)。结论 按治疗方案进行的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AMD可使视力提高、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CN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冈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确诊为渗出型AMD并首次接受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的患者32例(41眼),均进行了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彩色眼底照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为渗出型AMD后采用PDT(光辐射率600 mW/cm2,光能量50 J/cm2,光照时间83 s)治疗,48-72 h后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 0.5 mg(0.05 ml),随后根据每个月检查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治疗,重复治疗时单独注射Ranibizumab 0.5 mg,或联合PDT,或单独PD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视力(ETDRS字母数)、视网膜厚度,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渗漏情况进行计数,求百分比.结果 随诊12-39个月.在治疗后第12个月检查时,41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较治疗前平均提高9.1个字母(t=-4.14,P<0.01),重复Ranibizumab注射(2.0±1.1)次/眼,重复PDT治疗(0.2±0.8)次/眼.末次检查时,41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较治疗前平均提高8.9个字母(t=-3.74,P<0.01),重复Ranibizumab注射(2.7±1.2)次/眼,重复PDT治疗(0.3±0.7)次/眼.9眼(22%)CNV渗漏完全停止,27眼(66%)渗漏范围减少,3眼(7%)无明显变化或范围扩大,2眼(5%)有新病灶发生.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19.11μm(t=4.419,P<0.01).并发症与单独Ranibizumab或PDT治疗相比无增加.结论 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渗出型AMD可使视力提高,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CN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少,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新生血管性及血管性跟底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阿柏西普(Aflibercept,眼用制药VEGF Trap-Eye,商品名Eylea)是继哌加他尼钠(Pegaptanib,商品名Macugen)、雷珠单抗(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之后的新一代抗VEGF药物,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VEGF家族所有成员,减少新生血管形成,降低血管通透性.VEGF Trap-Eye尤与VEGF-A亲和力高,作用时间持久,在临床前实验中展现出较好的抗新生血管作用和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可取得与Ranibizumab相似的疗效,且延长注射间隔并不降低疗效;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明显优于激光光凝治疗,且不同给药间隔可取得相似疗效;在提高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视力和减轻水肿方面亦有一定作用.用于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其他疾病的疗效尚在临床观察中.VEGF Trap-Eye治疗新生血管性及血管性眼底疾病要进一步全面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要进行更长期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方法 渗出型AMD患者30例30只眼,分为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与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每组各15例15只眼.治疗及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治疗随访时间12.5个月.其中,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zb 0.5 mg,每一个月1次,连续注射12个月;自第一次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于PDT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相同剂量ranibizumzb,第2、3个月分别再行相同剂量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于3次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内出现重复治疗指征则重复注射1次.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平均次数(3.7±1.O)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 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MP-1微视野计检查结果、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平均次数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第1、3、6、12个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患眼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MS)平均提高值分别为1.9、3.8、5.0、5.5 dB,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患眼MS平均提高值为2.0、4.2、3.7、4.8 dB.两组MS提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1、-0.171、1.339、0.785;P=0.943、0.865、0.173、0.898).BCVA、OCT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与BCVA之间为正相关(r=0.660,P=0.037).随访期间未发现眼内感染、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和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结论 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与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均为治疗渗出型AMD的有效方法,但后者能有效减少ranibizumzb玻璃体腔重复注射的次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TA)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依据病史、年龄、症状及经视力、眼底检查、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为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患者153例165只眼,随机分为A、B、C组,A组51例58只眼、B组51例54只眼、C组51例53只眼.A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TA联合光动力疗法.B组采用单纯光动力疗法(PDT).C组采用单纯玻璃体腔注射TA的治疗方法.治疗后3、6个月随访.结果 末次随访时,矫正视力0.01~1.2.A组:51例58只眼中治愈25只眼占43.10%;好转27只眼47.37%;无效6只眼9.53%;总有效率90.47%;复发3只眼5.17%.B组51例54只眼中治愈9只眼16.67%;好转15只眼27.78%;无效30只眼55.55%;总有效率44.45%;复发13只眼24.07%.C组51例53只眼中治愈10眼18.88%;好转14只眼26.41%;无效29只眼54.71%;总有效率45.29%;复发14只眼26.41%.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5693 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TA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好,安全性高.解决了单一治疗中存在的诸多并发症及高复发率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柚皮素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皮质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拮抗剂眼内注射是目前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药物治疗的主要途径,但前者会导致眼压升高,后者需要反复眼内注射,且长期生物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观察~([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