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射频电流对犬右心室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为分析射频消融术后心动过速复发提供依据。方法对8只犬的右室游离壁外膜用射频电流(20W、30s)进行消融。于放电前、放电后即刻及放电后30min,用Franz导管记录距放电点不同距离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MAP),测其振幅(APA)、时程(APD80)以及最大上升速率(Vmax),比较放电点,肉眼观测损伤边缘(距放电点约6mm)及正常区参照点(距中心2:0mm)各点在不同时间内右心尖的刺激信号至上述3点局部MAP0相的时间。结果 1.放电点心肌细胞APA明显压低,随放电点距离的逐渐增加,APA逐渐升高,直至正常。在放电后30min与放电后即刻比,APA变化不显著。2.放电前后各点动作电位时程无明显变化(放电点243.13±35.15对244.38±34.38XTaS;边缘点242.50±37.80对245.00±33.91ms,对照点为237.50±36.15对238、13±35.25ms,P>0.05).3放电后放电点及损伤边缘点Vmax下降(P<0.01),放电后即刻及30rain时各点Vmax无明显变化(P>0.05)。4.右童心尖刺激信号至损伤中心、边缘点MAP0相的时间延长(放电点为22.50±6.55ms对35.63±7.76ms,P<0.001;边缘点为23.75±7.91ms对31.884±9.61ms,P<0.01)。结论 射频能量在破坏及损伤心肌组织的同时,也会改变损伤区周围细胞电生理学特性,使损伤区心肌细胞的传导受到抑制。本研究为射频消融术后一些旁路发生递减传导等现象提供电生理学基础,并为解释旁路在消融术后恢复传导等现象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经导管途径对兔左室心外膜和犬心内膜房窀环部位的微波消融,观察微波消融对心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及对消融位点心肌组织面积和体积的损伤程度.方法 ①日本健康大白兔21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10,20,30 W组,每组7只.采用20%乌拉坦(4 ml/kg)静脉麻醉后暴露心脏,将微波电极轻置于左室前壁心外膜,高压盐水冲注下分别以10,20,30 W消融30 s.取心室肌,按免疫组化法显示SDH,光镜下观察结果 ,用千分尺测量损伤范围,计算损伤面积.②健康杂种犬32只,雌雄不限,按体质量分40,50,60,80 W组,每组8只,设2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4只.采用戊巴比妥钠,按30 mg/kg静脉麻醉,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及心电监护.将消融导管固定于左右心室前/后壁近间隔的房室环处,40,50 W组同时消融左右心室前壁,60,80 W组同时消融左右心室后壁,消融时间分别60,120 s.实验结束后取出心脏,用千分尺测量损伤范围,计算损伤体积,观察是否形成透壁性损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光镜下,消融区SDH活性产物消失,细胞结构不清晰,呈淡蓝色,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消融中心酶缺损区损伤直径和损伤面积随消融功率(10,20,30 W)增加而明显扩大,分别为(3.99±0.41),(5.20±0.25),(6.31±0.37)mm和(12.53±2.56),(21.19±3.14),(30.96±3.76)mm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6.8,58.5,P<0.01或<0.05).犬消融后,光镜下可见损伤区心肌呈凝同性坏死,心内膜可见少量附壁血栓形成.在消融的116个消融点中,发生透壁性损伤16个,有5个损伤累及到肺组织,可见心室穿孔的发生.心肌损伤体积随消融功率(40,50,60,80 W)增大而增加,在消融60,120 s时损伤体积分别为(46.7±2.5),(51.1±2.7),(133.2±3.4),(141.8±3.9),(248.5±6.2),(260.3±6.5),(313.7±9.5),(327.4±10.5)mm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1.16,27.85,P<0.01),相同功率,消融时间延长,损伤体积加大.结论 微波可经心内膜消融房室环部位接近心外膜的深病灶,微波输出功率增加,消融时间延长,对心肌组织损伤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3.
