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目的: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米易县中医医院就诊的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50例作为骨折组,纳入同时期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骨折组与对照组间凝血时间( TT、PT、APTT)及血清纤维蛋白原( FIB)水平,比较手术前后骨折组各项指标差异。结果骨折组患者TT、PT、APTT短于对照组,血清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3天,骨折患者TT、PT、APTT短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7天各项指标与术前无差别,术后第14天TT、PT、APTT长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3、7天血清FIB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创伤性四肢骨折发生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发生着动态变化,术前至术后第7天,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出血量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急性期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8例,以同期到院体检的健康者55例为对照组。根据患者出血量分为30~60 mL组56例和>60~80 mL组52例,分别采取微创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入院时检测所有受试者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纤溶指标[D-二聚体(D-D)],术后第3、7天再次检测HICH患者上述指标并进行对比。术后1个月随访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分析上述指标的变化,对比不同预后组患者的PT、APTT、TT、FIB、D-D水平。结果 30~60 mL组与>60~80 mL组患者入院时PT、APTT、TT、FIB、D-D水平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7 d, 30~60 mL组与>60~80 mL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7,(18):2480-2482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预防老年患者骨折置换术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58例行髋关节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29例)和利伐沙班组(29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基本治疗及物理预防DVT;在此基础上,利伐沙班组患者术后10 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每日1次,连用10 d;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术后10 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 100 IU,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10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情况,D-二聚体阳性发生情况,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异常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术后4、10 d两组患者D-二聚体阳性发生情况,PT、APTT、TT、FIB及血小板计数异常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均可用于预防老年患者骨折置换术后双下肢DVT,且其疗效和安全性均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红元胶囊对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凝血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老年髋部骨折60例,均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口服红元胶囊3粒,3次/d;对照组行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两组患者同时用药至术后35 d。观察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含量(DDI)]、骨质疏松三项(TPINP、β-Crosslaps、N-MID)和肿胀及疼痛消失时间。结果两组患者FIB、DDI较术前均降低,而APTT和PT与手术前比较均延长,但两组用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质疏松三项均升高(P<0.01);试验组患肢肿胀程度、缩短疼痛持续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元胶囊可以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对骨折愈合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老年卧床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下肢骨折手术并于术后发生DVT的患者58例作为DVT组,另选取同期接受下肢骨折手术并于术后未发生DVT的患者65例作为非DVT组。观察术前及术后3d卧床期间的凝血功能五项指标变化;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凝血功能指标与DVT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凝血功能指标对DVT的预测效能。结果 DVT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较术前上升,且高于非DVT组(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FIB(OR=2.363,95%,CI为1.462~3.820)和D-D(OR=1.013,95%,CI为1.007~1.019)是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IB的AUC为0.694,最佳截点值为4.23g/L,D-D的AUC为0.797,最佳截点值为501.95μg/L,联合预测的AUC为0.918。结论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在术后卧床期间各项凝血功能均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穴位艾灸配合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2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108例,据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n=54)与观察组(n=54)。对照组以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仪进行预防,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穴位艾灸。干预时间15天,比较两组干预后下肢DVT发生率、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结果:两组骨折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占比及骨折位置比例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骨折患者凝血功能指标FIB、D-D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T、APTT、TT水平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干预后观察组骨折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水平均较对照组延长,FIB、D-D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7.41%,显著低于对照组下肢DVT的20.37%(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接受穴位艾灸配合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仪...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后不同时期患者皮质醇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在伤情判断与预后中的作用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50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患者入院后按照GCS评分对患者病情程度进行评估,其中中型组(9~12分)20例,重型组(3~8分)30例.评估不同时期及不同预后患者的COR、PT、TT、APTT、FIB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凝血功能及皮质醇指标对比中,中型组患者伤后1d、3d、7d、14d、21 d的COR、PT、TT、APTT、FIB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果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患者伤后1d、3d、7d、14d、21 d的COR、PT、TT、APTT、FIB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重型组1d、3d、7d、14d、21d的COR显著高于中型组,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预后情况与凝血功能及皮质醇指标相关性对比中,预后不良组患者的COR、PT、TT、APTT、FIB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血清COR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伤后早期患者血清COR、PT、TT、APTT、FIB呈现不同程度升高,且COR、PT、TT、APTT、FIB升高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贫血治疗及DVT预防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某院收治的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从术后第1天开始连续口服加味四君子汤汤剂7 d。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包括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血常规系列检查[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Hb、HC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贫血情况明显改善(P <0.05)。治疗后,治疗组TT、APTT、P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LT、FIB、D-二聚体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显性DVT和隐性DVT分别发生0例、3例,对照组则分别发生1例、10例,两组隐性DVT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加味四君子汤可以改善股骨粗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桃红四物汤配合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1例。两组患者入院均行影像学及血常规等常规检查,均行硬膜外麻醉,由我科经验丰富的医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于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桃红四物汤。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14 d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术后14 d,观察组PT、APTT长于对照组,而D-二聚体和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4 d,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DVT发生率(21.95%)低于对照组(46.34%)(P 0.05)。