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础麻醉+改良骶管麻醉在小儿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97例小儿下肢手术进行基础麻醉+改良骶管麻醉,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麻醉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基础麻醉+改良骶管麻醉是小儿下肢手术的有效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凯 《当代医学》2014,(2):127-127
目的探讨基础麻醉复合骶管麻醉在小儿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泰兴市中医院收治的54例腹部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采取基础麻醉复合骶管麻醉,观察麻醉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组54例腹部手术患儿的麻醉阻滞时间为(23.5±4.8)min,术后苏醒时间为(20.8±7.4)min,术中患儿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均稳定,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81%,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结论基础麻醉复合骶管麻醉是一种理想的小儿腹部手术麻醉方式,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分离麻醉加骶管阻滞与单纯分离麻醉用于小儿腹部以下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80例小儿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分离麻醉加骶管阻滞组(A组,n=40)和单纯基础麻醉组(B组,n=40),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A组患儿麻醉后HR,MAP,RR波动显著小于B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分离麻醉复合骶管阻滞可减少麻醉用药量,镇痛完善,是小儿腹部以下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骶裂孔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腹部手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雨雁  黄艺文  利莉  覃怡 《广西医学》2007,29(7):999-1001
目的 探讨经骶裂孔连续硬膜外麻醉于小儿上腹部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4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骶管组和全麻组,每组各12例.骶管组采用经骶裂孔入路向硬膜外腔置入硬膜外导管麻醉的方法.结果 骶管组患儿均成功经骶裂孔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8~12 cm,麻醉效果满意率达到99%,阻滞平面最高至T3,手术过程患儿安静.麻醉后两组患儿的SpO2均保持在99%~100%,两组SBP、DBP、HR的变化均小于基础值的30%.经骶管连续硬膜外麻醉与时间对收缩压、舒张压有交互作用,骶管组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短于全麻组(P<0.05).无1例发生麻醉并发症.结论 经骶裂孔连续硬膜外麻醉可为小儿上腹部手术提供完善的手术镇痛.  相似文献   

5.
刘凤勤 《海南医学》2002,13(7):40-40
目的 鉴于小儿的生理特点,腹部手术肌松要求较高,单纯氯胺酮麻醉不能满足要求,选择20例行腹部手术的3天-6岁小儿,ASAⅠ-Ⅱ级,采用基础麻醉复合骶管阻滞麻醉。方法 据年龄与体重情况,术前应用阿托品东莨胆碱加用哌替啶或异丙嗪。入室前均以小剂量氯胺酮肌肉注射,入睡后取右侧卧位行骶管穿刺。成功后注入低浓度利多卡因。术中依具体情况或气管插管、或面罩吸氧,维持呼吸道通畅。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结果 基础麻醉后,95%以上的小儿均在5-10分钟内入睡。骶管注药后10-15分钟内,阻滞平面上限均达T10以上,3例新生儿竟达T2。肌松好,循环、呼吸均平稳。讨论 采用基础加骶管阻滞麻醉行小儿腹部手术,虽然操作起来比较繁琐,但它克服了单纯氯胺酮麻醉的缺点,解决了腹肌紧张、关键困难,在小儿麻醉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骶管阻滞常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可减少静脉用药量。2007年上半年,我们先后以小儿基础麻醉下骶管阻滞方式进行了50例小儿手术,麻醉效果满意。现就这50例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骶管阻滞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因其操作简便,现常用于〈5岁小儿腹部以下的手术麻醉。应用得当就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但小儿常不合作,不能顺利完成静脉穿刺和骶管阻滞操作。七氟烷无刺激性,有芳香味,而且较异氟烷诱导迅速,苏醒快,麻醉效果强,适用于小儿麻醉。本文探讨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用于小儿疝气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下腹及会阴部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对118例小儿下腹及会阴部手术采用骶管阻滞麻醉。结果:骶管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适合于小儿的一种麻醉术式。结论:该方法术中麻醉效果满意,生命体征平稳,具有极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是小儿麻醉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在小于3岁患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氯胺酮联合骶管麻醉时小儿体动抑制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小于3岁进行腹部以下部位择期手术的患儿按麻醉及手术操作中肢体活动次数、运动幅度及活动与麻醉手术操作的关系来判定其麻醉效果。结果咪达唑仑、氯胺酮联合骶管麻醉60例病人,效果达优者58例,占96.67%,良好者2例,占3.33%一般及差者均为0例。结论咪达唑仑可有效解除氯胺酮联合骶管麻醉时患儿的不自主运动和突然抽动,总有效率达96%以上,大大提高了骶管麻醉操作时的安全性,同时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陆剑锋 《吉林医学》2014,(14):39-40
目的:对静脉镇静复合小儿骶麻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小儿下腹部手术患者162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组80例进行单纯骶管神经阻滞麻醉;联合组82例在进行骶管神经阻滞基础上复合静脉镇静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肌松满意度、患儿配合度等均明显优于单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因麻醉操作和麻醉用药导致严重不适症状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对于小儿下腹部手术应用骶管神经阻滞麻醉复合静脉镇静麻醉可明显提高麻醉效果,平稳各项生命体征,增加手术肌松满意度,提高患儿的手术配合度,安全性较高,可更好地应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础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小儿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5~7岁ASAⅠ~Ⅲ级行腹部手术的小儿患者,在基础麻醉下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按椎管长度给药,布比卡因0.15mg/cm),用药后观察镇痛效果、肌松效果,持续监测NIBP(MAP)、ECG、HR、SpO2,记录患儿术中恶心呕吐及术后随访麻醉后恶心呕吐、头痛、背痛、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结论基础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小儿腹部手术,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用药量小,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周玮 《黑龙江医学》2004,28(6):451-452