评估超声消融损伤灶的组织学改变 ,探讨各种物理因素对超声损伤范围的影响。使用自行研制的超声导管消融系统 ,在冠状动脉灌注及表面灌流的犬离体右室或左室游离壁热动力学模型上 ,以不同的电功率及辐照时间进行心室肌消融。结果 :持续 45s的超声消融能造成均一的、边界清楚的心肌坏死灶。电功率与损伤灶深度呈线性相关 (Y =2 .81+ 0 .4X ,r2 =0 .745 ) ,电功率 2 3.81W、超声辐照 6 0s产生的损伤灶最深 ,达 12 .2 7± 1.75mm。损伤面积与辐照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Y =17.94+ 0 .2 8X ,r2 =0 .5 8)。结论 :超声能量可能成为心内消融的能源。与射频消融相比 ,超声消融可造成更深的心肌损伤灶 ,提示超声消融有可能消除位于较深层心肌中的致心律失常病灶 ,这对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微波消融犬心室肌的心电学改变。方法 用球形微波天线导管消融12只犬左右心室肌,消融时间固定为50s,输出功率20~100W。结果 于消融期间可出现定性心律失常。消融后,SCL、QRS波群时间,PR、QT、AH和HV间期无明显变化(P>0.05),程序性期前刺激未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微波消融心室肌时,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对比射频导管消融与经球囊超声导管消融犬下腔静脉开口处后静脉壁的近期及远期病理改变,探讨消融术后静脉狭窄的病理机制。方法:对两组共6条杂种犬行下腔静脉造影后分别用射频及超声能量消融下腔静脉开口处,术后30min,4周,12周分别取两组试验犬各1条,重复下腔静脉造影后处死,取被消融处组织制成切片,光镜下观察。结果:下腔静脉造影示射频导管消融组术后30min,3条犬均有下腔静脉不同程度的狭窄,而超声消融组则没有。术后12周时处死的两条犬均有管腔狭窄,慢性期大体标本显示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可使静脉客壁形成局限的,僵硬的,形状不规则的疤痕,管壁挛缩,而超声组在静脉内壁仅形成光滑的,均匀的,连续的环状损伤,组织学观察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内膜损伤及增生,全层肌组织破坏并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管壁挛缩,但射频导管消融组改变更明显。结论:射频导管消融与经球囊超声导管消融均可造成血管透壁损伤,术后病理演变过程相似,超声在血管内壁造成的损伤轻微,均匀,呈连续环状,慢性期修复反应较轻,虽有形成管腔狭窄的可能,但较射频导管消融组轻微,且操作简便,效果确切,是较为理想的消融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寻找一种可控制经导管途径心内膜非随机部位的微波消融方法。观察释放不同微波功率、时间对房室环部位心肌损伤范围和血流动力学、心电学的影响。了解导致房室环部位透壁性损伤的微波输出功率和放电时间及其安全性。方法选用实验用犬32只利用射频电极导管的可操控性,结合X线影像,将外周介入用8F长鞘管导入并固定于左、右心室前、后壁近间隔的房室环处。快速交换送入自制的微波消融导管并记录到小A大V波。微波输出能量设定为8个级别组,共消融126个位点,其中40W×60s/120s、50W×60s/120s4组消融左、右心室前壁;60W×60s/120s、80W×60s/120s4组消融左、右心室后壁。除40W×60s、50W×60s两组各7个消融点外,其余级别组均为16个消融点(左、右各8点)。实验结束后取出心脏,以1/6π×长×宽×深计算损伤体积,观察是否形成透壁性损伤,并进行光镜病理学检查。结果消融前后心电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室环部位损伤体积随微波输出能量级别的递增而明显扩大,左侧损伤体积由(47.0±26.1)mm^3增加到(326.7±109.0)mm^3,右侧损伤体积由(48.6±29.1)mm^3增加到(289.9±79.9)mm^3,各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0.01,Pr〈0.01),损伤体积与输出功率呈正相关(rL=0.83,rR=0.87);而恒定功率时随时间的延长,损伤体积呈平行增加(P〈0.05,r=0.85);与损伤体积相比,损伤深度与放电时间相关性更强(r=0.91)。16个消融点发生透壁性损伤,其中5个消融点的透壁性损伤累及肺组织。微波消融产生的心肌损伤范围成椭圆体,显微镜下为均匀凝固性坏死,与周围的心肌组织间存在着非常清晰的界限,可见少量附壁血栓。结论利用微波消融房室环部位及心外膜下病灶是可行的,引起的损伤可以深至犬心肌厚度的4/5至心外膜,但应高度警惕走行于心外膜房室环部的冠状动脉和心脏静脉的损伤。恰到好处的能量选择和得心应手的微波消融电极,还需更加精细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肌红蛋白与心肌酶谱在反映心肌损伤中的敏感性,探讨心肌损伤与射频消融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7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患者分别在血管穿刺术后、心内电生理检查后,射频消融术后即刻和术后第3天检测心肌酶学指标与肌红蛋白,计算各个亚组的消融总能量。结果:射频肖融术后,AST、LDH、HBDH和Mb浓度升高,且以Mb的升高幅度最大,LDH次之,而CK及CK-MB在整体上没有差别。术后第3天,所有指标均恢复到基线水平。LDH、HB-DH和Mb的升高主要表现在右侧旁路组和AVNRT组中,而且血浆水平与各个亚组的射频消融总能量成正比,结论:心肌酶学指标可以反映射频肖融产生的心肌损伤,早期反映射频消融后心肌损伤的指标以肌红蛋白最敏感,LDH次之,然后为HBDH和AST,而CK和CK-MB变化不大;心肌酶学指标的升高程度与消频消融总量成正比,右心消融(右侧旁道和AVNRT)的心肌损伤程度重于左心消融(左侧旁道)。  相似文献   

8.
