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对骨密度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估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对老年人骨密度测量(定量CT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的影响。方法 201例老年人(年龄45-80岁,平均59.6岁)均摄正侧位脊柱X线片(正位:L1-4;侧位:T4-L4)用以评估脊柱骨折和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程度,骨病或影响骨代谢疾患者除外。腰椎骨关节病X线评估:腰椎X线正侧位(L1-4)所示骨关节病的椎间隙狭窄和椎体、棘突、椎小关节的骨质硬化和增生分别分为0度、1度、2度;椎体骨质增生另分为正常0-3度;采用半定量目视法观察201例胸腰椎侧位X线片并判定其有无椎体压缩骨折。腰椎骨密度采用定量CT双能X线骨密度仪(正位、侧位全椎体、侧位椎体中间)测量。结果 201例176例非椎体骨折者定量CT测量的骨密度结果显示:有、无退行性病变两者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椎体正位测量结果表明:有退行性病变各组骨密度值高于无退行性病变组,特别是椎体骨质增生组更为明显(各组P值均<0.05);退行性病变各组对侧位椎体中部测量结果影响较小。x^2检验结果显示:椎体骨折与椎体退行性各组病变无明显相关(各组P值均>0.05)。结论 对检测腰椎 地性变患者,定量CT、侧位全椎体和侧位椎体和侧位椎体中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优于椎体正位测量,因此建议有严重退行性变者应行定量CT骨密度测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环抠椎损伤的平片与CT表现,比较它们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环枢椎损伤患者均行普通X线照片(包括颈椎正侧位、环枢椎张口位)及CT扫描检查结果:单纯环枢椎骨折7例,单纯脱位6例,骨折并脱位2例。X线平片正确诊断13例,误诊2例:CT全部正确诊断,CT可清楚显示环枢椎脱位、及椎体骨折部位、范围、骨性椎管的大小致畸形。结论平片及CT均是诊断环枢椎病变的重要手段。CT对显示复杂性骨折及骨性椎管形态的改变较平片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颈椎单关节脱位损伤的X线及CT诊断特点.方法 15例下颈椎单关节脱位损伤患者的X线及CT影像进行观察.结果 X线侧位片示:脱位椎体向前移位的距离<25% 15例;脱位椎下位椎体关节侧块后缘到椎板线的距离突然改变13例;脱位椎体的双侧上关节突"领结"征12例.正位片示:脱位颈椎的棘突脱位侧偏移15例.斜位片示:小关节脱位或交锁5例.CT示:异常的"汉堡包"征7例;合并单侧关节突的骨折8例;脱位椎及上方的椎体旋转13例;脱位椎体和下位椎体的"双环征"12例.结论 结合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和X线、CT的特征性征象,能对下颈椎单关节脱位损伤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容积漫游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在枢椎骨折螺钉内固定术后评价中的价值. 方法收集2002年2月-2004年5月经皮枢椎骨折螺钉内固定术后患者共21例,其中枢椎体骨折6例,齿状突骨折5例,枢椎体及齿状突联合骨折10例;同时合并寰枢关节脱位7例.内固定术后均摄X线片、螺旋CT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formatting, MPR)及VRT成像. 结果本组经枢椎体与寰椎侧块钛合金双枚螺钉内固定10例,经枢椎体与齿状突单枚螺钉内固定11例.VRT成像能清晰显示螺钉轨道全径、螺钉位置及固定角度,并优于X线片及MPR成像.多角度VRT成像显示,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不对称4例,6例经枢椎体与寰椎侧块内固定的单枚螺钉向内侧偏斜,偏斜范围2~5 mm. 结论 VRT成像能消除内固定螺钉伪影,清晰显示螺钉轨道全径,可为枢椎骨折螺钉内固定术后疗效评价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常人寰枢关节间隙的CT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正常人寰枢关节CT图像关节间隙大小及功能位置间隙变化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120例正常人行中立位CT扫描,66例行冠状矢状位重建,56例行头颅左、右旋各15~25°扫描,30例行侧曲及屈、伸位扫描,56例均摄取中立位及左、右旋转位15~25°X线片.测量CT片寰齿间隙值,观察功能位间隙变化.结果寰齿前间隙(ADI)值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差异.齿突与环椎侧块间隙(LADS),青年儿童组两侧不对称比例及程度高于成人,间隙不对称者寰枢椎发育异常所占比例较高.发现寰枕间存在相对旋转者28例.头颅左、右旋转位,42.86%受检者旋转同侧LADS变窄,57.14%无明显改变与平片结果不同.结论CT扫描对于显示寰枢区结构有X线平片无可比拟的优越性,X线平片旋转位间隙变化不同于CT扫描.  相似文献   

6.
