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通过配戴高透氧半硬性角膜接触镜对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屈光不正患者进行矫正,通过与框架镜的矫正效果进行比较,以探讨配戴后的视力矫正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来本中心进行验光配镜检查的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36例(58眼)进行系统屈光检查,包括他觉屈光检查、测量角膜曲率、测量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前节情况,检查角膜内皮情况及角膜厚度,同时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排除圆锥角膜。然后进行自觉屈光检查,并记录矫正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试戴RGPCL,待情况稳定后记录最佳矫正视力。将框架镜及RGPCL的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对比后进行分析。结果 36例(58眼)的近视度数-8.00~-18.00,散光度数-2.50~-5.00。框架镜最佳矫正视力,其中0.3-0.5(19眼)占32.8%,0.6~0.7(34眼)占58.6%,0.8~1.0(5眼)占8.6%。RGPCL最佳矫正视力,其中0.3~0.5(3眼)占5.2%,0.6~0.7(16眼)占27.6%,0.8~1.0(39眼)占67.2%。0.8以上的矫正视力提高了58.6%(34眼)。根据不同的矫正方法所得矫正视力分为两组,经F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屈光不正,RGPCL的矫正效果优于框架眼镜的矫正效果,即RGPCL对于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矫正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薄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的疗效。方法应用薄角膜瓣的LASIK技术治疗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35例(35眼)。结果术后随访期间,全部角膜植片保持透明;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者34眼,占97.14%;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的1眼,占2.86%;未观察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以上的病例。结论应用薄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为解决角膜移植术后高度屈光不正问题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自内障术后屈光不正的疗效。方法 应用LASIK治疗白内障术后屈光不正5例(9眼),观察术后视力、角膜厚度、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及并发症等。结果 观察6~8个月,5例(9眼)术后裸眼视力均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尚无特殊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LASIK方式矫治白内障术后屈光不正效果良好。年龄适应症可相对放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 应用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设备和Intra Lase飞秒激光仪,对屈光不正患者109例209眼施行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术前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验光、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术后第1天、1w、1m和3m检查裸眼视力和验光。对其中20眼在术中测量角膜床厚度,计算角膜瓣厚度。对20眼在术前和术后1w、1m、3m和6m进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19眼在术前和术后1w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结果 术后3m的平均等效球镜为-0.35±0.66D(-2.75D~+1.25D),196眼(93.8%)的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1.0,178眼(85.2%)的裸眼视力等于或超过术前BCVA。术中并发症包括结膜下出血、切口出血、前房气泡、角膜基质内微小气泡和掀瓣困难。手术前后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未见明显差异。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可观察角膜基质细胞和神经纤维愈合。结论 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是矫正屈光不正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其可预测性好,但也具有一些不同于微型角膜刀的独特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236只眼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怡  朱启仲 《眼科》1997,6(1):18-19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keratectomygPRK)是现代科技应用于临床屈光医学的一种新技术,引起眼科医师极大兴趣和关注。国内在近三年内开始应用于临床[1]。本义报告我院前期123例236只限的PRK术后三个月随访结果,并讨论在治疗中的某些问题。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3例,共236只眼,男性77例150只眼,女性46例86只眼。年龄18~49岁,平均27.3岁。术前检查包括:探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中央角膜厚度、眼轴、角膜地形图等。236只眼的屈光度及矫正视力见表l。患者近视度数均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透氧性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矫正高度与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06年11月验配高透氧性RGPCL的患者94例(154眼),观察各组(高度近视散光组,圆锥角膜组,特殊屈光不正组)验配RGPCL后的矫正视力,并与框架镜的矫正视力比较。通过患者的评分评估配戴舒适度及清晰度。定期复诊,观察有无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高度近视散光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56眼(83.58%)、35眼(52.24%),圆锥角膜屈光不正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63眼(88.73%)、33眼(46.48%);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11眼(68.75%)、10眼(62.50%)。