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年人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老年人和非老年人左冠状动脉主干(LM)狭窄的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治疗及预后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将年龄≥65岁者为老年组,其余为非老年组。结果:①老年患者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5.1%),高于非老年患者(2.3%)。②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比非老年组多见,而非老年组吸烟、肥胖、脂质异常者高于老年组。③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28.6%)高于非老年组(17.7%),心力衰竭发病率高、程度重。④老年患者左冠脉主干狭窄以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90%),并且以合并三支病变者多见。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多位于左主干远端分叉处(79%)。⑤34例(48.6%)老年LM患者和28例(54.9%)非老年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术后大部分患者心绞痛消失,症状好转。手术死亡率为2.5%。结论:老年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发生率略高,多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合并有多支血管病变,病情更严重,提示预后更差。无病保护左主干的介入治疗正在兴起,目前CABG仍是最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由于总人口中老年病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安全性、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和心肌梗塞后死亡率较高,因此老年患者(>70岁)CABG例数逐年增加。作者研究胸廓内动脉(IMA)对老年高危病人单纯作CABG术的影响。 1986年1月至1993年6月间1399例老年患者作单纯CABG术,年龄75.13±0.10(70至93)岁,其中823例只用大隐静脉,576例用IMA(单侧546例,双侧28例)或同时用大隐静脉作移植物。体重指数大于27.5kg/m~2则为肥胖。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冠脉造影,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冠心病患者代谢性危险因素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例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4~65岁,124例)和老年组(年龄≥65岁,75例),又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多支病变亚组(病变支数≥3支)和非多支病变亚组(病变支数<3支),比较两组及亚组的代谢性危险因素特征。结果(1)中青年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老年组,体质指数(BMI)、舒张压(DBP)高于老年组(均为P<0.05);老年组血肌酐(Cr)水平、高血压患病比例高于中青年组(均为P<0.05)。(2)中青年多支病变亚组空腹血糖(FPG)(7.21±3.44)mmol/L、DBP(79±10)mm Hg高于老年多支病变亚组(6.26±1.41)mmol/L、(75±11)mm Hg(P=0.034、0.03);HDL-C(1.07±0.26)mmol/L低于老年多支病变亚组(1.19±0.26)mmol/L(P=0.011)。(3)中青年非多支病变亚组的BMI、DBP高于老年组(均为P<0.05)。结论与老年组相比,低HDL-C、高BMI、高DBP是中青年冠心病CABG患者的代谢特征;高FPG是中青年冠心病多支病变CABG患者的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4.
老年冠状动脉扩张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老年冠状动脉扩张(CA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的CAE患者525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129例和非老年组(年龄<65岁)396例。结果老年组CAE的检出率为0.33%。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患者女性比例(30.0%vs 10.1%)、合并轻度狭窄(9.3%vs 4.0%)、3支血管病变(60.5%vs 45.2%)、Markis分型中Ⅳ型比例(55.0%vs 40.2%)明显升高(P<0.05,P<0.01);2组无合并狭窄、合并重度狭窄、1支、双支血管病变、累及冠状动脉各支血管、Markis分型Ⅰ、Ⅱ、Ⅲ型、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AE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人群的发生率为0.33%;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及CAE特征。  相似文献   

5.
