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林露  张猛 《中国卒中杂志》2016,11(8):697-703
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是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标准治疗,但国内外一直在探索联合或单独使用各类 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AIS中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过程最后共同通路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 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等心血管疾病 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但在AIS中的作用尚存争议,本文拟就相关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神经功能损伤的临床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及治疗的基础。目前,AIS血管内治疗主要方法有机械取栓、血栓抽吸、动脉溶栓、支架植入等,可有效改善血运及临床症状。但血管内治疗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降低手术期间和术后发生血栓形成、栓塞和缺血等并发症风险的常用治疗方法。近年来,有关AIS血管内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特别是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使AIS血管内治疗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有3种,分别为替罗非班、阿昔单抗和依替巴肽。替罗非班是国内临床中主要应用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Ⅱb/Ⅲa受体作为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的最终通路,其拮抗剂通过直接与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快速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替罗非班作为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具体用法、用量及安全性仍有较多争议,且属于超说明书用药。该文就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Ⅱbβ3)是细胞黏附分子整合素家族的一员,是血小板表面最丰富的整联蛋白,活化状态下,能表达多种血小板受体功能,在血小板聚集中起着关键作用。自1996年Weiss等率先研究发现GPⅢa的PIA2等位基因与心肌梗死(MI)发生相关以来,国内外对GPⅢaPIA等位基因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应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对中国雷州半岛地区汉族人群GPⅢa的PIA多态性在脑梗死患者中的相关危险性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治疗:(1)溶栓治疗:指出溶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有效的治疗,然后具体介绍了rt—PA溶栓在世界各地的开展情况以及对溶栓治疗时间窗的最新认识。同时PPT也分别介绍了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的开展情况及在特殊人群中溶栓治疗的注意事项;(2)抗血栓治疗:分别介绍了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以及不同情况下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GPⅢa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20例健康对照者和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GPⅡb、GPⅢa的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PⅡb、GPⅢa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病情越重,GPⅡb、GPⅢa升高越明显。结论急性脑梗死时有血小板的活化,其变化与脑梗死的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6.
巴曲酶对血小板膜蛋白GPⅡb/Ⅲa受体的影响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1.明确巴曲酶有无血小板膜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作用。2.探讨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及疗程平行组进行临床研究。将10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单用阿司匹林组(n=23)、单用DF-521组(n=35)及两者联合治疗组(n=44),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GPⅡb/Ⅲa受体表达、纤维蛋白原水平、TXB2、影像学变化、生活自理能力(HBI)及3个月时功能随访。结果:3种治疗方案均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联合治疗组作用最明显(P<0.05)。单用阿司匹林及联合治疗组TXB2水平明显降低,单用巴曲酶及联合治疗组治疗后GPⅡb/Ⅲa、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生活自理能力随访显示联合治疗组(70.45%)优于单用巴曲酶组(45.71%)优于单用阿司匹林组(17.399%)。结论:DF-521有GPⅡb/Ⅲa受体拮抗作用,与ASA合用后从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抗栓作用。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而血小板活化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活化的血小板膜糖蛋白可以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因此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可了解血小板活化程度,从而为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准确而可靠的依据.糖蛋白Ⅱb/Ⅲa(GPⅡ b/Ⅲa)是血小板膜糖蛋白中含量最高的,本文对GP Ⅱ b/Ⅲ a及其在脑梗死防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Ⅳ(GPⅣ)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对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3天及发病后10-14天进行了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Ⅳ检测。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3天内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及Ⅳ表达较对照组极显著增高(P<0.01)。发病后10-14天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Ⅳ表达较对照组极显著增高(P<0.01)。发病后10-14天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Ⅳ表达较发病后1-3天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Ⅳ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中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临床筛选121例实验病例,分为两组:脑梗死组75例,对照组46例.均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 基因片段,并将扩增产物送生物公司测序,确定有无Ⅱb/Ⅲa基因多态性存在.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所有人选人群中仅发现1例脑梗死患者存在基凶多态性,无临床及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汉族人群中,Ⅱb/Ⅲa基因多态性出现频率太低,与脑梗死发病无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the platelet glycoprotein receptor Ⅱb/Ⅲa and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121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75 cases i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and 4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Existence of the polymorphisms of receptor Ⅱb/Ⅲa was detected by PCR and sequencing in production of amplification.Results The polymorphisms of receptor Ⅱb/Ⅲa were found only in 1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 and had no clinical an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s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the platelet glycoprotein receptor Ⅱb/Ⅲa may be too few in Han people,and has no raltionship of cerebr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Ⅱbβ3)是细胞黏附分子整合素家族的一员,是血小板表面最丰富的整联蛋白,活化状态下,能表达多种血小板受体功能,在血小板聚集中起着关键作用。自1996年Weiss等率先研究发现GPⅢa的PlA_2等位基因与心肌梗死(MI)发生相关以来,国内外对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湛江地区汉族人群脑梗死发生与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olymerase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检测血小板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流式细胞仪检测GPⅡb(CD41)受体的表达.结果脑梗死组HPA-3 b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对照组(0.6310.551 P<0.005);脑梗死组GPⅡb平均表达百分数较对照组增高[(24.27±12.33)(13.49±8.76),P<0.05)],2组中携带HPA-3b等位基因者GPⅡb受体表达较非携带HPA-3b者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膜GPⅡb HPA-3b等位基因为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2.885,95%CI1.135~8.307).结论血小板膜GPⅡb基因多态性影响GPⅡb受体的表达且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联,GPⅡb可能为脑梗死发生的1种遗传易感性标志.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中作用。方法:对发病72h内的ICVD患者72例以及4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P-选择素水平和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的基因PLA多态性检测。结果:ICVD患者血小板MAR以及血TXB2、TXB2/6-keto-PGF1α比值、P-选择素和PA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者(P<0.05),所有受试者GPⅢa基因型均为PLA1/A1纯合基因型,未发现该位点碱基变异。结论:ICVD患者急性期血小板活化功能增强、聚集性增加,但此与血小板GPⅢ基因PLA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4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的75例为对照组,利用相关检测仪器观察2组在血小板聚集性和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膜GPⅡb/Ⅲa、CD62P等活化指标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在血小板聚集率为(71.94±5.92)%,观察组为(89.68±10.42)%;对照组聚集时间为(4.53±0.24)s,观察组为(3.12±0.45)s;在血小板活化指标上,对照组P选择素为(31.42±6.71)%、GPⅡb/Ⅲa为(44.85±8.23)%、CD62P为(3.29±1.04)%;观察组p选择素为(61.94±10.35)%、GPⅡb/Ⅲa为(76.83±10.34)%、CD62P为(14.63±3.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明显升高,聚集功能明显增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是造成急性脑梗死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 与Ⅲa 是浆膜主要成分,是一种 Ca~(2+)依赖性的异二聚复合物(heterodimer,comp-lex)。它们的功能是作为血小板聚集的辅因子的粘附蛋白的关键性受体,其浓度的改变,无论是遗传的还是获得性的,均对血小板止血功能有很大影响。如遗传性疾病血小板无力症病人,由于血小板膜GPⅡb/Ⅲa 缺失或功能改变,各种生理性诱导剂均  相似文献   