目的 比较异丙酚静脉麻醉实施人工流产与其它人流术相比的优点和不良反应。方法 随机选取异丙酚静脉麻醉实施人流术 1 0 0例 ,消炎止痛栓行人流术 1 6 0例 ,普通人流术 1 2 0例 ,比较分析其镇痛效果、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苏醒时间等。结论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短效的静脉全麻药 ,特别适合用于人流术 ,不良反应是抑制呼吸、循环系统 ,应严格掌握无痛人流的手术指征 ,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位硬膜外麻醉、低位蛛网膜下腔麻醉及骶管麻醉在肛肠外科短小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5月~2008年5月进行肛肠外科短小手术患者102例,依据麻醉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三组:硬膜外组(低位硬膜外麻醉)、腰麻组(低位蛛网膜下腔阻滞)和骶管麻醉组。观察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术后尿潴留、术后6h下肢活动情况及术后头痛、局麻药中毒反应等情况。结果三组在麻醉效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组和腰麻组在术后尿潴溜、术后6h下肢活动情况及术后头痛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组和骶管麻醉组在局麻药中毒反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硬膜外阻滞优于低位蛛网膜下腔阻滞和骶管麻醉,减少了术后尿潴溜、术后头痛、活动障碍及局麻药中毒反应等并发症,且低位硬膜外阻滞具有麻醉管理方便不需强调体位变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廖历兴  梁大顺  杨作天 《河北医学》2010,16(10):1196-1198
目的:观察比较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加0.25%罗派卡因骶管阻滞在小儿脐以下部位手术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2例拟行脐以下部位手术的小儿患者,年龄2-6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A组:单纯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B组: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加0.25%罗派卡因骶管阻滞。结果:术中B组循环、呼吸功能较A组平稳(P〈0.05),术后苏醒时间明显较A组短,术后不良反应亦较A组少(P〈0.05)。结论: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加0.25%罗派卡因骶管阻滞,用于小儿脐以下部位手术麻醉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麻醉更加平稳,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胰岛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胰岛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方法,为手术创造便利条件。方法:麻醉诱导静注异丙酚2.0mg/kg、芬太尼0.005mg/kg、维库溴铵0.1mg/kg,吸入笑气和安氟醚维持麻醉。为防止病人低血糖,术前静注50%葡萄糖。结果:全麻下分次切除肿瘤,直至血糖升高为止,术毕病人清醒,安全返回病房。结论:全身麻醉消除了病人因低血糖而导致的不适感觉。维持血糖中低水平,能够准确反映肿瘤彻底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比较全麻与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方法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A组为全麻组,B组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患者常规给予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用丙泊酚、芬太尼、阿曲库胺维持。B组患者先行硬膜外麻醉,起效后行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用丙泊酚泵入维持。比较两组全麻药用量、拔管时间及清醒时MAC、Steward苏醒评分及术后镇痛情况。结果A组全麻药用量明显多于B组(P〈0.01),A组拔管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1),B组术后清醒时MAC较A组降低,Steward苏醒评分高。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胃癌根治术,可以降低术中全麻药的用量,缩短拔管时间,增强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全麻复合硬外麻醉应用于大型胸腹部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刚 《海南医学》2009,20(7):31-33
目的对比研究单纯全麻与全麻加硬膜外麻醉对胸部和腹部大型手术患者的循环、麻药用量、术后镇痛等指标的影响。方法120例ASAⅠ-Ⅱ级行择期胸、腹部大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Ⅰ组为全麻组,Ⅱ组为全麻加硬膜外麻醉组,诱导前硬膜外给予2%利多卡因5ml,有麻醉平面后行全麻诱导,全麻用药与Ⅰ组相同,术后全麻组接静脉镇痛泵,全麻复合硬膜外组接硬膜外镇痛泵。结果两组血流动力学改变、苏醒速度、镇痛满意度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外麻醉能有效地抑制应激反应、在术野内提供良好的肌肉松驰,减少全麻药物用量,苏醒快,术后镇痛满意度高。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观察283例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摘除术中,患者疼痛情况以及术后视力状况。结果281例患者能顺利配合完成手术,2例追加半球麻醉;手术平均时间为(25±10)min;娩核时,出现疼痛较多,为29例(10.24%)。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占95.16%。结论表面麻醉下,可以顺利完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并且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3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静脉诱导下行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用异丙酚4-8mg/(kg·h),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吸入低浓度异氟醚。结果全组病例麻醉管理中无呕吐、误吸,麻醉效果好,无麻醉死亡;术中、术毕血流动力学Sp02虽与术前有显著差异i但绝大部值均在正常范围,提示内环境平衡,术后均带管安返病房。结论异丙酚静脉持续输注复合低浓度吸入麻醉是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急诊手术麻醉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吴向群  张庆  王昕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2):1280-1282
目的观察比较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七氟烷两种麻醉维持方式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组(P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组(S组)。P组术中以瑞芬太尼0.1~0.2μg/(kg.min)与丙泊酚4~6mg/(kg.h)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维持麻醉,S组术中则以瑞芬太尼0.1~0.2μg/(kg.min)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和2%~4%七氟烷持续吸入维持麻醉,术中通过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cerebral state index)监测调控维持麻醉深度在45±5。记录入室稳定15min时(T0)、麻醉诱导时(T1)、气管插管后(T2)、切皮时(T3)、手术进行30min时(T4)、手术刺激最强时(T5)、拔管(T6)和出手术室时(T7)的HR、SBP、DBP和SpO2,停止麻醉至拔管的时间、拔管时的清醒程度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间HR、SBP、DBP、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时间及拔管时清醒程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七氟烷两种麻醉方式用于全麻手术维持,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速,尤以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方式更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可控性强、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