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骨密度危险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了解我国汉族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骨密度(BMD)危险阈值,为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对60岁以上225例骨质性部骨折病人及1382例健康人髋部进行骨密度测定;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骨密度与骨折危险性。结果:骨密度每下降0.1g/cm^2,男性髋部骨折危险性增加2倍,女性髋骨部折危险性增加1.6倍;危险性大于10%时,男性髋部骨折阈值为0.5776g/cm^2,危险性大于20%时,女性髋部骨折阈值为04935g/cm^2。结论:老年人骨密度与髋部骨折危险性呈负相关,骨密度越低,髋部骨折危险性越大,提高老年人骨密度则是有效防止髋部骨折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黔江区健康成年人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指导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应用美国 LUNAR Prodigy 双能 X 线骨密度仪(DXA),测量1110例(男483例,女627例)20岁以上黔江区居民腰椎正位(L1~4)骨密度(BMD)。结果(1)黔江区健康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34岁年龄组;女性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5~39岁年龄组。女性45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下降(P <0.01),男性60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下降(P <0.05)。(2)黔江区50岁以上健康男性腰椎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3.2%,女性腰椎骨质疏松患病率为42%;男性腰椎骨量减少患病率为34.9%。女性腰椎骨量减少患病率为38.5%。(3)与其他年龄组比较,50~54岁组、55~59岁组女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增高(P <0.01),但60岁以后无明显差异,男性相邻年龄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50~54岁、55~59岁组同龄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岁以后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 <0.01)。结论(1)黔江区骨质疏松症防治形势严峻;(2)减少女性 OP 患病率,围绝经期干预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低频脉冲电磁场与雌激素联合应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姝  孟萍  蔡红卫 《中国临床康复》2003,7(9):1399-1400
目的 通过低脉冲电磁场与雌激素联合应用,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雌激素治疗、联合治疗、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3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骨密度(BMD)、性激素。结果 联合治疗组BMD治疗后(0.741&;#177;0.095)g/cm^2与治疗前(0.698&;#177;0.087)g/cm^2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9.842,P<0.01);雌激素治疗组BMD为(0.690&;#177;0.108)g/cm^2,低频脉冲电磁场组BMD为(0.712&;#177;0.101)g/cm^2,与治疗前的(0.681&;#177;0.098),(0.682&;#177;0.102)g/cm^2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721和-6.274,P均<0.05)。结论 联合应用雌激素和低频脉冲电磁场能延缓骨丢失,增加骨量,使骨密度上升。  相似文献   

4.
阿尔法骨化醇治疗老年骨质疏松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阿尔法骨化醇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应用阿尔法骨化醇治疗3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L2-4骨密度在治疗前分别为(0.54&;#177;0.14)、(0.55&;#177;0.17)、(0.63&;#177;0.08)g/cm^2。治疗后分别为(0.63&;#177;0.09)、(0.66&;#177;0.13)、(0.67&;#177;0.09)g/cm^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阿尔法骨化醇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胫骨定量超声法检测骨质量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马鞍山市区正常人群胫骨超声声速(SOS)的测定,达到对骨质疏松症作出早期诊断和预测骨折危险性,方法:用骨定量超声(QUS)仪检测1368例健康者右胫骨超声速度。各性能、年组之间进行比较,全部数据由计算机处理分析。结果:正常人SOS峰值(PV)炎性在40-49年龄组,女性在30-39年龄组。男性60岁以上各年龄组SOS下降,70岁以上明显下降(P<0.01。女性40岁以上SOS即下降(P<0.05)。50岁以上明显下降(P<0.01)。40岁以前女性高于男性,50岁以后女性明显低于男性(P<0.01)。结论:QUS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和预测骨折危险性具有准确、快捷、无创伤等优点,从而为今后医疗保健提供依据。老年人胫骨SOS明显下降,老年女性下降更为明显,停经因素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之一,与青年组比较,SOS减少2.0SD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较适合本地区情况。  相似文献   

6.
