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建秦  卢光明  许健  蒋伦 《东南国防医药》2005,7(4):260-262,281
目的用16层CT检查评价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方法用16层CT对7例主动脉瘤和6例主动脉夹层行CT平扫和CT血管造影检查,并行MIP和VR重建。结果16层CT检查能准确显示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范围、主动脉壁情况、腔内血栓和主动脉周围结构.能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片、真假腔和主动脉分支起始部位及状态。结论16层CT是目前诊断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最合适的成像手段。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讨论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及对临床的价值。方法 对11例病人进行CT平扫,其中9例进行CT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进行MPR图像重建。结果 CT平扫可显示主动脉增宽,主动脉壁的钙化,CT增强扫描及重建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瓣的撕裂的形态,动脉瘤的真假腔的形态及大小,内膜瓣的钙化和移位,部分可见破裂口的位置及大小。结论螺旋CT的平扫和增强扫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和可靠的检查手段。并且能为外科手术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近年来我院收治2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16层螺旋CT平扫及血管造影扫描(CTA)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5例主动脉夹层A型11例,B型14例;经螺旋CT平扫观察到7例出现主动脉直径增大,钙化内膜片内移7例,胸腔以及心包积液7例、新鲜血栓4例;CTA图像观察到内膜破口24例,CTA下内膜突破口显示率为96.00%(24/25),显示内膜片为24例,显示率为96.00%(24/25),显示真假腔25例,显示率达100%(25/25)。结论 16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应在临床诊断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4.
沃方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8):1076-1077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双排螺旋cT检查26例AD患者,行胸主动脉至双侧髂动脉增强扫描。14例行DSA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CT平扫可显示主动脉壁的钙化,主动脉增宽,CT增强扫描及重建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瓣的撕裂的形态,动脉瘤的真假腔的形态及大小,内膜瓣的钙化和移位,部分可见破裂口的位里及大小。根据Debakey分型,本组夹层动脉瘤Ⅰ型8例,Ⅱ型6例,Ⅲ型12例。DSA检查发现动脉瘤破口15个,也可见真、假腔及内膜瓣影。结论螺旋CT的平扫和增强扫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和可靠的检查手段。DSA在夹层动脉瘤破口的检测上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4例患者进行检测。结果14例患者,13例诊断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为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其中7例患者行动脉瘤腔内隔绝术。14例患者均经CT、DSA及手术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例夹层动脉瘤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并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阴影表面显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处理等后处理。结果6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人造血管覆盖支架腔内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术前行CTA或MRA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估。手术在DSA监视下进行,对29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施行了人造血管覆盖支架腔内治疗,封闭夹层入口。术后随访期间行CT检查观察手术效果、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有无内漏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果 29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均无内漏、无截瘫,术后第10d猝死1例,随访期间猝死1例,其余病例均健康生存,假腔内血栓形成.无支架移位情况发生。结论 人造血管覆盖支架腔内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微创、有效、严重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其近期一中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效果有待继续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价值及优势。方法对临床高度疑似后经手术证实为主动脉夹层的32名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的CTA扫描,并对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等后处理。结果 32例患者均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开口、范围、内膜瓣的情况、真假腔的大小、假腔内血栓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肾动脉及髂动脉等)的受累情况,并能显示相应器官的供血情况。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清晰、迅速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及其主要分支以及相应器官的供血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尤其适用于急诊主动脉夹层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3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64排螺旋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三维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并对照开颅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105例患者109个动脉瘤,其中94例为单发动脉瘤,6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64排螺旋CTA能旋转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手术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96.4%。结论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对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并且CTA能模拟手术入路,提高手术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10例采用64排螺旋CT检出的腹主动瘤患者有关资料,利用AW4.3工作站进行VR、MPR、MIP重建,获得二维或三维图像。结果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瘤体、内部结构、血管壁钙化及附壁血栓可清晰显示,并可清楚了解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10例患者中有2例真性腹主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5例夹层动脉瘤,伴有附壁血栓7例,均有动脉壁钙化。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快速、无创、安全有效地对腹主动脉瘤检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3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和经后处理成像,与DSA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本组23例患者CTA中发现动脉瘤26个(其中3例为2个动脉瘤),发病部位分布依次为前交通动脉15个、后交通动脉5个、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2个、基底动脉1个。CT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关系与DSA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在应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很高,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可靠、简捷的检查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腹血管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9月在该院影像科接受检查的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胸腹主动脉联合扫描,根据手术结果评价诊断结果,计算灵敏度及特异度,并对不同CTA扫描方式对诊断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T)等后处理,48例较好地显示了真假腔和主动脉夹层内膜瓣、破口位置和分支血管受累情况。胸腹血管CTA诊断的敏感度96.0%,特异度96.0%,与手术探查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扫描方向、对比剂用量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回归分析发现,足—头侧扫描及对比剂用量90 mL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腹血管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手术探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敏感度、特异度高,诊断结果主要受扫描方式及对比剂用量的影响,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调整诊断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在16层螺旋CT( SCT)多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及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3例SHCC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4~40s、门脉期65~80s、延迟期4~6 min,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DSA和多层螺旋CT检查,以术后诊断结果 为金标准.对两种诊断方法 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多层螺旋CT和DSA对真假腔和内膜瓣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构.05);DSA对主动脉夹层破口数和受累分支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多层螺旋CT(P<0.05).多层螺旋CT与DSA对主动脉夹层第一破口大小,第一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胸主动脉最大径和真腔远端直径的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76,0.667和0.8;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51,0.662和0.8.Kappa检验表明两种诊断方法 诊断结果 与金标准均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两种诊断方法 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金标准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多层螺旋CT应用范围更广,安全性更高,在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颈脑血管成像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0例128层螺旋CT颈脑血管成像检查,对其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统计研究,并与DSA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动脉瘤18例,血管畸形5例,动脉硬化96例,动脉变细42例,静脉异常9例,血管发育变异6例.其中有43例做了DSA检查,检查结果与颈脑血管CT成像结果相符和.结论:128层螺旋CT可以无创、快速、准确并清晰地检查出颈脑血管病变,可作为颈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全部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经胸部超声检查,其中CT扫描数据在后处理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等,比较两种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检出率、分型准确率明显高于经胸部超声检查,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CT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其中主动脉夹层分型为Ⅰ型14例,Ⅱ型4例,Ⅲ型22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通过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并明确分型,其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超声检查,可以作为临床主动脉夹层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东芝Aquilion64层螺旋CT扫描机,对71例AAS患者行MSCTA检查,以轴位CT为主,结合二维及三维重组技术进行图像综合分析。结果71例AAS患者,主动脉夹层( AD)4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10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PAU)13例。 MSCT能够显示3种疾病的特征性征象:AD可见内膜片和双腔征;IMH见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 mm,平扫呈高密度,增强扫描后无强化;PAU表现为内膜下溃疡,内见对比剂充盈,部分可呈“狭颈征”表现。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中71例均清晰显示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及并发症。其中27例确诊后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及复查。结论 MSCT是一种快速、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能为AAS的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及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对90例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0例主动脉成像检查成功率100%,图像质量评价优为88.9%,良为11.1%.其中主动脉夹层58例,图像质量优为89.7%,良为10.3%;非夹层组32例,图像质量优为87.5%,良为12.5%.夹层组与非夹层组采用团注法获得的图像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x 2=0.0977,P>0.05.结论扫描延迟时间的选择、监测平面的设定以及后续生理盐水的使用,是团注追踪法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检查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