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保膝手段,相关研究证明相对于传统评价工具,遗忘关节评分应用于评价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具有更低的天花板效应和一致性。目的:探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遗忘关节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手术治疗的患者117例,男35例,女82例,平均年龄61岁,术后获得了至少2年的随访。通过评价患者术后是否达到遗忘关节分为遗忘关节组(n=28)和非遗忘关节组(n=89),以术前患者特征和手术相关因素为潜在预测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术前的胫骨近端内侧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术后遗忘关节评分(FJS)、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OOS)、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和关节感知问题(PJP)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术后髋膝踝角和胫骨近端内侧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胫骨近端内侧角对遗忘关节存在显著影响[OR=0.755,95%CI(0.635-...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是一种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保膝术式。通过胫骨近端内侧切口,在水平面、冠状面双截骨后,进行楔形撑开、钢板固定。其治疗意义在于将内翻的下肢力线转移至相对正常的膝外侧,以缓解内侧症状,延长关节寿命,延缓骨关节炎进展,甚至避免关节假体置换。 个体化力线矫形:根据膝骨关节炎的多阶段性,针对不同退变程度的膝内侧间室,施行不同的力线矫形方案。通过术前规划截骨后的楔形撑开角度或距离,可以将内翻的下肢力线矫正至中线或偏外侧,以达到临床治疗效果。 背景: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对于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疗效明确,但目前关于力线矫正点的选择仍以Fujisawa点作为参考,个体化力线矫形是否能获得更优越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个体化下肢力线矫形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无锡市人民医院骨科因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的46例患者。根据X射线片、MRI综合评估患膝并划分退变等级(Ⅰ-Ⅲ级),其中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个体化组及对照组,每组16例;14例Ⅲ级患者作为Fujisawa组。个体化组轻度退变Ⅰ级矫正下肢力线至胫骨平台50%点,中度退变Ⅱ级矫正至胫骨平台外侧55%点;对照组、Fujisawa组均矫正力线至62.5%点。测量评估术后下肢力线,比较术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胫骨近端内侧角;随访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患膝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比较患者术后综合满意度的自评分。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②3组下肢力线矫形结果满意,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胫骨近端内侧角较术前明显增加,股胫角明显减少(P < 0.05);③随着随访时间延长,3组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显著增加,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显著减少,组内不同时点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个体化组术后3,6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高于对照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个体化组及对照组术后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所有患者对手术矫形效果满意,个体化组术后综合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个体化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通过准确地力线矫形,有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满意度。 ORCID: 0000-0003-0566-2858(俞颖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腓骨下段截骨联合3枚全螺纹空心加压螺钉行胫距关节融合术治疗重度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采用经踝关节外侧入路腓骨下段截骨联合3枚全螺纹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的12例重度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7.8岁,身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为25.67 kg/m2,根据Takakura分级均属于Ⅲb-Ⅳ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rlsson)术前、术后对比,评估术后踝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12例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VAS评分术前5~8分,与末次随访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rlsson术前评分45~55分,与术后末次随访评分70~8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胫距关节均骨性融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重度踝关节骨关节炎经腓骨下段截骨联合空心螺钉行胫距关节融合术治疗,术后踝关节疼痛缓解明显,患者术后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胫骨高位截骨和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手术均能够有效治疗合并下肢力线不良的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但对比二者治疗效果的研究较少。目的:对比胫骨高位截骨与胫骨高位截骨后钢板置入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伴下肢力线不良的内侧半月板后角退变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48例,均伴下肢力线不良的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其中24例接受胫骨高位截骨钢板置入联合关节镜手术(试验组),另24例接受单纯的胫骨高位截骨钢板置入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影像学检测指标。结果与结论:(1)试验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24,36个月的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12,24,3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术后12个月的影像学检查显示,两组患者的下肢力线与股胫角均得到有效改善,两组间股胫角、下肢力线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胫骨平台后倾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结果表明,胫骨高位截骨钢板置入及联合关节镜手术均能有效治疗伴下肢力线不良的内侧半月板后角退变性损伤,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其中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单纯减压术治疗颈椎多节段退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4年我院收治的颈椎多节段退变患者4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20例患者行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内固定组),20例单纯减压术(减压组),所有患者完整随访,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VAS评分和JOA评分显示,内固定组相较于减压组患者评分明显改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减压术相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颈椎曲度以及手术节段曲度改善明显,尤以术后1年最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颈椎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2组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相较于减压组治疗颈椎多节段退行性病变术后颈椎活动度改善效果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多节段退变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减压术,可以满足临床生物力学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背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胫骨高位截骨和单髁置换,而两者之间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仍缺乏系统评价。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胫骨高位截骨和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Direct、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集有关比较胫骨高位截骨/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检索年限为2000至2019年。2人独立完成阅读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Man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3项研究,共711例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胫骨高位截骨组膝关节活动范围(MD=-5.47,95%CI:-9.53至-1.41,P=0.008)显著优于单髁置换组,单髁置换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MD=0.84,95%CI:0.29-1.39,P=0.003)优于胫骨高位截骨组;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率、术后感染率、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率、外侧间室退变率、手术优良率、术后胫股角等方面,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在治疗符合手术指征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时,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可获得与单髁置换相似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率、术后感染率、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率、外侧间室退变率、手术优良率及术后胫股角,但是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关节活动范围优于单髁置换,而单髁置换后可以使膝关节获得较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是治疗踇外翻的常用术式,应用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的效果尚存争议。 目的:评价可吸收钉在踇外翻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8例中度踇外翻患者行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V形截骨后采用1枚2.7 mm可吸收螺钉固定,穿前足免负重鞋6~8周。 结果与结论:纳入的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46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踇外翻角改善为15°~21°,平均(17.63±2.07)°;第1,2跖骨间角为7°~9°,平均(8.00±0.76)°;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由术前的(70.13±7.10)分提高到术后的(92.75±7.30)分(P < 0.05)。说明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后使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轻中度踇外翻疗效可靠,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 关键词:可吸收螺钉;踇外翻;chevron截骨;踇趾;跖趾;趾间关节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2.024  相似文献   

8.
