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肾上腺髓质脂肪瘤(adrenal myelolipoma,AML)是比较少见的非功能性良性肿瘤,无特殊临床症状,常在筛选查体或者尸检当中发现,占所有肿瘤的0.08%~0.4%,占肾上腺肿瘤的3.0%~5.0%~([1])。AML可伴随皮质增生,而产生皮质功能亢进的"库欣综合征"表现~([2])。临床上建议,在肿瘤直径≤4 cm,没  相似文献   

2.
<正>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的病理性扩张,当其最大直径超过正常直径的50%或者3.0 cm时即可诊断~([1]),因能导致致命的动脉破裂而具有极高的死亡率。研究表明AAA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发病率为5%,而女性约为1%~([2,3])。在美国每年约有15000例患者因动脉瘤急性破裂而死亡~([4])。随着老龄化社会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CT引导下水循环冷却式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2014年8月对32例原发性肝癌41个病灶(直径3.0 cm病灶7个,3.0~4.0 cm 6个,4.0~5.0 cm 9个,5.0 cm 19个)采用TACE联合CT导向下水循环冷却式射频消融治疗,联合治疗后第1、3个月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评价疗效。结果肿瘤影像学评价,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11个,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24个,稳定(no change,NC)5个,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1个。32例随访10~22个月,31例存活,1例术后13个月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结论 TACE联合CT引导下水循环冷却式RFA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腹主动脉瘤(abdominalaorticaneurysm,AAA)是腹主动脉壁的局限性永久性扩张,直径超过正常主动脉150%或扩张3 cm~([1]),发病时多无症状,但一旦发生破裂几乎致命~([2])。据统计,年龄60岁的人群AAA发病率为2%~4%,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逐年上升~([3])。目前对AAA的干预决策主要取决于瘤体直径,指南推荐通过超声随访瘤体直径变化进而评估破裂风险,并以此作为进一步临床决策的主要依据,对于无症状的AAA,直径4 cm时破裂风险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MWA)治疗肝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MWA技术治疗肝转移癌共27例69个结节,直径为0.9~13.2(3.0±2.0)cm。观察局部疗效、局部复发率、再发率及生存率。所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判断局部疗效的完全消融(CA)率为92.8%(64/69),其中,结节直径3.0cm、3.0~5.0cm及≥5.0cm组的CA率分别为100%(34/34)、92.3%(24/26)和66.7%(6/9),直径≥5.0cm组CA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节局部复发率为9.4%(6/64),其中结节直径3.0cm、3.0~5.0cm及≥5.0cm组的结节复发率分别为2.9%(1/34)、16.7%(4/24)和16.7%(1/6)。判断肝内其他部位出现新转移灶的再发率为44.4%(12/27)。随访时间为3~34(17.0±8.7)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9%、63.0%及34.4%,平均生存期17.8个月,中位生存期19.0个月。结论经皮MWA治疗肝转移癌的局部疗效满意,对复发或再发病例可以反复治疗,能够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正1技术背景介绍胸腔镜微创手术已成为早期肺癌外科手术的首选方案~([1])。多孔胸腔镜手术至今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肺癌微创手术方式~([2])。但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外科医生可以把打孔数量减少到单孔,进一步减少患者创伤。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只作一个长约3 cm的小切孔,所有手术设备包括胸腔镜、手术器械均经过这一个小孔完成肺癌手术~([3])。该技术有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康复快、手术疤痕小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径≤3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分析早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2000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治疗直径≤3cm的周围型NSCLC161例,男89例,女72例,年龄(63.4±10.7)岁,行肺叶切除或肺局限性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肺叶切除153例,肺楔形切除7例,肺段切除1例。全组共清扫淋巴结2456枚,平均每例4.5±1.6组、13.1±7.3枚。术后病理:腺癌99例,鳞癌30例,肺泡细胞癌19例,其他类型肺癌13例。术后TNM分期:ⅠA期50例,ⅠB期62例,ⅡA期6例,ⅡB期10例,ⅢA期33例。N1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3.6%(38/161),N2组转移率为20.5%(33/161),其中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为8.1%(13/161),跳跃式纵隔转移率为6.8%(11/161),全组未发现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肺泡细胞癌及直径≤2cm的鳞癌、直径≤1cm的腺癌均无pN2转移。上肺癌发生pN2转移时上纵隔100%(19/19)受累,其中21.1%(4/19)同时伴有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下肺癌则除主要转移至隆突下外(64.3%,9/14),还常直接单独转移至上纵隔(35.7%,5/14)。转移的纵隔淋巴结左肺癌主要分布在第5、6、7组,右肺癌主要分布在第3、4、7组。结论对于直径≤3cm的周围型NSCLC,肿瘤直径越大,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肺泡细胞癌、直径≤2cm的鳞癌和≤1cm的腺癌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上肺癌主要转移在上纵隔,下肺癌则隆突下及上纵隔均可转移;第5、6、7组淋巴结是左肺癌主要转移的位置,第3、4、7组是右肺癌主要转移的位置,术中应重点清扫。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周围型实性小结节肺癌[直径(T)≤2 cm]术后复发转移危险因素和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从本中心前瞻性建设的中国西部肺癌数据库(Western China Lung Cancer Database,WCLCD)及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搜集2005~2016年行手术治疗的Ⅰ期周围型实性小结节肺癌(T≤2 cm)病例数据。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转移危险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的切除效果,并比较WCLCD和SEER数据库病例的生存差异。共纳入4 800例(WCLCD∶SEER=354∶4 446)周围型实性小结节肺癌(T≤2 cm N0M0)。对于T≤1 cm的实性小结节肺癌,按1∶4倾向性评分匹配到肺段组103例、肺叶组350例;对于1 cm1~2 cm的实性小结节肺癌,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5年总生存率相当。相比SEER数据库,WCLCD数据库周围型实性小结节肺癌病例远期生存更好。  相似文献   

