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 (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的有效性和预测性。方法 :采用LASIK对6 0例 (110只眼 )复性近视散光进行治疗。根据散光度大小分为二组 :A组 (- 2 2 5~ - 3 0 0 )D ;B组 (- 3 2 5~ -6 0 0D)。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和屈光度。结果 :A组术后平均散光度从术前 (- 2 5 1± 0 6 8)D下降为 (- 0 5 1± 0 2 5 )D。B组术后的平均散光度从术前 (- 3 85± 0 4 6 )D下降为 (- 0 5 2± 0 2 2 )D。术后 12个月时两组残留散光度无明显差别。两组术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均好于术前矫正视力。结论 :LASIK治疗高度近视伴中高度散光 ,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效果观察其手术的预测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连续随访 2~ 3年的高度近视患者按高度近视组 (- 6 .0D~ 10 .0D)超高度近视组 (- 10 .2 5D~- 15 .0D)及极高度近视组 (- 15 .2 5D~ - 2 5 .0D)分为 3组 ,观察其术后裸眼视力及术后屈光状态等。结果  378眼术后裸眼视力全部优于术前。其中 36 8眼术后裸 (占 97.4 % )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BCVA) ,有 30眼 (7.94 % )出现欠矫与回退。高度近视组回退率 4 .0 4 % ,超高度近视组和极高度近视组回退率分别为 10 .79%和 17.0 7%。屈光状态在 0~± 0 .5D有 2 95眼 (78.0 4 % ) ,2 0眼呈过矫状态(> 1.0D)。角膜层间浑浊 2眼 (0 .5 % ) ,眼底黄斑出血 2眼 (0 .5 % )。结论 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疗效稳定 ,但由于受角膜厚度等因素的限制 ,极高度近视的回退率明显增加 ,故认为LASIK手术最适宜 - 15 .0D以下的高度近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iukeratomileusis ,LASIK)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 将 2 0 1例 (386眼 )近视患者 (- 1 .2 5~ - 2 0 .0 0D)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 2 1 8眼 (- 1 .2 5~ - 6 .0 0D)和B组 1 6 8眼 (- 6 .2 5~ - 2 0 .0 0D)行LASIK ,记录术前、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厚度和角膜激光切削区直径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A组 :正常术眼 :术后屈光度数 <- 1 .0 0D 1 95眼 (89.4 5 % ) ,术前平均角膜厚度 (5 4 9.5± 31 .5 ) μm ,术中平均激光切削直径为 (4 .96± 0 .35 )mm ;回退术眼 :术后屈光度数≥ - 1 .0 0D 2 3眼 (1 0 .5 5 % ) ,术前平均角膜厚度 (5 4 7.5± 37.0 ) μm ,与正常术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1 ) ;(2 )B组 :正常术眼 1 0 5眼 (6 2 .5 % ) ,术前平均角膜厚度为 (5 6 0 .9± 30 .9) μm ,术中平均激光切削直径为 (4 .5 1± 0 .2 8)mm ,术后回退术眼 77眼 (4 5 .83% ) ,术前平均角膜厚度为 (5 38.0± 31 .0 ) μm ,与A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 ;术后平均屈光度数为 - 1 .99± 1 .0 1D。结论 LASIK可有效治疗 - 6 .0 0~ -1 5 .0 0D的近视。术中激光切削直径小者和高度近视术前角膜厚度薄者术后易出现屈光度数回退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屈光稳定性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iu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稳定性和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 将 486例 ( 798只眼 )近视患者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 492只眼 ( - 1 .2 5~- 6.0 0D)和B组 30 6只眼 ( - 6.2 5~ - 2 0 .0 0D)行LASIK ,记录术前、术后视力及屈光度数、角膜厚度和角膜激光切削区直径 ,应用裂隙灯扫描角膜地形图 /角膜测厚系统 (ObscanⅡ )评估两组术后角膜屈光力改变和屈光度矫正之间的关系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4年。结果  ( 1 )A组 :回退术眼 (术后屈光度数≥ - 1 .0 0D) 5 1只眼 ,占 1 0 .37% ,术后平均角膜厚度 486.5 8± 35 .40 μm ,与正常术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 ;术后平均屈光度数为 - 1 .35± 0 .2 8D。 ( 2 )B组 :回退术眼 1 1 4只眼( 37.2 5 % ) ,术后平均角膜厚度为 441 .38± 2 4 .5 3μm ,与正常术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术后平均屈光度数为 - 1 .95± 1 .0 5D。结论 LASIK可有效治疗屈光度为 - 1 .2 5~ - 2 0 .0 0D的近视眼。