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连木嫩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连木嫩叶挥发油,对其化学成分采用GC-MS分析.结果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差异,分别鉴定出18种和24种化学组分.其中8种为相同的主要挥发油成分,如β-月桂烯、D-柠檬烯、1-碘代-十六烷等.结论 两种方法提取的黄连木嫩叶挥发油成分种类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主要挥发油成分的提取效果相当,综合考虑需要组分可以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2.
20种湖南产菊科植物挥发油成分的GC-M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20种湖南产菊科植物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类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菊科植物所含挥发油的成分多为萜类化合物,石竹烯、石竹烯氧化物、斯巴醇、α-蒎烯等。结论本研究为湖南产菊科植物在医药、化工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八角茴香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八角茴香全果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两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鉴定挥发油成分。结果:水蒸气蒸馏法共得到42个化合物,占峰面积的96.18%。索氏提取法得到35个化合物,占峰面积的97.66%。结论:两种提取方法有15个相同化学成分,其中(茴香脑)的含量分别为索氏提取66.1%、水蒸气法63.6%。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吴茱萸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OC/MS联用分离鉴定吴茱萸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从果实的挥发油中鉴定了24个化学成分.果实的挥发油中萜类化合物较多,以单萜和倍半萜为主,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β-蒎稀(9.0069%)、三环萜(8.2903%)和桉油烯醇(6.8059%).结论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吴茱萸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皮果皮挥发油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黄皮果皮挥发油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方法水蒸气蒸馏法从黄皮果皮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并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气相色谱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5个成分,占挥发油成分的88%以上。结论黄皮果皮挥发油含量较高的主要成分为β-水芹烯、1R-α-蒎烯、α-水芹烯、-αbisabolol、6-(对-甲苯基)-2-甲基-2-环己烯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连木嫩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连木嫩叶挥发油,对其化学成分采用GC-MS分析。结果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差异,分别鉴定出18种和24种化学组分。其中8种为相同的主要挥发油成分,如β-月桂烯、D-柠檬烯、1-碘代-十六烷等。结论两种方法提取的黄连木嫩叶挥发油成分种类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主要挥发油成分的提取效果相当,综合考虑需要组分可以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7.
陕西凤县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陕西凤县大红袍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陕西凤县大红袍花椒挥发油,经GC/MS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其挥发油中分离出33个色谱峰,鉴定出25种化合物。挥发油主要成分和含量分别为:β-水芹烯(42.285%)、β-月桂烯(10.268%)、3-甲基-6-(1-甲基乙基)-2-环己烯-1-醇(6.834%)、α-蒎烯(5.616%)、α-松油醇(5.034%),其中还含有抗癌活性组分β-榄香烯。结论:从鉴定出的化学成分可知,凤县大红袍花椒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短柄五加叶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短柄五加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精油进行分析鉴定,并利用柱色谱法对挥发油中部分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辅助鉴定精油化学成分。结果从挥发油中共确定出55种化合物,其中石竹烯相对含量16.26%,氧化石竹烯相对含量13.52%,α-石竹烯相对含量8.64%,为其主要化学成分。结论将短柄五加叶中所含挥发油成分与其根茎挥发油成分对比,发现有部分成分相同,如正二十二烷、亚油酸棕榈酸、氧化石竹烯、菲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鉴定贵州木姜子叶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贵州木姜子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分离并鉴定化学成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结果贵州木姜子叶挥发油分离出27种成分,共鉴定出21种成分,相对含量占总量的96.9356%,其中α-蒎烯(7.5723),桧烯(19.480),1,8-桉叶素(42.0786),4-萜烯醇(12.0751)等为主要成分。结论明确木姜子果实及叶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性,为木姜子叶药理作用的开发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杏叶防风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杏叶防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计算机联用仪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36个化合物.结论: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是姜烯、古马烯D、反-β-法内散、β-石竹烯、α-香柠檬烯、十六烷酸等,它们占挥发油的77.65%.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文题所述塔的操作特征及隔板高度对其影响。为了提高此种塔的流通能力,作者引入温和的脉冲,并对此改进塔的特性进行了研究,比较了改进前后的塔的性能。作者发现,引入温和脉冲后塔的流通能力可增加一倍以上,各种操作性能也较好。可以认为,脉冲闭式涡轮搅拌萃取塔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萃取塔。  相似文献   

12.
微波提取设备在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微波提取装置在中药提取车间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及配套辅助设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酸浆水提物的最佳提取条件.方法 精称酸浆粉20 g,按正交试验列号提取,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膏状.结果 影响酸浆出膏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提取次数>提取水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结论 酸浆水提物的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水量6倍,提取温度110℃,提取时间2h,提取次数3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姜黄药材中总姜黄素的提取纯化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实验研究,采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物中总姜黄素的含量。并对超声辅助提取法做了考察,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超声提取法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选,得到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姜黄粉碎成40目,75%的乙醇超声提取,提取时间为60min.,姜黄素的提取得率为4.96%。  相似文献   

15.
综述传统中药提取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统中药提取的本质和影响固液萃取作业的因素为理据,分析国内中药厂现有提取装置的状况,并着重介绍RL连续逆流提取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选研究润肠丸的提取溶剂和提取工艺条件。方法:用小肠推进实验筛选比较方剂水提物和乙醇提取物的推进率,以浸膏得率和大黄素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合理的提取工艺参数。结果:其中以水提物小肠推进率最大,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3次,每次分别加6倍水,每次提取1.5h。结论:确定的提取工艺能使有效成分充分提取,保证药效与制剂稳定。  相似文献   

17.
从原料药提取结构分析与生产数据采集的角度,对传统与现代提取工艺多方面进行了实验对比和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不同提取方法对麻黄中麻黄碱提取得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比较优选麻黄浸提方法。方法 以盐酸麻黄碱为化学成分指标 ,对中药麻黄 5种提取方法 (半仿生法、水煎煮法、温浸法、酸性乙醇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 )进行平行比较研究。结果 麻黄碱的提取得率为半仿生法 >水煎煮法 >酸性乙醇回流提取法 >温浸法 >水蒸气蒸馏法。结论 半仿生法提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以醋酸丁酯为萃取溶剂,采用预分散溶剂萃取法从含菌丝发酵液中直接萃取林可霉素。实验结果表明:由于胶状液沫、胶状气沫和菌丝体的相互作用,被萃取液中适量菌丝体的存在有利于萃取和分层,分层效果好于不含菌丝体的林可霉素水溶液。当发酵液的菌丝体含量控制在15~150g/L时,分层效果较好,油相富集迅速,在实验条件下一次萃取率最高可达78.6%。  相似文献   

20.
以正辛醇为萃取剂,研完了从酸性(HNO_3)介质中萃取甲醛的动力学。实验是在一恒界面池中进行的。通过改变搅拌强度、两相接触面积、操作温度和酸浓度,判定甲醛的萃取反应过程为在有机相膜内反应与扩散并列进行的过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包含有机相膜的界面反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验结果,建立了萃取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