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引起晕厥的其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其他一些因素也可能诱发晕厥,尽管较少见,但在临床工作中亦不能忽视。脑源性晕厥由于脑血管病变、痉挛、被挤压引起一过性广泛脑供血不足,或延髓心血管中枢病变引起的晕厥,称为脑源性晕厥。弥漫性脑动脉硬化时,脑供血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在低界水平。当血压突然下降或心律失常或突然体位改变而未能立刻适应时,脑供血进一步减少,引起晕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因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动脉粥样斑块的微血栓或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运动平板试验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运动性晕厥多属于血管张力与容量失衡性晕厥[1],临床研究证明:晕厥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大脑一过性急性缺血,脑供血中断超过8s或脑组织氧供下降20%便足以引起意识丧失。即出现晕厥[2]。Framingham研究报道晕厥的发病率为0.62/100人年[3]。晕厥最常见的病因是神经心源性,其次为心律失常。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神经心源性晕厥的一种。VVS是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不良所致,表现为外周血管阻力和心率的调节异常,占晕厥发作总数的40%[4]。  相似文献   

3.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或称血管抑制性晕厥,是以血压突然下降为其特点,有或不伴有心动过缓和自主神经兴奋的其他表现,在晕厥病例中占相当大的比例。VVS预后通常较好,小部分VVS为恶性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晕厥发作过程伴大于5s的心脏停跳,尽管有可能出现上述较严重的并发症,但VVS总体的预后是较好的。2010年7月我科收治1例晕厥原因待查后抢救无效死亡患者,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晕厥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约占不明原因晕厥的70%[1]。由于脑部缺血缺氧引起突然发作的短暂意识丧失可造成患者骨折、颅脑外伤等意外损伤和身心损害。据文献[2]报道,人群中20%的人至少发生过1次晕厥。约占急诊患者的3%~5%,住  相似文献   

5.
晕厥是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是由于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所致。根据晕厥的病因分类,临床上以血管抑制性晕厥又称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单纯性晕厥)最为常见。发生的原因是疼痛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身体血管床(特别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脑血流量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6.
血管迷走反射亦称血管抑制性(迷走性)晕厥或单纯性晕厥,其主要机制是各种刺激因素作用于皮层中枢或下丘脑,使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加,引起内脏及小血管强烈性扩张,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这一征象常在PCI术后拔鞘时或拔鞘后发生,发生率为3%~5%。及早发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血管迷走反射的早期征象,及时观察和护理,可预防和减少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血管迷走反射亦称血管抑制性(迷走性)晕厥或单纯性晕厥,其主要机制是各种刺激因素作用于皮层中枢或下丘脑,使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加,引起内脏及小血管强烈性扩张,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我科于2008年10月10日成功救治一位在拔除颈内静脉导管引起迷走反射的尿毒症患者.现将该个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魏开敏 《开卷有益》2010,(12):26-26
<正>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之一。由于长时间站立、疼痛、恐惧、过度疲劳等因素激发迷走神经活性,引起异常心动过缓、全身小血管扩张,静脉回流减少,血压迅速下降而致脑供血急剧缺乏  相似文献   

9.
一、确定是否晕厥晕厥是各种原因产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发作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导致大脑代谢障碍,使大脑皮质处于高度抑制而突然引起全身肌肉无力,不能站立以及伴有暂短的意识丧失。晕厥的发作只有在大脑从原来供氧丰富的情况下,突然陷入缺氧状态时才会发生。  相似文献   

10.
排尿性晕厥又称小便猝倒,主要是由于血管舒张和收缩障碍造成低血压,引起大脑一时供血不足所致。该病多发生于16~45岁的男性,偶尔也可见于老年人。患者常在清晨、夜间或午睡后起床排尿时因意识短暂丧失而突然晕倒。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可有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感,但也有一些人在晕倒前并无任何不适的先兆。此种晕厥一般发生在排尿的终末期,也可发生在排尿前。晕厥持续的时间,少则数秒钟,多则半小时。该病虽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但不同患者的发病频率有所不同,有的人在一个月中发作数次,有的人则在一年中仅发作1~2次。经临床观察发现,该病的诱…  相似文献   