微波损伤组织范围大于射频消融,对瘢痕组织消融作用明显,故可弥补射频消融深病灶病变和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动过速疗效差之不足。关于微波消融心室肌的研究,已有报道。本文对微波消融房室交界区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和评价,以证实微波消融心脏组织的确切效果。  资料和方法 杂种犬10只,体重18~22kg,麻醉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微波治疗仪(南京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生产)功率0~200W,2450MHz。同轴电缆消融导管长100cm,外径1.6mm。由黄铜制成的电极,间距1.5mm,球形电极直径1.6mm,与内导体相连,管状电极长3mm,与外导体相连。消融导管经右股静脉插…  相似文献   

9.
射频消融治疗对心肌的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采用血清肌钙蛋白T的测定从临床上判断射频消融对心肌的损伤。方法 61例因室上性心动过速需射频治疗的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29例。除1例有冠心病外,其余患者通过临床检查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20例体检正常人做对照组:结果61例患者射频消融后48小时动态监测血清磷酸肌酸酶(CPK)、CPK-MB均在正常范围;肌钙蛋白T(TnT)在射频即刻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平均1.03±1.27ug./L,P<0.001);持续性升高21小时,48小时后恢复到射频前的正常水平。与左恻旁路及房室结双径路相比,右侧旁路所需射频时间最长,平均述499±75s(P<0.001);TnT水平最高(1.03±0.35ug/L);TnT水平与射频能量无关,随射频能量增加tTnT值无升高。结论射频消融可造成局部损伤并通过测定血清TnT水平得到证实;右侧旁路射频梢融时间摄长,TnT水平最高,提示心肌捆伤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应用不同射频导管电极消融房室环处心肌组织的损伤范围及其邻近冠状动脉(冠脉)的损伤,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取成年犬21只,随机分为3个能量组:64℃、50 W、100 s,64℃、100 W、100 s,45℃、45 W、100 s;分别应用4、8 mm电极及冷盐水灌注电极进行消融(分别简称4 mm组、8 mm组和冷盐水组).每只犬分别消融左、右房室环各1处.实验结束后以1/6π×长×宽×深计算损伤体积并对损伤的心肌及冠脉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病理学分析.结果 观察损伤深度:4mm组为(4.54±1.38)mm,8mm组为(7.18±1.72)mm,冷盐水组为(7.99±1.77)mm.统计学分析:4 mm组与8mm组和冷盐水组的组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两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损伤体积:4mm组为(191.34±74.52)mm3,8mm组为(356.76 ±94.44)mm3,冷盐水组为(391.69±109.54)mm3;4mm组与8 mm组和冷盐水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处消融灶中有5处消融灶发生透壁性损伤.8处消融灶附近的冠脉发生病理性损伤,其中3处冠脉损伤明显.结论 应用8 mm及冷盐水灌注电极消融可使心肌损伤明显扩大,可以导致透壁性损伤,可以损伤邻近的冠脉.  相似文献   

11.
报道动物实验20只犬和临床42例病人射频消融的并发症。20只犬中,发生右房血栓2只,房性心动过速、三尖瓣损伤和冠状窦口狭窄各1只。42例病人中,消融左侧旁道31例,右侧旁道5例,后间隔旁道1例,房室结慢径4例和室性心动过速1例。发生少量心包积液3例,腹股沟血肿和气胸各1例,心室颤动2例。本文强调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射频消融后心脏肌钙蛋白Ⅰ测定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相层析免疫分析技术对31例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接受射频消融(RFCA)治疗者测定其术后血清心脏肌钙蛋白I(cTnI)。结果显示,RFCA术后cTnI弱阳性率51.61%、阳性率16.13%;cTnI阳性组累积放电能量(19411.94±2251.74W/s)明显高于cTnI阴性组(8601.11±1791.88W/s)(P<0.01);心室放电组cTnI阳性率(88.2%)明显高于心房放电组(42.8%)(P<0.05)。提示RFCA对心肌有轻微损伤,影响其损伤程度的因素有累积放电能量和放电部位。  相似文献   

13.