沈阳地区2288例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沈阳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GE,LUNAR公司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沈阳地区2001~2005年来我院体检的2288例健康受试者进行BMD测定,以同部位、同性别峰值BMD减低2SD为诊断骨质疏松标准,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沈阳地区男性BMD峰值在30~35岁,女性则在30岁左右,之后BMD开始下降,女性50岁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骨量快速丢失,致使此期男女BMD值差异更大(P〈0.05)。骨质疏松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Ward’s区骨质疏松发生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结论:本分析为沈阳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矿密度(BMD)的变化情况。方法以国际临床骨测量学会制定的骨密度测定方法学为标准,分别测量11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97例老年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骨密度,测量部位包括腰椎、股骨近端和非优势侧前臂骨1/3段,比较两组BMD变化。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左侧股骨近端和左侧前臂骨1/3段BMD绝对值分别为:(0.79±0.21)g/cm^2,(0.78±0.19)g/cm^2,(0.65±0.18)g/cm^2,低于健康对照组(0.99±0.17)g/cm^2,(0.91±0.14)g/cm^2,(0.89±0.16)g/c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4.12,-5.37;P<0.01)。老年2型糖尿病组男性腰椎[(0.78±0.20)g/cm^2]、股骨近端[(0.74±0.23)g/cm^2]、左侧前臂骨1/3段[(0.66±0.18)g/cm^2]BMD值均大于女性[(0.74±0.23)g/cm^2]、股骨近端[(0.69±0.15)g/cm^2]、左侧前臂骨1/3段[(0.65±0.15)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5.49,-4.37;P<0.01)。健康对照组男性腰椎[(1.06±0.14)g/cm^2]、股骨近端[(0.94±0.11)g/cm^2]、左侧前臂骨1/3段[(0.95±0.14)g/cm^2]BMD值均大于女性[(0.98±0.13)g/cm^2]、股骨近端[(0.93±0.14)g/cm^2]、左侧前臂骨1/3段[(0.91±0.13)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9,-7.38,-3.49;P<0.01)。结论各年龄段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股骨近端和前臂骨BMD均低于同年龄段健康人群;男性BMD值均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不同地区骨峰值和标准差不同,对骨质疏松诊断率有较大影响。探讨建立一完整数据库为中国人骨质疏松诊断准确性提供依据。目的:探讨青年人腰椎骨密度和标准差正常参考值影响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程度。设计、时间及地点:调查分析,于1997—01/1999-12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嘉兴和成都市完成。对象:采用前瞻性及回顾性方法对全国6个中心骨密度参考数据库中11418人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男3666人,女7752人:年龄20岁~90岁;分别来自北京(2385人)、广州(1178人)、上海(1404人)、南京(2938人)、成都(1425人)、嘉兴(2088人),受试者来源于社区调查、健康体检和健康志愿者。方法:用GE-Lunar公司的DXA仪测量骨密度,调查全国6个中心11418人L2-L4腰椎后前位和髋部骨密度,建立了骨密度参考数据库。6个中心的仪器内部精度0.3%~0.7%,仪器间的精度1.1%。主要观察指标:①6个中心不同年龄组腰椎骨密度分布。②青年人群骨密度及其标准差值对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影响。结果:中国汉族女性以腰椎进行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青年人群的骨密度和标准差值,6个中心,最大差值分别为0.098g/cm^2和0.027g/cm^2。用6个中心及总体各自的青年人平均骨密度和标准差值为参考标准,对同一人群计算T-score和获得的骨质疏松症检出率不相同;发现青年人平均骨密度每变化0.01g/cm^2,则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变化1.6%(呈正相关),其标准差值每变化0.01g/cm^2,则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变化4%(呈负相关)。结论:青年人平均骨密度和标准差值不同引起骨质疏松症检出率也不相同。