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代谢组学是一门关注机体代谢产物的整体性变化,以推测机体内部发生变化的新兴科学研究技术,这种研究模式与中医学"整体观念""司外揣内"的思维模式不谋而合,故适用于中医多靶点、多系统的整体研究。因此将代谢组学引入中医证候研究,探究中医证候之间的差异性代谢标志物和代谢通路,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从多个层次阐明中医证候学的科学内涵,并从整体水平评价中医证候本质的客观化。文章回顾了近年来运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进行的中医证候"痰湿证"的研究进展,试图归纳中医证候"痰湿证"的代谢特点和证候本质,从建立"痰湿证"代谢组学数据库,全面获取"痰湿证"的定量研究,从微观角度对"痰湿证"进行解读,并逐步形成"痰湿证"现代医学的识别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凝聚了历代医家经验和智慧,是中华民族丰富的宝藏。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研究技术,其关注的是机体代谢产物的整体性变化,以推测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这与中医学"整体观"、"司外揣内"的思维模式不谋而合。因此,运用代谢组学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在寻找中医证候的潜在标志物和差异性代谢通路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为探索中医证候本质、使用现代科学术语阐释中医药内涵提供了突破口。文章回顾了近年来运用代谢组学方法进行的中医证候本质的临床研究进展,试图归纳中医证候的代谢特点和探索中医证候本质。  相似文献   

3.
中医证候与代谢组学研究技术通常先进行疾病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通过采集证候样本或模型动物血浆、尿样品或其他体液并进行代谢产物分析,得到各自代谢产物图谱,找出特异标志性代谢产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生物标志物功能,筛选、鉴定与各证型相关生物标志物群,以确定证候相关代谢谱群,探讨中医证候与代谢组学的关系。代谢组学为研究中医证候提供新思路,并从客观本质上解释二者关系,为中医药现代化搭建了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脾部相关病证研究中的应用,进而探讨脾脏象理论科学内涵。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脾部病证研究中的多篇文献,分别从理论以及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代谢组学技术能够揭示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机体所发生的代谢物及代谢途径的改变,强调从整体角度来研究机体的功能水平,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相一致。通过总结举例,选用文献对中医脾部相关病证的诊断或评价指标进行了定性、定量的表达,发现了样本的代谢物图谱呈现出不同于正常组的分布图谱、以及某些可能成为揭示脾部疾病本质的生物标志物,进一步揭示了中医脾病本质。结论将中医的辨病、辨证与代谢组学方法相结合,应用于脾部相关疾病证候,对于揭示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分子网络切入,解析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FH)不同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及其对证方药的作用机制。方法:30例NONFH患者(包括痰瘀阻络证、经脉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各10例)为疾病组,10例接受激素治疗未发生NONFH的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与生物分子网络分析相整合的方法,筛选NONFH不同证候相关差异基因。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v2. 0(http://www. tcmip. cn/)的疾病表型相关分子数据库与中药材数据库中分别检索并筛选NONFH不同中医证候临床表型相关基因与其对证方药的化学成分谱以及相关化学成分所对应的候选靶标谱。通过构建NONFH不同中医证候及其对证方药的相互作用网络,筛选不同中医证候及对证方药相关核心基因与靶标。结果:痰瘀阻络证相关分子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其核心证候基因参与的通路主要与调节骨代谢和脂质代谢相关,并参与机体"免疫-炎症系统"平衡和血液循环;健脾活骨方相关靶标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其核心靶标基因参与的通路主要与成骨相关,并参与化痰、活血、止痛、调节机体代谢、提高免疫功能和减轻炎症等。经脉痹阻证相关分子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其核心证候基因参与的通路主要与调节血液循环和机体"免疫-炎症系统"平衡相关,并参与调节脂质代谢和骨代谢;活血通痹方相关靶标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其核心靶标基因参与的通路主要与减轻炎症反应和成骨相关,并参与补气、活血、通痹等。肝肾亏虚证相关分子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其核心证候基因参与的通路主要与骨代谢、调节机体"免疫-炎症系统"平衡和脂质代谢相关,并参与调节血液循环;补肾壮骨方相关靶标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其核心靶标基因参与的通路主要与增强免疫功能和减轻炎症反应、强筋、壮骨有关,并参与活血和止痛。