背景:脉冲电磁场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治疗方法对骨关节炎的疗效确切,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观察脉冲电磁场对老年大鼠膝关节软骨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8只6月龄SD大鼠作为青年组,正常饲养8周,不做任何处理;将16只22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老年组(n=8)和脉冲电磁场组(n=8),对脉冲电磁场组大鼠进行脉冲电磁场干预,1次/d,每周5 d,连续干预8周,老年组正常饲养8周,不做任何处理。8周后麻醉处死所有大鼠,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与结论:(1)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大鼠血清Ⅱ型胶原C端肽水平升高(P <0.05);与老年组相比,脉冲电磁场组大鼠血清Ⅱ型胶原C端肽水平降低(P <0.05);(2)显微CT显示,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大鼠胫骨的骨体积分数、骨密度、骨小梁数量均降低(P <0.05),骨小梁间隙增大(P <0.05);与老年组相比,脉冲电磁场组大鼠胫骨的骨体积分数、骨密度、骨小梁数量均升高(P <0.05),骨小梁间隙减少(P <0.05);(3)胫骨平台番红O-固绿染色显示,老年组大鼠关节软骨结构紊乱,软骨细胞明显减少,无法区分潮线;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的内翻膝患者的截骨量是否受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至2018年行膝关节置换的内翻膝患者92例,其中25例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等量截骨法进行截骨。术中测量股骨远端外髁、股骨后外髁、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随访测量胫股解剖角(anatomic tibiofemoral angle,ATFA)、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股骨后髁偏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关节活动度评价关节功能。 结果 两组股骨远端外髁截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周、6个月及12个月ATFA、PTA、PCO、AK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的内翻膝患者的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逆行髓内钉融合胫距跟关节治疗Charcot踝关节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2年4月—2018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5例Charcot踝关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41~72岁,平均58.5岁。患者均合并糖尿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13例采用锁定钢板融合胫距跟关节(钢板组),12例采用逆行髓内钉融合胫距跟关节(髓内钉组),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关节融合时间及切口感染,螺钉松动、移位、断裂,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患足功能,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钢板组手术时间为(86.23±6.98)min、术中出血量(77.18±9.82)mL、切口愈合时间为(3.4±1.0)周,髓内钉组手术时间(90.50±9.82)min、术中出血量(82.00±12.00)mL、切口愈合时间为(4.1±1.5)周,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5例患者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30个月。随访期间钢板组切口感染6例、螺钉脱落1例、骨不连1例,髓内钉组切口感染1例、骨不连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钢板组为8/13,髓内钉组为4/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髓内钉组关节融合时间为(4.9±1.4)个月,长于钢板组的(3.5±0.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7,P<0.05)。术后1年,钢板组、髓内钉组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1.8±8.5)分和(74.7±14.6)分,SF-36评分分别为(66.5±7.8)分和(63.0±9.4)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OFAS评分评价患足功能:钢板组优2例、良6例、可3例、差1例,髓内钉组优1例、良5例、可1例、差5例;SF-36评分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钢板组优3例、良10例,髓内钉组优1例、良11例。结论 锁定钢板和逆行髓内钉融合胫距跟关节治疗Charcot踝关节病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锁定钢板的融合效果要优于逆行髓内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腓骨瓣支撑联合空心螺钉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与腓骨截骨联合锁定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 2019年6月我院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患者87例,41例患者采用腓骨瓣支撑联合空心螺钉固定胫距跟关节融合术(腓骨瓣组),46例采用腓骨截骨联合锁定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锁定钢板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引流量、融合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引流量腓骨瓣组(253.6±34.7)ml,锁定钢板组(212.8± 20.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周融合率腓骨瓣组95.1%(39/41),明显高于锁定钢板组73.9%(3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融合率,术后12个月AOFAS、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切口Ⅰ期愈合,锁定钢板组3例患者出现腓骨截骨端激惹表现。 结论 应用腓骨瓣支撑或锁定钢板均可实现胫距跟关节融合,腓骨瓣支撑联合空心螺钉固定保留了腓骨的部分血运,可以更快地实现融合,不易引起腓骨截骨端激惹症状,融合后踝关节的外形较优。  相似文献   

12.