通常认为 ,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BP CABG)对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较高。近年来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 CABG)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院 1999年 10月至 2 0 0 2年 5月 ,对 139例老年患者施行了OP CABG ,与同期 2 80例行CBP CABG的老年患者对比 ,以探讨OP CABG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OP CABG组 139例 ,年龄 6 0~ 83岁 ,平均(6 7 5± 5 1)岁 ,男 98例 ,女 4 1例。CBP CABG组 2 80例 ,年龄 6 0~ 78岁 ,平均 (6 6 5± 4 1)岁 ;男 2 0 5例 ,女 75例。两组患者术前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连续入选急性STEMI行直接PCI的患者207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105例和对照组(年龄<65岁)102例,观察2组冠状动脉病变和PCI特点以及经桡动脉直接PCI效果。结果老年组球囊预扩张比例、门-球囊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87.6%vs 66.7%,P<0.05;(78.2±10.6)min vs(66.2±12.5)min,P<0.05],老年组明确诱因、发病至入院时间、多支病变、临时心脏起搏、电复律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典型胸痛、单支病变、血栓抽吸和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STEMI患者在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方面有不同特点,与年轻患者一样,经桡动脉直接PC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关系,以及老年与非老年CSF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CSF病人(CSF组)和60例冠状动脉血管及血流正常的病人(对照组),并分别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采用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记帧法计数(TFC)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测定并比较2组血生化指标和Lp-PLA2水平。结果老年CSF病人中,女性病人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 006)。与相应对照组相比,老年CSF组和非老年CSF组病人Lp-PLA2水平明显升高(P0. 05),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FC和平均TFC均显著更高(P0. 001)。随着CSF涉及的冠状动脉数量的增加,Lp-PLA2的水平逐渐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是老年CSF(OR=1. 019,95%CI:1. 002~1. 037,P0. 05)和非老年CSF(OR=1. 015,95%CI:1. 000~1. 030,P0. 05)共同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CSF病人Lp-PLA2水平较高,是CSF的独立预测因素,且与CSF的严重程度相关。在老年病人中的研究结果与非老年病人一致,Lp-PLA2可能成为CSF的一种新的临床诊断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病人住院的临床特点,为老年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65岁及以上病人且以80岁为界,分为高龄组和老年组进行分析。共纳入3914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其中老年组1602例,高龄组2312例。结果两组年龄、男性、住院天数、死亡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前5位住院原因分别是高血压病(18.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13.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2.4%)、脑卒中(7.8%)、其他类型心脏病(6.2%)。高龄组前5位住院原因分别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15.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6%)、高血压病(12.2%)、肺炎(7.7%)、脑卒中(6.7%)。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是导致老年特别是高龄病人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入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发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1月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346例CTO病变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周岁)149例和非老年组(65周岁)19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情况等资料,并通过3年随访记录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再复发和死亡情况。结果老年组术前血肌酐浓度、吸烟患者比例、三支血管病变患者比例、血管迂曲或钙化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开通成功的老年和非老年患者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再次血运重建等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11.42%、9.62%)明显低于PCI治疗开通不成功患者(29.55%、2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的老年和非老年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左主干病变是老年冠状动脉CTO患者3年心血管死亡的危险因素(OR=3.196,95%CI:1.203~6.184,P0.05)。结论 PCI治疗可作为老年冠状动脉CTO病变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合并左主干病变是老年冠状动脉CTO患者3年心血管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老年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昌慧  王毅 《实用老年医学》2003,17(6):313-314,316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 (CHD)患者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住院 40例冠脉闭塞病变CHD患者。老年组 2 8例 ,男性 ,年龄 60~ 91岁 ,平均 (68.96± 6.89)岁 ;非老年组 12例 ,男 11例 ,女 1例 ,年龄41~ 5 9岁 ,平均 (5 1.17± 5 .4)岁。经冠状动脉造影 (CAG)诊断冠状动脉闭塞病变 ,作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 ,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  结果  血管病变情况 :老年组总病变血管 81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3 3支 ,左前降支 (LAD) 2 5支、左回旋支 (LCX) 2 3支、右冠状动脉 (RCA) 2 6支、左主干 (LM) 1支、对角支 (Diag) 6支 ,作PTCA 3 9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12支 ) ,共置入支架 3 8个 ;非老年组总病变血管 2 9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12支 ) ,上述部位血管病变情况依次为 9、7、11、0、2支 ,作PTCA 17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12支 ) ,共置入支架 17个。  结论 老年人冠状动脉闭塞病变行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急性心肌梗死 (AMI)闭塞血管病变直接PTCA比慢性闭塞血管病变PCI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8月至2010年11月行PCI治疗AMI女性患者,老年(≥65例)女性为332例,非老年(<65岁)为236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围术期并发症以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老年组发生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非老年组无明显差异.两组成功PCI的AMI女性患者随访24~ 72个月,平均(46.0±18.0)个月,老年组316例接受随访,无症状存活233例(73.7%).149例患者复查冠脉造影,23例(15.4%)发生再狭窄,总MACCE率14.2% (45/316);非老年组228例接受随访,无症状存活175例(76.8%),126例患者复查冠脉造影,16例(12.7%)发生再狭窄,总MACCE率12.3% (28/228),与老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尽管老年女性AMI患者高血压和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女性AMI患者,但两组PCI治疗成功率均较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其长期临床疗效相似.PCI仍是老年女性AMI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老年(≥80岁)冠心病(CHD)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特点,为老老年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8例老老年(≥80岁,老老年组)和260例老年(65~79岁,老年组)CHD患者,对其危险因素、累及血管、Gensini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老老年组男性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和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老老年组患者以多支病变为主,左主干病变与慢性闭塞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老老年组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围手术期和术中并发症两组无显著差异,但老老年组围手术期死亡率较老年组有增加的趋势。结论老老年CHD患者临床危险因素和基础疾病多,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狭窄程度严重。应综合评估患者的手术获益与风险,实施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减少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可能发生的大量出血、神经功能不全以及对肝素或鱼精蛋白等不良反应问题,作者选择若干病人,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了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方法;病人51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6例,年龄41——84岁。10例不能作血管成形术,5例为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已被认为是治疗冠心病最为有效和重要的方法之一。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4月行CABG16例,大剂量芬太尼麻醉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6例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8~65岁,平均55岁;心绞痛分级(CCS)3级10例,4级6例;6例有心肌梗死史,3例合并糖尿病,1例合并慢阻肺,16例均合并不同程度高血压。冠状动脉造影示,16例患者均有左前降支堵塞,另外回旋支13例次,对角支12例次,后降支9例次。无室壁瘤及二尖瓣返流。共搭桥50根,平均每例搭桥3.3支。1.2方法术前晚间巡视病人,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使病人有充…  相似文献   

15.