结论:NONFH不同证候生物学基础各有侧重,痰瘀阻络证以调节骨代谢和脂质代谢相关通路异常为主,经脉痹阻证在机体"免疫-炎症系统"失衡基础上,出现血液循环调节通路异常,肝肾亏虚证则在骨和脂质代谢、机体"免疫-炎症系统"和血液循环等方面呈现多通路的异常,上述对证方药的核心靶标均体现出与其对应证候生物学基础匹配的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6.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作为后基因时代的一种全新的组学技术,代谢组学以系统生物学为理论基础,以生物体液为研究对象,以现代谱学分析技术为支撑,对生物体内低分子量化学组分进行多维多息分析,最终以明晰机体生物学变化本质为目的。代谢组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为研究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平台。文章通过论述代谢组学用于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中的中医藏象、中医证候、中医体质、中药复方等理论,充分显示出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优势及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代谢标记物关联构建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代谢网络,从整体角度揭示高血压病的生物学本质。方法:根据临床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诊断标准,选择典型病例,以健康志愿者和高血压病阴阳两虚证为对照,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发现生物标记物,利用KEGG 数据库发现标记物的代谢途径,关联代谢途径,形成代谢网络,根据代谢节点分析网络的关键靶点。结果:与健康志愿者比较,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病患者机体代谢网络发生显著变化,去甲肾上腺素、己糖和花生四烯酸为关键网络节点。结论:从代谢组学出发构建代谢网络的方法具有研究中医证候复杂体系变化的优势,为阐明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生物学本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医研究者们致力于中医证候研究,至今未能揭示证候本质。总结60年来证候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阐述生物电磁辐射是生物体一个固有的功能,结合机体电磁辐射相干性理论及部分实验依据,通过比较中医证候与电磁辐射特性的一致性,提出中医证候假说:中医证侯是机体电磁辐射形成的量子叠加态,是一种偏离正常健康态的量子叠加态。  相似文献   

9.
朱黎霞 《中医杂志》2014,(8):650-653
借鉴系统生物学研究模式,探索以"脂质组学"为评测尺度的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新方法,通过对不同证型冠心病患者生物样本的比较进行脂质组学研究,阐明冠心病中医证候脂质代谢轮廓的异同,寻找不同证型的物质基础,为冠心病的证候客观化、定量化、证本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物系统论指导下的中医证候实质研究及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采用生物系统论的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的思路进行了总结,通过目前中医证侯学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的情况,提出了中医证候学研究需要重视证候的功能性和证候的整体性特征。1生物系统论与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对接证候实质研究一直无法获得突破性进展,且曾一度陷入困惑的境地。由于中医的整体观和生物系统论强调的整体有着相似性,近几年来生物系统论的诞生似乎又给中医证候的研究带来了新曙光。学者们采用系统生物学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证候实质研究,提出了证候实质研究的假说和研究思路。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特定时刻一个基因组、一组细胞或者组织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这一阶段的生理病理变化情况。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证候的内在发病机制,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意义[1]。从代谢组学的观点而言,证很可能是人体代谢网络功能发生变化后的一种特异生理病理状态,或者两者有某种对应关系。采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由于代谢网络发生特异性“扰动”所产生的代谢物的相应波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够反映该“证候”的特征性代谢模式,这也许有可能成为中医“证”型研究的一个突破口[2]。呈现某证患者的机体内必然有引发该证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物质基础,且分布于机体各组织脏器中;正是由于存在于机体各组织脏器中的这些物质基础的某种改变引发了中医的各种证候。  相似文献   

11.
丹参药材物质群薄层色谱指纹特征的提取与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薄层色谱斑点上的Rf值,斑点颜色,大小以及整个色谱的指纹分析。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品级和不同品种的鼠尾草属植物进行鉴别;通过数码摄影实现了对丹参药材水溶性物质群和脂溶性物质群薄层色谱指纹特征的提取与表达。提出将以往数值分类法的研究成果用于中药材物质群指纹特征的表达。用信息量来量化指纹图谱的特征信息。可得出中药材真伪,优劣的判据。  相似文献   

12.