术中激光切削直径小者和高度近视术前角膜厚度薄者术后易出现屈光度数回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治疗低、中、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年龄 18~ 5 6岁 343例 (6 80只眼 )近视患者 ( 1.0 0D~ 2 3.0 0D)按屈光组分为 4组 :Ⅰ组 116只眼 ,≤ 3 .0 0D ;Ⅱ组 2 5 8只眼 , 3 .2 5~ 6 .0 0D ;Ⅲ组 2 10只眼 , 6 .2 5D~ 10 .0 0D ;Ⅳ组 96只眼 , 10 .2 5D~ 2 3 .0 0D ,行LASIK后随访 12个月以上 ,观察及分析其并发症。结果 :术后 3个月 ,Ⅰ~Ⅲ组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Ⅳ组出现欠矫 4例 ( 1.0 0D~ 4.0 0D)。结论 :Lasik治疗低、中、高度近视 ,效果满意 ,>15 .0 0D~ 2 3 .0 0D切削光区的大小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矫治超高度近视 (- 10D以上近视 )的准确性和预测性。方法 :通过对 5 6例 (共 10 5眼 )术前屈光度 (等值球镜 ) - 10 0 0~ 2 6 0 0DS ,平均 13 4± 3 9DS近视患者采用LASIK治疗 ,随访一年。结果 :术后 1个月时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的为 81眼 ,占总眼数的 77 1% ;术后 6个月裸眼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的为 96只眼 ,占总眼数的 91 4 % ;其中高于术前的为 2 6眼 ,占总眼数的 2 4 8% ;而裸眼视力下降 1行以上的 6眼 ,占 5 8% ;其中 3例为不规则散光 ,2例角膜瓣制作不全 ,1例为角膜瓣层间脂类物残留 ,裸眼视力下降 2行以上的为 3眼 ,占总眼数的 2 9%。结论 :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预测性 ,但手术操作及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仍需谨慎从之。  相似文献   

7.
岳军 《华中医学杂志》2000,24(4):220-220
高度近视是以眼轴增长引起眼底组织进行性损害的一种眼病。后巩膜加固术 ( PSRO)能机械性地加强后部巩膜 ,控制眼轴延长 ,是治疗高度近视的原因疗法 ,是阻止病情恶化的唯一选择 [1]。我院自1 994~ 1 997年应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 54例 99眼 ,经随访观察 ,疗效肯定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54例 99眼 ,其中男 2 9例52眼 ,女 2 5例 47眼 ,年龄 7~ 41岁 ,平均 1 8.5岁。术前、术后及复查时均行视力 (裸眼、矫正 )、晶状体、玻璃体、眼底、眼压、屈光度 (散瞳检影 )检查 ,A超测定眼轴长。术前屈光度 - 7.0 0 D~ -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矫治角膜放射状切开术(RK)后残余近视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接受RK手术4~15年,近视散光稳定2年以上的患者19例(38眼)分别行PRK和LASIK手术,其中PRK组8例(16眼),术前屈光度为:球镜-1.00~-5.25D,平均-3.12±0.87D,柱镜0~-2.25D,平均-1.27±0.36D,LASIK组11例(22眼),术前屈光度:球镜-1.50~-9.50D,平均-3.54±2.79D,柱镜0~-3.0D,平均-1.58±0.69D,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视力和屈光状态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屈光度均在±0.75D以内,术后1年裸眼视力33眼(86.84)≥1.0,38眼(100%)≥0.8,未有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结论:LASIK和PRK矫治RK术后近视散光均安全、有效,PRK安全简便,LASIK稳定性和预测性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效果观察其手术的预测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连续随访2~3年的高度近视患者按高度近视组(-6.0~-10.0D)、超高度近视组(-10.25~-15.0D)及极高度近视组(-15.25~-25,0D)分为三组,观察其术后裸眼视力及术后屈光状态等。结果378眼术后裸眼视力全部优于术前。其中368眼(占97.4%)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有30眼(7.94%)出现欠矫与回退。高度近视组回退率4.04%,超高度近视组和极高度近视组回退率分别为10.79%和17.07%。屈光状态在0~±0.5D有295眼(78.04%),20眼呈过矫状态(> 1.0D)。角膜层间浑浊2眼(0.5%),眼底黄斑出血2眼(0.5%)。结论 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疗效稳定,但由于受角膜厚度等因素的限制,极高度近视的回退率明显增加,故认为LASIK手术最适宜一15.0D以下的高度近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联合LASIK手术治疗青少年病理性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41眼11~17岁的青少年,屈光度-8.75~-15.50D,眼轴26~30mm,眼底有病理性改变的患者施行后巩膜加固术,术后观察2年以上,屈光状态稳定后再行LASIK治疗。结果:术后裸眼视力:100%患者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大于术前矫正视力的患者占53.6%,≥2行以上者占36%;术后平均屈光度:LASIK1个月+1.08±0.92D,3个月-0.63±0.66D,6个月-0.78±0.74D,12个月-0.85±1.12D。术后12个月、6个月、3个月平均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P〉0.05);术后并发症:后巩膜加固术后3眼发生轻度的排异反应,LASIK术后结膜下出血8跟,角膜瓣偏斜2眼。