为了让不同中心的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有可比性,建议同一个类型的骨密度仪,同一个种族,同一个地区用一个设计较完善大样本的参考数据库,以其青年人正常参考值计算T-score。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基于QCT数据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CAD)与双能X线吸收仪(DXA)在股骨颈骨密度(BMD)测量上的相关性,探讨基于QCT数据CAD在BMD检测的准确性、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通过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招募50例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57岁,男9例,女41例。本研究对象均行Philips Brilliance型64排螺旋CT扫描和Norland XR-36型DXA测量股骨颈BMD,螺旋CT扫描时垫有CT设备通用性体模的双股骨上段。应用OsteoCAD1.1软件分析同侧股骨颈CT数据,测得BMD。应用SPSS 11.0统计、对比OsteoCAD软件分析测量股骨颈BMD和DXA测量股骨颈骨密度的各组数据。结果:①OsteoCAD软件分析测量股骨颈BMD结果:松质骨BMD:均值(216.05±60.80)mg/cm^3;整体骨BMD:均值(344.61±66.93)mg/cm^3;皮质骨BMD:均值(538.54±60.95)mg/cm^3。DXA测量股骨颈BMD结果:均值(0.8029±0.1265)g/cm^2。②SPSS Linear Regression法显示上述两组数据均呈直线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r松质骨=0.873、r整体骨=0.817、r皮质骨=0.735,经t检验,相关系数均具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OsteoCAD软件能够自动划分并测量皮质骨、小梁骨,和测量股骨颈长度及最小截面积,可以准确、有效地反映骨强度信息。  相似文献   

10.
攀枝花市人群定量超声骨量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桡骨定量超声(QUS)对正常人群进行普查,并对骨质疏松病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早期诊断和预测骨折危险性提供参考。方法:用骨定量超声仪检测315例健康右桡骨超声速度(SOS)。结果:男性SOS峰值在35-39年龄组,女性在35-39年龄组。男性55岁以上各年龄组SOS下降,65岁以上下降更明显(P<0.01)。女性45岁以上SOS下降。在50-60岁以上下降更明显(P<0.01)。女性45岁以上SOS下降。在50-60岁年龄组下降迅速(P<0.01),60岁以后下降缓慢。SOS低于青年组均值2.0个标准差发生率为14.12%,50岁以上为18.25%。结论:老年人桡骨SOS明显下降,老年女性下降更为明显。停经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二维超声图像定量在诊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应用自行开发的图像处理系统,探讨量化诊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价值和途径。方法 采集受检者每只肾脏的冠状切面二维超声灰阶图,并将所采集的声像图经图像接口输入计算机,应用自行开发的图像处理系统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肾实质回声的灰阶值随病变加重而变大,肾集合系统灰阶值随病变加重而逐渐变小(P<0.01)。早期肾炎的肾实质灰阶均值为80.2dB/cm^2,肾集合系统灰阶均值为103.4dB/cm^2,两者的灰阶比值在0.80以内,中期肾炎肾实质灰阶均值为84.6dB/cm^2,肾集合系统灰阶均值为96.3dB/cm^2,两者的灰阶比值在0.80-0.92,晚期肾实质灰阶均值为87.3dB/cm^2,肾集合系统灰阶均值为91.7dB/cm^2,两者的灰阶比值在0.92以上。结论 应用肾脏实质与肾集合系统的灰阶值能够反映肾炎病变程度,设计的量化分析软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短期增加饮奶对生长突增期女孩骨密度和身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加昌  张瑾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18-1619
目的:了解生长突增期女孩短期(2年)增加饮用牛奶后其骨密度(BMD)和身高的变化情况。方法:对375例发育正常女孩行全身扫描和左前壁扫描。随机分为实验组(添加牛奶组)和对照组,1年和2年后,用同一台双能X线骨密度仪再次测量。观察两组间BMD的变化。结果:首次测量,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部位BMD值,全身总的骨矿含量(BMC)值和身高无差异(P>0.05)。1年和2年后测量结果均显示;两组间各部位BMD、BMC值比较仍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两年中平均身高增长速率几乎一样(12和11.9cm)。分别将两组3次测量结果进行自比:各部位的BMD值第2次高于第1次,(P<0.01-0.001),第3次与第2次相比,仅前臂远端1/10处的BMD值有显性增加(P<0.001)。而前臂远端1/3处BMD值和全身总的BMD值却明显下降(P<0.001)。全身总的BMC值总是随年龄增加在而逐渐增长(P<0.001)。