11.
体位性低血压不是一个特殊疾病,而是血压对许多原因的调节异常的表现。指由卧位起立后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以上,或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正常人由卧位起立时,因重力作用,血液易淤积于下半身的静脉容量血管内,随即发生一过性回心血量和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但机体可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如反射性小动脉和动脉收缩,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反射使心率加快,肌肉活动及小静脉反射性收缩使静脉回流增加,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上升等,尚可使血压保持于一定水平,脑血流也有一定灌注压。若反射弧的传入、中枢或传出部分由于疾病或药物损害时,心肌功能减退时,或血容量减低时,这些代偿机制可能不足以使降低的血压恢复正常,则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而引起晕厥。与血管迷走性晕厥不同,这类患者晕厥发作没有前驱症状。造成体位性低血压的植物神经功能不全可以是原发的,但继发性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量化评价血管迷走性晕厥血压下降过程中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用于在晕厥相关症状出现前预测其发生。方法 选取20位直立倾斜试验证实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另选取20名正常对照者。所有被试在直立倾斜试验前都要平卧30 min,同时使用TCD 2 MHz Doppler监测探头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心电监护监测心率,使用连续每搏血压监测指端无创连续血压。在进行10 min基线数据采集后,被试继续进行70°直立倾斜试验,每位被试至少直立30 min,或在30 min内出现晕厥发作或晕厥前兆时或当被试出现突发血压下降≥20 mmHg时终止检查。利用多模态血流血压分析(multimodal pressure-flow analysis,MMPF)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对不同时相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进行分析。利用信号分析的方法将脑血流信号记录中的重搏切迹深度量化测量,定义新的预测参数晕厥指数(syncope index,SI)用于评估血压变化时的脑血管张力。结果 病例组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时的晕厥指数与倾斜试验开始时的基线数值相比存在明显下降(0.16±0.10 vs. 0.27±0.10,P<0.01), 而对照组在倾斜试验结束时的晕厥指数与倾斜试验开始时的基线数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组的患者,在晕厥发生前3 min,搏动指数与基线数据相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但晕厥指数已出现明显下降(0.23±0.07 vs.0.29±0.07,P<0.01)。结论 当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时脑血流动态调节功能衰竭,小血管张力的丧失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丧失是相关的;晕厥指数可以作为提前预测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的一个有用的参数。  相似文献   

13.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断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杜军保 《中国医刊》2002,37(6):8-10
晕厥作为儿童时期的常见症状 ,女孩比男孩发病率高 ,发病的高峰年龄为青春期。晕厥病因复杂 ,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lsyncope ,VVS)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 ,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 80 %。1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儿童一般其晕厥都发生在心脏充盈减少或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时 ,如看到血液、疼痛刺激、环境闷热或洗热水浴等 ,运动或紧张也可诱发晕厥发作 ,然而最常见的诱因是持久站立。因此大多数人认为在这些情景中由于静脉池的过度淤血导致心脏充盈减少 ,诱发自主神经的矛盾反射而引起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14.
赵蔓  耿荣娟 《医学综述》2012,18(14):2225-2227
晕厥是由多种潜在原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近几年的研究对其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晕厥发生的原因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前者更严重,属器质性病变;后者更常见,属功能性心血管疾病,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最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调节机制中的某个环节出现异常,使心率、血压及中心血容量三者的协调关系失衡所致。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血管迷走性晕厥,同时要注意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相区别。  相似文献   

15.
陈凤群 《华夏医学》2005,18(5):811-812
晕厥是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是由于大脑—过性广泛供血不足所致。在门诊注射室可经常遇到患者晕厥现象,我科自2001年5月至2004年10月共发生晕厥40例,笔者从护理角度对由门诊注射引起的晕厥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4 新的起搏适应证[10 ]4 .1 神经心源性晕厥 神经心源性晕厥是由于不恰当的自主神经反射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周围血管阻力和心率的调节异常。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晕厥由此引起。最常见的类型是颈动脉窦高敏综合征和血管迷走性晕厥 ,其他相关综合征包括 :咳嗽性、吞咽性及排尿性晕厥。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但颈动脉窦刺激和倾斜试验分别是颈动脉高敏综合征及血管迷走晕厥的非常有用的诊断方法 ,异常的反射反应分为心脏抑制型 (停搏超过 3s ,心动过缓或房室阻滞 )、血管抑制型 (收缩压下降超过 6 .7Kpa)或混合型。主要表…  相似文献   

17.
神经介导性晕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 《中国乡村医生》2003,19(18):18-19
神经介导性晕厥,又称反射性晕厥,是临床最常见的晕厥类型,约占所有晕厥病例的35%--38%,分布于各个年龄组,包话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颈动脉窦过敏,疼痛性晕厥等多个综合征。这些类型晕厥的共同特点是由突然发生的神经反射介导的血管张力和心率变化引起,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些情况如情绪悲伤而晕倒,可能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另外的病例中,心室壁或膀胱,食道、呼吸道、颈动脉窦等器官的感受器激活反射性增加迷走神经而减低交感神经活性。  相似文献   

18.
章艳萍  张宏考  干艳捷 《西部医学》2011,23(12):2355-2356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并发晕厥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4523例患者应用标准Bruce方案进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同步监测血压和12导联心电图,记录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恢复期的血压和心电图。结果 13例发生晕厥,10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3例为心源性晕厥。结论平板运动试验中发生晕厥并不少见,原因多为血管迷走性晕厥及心源性晕厥。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争取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尽量减少运动试验中晕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6岁,主因反复发作晕厥15年于2008年11月20日入院.每次晕厥发作皆因进餐后马上站立时发生.晕厥发作时主要表现为突然诉头晕,继之面色苍白,神志丧失,多次摔倒在地,约1~2分钟神志渐转清.否认饮酒过多、饱餐等,曾多次到医院就诊,测血压、血糖及心电图均正常,诊断脑供血不足,给予扩血管药物等治疗,病情无好转,晕厥仍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20.
胸膜反应是患者在患胸腔积液行胸穿时,由于一些综合原因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突然下降,心、脑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心慌、胸闷、全身出大汗、甚至晕厥等的症候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