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背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以小脑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遗传性变性疾病,迄今为止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1×106/(kg·次),1次/周,4次为1个疗程。38例患者共接受52个疗程治疗,其中27例接受1个疗程治疗,8例接受2个疗程,3例接受3个疗程。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进行评估,分值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与结论:38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52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为84.6%。治疗结束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ICARS及ADL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有效患者行走不稳、站立不稳、运动迟缓、上肢精细动作障碍、书写困难、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1例),腰痛(2例),头痛(1例),发热(2例),均在1-3 d内消失。在中位随访39个月(11-59个月)治疗过程中,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患者疾病稳定时间在1-19个月,平均(5.95±4.84)个月。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多疗程治疗有助于多数患者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2.
背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以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及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27例确诊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其中6例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腰穿治疗,21例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腰穿结合静脉输注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taxia Rating Scale,ICAR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与结论:所有27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前后均未及明显不良反应。其中6例患者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效果均不明显,另外21例患者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自觉症状均有一定程度改善,ICARS评分明显降低(P < 0.05)。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是安全的,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背景:将自体分选造血干细胞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技术应用于临床,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可行方法。 目的:探讨自体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的可行性。 方法:入选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21例,其中运动神经元病15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6例。取4 mL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或自体分选干细胞液经腰穿注射到患者蛛网膜下腔,每次注射的细胞数1.0×107。于干细胞治疗后3个月进行评分。 结果与结论:15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治疗前后的脊髓侧索硬化功能分级量表和自我评估问卷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按ICARS评分,4例病情等级下降,治疗总有效率为77%。21例中4例有轻度低颅压性头痛(腰穿后),14例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中2例在治疗后2 h出现短暂发热,其余患者治疗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果初步表明自体分选造血干细胞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疗效肯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背景:动物实验中已多次验证,脐带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改善帕金森大鼠的旋转行为,且免疫排斥反应低。目的:以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作为观察指标,评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帕金森病患者 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52-76岁,帕金森病H&Y分级3-5级。在产妇知情同意情况下,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取足月妊娠产妇的脐带,无菌收集脐带,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自第 2 周起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颈动脉穿刺移植治疗。移植前及移植后1个月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对患者移植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与移植前相比,移植后1个月患者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降低(P < 0.05),主要集中在对震颤、强直的改善,而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患者均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鞘内注射治疗脊髓损伤(SC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22例SCI患者,给予UC—MSCs鞘内注射治疗,细胞数1×10^6个/(kg·次),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其中4例接受2个疗程,1例接受3个疗程,余均接受1个疗程。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标准(ASIA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采用国际神经修复学会脊髓损伤功能评价量表(IANR—SCIRFS)对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2例患者中13例有效,9例无效。不完全性SCI患者有效率达81.25%,完全性SCI的6例患者均无效。有5例有效的患者接受了2~3个疗程治疗,疗效均有进一步的提高。有效患者多表现为运动和/或感觉功能改善,大小便控制能力增强。22例患者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痛觉、触觉、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1例)、腰痛(1例),均在1~3d内消失。随访3个月至3年,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UC—MSCs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以改善大部分不完全性SCI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这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已有实验动物和临床应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安全、有效的诸多报道。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进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2010-01收治1例确诊为儿童进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患儿,经药物及康复治疗无效,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途径采取首次静脉输注,后3次蛛网膜下腔注入,1次/周,每次细胞数量达(4~6)×107个,4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均需完善神经系统体检、实验室检查、肌酶、FIM评分、肌电图等。 结果与结论:移植6个月与移植前比较,肌酶下降,FIM评分由68分提高到93分,肌电图检查重收缩每10.0 ms所检肌运动单位增加两三个,双下肢肌力增加,生活自理能力改善。随访10个月,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该例儿童进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患儿有效,其神经功能恢复明显。  相似文献   

7.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治疗脑损伤的效果目前尚较少见报道。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从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制作中度打击大鼠脑损伤模型。实验分为4组: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损伤后原位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②对照组:损伤后原位注射等量DMEN/F12培养基。③单纯损伤组:仅施行损伤。④假损伤组:仅切开头皮及颅骨,不实施机械性损伤。 结果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3周,动物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周后,各组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均恢复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少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增加,凋亡细胞减少。提示脐带充间质干细胞脑内移植有助于促进创伤性脑损伤后的早期功能恢复,这种治疗效果是通过刺激宿主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加损伤区微血管密度,抑制宿主细胞凋亡等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UC-MSC)探讨治疗RA的疗效,为临床治疗RA寻找新途径。方法: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的方式,细胞数为1×107/人次,对17例RA患者进行疗效观察。2例类风湿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同时还采用局部注射。结果:全部患者在饮食、睡眠、体力、疲劳等临床症状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全部患者满足ACR20标准,15例患者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3.2;12例患者满足ACR70标准,DAS28评分2.6;1例JRA患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4天后发热、皮疹消退,多关节疼痛得到控制。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检测结果无显著变化。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阻止炎性介质释放、减轻组织损伤等重要作用,可减轻和缓解RA的临床症状,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人体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安全性很好,为临床治疗RA,寻找到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背景:国内外已有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且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误用t 检验分析这类资料。 目的:采用重复测量方法分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27例,均行常规内科治疗,包括护肝、对症治疗等。在入院1周后静脉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第2-4代),细胞存活率≥90%,干细胞数量≥2×107个,共治疗4次,每次间隔5-7 d。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不同时点的肝功能变化。 结果与结论:单变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后2,3个月时血清白蛋白升高、总胆红素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3个月,谷草转氨酶降低、胆碱酯酶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所有患者在观察期内无肝脏及其他器官肿瘤发生。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安全有效,患者肝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是一种终末细胞,任何病理过程导致的神经元丢失都将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0-08/11上海455医院干细胞移植中心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50~78岁。