配戴高透氧性RGPCL后舒适度评分为80-95,而戴原RGPCL的评分为60-85。戴镜1年后有4例出现结膜充血,1例角膜上皮擦伤。结论对于高度近视散光、圆锥角膜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度屈光不正,高透氧性RGPCL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镜,并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儿童配戴RGP镜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配戴RGP镜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年来观察配戴RGP镜片48例(94眼)7-12岁屈光不正儿童。分析配戴前检查、验光、基弧设计,正确配戴健康教育及护理。观察配适、视力矫正效果和并发症。结果94眼屈光类型以复性近视散光居多,占59.5%。屈光度≥±10.00D的极重度屈光不正占25.5%。94眼框架眼镜矫正视力与首次配戴RGP镜片矫正视力对比,RGP镜片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眼镜(P<0.01)。94眼戴框架眼镜被诊断为弱视者有44眼。首次配戴RGP镜片矫正视力≥0.8者32眼(76.2%),其中有19眼(45.2%)配戴RGP镜片矫正视力在1.0以上,否定了弱视诊断。一次性配戴成功占89.6%。在3个月内丢失镜片占12.8%。无角膜上皮擦伤或角膜溃疡等并发症。结论RGP镜片矫正视力良好,特别是高度屈光不正,高度散光,高度屈光参差能获得较好矫正视力,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有更好的矫正。儿童适合配戴RGP镜片,安全有效。安全性关键在于镜片良好的配适及配戴教育。镜片基弧的设计,配适的评估与成人有差异。要重视复诊时的体征,适当调整基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的主要因素。方法 收集手术治疗成功的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23例40眼,记录矫正视力,分析视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1)本组病例中视力≥0.4者14眼,占35%,23眼为低视力眼,占57.5%,盲眼有3眼,盲目率7.5%;(2)经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是视神经损害,角膜损害(Haab纹),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结论 影响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视力的主要因素除了视神经损害以外还有角膜损害(Haab纹),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改善视力预后的措施:在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术后密切随访,及时发现和矫正屈光不正,以及采取积极的弱视治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7~15岁学生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7~15岁学生屈光状态及视力矫正情况。方法 对3600只眼屈光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近视2742只眼(76.1%),远视654只眼(18.2%),混合性散光204只眼(5.7%)。矫正视力与屈光度和屈光类型有关。结论 近视发生率最高,屈光度越高,矫正视力越差。远视及混合性散光矫正视力欠佳最多,此类型可能与屈光不正程度、发现及治疗时间过迟延误弱视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0.
吴坤  邱敏 《眼科新进展》1995,15(3):49-51
高度近视是所有屈光不正中对视力影响最严重的常见眼病之一,其矫正视力好坏.是人门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探讨高度近视与矫正视力之间的关系,对177例高度远视的矫正视力.作一简要分析,以供同道参考.材料和方法自1965年1月至1994年5月,在我院眼科门诊散瞳验光的189例屈光不正患者中的177例高度近视,凡一眼或双眼球镜值在-6D以上者,均为本分析的对象.检查方法:一股以2%Homatiopine溶液,10min滴眼一次,共6次,末次滴药后30min,待睫状肌麻痹后,在1米距离检影。13岁以下儿童,以1%atronpine眼膏海天涂眼1次,共3天.年龄超过40岁…  相似文献   

11.
李莹  张潇  罗岩  陈秉钧  丁欣  艾凤荣 《眼科》2009,18(3):175-179
目的分析疑难性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原因、分类、方案设计及治疗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非常规疑难性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患者47眼。方法分析患者进行屈光手术的原因、方案设计及治疗效果。除视力(裸眼、矫正、小孔视力)、屈光度(散瞳和显然验光)、主视眼、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像差检查等常规术前检查外,还要依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的特殊检查,包括角膜多点厚度、角膜曲率时间变化、眩光仪、对比敏感度、眼肌功能、VEP等检查。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手术设计以及可能的预后评估。主要指标治疗前角膜厚度、视力、角膜地形图变化、屈光度、手术次数。结果疑难角膜屈光手术的界定:除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8,还伴有角膜形态、结构异常或屈光参差、弱视等异常,或曾行屈光角膜手术但效果不佳,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5,需再次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疑难角膜屈光手术分类:(1)根据角膜屈光手术史分为手术原性屈光状态异常性、手术原性角膜结构异常性;(2)根据角膜情况分为角膜结构异常性、角膜曲率异常性;(3)根据双眼屈光状态差异分为高度近视伴弱视性、屈光参差性疑难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方法:个性化设计手术,地形图引导手术,角膜屈光手术方式包括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PRK)、上皮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Epi—LASIK)、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磨镶术(LASE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性角膜屈光手术(PTK)以及联合手术等。治疗效果:所有患者达到预期最佳矫正视力,其中超过预期矫正视力2行以上者为51.1%(24眼),超过3行以上者为23.4%(11眼)。预期性:实际矫正度在预期矫正度±0.5D之间者45眼。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随访2  相似文献   

12.