亲和色谱法(affinity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利用固定相的结合特性来分离分子的色谱方法。利用化合物和固定相表面之间的某种特异性亲和力,将目标化合物从大量无亲和活性的化合物中分离出来。该方法可同时进行色谱分离和活性筛选,作为一种高通量筛选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活性药物的筛选。该文主要针对亲和色谱的发展历史、筛选技术类型及其在天然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就其应用前景进行讨论,以期更好地发挥亲和色谱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健脑补肾丸的质量标准,更好的控制产品质量。方法采用TLC法对当归、连翘、肉桂和桂枝、白术以及红参进行鉴别;用HPLC法测定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15∶8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30 nm。结果 TLC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芍药苷在0.186 48~0.932 4μg的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n=6)为96.46%,RSD为1.42%。结论该法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马文芳  常艳旭 《中草药》2014,45(11):1637-1642
中药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把化学分析与药理活性评价进行了有效地结合,适合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可阐释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近年来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广泛的应用。简要综述了常见的几种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中药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其进一步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麝香质量标准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液晶b-PBPeB为GC分析的固定液,麝香的乙醚提取液在此柱上可同时分析其所含的雄酮类激素,麝香酮和胆固醇等组分。通过对13批进口麝香的比较分析,认为用本研究的方法评估麝香的的质量是简便易行、且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狼疮合剂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对狼疮合剂中淫羊藿、鸡血藤、黄芪、白术进行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对君药秦艽含有的龙胆苦苷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图特征斑点清晰、分离较好,阴性对照无干扰;龙胆苦苷在0. 202 5~3. 2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 56%,RSD=1. 57%(n=6),3批狼疮合剂中龙胆苦苷平均含量为1. 70 mg/m L。结论:本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为狼疮合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白花败酱草黄酮类成分的高速逆流色谱快速制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白花败酱草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0.6∶0.6∶1)为两相溶剂系统,主机转速800 r·min-1,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流速2.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所得产物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构经MS、1H-NMR和13C-NMR鉴定。结果6 h内经一步洗脱从400 mg白花败酱草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纯度高于98%的木犀草素26 mg,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5 mg和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21 mg。结论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败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该分离制备法简便、快速、产物纯度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中药苦参中快速分离纯化氧化苦参碱。方法采用反相C18柱色谱与正相低压干柱柱色谱从苦参的醇提物中分离纯化氧化苦参碱。结果经优化操作条件的反相柱色谱可去除非极性和极性较小的成分,采用低压干柱柱色谱可快速、有效将氧化苦参碱与其他生物碱成分、极性化合物分离,获得的氧化苦参碱与标准品比较结构、性质一致。结论根据正相色谱和反相柱色谱分离特点,建立了分离纯化氧化苦参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使用填充柱和毛细管柱两种不同的气相色谱法,对中成药活心丸中麝香酮的含量进行了对比测定,旨在探讨两种分析方法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操作稳定性和准确性均较好,所测出的麝香酮含量接近,相对偏差较小。考虑到方法的难易程度、分析周期和成本价格,传统的填充柱在分析测试中仍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白芍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和薄层色谱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利用HPLC方法,梯度洗脱,测定了 10批白芍样品。色谱条件为:Kromasil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速 1.0mL·min-1,柱温为 25℃,流动相 A为乙腈;流动相 B为0.05%磷酸水,分析时间为95min。同时利用 TLC方法,建立10批白芍药材的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展开剂为三氯甲烷 -乙酸乙酯 -甲醇 -甲酸(405100.2)。结果:10批白芍药材样品 HPLC指纹图谱获得包括芍药苷(9号峰)在内的 15个共有峰,其中安徽、浙江的白芍饮片的指纹图谱相互之间差异较小。结论:白芍药材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可用于全面控制白芍的质量,确保每批产品的均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