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自第2周起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颈动脉穿刺移植治疗,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对患者移植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结果与结论: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与移植前相比,8例患者移植后1个月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降低(P < 0.05),主要集中在对震颤、强直的改善,而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8例患者均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以自体骨髓、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对缺血性病变及周围神经损伤所致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对糖尿病足也有较好的疗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干细胞和脐血干细胞相比有其自身的优势。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病缺血及神经损伤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0至2012年住院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病患者32例,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稀释后行双下肢肌肉内注射,每个注射点间隔约3 cm,每个肢体移植(5.02±1.37) ×108个。于3个月和6个月后评价其下肢缺血和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并检索CNKI数据库,对国内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踝肱指数升降不一,移植后6个月疼痛评分及冷感评分明显改善,间歇性跛行及皮肤温度、经皮氧分压治疗后3,6个月与移植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对神经病变损伤自觉症状评分、临床检查评分、振动感觉阀值移植后6个月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腓浅神经、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在移植后3个月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6个月与移植前相比较有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可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糖尿病缺血性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及客观指标。文献分析结果发现,已有的研究中治疗结果都比较理想,多数研究中的移植方法为进行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报道在特定的体内外环境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诱导分化成为包括神经干细胞在内的多种组织细胞。 目的:评价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经腰穿途径移植后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鞘内注射法将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到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患者的蛛网膜下腔,余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分别于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前、移植后3,9,12个月对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改良Asworth肌肉痉挛程度分级及日常生活量表评分检查;比较两组患者MRI变化;同时对随诊患者行胸片、心电图及血生化检查,客观评价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的安全性。 结果与结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3,9,12个月,治疗组Asworth肌肉痉挛程度分级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2);移植后9,12个月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及日常生活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在各时间点的变化趋势相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2个月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MRI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提示鞘内注射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疗效优于高压氧治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背景:乌司他丁能减轻炎性反应、清除氧自由基,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地提高脊髓损伤后移植细胞的存活率。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Wistar大鼠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后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培养液+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组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乌司他丁组腹腔注入乌司他丁,联合组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同时腹腔注入乌司他丁。 结果与结论:移植4周后联合组下肢运动功能优于细胞移植组和乌司他丁组(P < 0.05),细胞移植组和乌司他丁组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移植后4周,PKH26标记的阳性细胞数联合移植组多于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多于乌司他丁组和空白对照组(P < 0.01)。移植后8周,联合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明显优于其他3组(P < 0.05或P < 0.01)。提示乌司他丁联合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和电生理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独应用乌司他丁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4.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成骨及组织器官修复方面具有更强的扩增能力及低免疫原性,其成集落生长潜能及成骨时间早于骨髓等其他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骨及移植治疗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组织块贴壁法提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行成骨诱导并通过光镜观察、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Ⅰ型胶原的表达等证实其体外成骨能力;对临床骨缺损病例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定期复查骨缺损部骨痂生长状况。   结果与结论:体外诱导证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明确的成骨作用。骨缺损患者在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个月X射线见左股骨髁上骨折部位骨块间隙模糊,骨折外周形成明显的骨痂,骨折断端相连,断端骨折线依然存在;移植后3个月见骨痂间已经形成明显骨性连接。证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体外诱导成骨及体内移植修复骨缺损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病变心肌有修复和再生能力,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一种新途径。 目的:探讨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效果。 方法:选取32只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随机等分为移植组和梗死组,从胎儿脐血中分离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制备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移植组大鼠进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结果与结论: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被成功分离培养;与梗死组相比,移植组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的微血管密度、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增加(P < 0.05),左室舒张末压显著下降(P < 0.05),心电图情况稍有好转。表明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大鼠可以促进心肌血管再生,改善心脏功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体外研究表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自律性跳动的心肌细胞,而经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经尾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结构、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Wistar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阿霉素诱导扩张型心肌病模型,扩张型心肌病实验组于造模后8周经尾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扩张型心肌病对照组注射等量DMEM培养基。健康对照组不造模,于相同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扩张型心肌病组心功能明显受损,且扩张型心肌病实验组受损较扩张型心肌病对照组轻;移植的细胞有肌钙蛋白T的表达。结果提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促进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功能恢复,使心肌组织病变减轻。  相似文献   

17.
背景: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可行性及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目的:观察经门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细胞移植组经门静脉注射1 mL BrdU标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5×106个),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的PBS;以经门静脉移植1 mL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细胞移植后4周,取大鼠尾静脉血及肝脏组织进行检测。 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后4周,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明显降低,而白蛋白明显升高(P < 0.01);肝细胞炎性坏死、脂肪变及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P < 0.05或P < 0.01)。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均有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定植,但细胞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RT-PCR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肝组织表达人源性细胞角蛋白18和白蛋白mRNA,而模型组未见。可见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及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在肝硬化大鼠肝内归巢定植并向肝样细胞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李丽  赵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9):3094-3099
背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在趋向分化作用下可以分化成胰岛β细胞,进而起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目的:观察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取6只作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其中24只按45 mg/kg的剂量注射链脲霉素建立糖尿病模型后,随机等分为移植组和糖尿病组,移植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30 d,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且高于对照组(P < 0.05)。造模后,与糖尿病组相比,移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 < 0.05),体质量显著增加(P < 0.01),45 d时移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与体质量接近对照组水平(P > 0.05),而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维持较高水平,且体质量持续下降。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糖尿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