依赖异丙肾上腺素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4例依赖异丙肾上腺素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情况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对4例射频导管消融前常规电生理检查未能诱发出阵发性定性心动过速及A-H间期跳跃,亦未见旁道逆传者,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右心室刺激时发现左侧旁道逆传,并均诱发出正向型房室折返性心运过速;停止注射后,左侧旁道逆传功能消失,亦不能诱发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果: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右心室起搏下用逆行法于二尖瓣环心室侧消融,4例均获成功;术后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下再行右心室起搏,未见旁道逆传现象。结论:部分隐匿性旁道构成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依赖异丙肾上腺素,射频导管消融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及右心室起搏下进行。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融犬心室肌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频消融8只犬心室肌,病理损伤为类圆形均匀的凝固性坏死,边界清晰,损伤范围与所用能量不相关。术中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064射频消融后增加心率变异[FreyB等.AmJCardiol,1993,71:1460(英文)]已有报道,射频消融后出现不应有的窦性心动过速,迷走神经功能减退参与了此过程,推测房室结周围节后付交感神经纤维损伤。本实验分析了射频消融后心率变异,为进...  相似文献   

16.
男性患儿 ,11112 岁 ,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 1年余。发作时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 ,药物治疗无效 ,故予以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在三尖瓣环 8点处标测到小A大V波 ,V波较体表delta波提前 2 6ms,3 0W、60℃放电 3s,delta波消失 ,PR间期恢复正常 ,巩固放电 12 0s,心室S1 S1 递增刺激未能诱发SVT。结论 :单导管射频消融对血管损伤小 ,避免了多导管操作诱发快心室率心动过速的可能性 ,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马坚  王方正 《心电学杂志》1999,18(3):166-167
患者女性,56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史30余年,心电图示B型预激综合征(图1).入院体检、超声心动描记术和X线胸片无异常.局部麻醉下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术,心室刺激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逆传心房激动以冠状窦口处最早.经右股静脉消融导管送置右心房,沿右后间隔和冠状窦口标测并消融,未获成功.改行动脉逆行法,消融导管进入左心室标测二尖瓣环,于左后间隔处(距冠状窦口0.5cm)记录到融合的心房和心室波,且心室波较体表心电图预激波提前20ms.25W功率消融1.5s预激波消失(图2),巩固放电60s后心室起搏示室房分离,不再诱发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是否会导致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的急性损伤,对比不同的消融方法对冠脉的影响。方法取成年犬21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三组,第一组消融电极为4mm,能量级别设定为60℃/120s,分别消融左房室环、右房室环、冠状静脉窦内和心外膜的近冠脉处;第二组能量级别设定为80℃/120s,分别消融除心外膜外的其它三处;第三组消融电极为8mm,能量级别设定为60℃/120s,仅消融左右房室环。术毕观察消融点附近冠脉损伤情况,并取消融点及附近冠脉作病理检查,光镜下观察心肌和冠脉的变化。结果大体下观察,没有发现冠脉管腔的狭窄及管腔内血栓形成。对63处消融点附近的冠脉进行光镜检查时,3例冠脉或其分支出现明显变化,动脉壁破裂、壁结构消失、平滑肌溃疡、变性坏死,溃疡内有大量白细胞浸润;9例冠脉内皮细胞出现肿胀、脱落甚至消失;其余冠脉未有任何变化。结论常规RFCA是安全可靠的,但特殊部位、高能量射频消融时,应注意冠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导管迷宫射频电消融(MPRFC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方法,随机选择7条犬,正中线开胸后在右心房外膜上放置5%氯化乙酰胆碱小棉球,1min后用无齿镊轻夹心房诱发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20min),所有犬MPRFCA术前房颤平均持续1516±509s。参考外科迷宫术设计MPRFCA靶图,在双侧心房的5个部位用射频能量(30W,持续30s)产生彼此分离的5条线性透壁性损伤,每条犬完成MPRFCA分割后重复用乙酰胆碱诱发房颤,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平均324±209s),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提示MPRFCA术可明显缩短房颤的持续时间,消除持续性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卢全  王琳  王晨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3,9(3):145-146,169
目的 :探讨电学隔离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 (AF)的可行性和连续透壁径线的重要性。方法 :实验分为完全阻断组和未完全阻断组 ,每组犬各 7只。建立AF模型后 ,围绕肺静脉在心外膜进行射频消融。结果 :完全阻断组消融后AF持续时间与消融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15 2 .7svs4 2 6 .3s ,P <0 .0 1) ;完全阻断组消融后在持续时间与未完全阻断组消融后比较差异也有极显著性意义 (15 2 .7svs 36 7.3s ,P <0 .0 1) ,而窦房结功能和房室传导功能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电学隔离肺静脉治疗AF是可行的 ,形成确切的连续透壁肺静脉损伤可简化消融治疗AF的径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