结论 桃红四物汤配合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可降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且可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加快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及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在子痫前期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60例子痫前期孕妇取自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将其作为观察组,取同期健康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根据子痫前期病情轻重将观察组孕妇划分为轻、中、重子痫前期组,并针对不同子痫前期轻重进行D-二聚体、FIB,PT、APTT、TT等指标检测比较,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和子痫前期严重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观察组显高,PT、APTT、TT水平比较,观察组显低(P <0.05);重度组D-二聚体、FIB水平均高于中度、轻度组,重度组PT、APTT、TT水平均低于轻度、中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和子痫前期孕妇病情轻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D-二聚体、FIB水平与子痫前期孕妇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26、0.763,均P <0.05),而PT,APTT则呈负相关、TT...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预防治疗中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8月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11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5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功能锻炼法,观察组则给予4000IU低分子肝素钙进行干预,比较术后护理效果,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过预防护理治疗后,观察组静脉血栓得到控制,呼吸困难、皮疹和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趋向良好,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低分子肝素钙应用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中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有效控制DVT,同时,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改善,相关预防治疗手段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徐利  尹志超 《河北医药》2013,(20):3055-3056
目的对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深静脉血栓性疾病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135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6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为观察组,89例患者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为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1 d、2 d及3 d抽血检测所有患者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s-CRP及相关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术后1 d、2 d及3 d观察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和hs-CRP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 d及3 d观察组PT、APT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及hs-CRP的水平对深静脉血栓性疾病早期诊断及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67例肝癌患者凝血四项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肝癌患者凝血四项(PT、APTT、TT、FIB)的检测以了解肝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利用日本东亚CA-50血凝仪,检测67例肝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PT、APTT、TT、FIB水平。结果肝癌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4.
白皓  刘磊 《贵州医药》2022,(5):699-700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围手术期出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两组患者均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治疗,对照组在围术期不予以特殊治疗,观察组在围术期予以氨甲环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失血情况、输血情况、凝血功能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中显性、隐形失血以及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血人数、输血率、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纤维蛋白(FI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完全负重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患者,围术期运用氨甲环酸在不影响术后凝血功能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输血率以及输血,同时还可加快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5.
刘师平 《首都医药》2007,(14):17-17
目的探讨PT、APTT、FIB、TT、PLT含量检测对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本文对70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及其参数、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PT、APTT、TT、FIB)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髓内钉及PFNA-Ⅱ方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及C组,分别采用DHS、髓内钉及PFNA-Ⅱ方案治疗;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等.结果 B、C组患者切口长度均显著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7 d Hb和Hct水平均显著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7 d PLT、APTT、PT、FIB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术后7dTT水平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C组患者DVT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Ⅱ方案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隐性失血量,改善凝血功能,且有助于避免DVT发生,价值优于DHS、髓内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与常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及对患者病情转归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1年6月就诊的108例剖宫产后下肢DVT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54例同期剖宫产后无下肢DVT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入院时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最大振幅(MA)、α角]、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分析研究组患者TEG参数与常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d、7d后TEG参数及常规凝血指标。结果 研究组入院时R、K短于对照组,MA、α角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入院时PT、TT、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入院时R、K与PT、TT、APTT呈正相关(P<0.05),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呈负相关(P<0.05),MA、α角与PT、TT、APTT呈负相关(P<0.0...  相似文献   

18.
易志勇  刘志成  刘绿 《黑龙江医药》2021,34(5):1035-1038
目的:分析对比微创及常规治疗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及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对象来自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均在2019年1月—2020年6月入我院,入选患者总数为7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研究组采用微创术式(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联合微创钢板接骨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和凝血指标水平变化幅度以及DVT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均升高,研究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的PT、TT、APTT缩短,且FIB升高,研究组患者的PT、TT、APTT、FIB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微创术式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的创伤更小,对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小,降低了DVT的发生可能性,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术与传统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38例作为观察组,接受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术治疗,另选取同期行传统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3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和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总优良率和不良反应率分别为86.8%和18.4%,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的内固定治疗相比,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便于早期功能锻炼的开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的指标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93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33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产孕妇组PLT、PT、APTT、TT、FIB和D-dimer值相应与对照组PLT、PT、APTT、TT、FIB和D-dime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前及时检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