9.
正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最早于1993年由日本学者Kudo提出,它是结直肠的一种特殊平坦型病变,直径1 cm,倾向于沿肠壁侧向生长或环肠壁生长,而不是向肠壁深部垂直生长~([1])。LST形态多样,病理亚型较多,常规内镜下很容易漏诊。LST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随着病变直径增加,黏膜下浸润癌的发生率为4.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EBUS-TBNA)超声影像特征对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422例经EBUS-TBNA检查术前未经抗肿瘤治疗的肺癌患者,病理明确诊断为肺癌且术后6个月随访胸部增强CT.肺癌患者683个纵隔/肺门淋巴结入组研究,其中男335例,女87例;年龄24~82岁,中位61岁,EBUS淋巴结超声图像结果与最终病理、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683个淋巴结短轴直径0.40~4.60 cm,平均直径(1.58±0.68) cm;其中恶性淋巴结短轴平均直径(1.75 ±0.63) cm,良性淋巴结短轴平均直径(0.92±0.40)cm.超声图像下异质性淋巴结527个,其中恶性淋巴结519/527(98.5%);均质性淋巴结156个,其中恶性淋巴结28/156(17.9%),两种超声图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489.5,P<0.01).短轴直径>1.0 cm异质性淋巴结是恶性的敏感性89.4%,特异性100%,准确性89.6%.结论 EBUS-TBNA是纵隔/肺门淋巴结活检的一种新手段,基于EBUS成像分类为基础的淋巴结超声图像特征,可用于指导淋巴结穿刺顺序,预测肺癌患者淋巴结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5年7月行内镜手术的162例胃间质瘤资料,瘤体直径平均1.5 cm(0.3~5.0 cm)。行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104例,内镜下全层切除术58例,其中4例在腹腔镜监视下手术。结果并发症8例(4.9%),包括术中出血3例,术后穿孔3例,术后呼吸道感染2例。术后进流食时间平均2.7 d(1~9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4 d(2~10 d)。出院后平均随访26.4月(5~51个月),6例术后口服伊马替尼继续治疗,162例均无复发、死亡。结论内镜下切除对胃间质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周围型小肺腺癌(直径≤3cm)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自1990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肿瘤最大直径(CT测量)≤3 cm的周围型原发性肺腺癌288例,其中男223例,女65例;年龄30~73岁。288例患者诊断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临床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为最小直径大于1.0 cm(CT)。手术方式:肺叶切除术264例,肺袖式切除术22例,肺楔形切除术2例;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为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结果 288例中发生淋巴结转移142例(49.30%),其中术后分期为N190例(31.25%),N252例(18.06%)。不同原发部位的淋巴结转移率:右肺46.67%(77/165),左肺56.10%(69/123);肿瘤直径小于1 cm者淋巴结转移率为22.22%(2/9),1~2 cm之间者为39.44%(28/71),2~3 cm之间者为53.84%(112/208),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径小于1 cm者未发现N2转移,1~2 cm之间者N2阳性率为14.08%(10/71),2~3 cm之间者N2阳性率为20.19%(42/208),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1,P0.01)。结论周围型小肺腺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常见,尤其是右肺上叶肺癌。直径大小对腺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明显的影响,但即便直径小于2 cm,淋巴结转移仍有很大的风险。术前应尽可能获得准确的N分期,如不能在术前确定N分期,对直径1 cm以上的肺腺癌术中应常规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否则难以获得准确的分期,亦难以达到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分析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的24例肝血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管瘤直径大小,将其分为5 cm组、5~10 cm组及10 cm组,比较三组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射频消融术共治疗35个病灶,平均直径(5.9±2.8)cm;肿瘤直径5 cm组17个病灶,平均直径(3.6±1.0)cm;5~10 cm组16个病灶,平均直径(7.7±1.5)cm;10 cm组2个病灶,平均直径(11.9±1.2)cm。术后随访3个月,直径5 cm的17个病灶完全缓解;直径5~10 cm的16个病灶中,完全缓解9个病灶,部分缓解6个病灶,好转1个病灶;直径10 cm的2个病灶中,部分缓解1个,好转1个。总缓解率94.3%。结论对于直径大于10 cm的巨大血管瘤,射频治疗效果欠佳,直径小于10 cm的血管瘤射频消融治疗均可以达到90%以上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14.
正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是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具有明显异质性的肿瘤,包括不可手术和经过多学科讨论适合手术的Ⅱ~Ⅲ期患者。多数指南根据第7版TNM分期把局部晚期NSCLC定义为Ⅲ期NSCLC患者~([1-4])。参考第7版TNM临床分期系统,约34.0%的TNM分期Ⅲ期~([3]),第8版TNM临床分期系统,约36.0%的TNM分期Ⅲ期~([3])。因为治愈率和远期预后的不同,又分为  相似文献   