作者描述了见于上部颈椎(枕部、环椎及枢椎)侧位X 线片的枢椎“环”的构成,以及“环”的断裂在认识齿突骨折及其分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158名Down 综合征病儿做了中间、前屈及后仰颈椎侧位X 线检查。测量环椎前弓后下缘与枢椎齿状突前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了对比,对44名非Down 综合征且颈椎正常小儿也做了颈椎中间位X 线检查。对Down 综合征中环枢关节间距大于或等于5mm 者都做了神经系统检查。  相似文献   

8.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及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正侧位X线平片和CT诊断脊柱结核的意义。方法 对经病理确诊且均有正侧位X线片及CT片的 2 0 7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脊柱正侧位X线片、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93 .7%、98%。 (2 )正侧位X线片、CT对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的敏感性分别为 74.4%、89.9%。 (3 )凭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便可确诊 90 %。 (4 )对死骨形成、椎旁软组织肿块和腰大肌肿胀、骨性椎管受累、附件破坏的显示CT优于X线平片 ,差异有显著性 (Ρ <0 .0 1)。结论  (1)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是诊断脊柱结核的基础方法。 (2 )如需进一步了解死骨、椎旁软组织肿胀、脓肿、附件 ,特别是了解骨性椎管内的情况以指导手术时 ,须CT检查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50岁以上非外伤性距骨骨软骨损伤5例患者、10个关节进行了分析。全组均为女性,年龄52~74岁平均63.5岁。摄距骨正侧位、双斜位、足底最大屈正位象,并用体层摄影。全部病例施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另外,对4例摄距骨关节内翻压迫象及足尖向前伸展压迫象者分析足关节不稳的原因。对4例5个关节行手术治疗,并对3例4个关节行组织学分析。5例X线体层摄影及压迫下X线摄影均显示病变,距骨内侧和距骨中央后部为好发部位,3例形成囊腔。青年人的离断性骨软骨炎在离断的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椎板间隙X线正位片测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存档腰椎正位片1167份,按年龄及性别分组,分别测量L3-4、L4=5,L5~S2椎板间隙高度及宽度和L3、L4椎板下缘至同一椎体下缘的垂直距离。结果:在1167份腰椎正位片4个年龄区组中,L3-4、L4-5和L5~S1 3个椎板间隙均依次增大,L4椎板下缘至L4椎体下缘的距离比L3椎板下缘至L3椎体下缘的距离明显减小。结论:腰椎板间隙X线正位片的精确测量对临床实施腰椎间盘切除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常规X线正位加侧位及前弓位胸片能否提高右肺中叶综合症的诊断准确性。材料与方法:2例右肺中叶综合症患儿(男女各1例:年龄均为6岁)于临床症状出现后3~15天内经常规X线正位片加摄侧位及前弓位胸片检查。结果:X线正位加摄侧位及前弓位胸片显示,右肺中叶呈带状致密影,并与心影重叠相连,右心膈区出现一尖端向内的三角形高密度阴影。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诊断为右肺中叶综合症,后经正规抗痨治疗,胸片上的阴影连同临床症状与体征一起全部消失。结论:常规X线正位片加摄侧位及前弓位胸片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右肺中叶综合症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4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簇状微小钙化(至少5枚)进行分析。400例查体均未触及肿块,乳腺X线片上除簇状钙化外亦无其它异常所见。每一例摄乳腺正位、侧位及斜位片。弥漫性钙化及环状或弓状钙化不包括在该组范围内,因后两种是良性疾病的征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体缺血性压缩骨折的X线平片、CT及MRI征象,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证实的椎体缺血性压缩骨折的X线、CT及MR表现.结果:X线表现为横贯椎体上1/3的裂隙样气体影9例,其中正位片呈典型"狮子开口"样表现5例.空泡征2例,裂隙样气体影及空泡征1例.CT表现为椎体内气体影4例.椎体不同形态压缩变形12例.TW1、TW2均表现为低信号2例.骨质疏松8例.结论:X线正位片是诊断椎体缺血性压缩骨折最基本、有效的检查方法.典型X线平片可表现为 "狮子开口"状.横贯椎体内的气体影是X线及CT特征性表现.MRI能准确反应椎体缺血状况及基本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4.