背景:以往有多种修复和重建方式来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但这些术式均存在一些缺陷。 目的:比较改良Karlsson法与改良Broström法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力学变化。 方法:73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其中43例患者接受了改良Broström手术,30例患者接受了改良Karlsson手术,平均随访(50.8±26.5)个月和(49.5±11.1)个月,记录软骨损伤的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随访进行AOFAS评分、Mazur评分、Tegner评分、客观检查(前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试验)、满意度评分和调查再伤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中38.4%合并软骨损伤,40.5%发生在距胫关节前内侧关节面(距骨Ⅰ区和胫骨Ⅰ区)。随访时两组患者Mazur评分、Tegner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OF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提高的分值改良Karlsson组明显高于改良Broström组。除改良Broström组有1例治疗后阳性外,两组其他患者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试验治疗后均为阴性。改良Karlsson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改良Broström组,满意度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改良Broström组2例再伤,改良Karlsson组1例再伤。结果表明,改良Karlsson治疗具有与改良Broström治疗效果相似、操作更便捷。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临床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型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可以采用外科内固定方式,内固定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以往大多使用金属拉力钉,但存在断钉等风险。 目的:探讨传统金属拉力钉和高分子可吸收螺钉固定在下胫腓联合分离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3例下胫腓联合分离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外科内固定治疗,按照所使用材料的不同分为金属拉力钉组32例和可吸收螺钉组31例。于腓骨下段外侧做切口对骨折端予以复位,并利用钢板进行固定,并分别利用传统金属拉力钉和高分子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内固定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和临床效果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可吸收螺钉组患者平均下地活动时间和内固定后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金属拉力钉组(P < 0.05)。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较固定前均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可吸收螺钉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金属拉力钉组(P < 0.05)。内固定后随访12个月,金属拉力钉组有1例患者出现螺钉断裂,可吸收螺钉组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2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等情况。结果证实,利用高分子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可以获得较之传统金属拉力钉更好的应用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临床对后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固定物进行内固定治疗,但不同的内固定治疗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生物力学效果。 目的:比较分析后踝关节骨折行微型钢板内固定以及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内固定治疗,按照内固定方法分为微型钢板组48例和拉力螺钉组47例。 结果与结论:对两组的固定效果进行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和分析,经分析发现,在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上的情况下,在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拉力螺钉组显著小于微型钢板组(P < 0.05);而当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下的情况下,在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拉力螺钉组显著大于微型钢板组(P < 0.05)。拉力螺钉组的踝关节内固定优良率显著高于微型钢板组(P < 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内固定材料相关不良事件。结果表明,临床对后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的过程中,予以拉力螺钉内固定可以获得较之微型钢板内固定更好的临床效果,但在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上的情况下,更合适使用微型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应用于踝关节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复杂踝关节融合术中固定钢板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选取新鲜成人小腿-足踝标本16具,其中男8具、女8具,年龄36~60岁、平均45岁。16具标本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8具。对2组标本的踝关节面用骨凿进行破坏,制备成踝关节创伤标本。A组使用自主研发的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行踝关节前路融合固定术,B组使用传统的双钛合金重建钢板行踝关节前路融合固定术。术后检测2组标本在1.0、2.0、3.0、4.0、5.0 N·m扭矩下的抗扭转性能;检测标本在中立位、背伸位时,压力为100、200、300、400、500、600、700 N下的轴向压缩性能;检测标本在700 N压力时,加压1 000和30 000次的抗疲劳性能,同时行X线透视检查并拆开标本缝线,观察踝关节固定钢板有无变形,有无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结果 在4、5 N·m扭矩时,A组扭转的角度分别为3.39°±0.33°、4.20°±0.20°,小于B组的3.85°±0.42°、4.64°±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4、2.87,P=0.028、0.012);在5 N·m扭矩时,A组的扭转刚度为(1.69±0.27)N·m/°,高于B组的(1.45±0.39)N·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P=0.118)。在100、200、300、400 N压力时,2组中立位、背伸位轴向压缩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500、600、700 N压力时,A组中立位、背伸位轴向压缩位移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700 N压力时,A组轴向压缩刚度(244.38±26.60)N/mm,大于B组的(207.88±18.95)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07)。抗疲劳性能组内比较,加压1 000次和30 000次时,2组轴向压缩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加压1 000次和30 000次时,A组的轴向压缩位移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及钢板变形;B组在加压30 000次时,1例模型出现钢板折弯变形,2例模型出现锁定螺钉松动。结论 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为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生物力学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高密地区青少年膝及踝部长骨干骺的融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青少年干骺融合情况,为体质人类学和医学积累研究资料。方法:高密地区10-20岁汉族青少年1461人,分11个年龄段,拍摄双膝关节和双踝关节前后位x线片,分别进行股骨下端、胫腓骨上下端干骺融合情况的观测,调查女生月经初潮时间。结果:(1)男女股骨下端、胫腓骨上下端干骺融合时间均有提前,且女生比男生早。