15.
肺上沟瘤是指生长于肺尖,在临床上或者影像学上有侵犯第1肋、臂丛、锁骨下动静脉、交感神经链、星状神经节和(或)椎体等胸廓入口结构证据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1]).  相似文献   

16.
正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泌尿系结石。传统的开放取石术已被日新月异的微创手术所取代。相比较并发症可能更多的经皮肾镜手术(PCNL),输尿管镜(URS)或输尿管软镜(FURS)手术在结石直径2.0 cm的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治疗中更加受到泌尿外科医师的青睐~([1])。输尿管硬镜对于治疗输尿  相似文献   

17.
正腹股沟疝是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发病率为0.8%~4.4%~([1]),患儿年龄6个月后自愈率较低,存在嵌顿风险,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疝修补术约占小儿外科手术总量的15%~([2]),术后复发率高,腹腔镜手术后复发率约为3.7%,多为巨大疝~([3-4])。有学者认为小儿巨大腹股沟疝肿物可降至阴囊底(或阴唇),其直径≥6.0 cm,内环直径≥1.5~2.0 cm~([5]),为解决小儿巨大疝的术后复发问题,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们开展了58例腹腔镜  相似文献   

18.
CT在孤立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CT对孤立肺结节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1 例孤立肺结节,分析其 CT征象。结果 男83例,女28例,年龄27~87岁,平均59岁。111例中肺癌80例(鳞癌25例,腺癌42例,小细胞未分化癌 5 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例,肺泡细胞癌7例),直肠腺癌肺转移1例。病灶直径1.5~4 cm,平均(3.10±0.77)cm;良性病变共 30 例,其中肺结核8例,错构瘤6例,隐球菌感染2例,炎性假瘤6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4 例,炎性肉芽肿 2 例,脓肿 1 例,球形肺不张1例;病灶直径0.8~4 cm,平均(2.47±0.94)cm。结论 CT是孤立肺结节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三探头脱氧葡萄糖符合线路断层显像在诊断肺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三探头脱氧葡萄糖符合线路断层显像(FDGTHTC)诊断肺癌的准确性。方法对比观察109例肺部疾病患者行FDGTHTC检查的结果及其最终病理诊断,按病灶直径(>15cm、≤15cm)分别计算FDGTHTC诊断不同体积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病理检查显示,109例患者中86例为肺癌,23例为良性疾病。全组FDGTHTC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5%(82/86),74%(17/23),91%(99/109)。FDGTHTC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病灶直径≤15cm者分别为1/3,7/7,8/10,直径>15cm者分别为98%(81/83),63%(10/16),92%(91/99),其中FDGTHTC诊断前者的敏感性明显低于后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05)。结论FDGTHTC是诊断肺癌较为有用的检查手段,对直径≤15cm的病灶诊断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肿瘤直径≥5 cm的非小细胞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彻底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14例,其中男108例,女106例;年龄29~85岁,平均(62.5±11.0)岁.按肿瘤直径分为A组(肿瘤最大径≥5 cm,30例)和B组(肿瘤最大径<5 cm,18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病变部位、中转开胸、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病理分期、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生存复发数据.结果 共行肺叶切除211例,复合肺叶切除2例,全肺切除1例.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围术期B组死亡1例(肺部感染至呼吸功能衰竭).A组鳞癌较B组多见(46.7%对13.6%,P<0.001).A组与B组在手术安全性方面,中转开胸率(16.67%对7.61%,P=0.204)、手术时间[(214.0 ±58.1)min对(198.6±55.1)min,P=0.160]、术中出血量[(283.3±179.7)ml对(248.5±25.7)ml,P=0.559]和并发症发生率(13.33%对14.67%,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彻底性方面,淋巴结清扫站数[(5.0±2.4)对(5.0±1.7),P=0.990]、枚数[(19.1±10.1)对(15.8±8.8),P=0.065],在手术有效性方面局部复发率(3.45%对2.23%,P=0.532)、1年生存率(81.25%对92.63%,P=0.226),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部分肿瘤直径≥5 cm的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