结论:生长突增期女孩短期(2年)饮用牛奶其BMD无显性改变,且与身高的增长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102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两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腰1~腰4及右侧股骨颈的骨密度),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合并冠心病组腰1~腰4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分别为(0.73±0.12)g/cm^2、(0.76±0.14)g/cm^2、(0.82±0.22)g/cm^2、(0.81±0.21)g/cm^2、(0.71±0.12)g/cm^2,未合并冠心病组骨密度分别为(0.86±0.17)g/cm^2、(0.92±0.22)g/cm^2、(0.96±0.23)g/cm^2、(0.98±0.25)g/cm^2、(0.80±0.13)g/c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38、-4.32、-3.27-3.67、-4.30,P均〈0.05)。调整了年龄、体重指数、血脂、血钙、血磷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和冠心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OR=3.80,95%CI:1.50~9.61,P〈0.05)。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降低可能跟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男性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骨密度( BMD)的变化与骨质疏松( OP)的发生情况和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324例住院的RA患者(男60例,女264例)和158例正常对照组(男60例,女98例),采用DEXA法测定股骨颈、Ward区、大转子、总股骨区和腰椎2~4部位BMD。结果(1)60例男性RA患者各测定部位BMD均明显低于正常男性对照组( P<0.05)。男性RA患者总体OP发生率31.67%(19/60)明显高于正常男性(8.33%,5/60)(χ2=11.637,P=0.003)。除了大转子区BMD表现为男性RA明显高于女性RA外[(0.77±0.20)g/cm2 vs.(0.66±0.18)g/cm2,t=3.902,P<0.0001],男性和女性RA间其余各部位BMD均无明显差别( P>0.05),男性和女性RA间总的OP发生率无明显差别[(31.67%,19/60) vs.(37.88%,100/264)(P=0.651)]。(2)男性RA患者中无OP组和OP患者组间仅在体质指数(BMI)[(22.58±2.94)kg/m2 vs.(20.09±3.47)kg/m2,t=2.835,P=0.006]和AKP[75.00(30.00)U/L vs.95.50(59.00)U/L,Z=2.920,P=0.003]上有明显不同。(3)男性RA患者中服用糖皮质激素组OP发生率为38.7%(12/31),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组OP发生率24.14%(7/29),组间比较无差别(P=0.225);但男性RA患者中服用糖皮质激素组和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组在双手Sharp评分上有明显不同[31.00(113.50)vs.8.50(15.25),Z=2.725,P=0.006]。(4)Logistic Regression 分析发现年龄(OR=1.076,P<0.0001,95% CI:1.045~1.109)、Sharp评分( OR=1.013,P<0.0001,95% CI:1.007~1.019)为女性RA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BMI( OR=0.866,P=0.007,95%CI:0.779~0.962)为女性RA患者发生OP的保护因素;BMI ( OR=0.766,P=0.023,95%CI:0.608~0.964)也是男性RA患者发生OP的保护因素。结论男性RA患者各部位BMD明显降低,其OP发生率是正常对照组的4倍,更值得临床重视。其临床影响因素与女性RA明显不同,BMI是男性、女性RA患者OP共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老年性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性聋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老年性聋患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检测,观察ABR各波出现率,潜伏期值及波间期,并以正常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结果:老年聋组ABR除V波外,两组各主波出现率差异均非常显(P<0.01),老年聋组的I,Ⅲ,Ⅳ波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的Ⅰ,Ⅲ,Ⅳ波的潜伏期明显延长,均值有显性差异(P<0.05),波V潜伏期均值有极显性差异(P<0.01),老年聋组与对照组相比Ⅰ-Ⅲ,Ⅰ-Ⅴ波间潜伏期明显延长,均值有极显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性聋患不仅有耳蜗功能的损害,脑干传导通路也可发生病损。  相似文献   

16.