15.
花生四烯酸(AA)代谢产物,如血栓素A_2(TXA_2)、前列环素(PGI_2)、白三烯(LTs)具有高度生物活性,是启动血小板活化的一个途径。PGI_2—TXA_2平衡失调与脑缺血发生有关;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参与脑缺血病理过程,可能影响循环和代谢;已证实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膜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结合是血小板聚集必不可少的条件,并需要钙离子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复合体的基因多态性是否与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有关。方法:GpⅡb组病例122例,对照组99例,GpⅢa组病例127例,对照组104例,提取空腹静脉血白细胞中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CR)后,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FokⅠ、ScrFⅠ酶切,2.2%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分析仪观察。数据统计应用SPSS11.5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结果:GpⅡb组中≤70岁的人GpⅡbSer843等位基因的纯合子型与增加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的危险相关(P=0.029);将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男性,按照基因型bb组和(aa ab)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OR=2.194,95%CI=1.177~4.091);GpⅢa组共231例均为GpⅢaPlA1基因型。结论:在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中有GpⅡbIle/Ser843的基因多态性异常;而GpⅢaPlA1基因型无异常。  相似文献   

17.
正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选择性糖蛋白(GP) Ⅱb/Ⅲa受体抑制剂,它可逆地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表面的GP Ⅱb-Ⅲa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断血小板聚集而抑制血栓的形成。血栓的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键一步。目前替罗非班已被应用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性脑卒中、静脉溶栓(IVT)和血管内治疗(EVT)等临床研究中。它在预防脑卒中进展、支架血栓形成、改善功能独立性和病死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且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与替罗非班相关的风险和益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是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的最终共同通路,可特异性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近年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以作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选择,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验仍相对不足。为了临床更合理、规范地应用替罗非班,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神经介入领域知名专家成立撰写委员会,制定了《替罗非班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替罗非班在脑血管病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临床经验和指导,并对医疗行为中安全、有效的用药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9.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经血管内治疗 (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可有效改善血运及临床症状,但EVT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颅内血管再闭塞是EVT的常见并发症[1],脑血管成功再通后22%~34%发生再闭塞[2]。GP Ⅱ b/Ⅲa受体拮抗剂已被证实可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并发症的风险及血  相似文献   

20.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广泛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本研究对日服阿刮匹林75mg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通过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率观察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