4~13岁屈光不正儿童眼球生物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伟泓  陈晓隆 《眼科研究》2004,22(5):544-546
目的 研究4~13岁屈光不正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屈光分布情况及不同屈光度与屈光要素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4~13岁屈光不正儿童180眼,充分麻痹睫状肌后测得屈光度及屈光要素相关数值。控制年龄因素的影响,经偏相关分析得出屈光度与各屈光要素的偏相关性。结果 4~13岁儿童屈光不正以轻度近视和远视为主。控制年龄因素的影响,屈光度与眼轴长度、玻璃体腔深度、前房深度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5,-0.7767,-0.1714,与其他要素无相关性。结论 屈光度与眼轴长度、玻璃体腔深度、前房深度呈负相关,与晶状体厚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屈折力无相关性。4~13岁儿童屈光不正以轴性屈光不正为主。  相似文献   

13.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眼球生物学指标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测量 58例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角膜曲率半径 ,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及眼轴长度 ,了解弱视眼与健眼屈光结构的自身差异 ,从形态学角度探索各屈光要素在屈光参差形成中的作用及对弱视的影响。对象与方法检查对象为 1995年 5月~ 1998年 10月来我院门诊就诊 ,年龄在 6~ 15岁的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力测定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 ,眼科常规检查 ,确定无器质性眼病 ,用 1%阿托品溶液滴眼一日三次 ,连续点三天后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 ,弱视儿童共计 58例 ,其中男性 39例 ,女性 19例 ,被检儿童均为单眼弱视 ,其最佳矫正视力≤ 0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矫治效果。方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白内障行手术摘除人t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病情稳定时间〉2年的屈光不正患者58例(66跟)行LASIK,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情况。结果56眼(84.8%)LASIK术后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10跟(15.2%)LASIK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2行。结论LASIK是矫治自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17岁。因“内斜视术后6年伴左眼外上斜5年”于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曾于2002年5月在外院诊断“双眼屈光不正(远视)、双眼弱视、内斜视”,戴眼镜矫正视力,行弱视治疗5年(具体度数不详);2007年2月因诊断“共同性内斜视、双眼屈光不正(近视)”,双眼矫正视力1.0,眼位检查:角膜映光法左眼+10°-+15°,在外院全麻下行左眼内直肌后徙7 mm,术后2天查眼位正位(既往病历中无手术前、手术后斜视度数及检查的详细情况),1年后其家长发现患者左眼偏上、偏外侧斜,无眼球运动受限及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成人弱视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14例(25只眼)年龄大于18岁、屈光不正伴弱视患者进行LASIK手术治疗,检查术前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3个月,术后1、3年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观察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差异(P=0.50),术后3年最佳矫正视力稳定在1.0者22只眼(88%),与术前最佳矫正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LASIK治疗屈光不正伴有弱视患者,术后弱视可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屈光不正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光不正与立体视觉尹苏建报告126例屈光不正患者的立体视觉检查结果如下。临床资料屈光不正患者126例,男57例,女69例,年龄12~58岁。眼部常规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及斜视。双眼矫正视力≥1.0,其中近视眼98例(-0.75D~-11.00D);远视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应用VISX Stars 4准分子激光设备和Intralase飞秒激光仪,对屈光不正512例(1016眼)施行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裂隙灯显微镜及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角膜及角膜屈光改变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的屈光状态,(等效球镜)为(1.00D~+1.25D),平均为(-0.25±0.75D)。923眼(90.85%)的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1.0,1002眼(98.62%)的裸眼视力等于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与术后结果行t检验显示,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并发症有结膜下出血57眼(5.61%),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是矫正屈光不正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可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95年11月16日起应用Keracor116型准分子激光器治疗近视性屈光不正287例,531眼,现将其中部分随访结果报告如下:观察对象:(1)年龄18岁~45岁,平均年龄28.8岁,两年内屈光度变化不超过1D。(2)按屈光度分组:一组:-2.5D一6.75D,34眼;二组:-7.00-10.00,37眼;三组:-10.0D--14.0D,16眼。全部1次切削完成。(3)散光度:-0.25D—-4.0D。(4)无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身心健康。(5)散睦前后用TOMEY电脑仪验光,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段(包括角膜表面及厚度正常),通光体无严重混浊,…  相似文献   

20.
王艳霞  吕燕云  刘立洲  彭丽 《眼科》2011,20(5):329-331
目的通过与框架眼镜的矫正视力进行比较,评价透气半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矫治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通过屈光检查确诊为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271例(492眼)。方法在验光检查的屈光不正患者中连续选取高度近视(球镜>-8.00 D)合并高度散光(柱镜>-2.50 D)患者271例(492眼)。每一被检者分别采用框架眼镜和RGPCL两种矫正方法进行屈光矫治,要求被检者坚持框架眼镜和RGPCL每日交替配戴,逐步适应两种矫正方式。并在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复查矫正视力。戴镜6个月后,对被检者用两种不同的矫正方法所得的矫正视力进行对照比较,并观察配戴RGPCL后的角膜曲率半径、眼压及角膜内皮计数。主要指标框架眼镜矫正视力,RGPCL矫正视力,角膜曲率半径,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配戴并发症。结果戴镜6个月时,患者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视力≥1.0者分别为75眼(15%)和311眼(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33,P=0.001);两种矫正方式平均矫正视力分别为(0.6±0.3)和(0.9±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1,P=0.002)。被检者在配戴RGPCL 6个月后角膜曲率半径平均变化(0.03±0.02)mm,眼压平均变化(2±1)mm Hg,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变化(164±60)个/mm2。配戴RGPCL期间有16例(27眼)发生角膜上皮浅层划伤,4例因镜片污染主诉异物感,治疗后痊愈,未影响RGPCL的矫正视力。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屈光不正,配戴RGPCL能够获得较框架眼镜更为清晰的矫正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