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行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衡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步行能力评定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在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的Berg平衡功能评分、Bathel指数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Berg平衡功能评分、Bathel指数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P0.05),且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结论]平衡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行走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皮肤感觉输入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70例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皮肤感觉输入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ARAT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施运动想象疗法与皮肤感觉输入训练可提高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进行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50例患者使用常规康复治疗作为对照组,另50例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减重步行训练作为观察组。结果康复训练前观察两组患者FAC、FMA、ADL评分以及辅助步行、独立步行人数所占比例均无差异,P>0.05;而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辅助步行、独立步行人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FAC、FMA以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进行减重步行训练效果显著,极大的促进了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47例)和减重步行训练组(51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仅接受常规步态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尽早开始接受减重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AC量表、Fugl-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康复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FAC、FMA积分比较P<0.01,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因步行功能丧失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恢复步行功能是患者最迫切的要求,也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1-2].该研究就早期部分减重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运用绳带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和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中的站立及平衡训练、迈步及行走等训练时加以绳带对偏瘫患者的躯干、髋、膝、踝进行捆绑,来保持整体的对称和抗重力伸展。治疗前后分别用步态参数、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BBS)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步态参数、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整体的平衡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BI、下肢的Fugl-Meyer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应用绳带疗法可以显著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探讨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训练的结果。方法 运用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与常规疗法(对照组),进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采用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能力训练的结果明显优于常规疗法步行能力训练的结果(P<0.05)。结论 偏瘫患者经运动疗法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后,运动能力明显提高,运动疗法是降低致残率、提高运动功能较好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对卒中后偏瘫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强化组(58例)和对照组(64例)。强化组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减重步行(偏瘫肢体Brunstrom分级2级以上时)训练,每周5次;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三个月(减重步行训练6周),用简式的Fugl—Meyer评价法(FMA)来评价肢体活动,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CA)评价行走能力,采用独立功能量表(FIM)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经治疗对照组及强化组FAC、FMA、FIM评分有显著差异。治疗后强化组独立步行达到70.7%,对照组独立步行达到51.6%,两组显著差异。结论: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减重步行训练能够更大程度改善偏瘫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发病后常常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偏瘫步态导致的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是康复治疗的重点、难点之一。目前常规的康复训练主要集中在肢体功能训练,而忽视了骨盆、躯干部位的近端控制能力训练,对提高患者步行能力效果欠佳,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强调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力量、平衡能力的训练。我科将核心稳定性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卒中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躯干强化训练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整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观察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整体功能的影响.[病例报告]将60名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为30例,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各2次康复治疗,对照组2次治疗均为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一次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另一次给予强调躯干功能的训练.采用Fugl-Meyer评定法、Barthel指数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法进行疗效评定.经过康复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整体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讨论]躯干强化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整体功能,是偏瘫康复治疗方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减重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08年6月到2011年3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步态恢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训练基础上接受减重平板训练仪训练;12周后对两组患者步行功能、10米步行时间、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步行功能、10米步行速度,下肢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10米步行时间,下肢运动能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性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减重平板训练仪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能力,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减重组33例,行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时照组31例,仅行常规康复训练。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减重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战重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时脑卒中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综合模式下踝关节背屈锻炼对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出血后偏瘫且步行功能受限患者12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综合模式下踝关节背屈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下肢痉挛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能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但步行能力及下肢痉挛评分较前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综合模式下踝关节背屈锻炼方式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增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并能减轻下肢痉挛.  相似文献   

14.
王琴苗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2):3297-3298
偏瘫是脑血管意外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它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行走几乎是每位患者最大的愿望,所以恢复患者的步行功能就成了偏瘫康复的重要内容。1步行训练的基本条件站立平衡达到Ⅲ级或接近Ⅲ级;患侧下肢有足够的持重能力;最好能单独支撑体重,至少在患肢负重小于1/2体重时不应进行训练;患侧下肢具有主动屈伸髋、膝关节的能力[1]。2步行前准备训练偏瘫患者在不具备步行条件时过早行走,会引起划圈等异常步态并影响步行的稳定性、协调性与安全性。为了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与步行质量,要先进行步行前准备训练,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踝足矫形器后步态及步行能力变化。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常规康复治疗)与研究组(踝足矫形器早期使用+常规康复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步态及步行能力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和参照组Berg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Berg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能够显著改善其步态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30例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首次发病在2天内的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0例患者在病情稳定48小时后就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的康复护理,主要采用对患肢进行良肢位摆放,对患肢进行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训练、卧位坐起、坐位平衡、站立训练、作业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护理训练等一系列康复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执行一般常规护理。结果康复组患者治疗后在运动功能提高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继发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继发障碍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踝关节背屈训练练习对膝过伸改善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除给常规康复训练外加踝关节背屈训练,对照组做常规康复练习.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H o l d en功能步行分类.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踝关节背屈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膝过伸进而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悬吊运动训练(SE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下肢运动能力及平衡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本院住院部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肌力、步行、平衡功能等训练治疗,观察组行常规治疗+SET。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以Berg平衡量表(BBS)、Lindmark平衡反应、FuglMeyer(FMA)对治疗前后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运动能力进行评分,观察患者步态指标[步长、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BBS、Lindmark评分和10 m MWS、步长值均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行康复治疗中使用SET,效果理想,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以及步行能力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42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虚拟现实康复机器人组(实验组)和康复机器人组(对照组),每组各21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验组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而对照组只进行传统的康复机器人训练,均为30min/次,5次/周,共进行8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定表(FMA-LE)、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起立-步行测试(TUG)和6分钟步行能力测试(6MW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下肢评分、10MW、TUG和6MWT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除FMA下肢评分外,其它各项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步态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的站立和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