(2)月经初潮出现年龄为12.9岁,有提前趋势,初潮年龄与骨龄特别是股骨下端、胫骨下端和腓骨下端关系最为密切。结论: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矮小症患者、适时制定青少年骨龄标准、选拔运动员特别是女运动员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形状记忆弓齿钉在踝关节融合术中的应用经验及临床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006年5月~2011年12月笔者应用该技术进行的18例踝关节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评定。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伤口均一期愈合。17例患者关节融合稳定,残留轻度疼痛和功能限制;1例关节融合稳定,残留中度疼痛,中度跛行或功能限制。结论形状记忆弓齿钉固定是进行踝关节融合手术时一种比较理想的固定方法,其特点是创伤小、固定牢固、融合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CT影像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骨科2014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6例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9~56岁;左踝21例,右踝15例。所有患者行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术,8例合并骨缺损者予一期植骨。应用人体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与仿真系统软件(V1.0.0)对患者术前骨折CT影像学资料进行处理,测量以下指标:内踝骨折面与胫骨纵轴的夹角(α)、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的最大深度(d)、塌陷面积(S)、塌陷体积(V)和腓骨骨折线与胫骨远端关节面穹隆顶点的距离(L),分析d、V与α的相关性,总结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踝关节骨折的影像解剖学特征。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前CT影像测量结果显示,本组36例患者α为4.5°~15.5°(9.85°±4.05°),其中20例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患者α为5.04°±1.49°,明显小于16例未塌陷患者α(12.83°±2.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47, P<0.05);20例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患者d、S、V分别为(8.86±3.69)mm,(47.69±13.95)mm2和(680±620)mm3,关节面塌陷集中在前内侧,且d、V与α角无明显相关性(rs=0.309、0.389, P值均>0.05)。36例患者腓骨骨折线主要发生在胫骨穹隆最高点以上,L为1.27~12.55(5.50±5.54)mm。所有术后随访时间10(6~15)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并完全愈合,愈合时间10.5(9~16)周,术后AOFAS评分和VAS分别为(85±8)分和(2.1±0.9)分。结论 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内踝骨折线与胫骨的夹角较小,骨折线与胫骨纵轴越接近平行,提示合并胫骨远端内侧关节面塌陷的可能性越大;该型骨折剪切力较大,手术治疗以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为主,缺损较大处常规行一期植骨以恢复关节面高度和力学支撑功能;腓骨骨折块较大或合并关节面塌陷时,建议采用钢板牢固固定,对维持踝关节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Studies showed that both anterior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and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can achieve good clinical result in cervical spondylosis. However, it is not conclusive  about which kind of surgical method has an advantage in avoiding the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n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of single segment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treated with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nd anterior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METHODS: We collected clinical data of 178 patients with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and receiving anterior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or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2.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here were 116 cases in the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group and 62 cases in the anterior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group.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Evaluation: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and neck disability index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 during final follow-up compared with that pre-treatment (P < 0.05). (2)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ange of motion of operation segment, adjacent upper segment and adjacent lower segment was detected between final follow-up and pre-operation in the anterior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group (P > 0.05). At 3 months after surgery, in the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group, surgical segment was confluent, and range of motion lost. During final follow-up, range of motion of adjacent upper segment and adjacent lower segme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increased range of motion in the upper segment was bigger than that of the lower segment (P < 0.05). (3) During final follow-up, X-ray films and MRI images revealed the number of degenerated adjacent segment was more in the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group than in the anterior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group (P < 0.05). The number of degenerated middle and upper segments was more than that of the lower segment in both groups (P < 0.05). (4) The findings confirmed that anterior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or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for treating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could effectively relieve nerve symptoms of patients.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anterior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occurs more commonly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