郭丽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2):2254-2255,2258
[目的]探讨凉山彝族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的状况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长期居住在凉山彝族地区的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800名(男女各400名),准确记录性别、年龄及种族,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腰椎(L1~L5)前后位BMD测量,并按5岁为一个年龄组分组.以峰值BMD减低2.5 标准差(s)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结果]随年龄增加骨密度逐渐下降(P<0.05),女性55岁后骨量下降较男性显著(P<0.05),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P<0.05),女性高于男性(P<0.01).[结论]凉山彝族地区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BMD逐渐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更为明显,彝族老年人骨质疏松较汉族老年人发病偏少(P<0.05),可能与彝族人居住在高山地区,交通不便,多以步行及体力劳动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我厂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的血压,血脂情况及其异常发生率,方法:对我厂在职的高级技术人员进行全面体检,选其中资料完整的进行分析。结果:(1)男性正常高限血压及高血压的百分率分别为6.8%和50.9%,女性正常高限血压和高血压的百分数为7.5%和18.9%,男性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特别是轻度高血压(P<0.01),最适宜血压男性显著低于女性(P<0.01),(2)高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也增加。(3)血脂,血糖增高,除高甘油三脂血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其他两项男女间无明显差异性,(4)在心电图方面,男女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性,但是无论男女均随着年龄增加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增加,但在50岁以后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级科技人员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特别是在男性科技人员中。  相似文献   

18.
张洁  张华 《现代康复》2001,5(11):107-107
目的:旨在探讨冬季运动对自行车运动员不同性别,不同体能血清睾酮,皮质醇含量的影响,方法:对自行车运动员冬季运动后血清睾酮(T),皮质醇(C)水平进行测试分析,结果:男性血清睾酮比女性高,有极显差异(P<0.01),血清皮质醇也有显差异性,睾酮/皮质醇比值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5),男性将组血清睾酮高于正常人且差异显(P<0.05),非健将组低于正常人,差异极显(P<0.01),女性健将组与非健将组均低于正常人差异显(P<0.05),结论:身体机能水平不同的运动员对同一运动负荷的激素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深圳市龙岗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维生素D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参加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血清,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维生素D、维生素D2及维生素D3水平,并使用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髋部及L1~4的骨密度。结果435例受试者中,血清维生素D水平缺乏情况普遍存在,且以维生素D3缺乏为主;严重缺乏组左侧股骨颈骨密度为(0.623±0.087)g/cm^2,明显低于维生素D不足组的(0.726±0.091)g/cm^2及充足组的(0.731±0.089)g/cm^2(P<0.05);wards三角骨密度为(0.391±0.054)g/cm^2,明显低于维生素D不足组的(0.492±0.061)g/cm^2及充足组的(0.524±0.075)g/cm^2,3个年龄组的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L1~4、大粗隆、大转子区及左侧股骨上端骨密度均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龙岗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普遍缺乏维生素D,需要加强宣教,低维生素D水平与骨骼中某些部位的低骨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厦门岛中老年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病率变化规律及有关影响因素,为骨质疏松症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6例中老年人群进行检测,准确记录其性别和年龄,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DEXA测受试髋骨(股骨颈、股骨粗隆、wards)、腰椎的BMD,按10岁为1a龄组计算骨量及OP的患病率。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其膳食、运动习惯。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中老年人双侧髋骨骨密度值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双侧髋骨较L2-4的BMD均明显降低(P<0.05),腰椎的BMD与深绿色蔬菜摄入量明显相关。结论:髋骨骨密度的检测在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的价值。改善饮食生活习惯、增加深绿色蔬菜摄入量,适量的户外运动有利于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