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特点和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4年4月间51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统计老年组(≥75岁)和年轻组(≤60岁)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即刻手术成功率和近、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老年组(81例)合并高血压病、心功能、肺功能、肾功能减退及脑血管病的比例高于年轻组(196例)。老年组多见冠脉多支病变(46.9%比15.3%,P<0.01)和复杂病变(67.3%比44.6%,P<0.01)。老年组即刻治疗成功率92.5%(99/107)。年轻组即刻治疗成功率95.2%(239/251)。住院期间及远期随访严重不良心脏事件老年组均高于年轻组(分别为9.9%比3.6%,P<0.05;34.7%比17.8%,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冠脉病变严重而复杂,虽然介入治疗即刻成功率与年轻者相仿,但近期及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随增龄而增高。我们于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在法国冈城大学医疗中心研修期间,参加了54例6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治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并冠状动脉左主干(LMCA)病变老年女性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长期预后。方法从1997年12月~2012年10月,共有302例女性患者在我院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LMCA并行PCI,其中≥65岁的老年女性156例,年龄(72.0±4.31)岁;<65岁非老年女性146例,年龄(55.5±7.06)岁。两组成功PCI患者随访(42.0±19.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PCI特点及随访结果。结果老年组高血压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较非老年组虽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的Syntax评分明显高于非老年组[(26.6±8.49) vs (23.5±9.10),P<0.01]。老年组与非老年组PCI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所采用手术术式、植入支架平均直径及长度,以及药物洗脱支架的比例均无明显差异。与非老年组相比较,老年组在总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及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增加。结论合并LMCA病变的老年女性患者接受PCI是安全的,通过强化抗血小板治疗、选择合理的手术策略可改善其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7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59例75岁以上老年患者,Off-pump CABG组(10例);On-pump CABG组(49例)。结果:Off-pump组手术时间、引流量600mL、呼吸机辅助时间20h、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36h指标均少于或低于On-pump组(P0.05,或P0.01)。On-pump组死亡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Off-pump组无死亡。结论:对75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可行的。2组比较,Off-pump组手术有时间短、引流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短及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病≤3d)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间,连续收入院首诊为AMI,并且接受早期PCI治疗的417例患者的临床与造影资料,并进行6个月随访。其中年龄≥65岁者为老年组,年龄<65岁者为非老年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特点以及住院与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等。结果两组PCI成功率(98.2%与97.2%,P=0.686)相当,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比较住院死亡率(4.8%与1.2%,P=0.029)和MACE发生率(12.1%与6.8%,P=0.001)较高,住院时间亦较长[(13±7)d与(12±5)d,P=0.008];随访期间,老年组患者死亡(8.7%与0.9%,P<0.001)、心力衰竭(20.0%与5.6%,P<0.001)和MACE(42.0%与26.9%,P=0.007)的发生率均较高。结论与非老年患者相比,老年AMI患者的临床与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更高危,尽管早期PCI的即刻成功率较高,但PCI后住院和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仍明显较非老年患者为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IS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预后及安全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入院复查造影发现有ISCTO病变的38例老年患者(年龄≥70岁)及53例非老年患者(年龄70岁)行再次PCI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PCI治疗结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心力衰竭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P0.05)。老年组ISCTO中绝对性闭塞、刀切状病变、长度≥15 mm、直径≤2.5 mm、病变处弯曲≥45°或有分支发出的病变比例均高于非老年组(均P0.05)。两组病变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0%vs 92%)。两组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无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分别随访(12±4)个月和(13±5)个月,老年组心绞痛复发率低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MACE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老年患者的ISCTO病变行PCI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