X线与CT评估椎管内骨折块间接复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X线透视椎体标准侧位像上椎体后壁"一线影"与CT扫描对判断椎管内骨折块复位的价值,为术中X线透视即刻判断骨折块间接复位的程度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证实均为爆裂骨折,骨块占椎管中矢径比例平均35.2%.所有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间接复位,未行椎板切除减压.术中X线透视标准侧位像上骨折椎体后壁呈现连续、平滑的"一线影"时,即认为骨块已复位.术后均行CT扫描观察骨块复位情况. 结果 术后CT示骨折块占椎管中矢径比例由术前35.2%减少至8.6%,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2,P<0.01),达到椎管有效减压的要求.随访时25例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正常. 结论 标准侧位像上椎体后壁连续、平滑的.一线影"可作为判断椎管内骨折块复位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能为术中决定是否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骨块推顶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人工寰齿关节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为研制人工寰齿关节提供形态学参数。方法 采用40套正常成年人干燥寰枢椎标本和50套正常成年人颈椎侧位,开口正位X线平片,测量各相关距离和角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决定人工寰齿关节的形态学参数范围,结果 寰椎侧块长度为17.3mm,两侧块螺钉进行钉点间距为24.1mm,齿状突高度,宽度和前后径分别为14.5,9.1,10.6mm,枢椎体高度为22.7mm。结论 人工寰齿关节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为了置放牢固,操作方便,保持运动功能以及避免副损伤,各部件参数有一定的选取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X线透视结合切线位点片诊断腕舟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腕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摄取腕骨正侧位片,透视结合切线位点片及螺旋CT检查。记录腕骨骨折的部位及数量,以螺旋CT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X线平片正位、正侧位及X线透视结合切线位点片对腕舟骨骨折诊断符合率。结果 120例中,舟骨骨折比例最高,为67.5%;其次为月骨骨折,占13.3%。X线透视结合切线位点片对腕舟骨骨折检出率为93.8%,显著高于正侧位的78.8%和正位片的61.7%(P<0.05);与单纯正位片比较,正侧位片对腕舟骨骨折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 X线透视结合切线位点片对腕舟骨骨折诊断符合率高,是常规X线正侧位片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前,应用两种不同能量X线测定骨密度(DEXA)已逐渐成为诊断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但是门诊通过读普通X线平片诊断骨疏松仍是十分重要的。含有丰富松质骨的脊椎骨及长骨两端易发生骨量减少。作者分析了椎骨和股骨颈的X线平片。摄取T_8~L_3的正侧位象,对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化和椎体外形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正常椎体的骨小梁纵横交叉紧密,骨量减少首先表现在重力影响较小的横行骨小梁,纵行骨小梁变明显。进一步发展则为横行骨小梁消失,纵行骨小梁变粗,骨密度减低,进而,不能看清椎体内部结构,仅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因急性脊椎外伤X线检查而发生的争议及采取的对策.资料与方法本组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外伤史.X线检查部位:颈椎3例,胸椎2例,腰椎7例.全部病例均摄正、侧位X线片,根据需要加照颈椎张口位片或斜位片.加做CT 6例,MRI 6例.结果张口位环枢椎片诊断半脱位不可靠,CT可准确观察有无脱位;椎体楔形变可以是急性压缩性或陈旧性骨折,MRI可根据信号改变作出鉴别;椎缘骨并非外伤所致,而是椎间盘脱出,MRI可明确诊断;真性和假性滑脱与急性外伤无关联,CT和MRI均可提供帮助.结论急性外伤脊椎X线诊断如发生上述争议,应采取的对策是根据不同情况加做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19.
许多儿童足部畸形的治疗效果常由X线片来判定。但由于资料不足、正常值不能确定而限制了X线片的作用。作者报告了74例正常小儿(年龄半岁到10岁半)的148个足在持重状态下拍摄的前后位、标准侧位及最大背曲侧位X线片的测量结果。测量计算了临床有用的11个角度的均值和标准差、标准误。这11个角度为,前后位片上:距骨跟骨角,跟骨第五跖骨角,距骨第一跖骨角;侧位片上:跟骨距骨角,胫骨跟骨角,胫骨距骨角,距骨第一跖骨  相似文献   

20.
环椎后桥的X线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椎后桥是指从环椎上关节面后方至后弓上方之间的环状骨性结构,它跨越椎动脉沟,使椎动脉沟成一骨性孔道,内有椎动脉及第一颈神经通过。笔者总结1997年以来发现的临床X线资料完整的12例,结合文献对其名称、形态及临床意义分析讨论如下:1一般资料12例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5~60岁,其中30岁以下2例,30~40岁3例,40岁以上7例。主诉有眩晕者6例,前臂及手指麻木者5例,以外伤就诊而无眩晕及上肢麻木者2例,本组病例均摄取颈椎正侧位片,部分患者加拍双斜位片。2X线表现在颈椎侧位片上可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