结论:后巩膜加固术联合LASIK治疗青少年病理性近视安全、有效、预测性、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超高度近视 37例、72眼 ,屈光度为 - 12D~ - 2 2 .5D ,平均为 - 16 .37± 3.12D ,散光为 - 1.2 5~ -4 .2 5D ,平均为 - 1.92± 0 .87D。结果 :手术后视力明显提高 ,术后 6个月时 35例、70眼 (97.2 2 %)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其中 2 4眼 (33.33%)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2行或 2行以上 ,2例、2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1行 ;术后 6个月屈光度 (1眼欠矫 - 1.5 0D)为 - 0 .37± 0 .4 2D ,散光为 - 0 .4 3± 0 .4 6D。结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有效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开展 ,对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患者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1998年 8月— 2 0 0 1年 2月在我院因高度近视术后植入人工晶体度数在 15D以下 6 2例 10 5眼 ,男 35例 ,女 2 7例 ,年龄 19~ 83岁 ,平均年龄 6 3.5岁 ,术后随访 6个月~ 2年 6个月 ,高度近视病史 14~ 6 0年 ,术前视力手动 /眼前~ 0 .1(矫正视力 ) ,晶体多数为后囊下皮质及核性混浊。1.2 方法 用YT - 2A型角膜曲率计测角膜曲率半径 ,KN- 30 0 0型眼科A/B超诊断仪测眼轴长度 ,平均眼轴 2 8…  相似文献   

13.
龙曙光 《微创医学》2007,2(6):590-591
准分子激光技术的发展为治疗各种屈光不正开辟了新途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已成为治疗各种高度近视最有前途的手术之一。我院收治高度近视患者35例70眼,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4年7月至12月共收治高度近视患者35例70眼,年龄18~40岁,平均26.5岁;男16例,女19例,近视度-8.00D~-18.00D,平均-10.25D,散光0~-4.50D,平均-1.65D。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6~1.2。治疗适应证:1年内近视度数无明显进展,三面镜检查视网膜周边无变性,角膜厚度>500μm,无圆锥角膜、干眼症、角结膜炎;全身检…  相似文献   

1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散光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76例(147眼)高度近视散光患者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观察术后裸眼视力(UCVA)、散光度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141眼(95.9%)术后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55眼(37.4%)较术前BCVA提高1行以上。134眼(91.2%)散光度数为(-0.01±0.45)D,散光轴向平均较术前偏斜5.1度,散光矫正率99.3%。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近视度数 - 11~ - 30 D(平均 2 1.2 5 D)的超高度近视 11例 (18眼 ) ,前房内植入 Phakic6 H12 5型人工晶状体 ,随访 6~ 12个月 (平均 9.7个月 )。结果 18眼术后裸眼视力均优于术前矫正视力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术后散光明显减轻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3眼轻微瞳孔变形 ,1例 (2眼 )出现眩光感。结论 :有晶状体眼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是一种颇具前途的矫正超高度近视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眼轴 >2 6mm的 38例、5 2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 (Ⅰ级核 5眼 ,Ⅱ级核 2 1眼 ,Ⅲ级核 2 6眼 )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平均 5 7 4岁 (5 2~ 73岁 ) ,平均眼轴长度 2 7 2± 1 5 6mm(2 6 1~ 2 9 2mm) ,平均人工晶体屈光度 (8 2 3±4 76 )D( 2~ 15 )D。结果 :术后 1周裸眼及矫正视力≥ 0 3者 38眼 (73 1% )。并发症主要包括后囊膜破裂 2眼 (3 85 % ) ,轻度角膜水肿 7眼 (13 5 % )。术后视力差的主要原因是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结论 :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理想术式 ,术者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正>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人作为一个矫正高度近视的方法,在国内已开展多年。现将我院13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0岁。术前近视范围-8~-24D,平均为-16D;散光范围为-0.5~-3.75D,平均为-2.5D;裸眼视力0.  相似文献   

1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取得了满意效果,但是LASIK技术难度大,操作复杂,有潜在并发症.我们随访24个月91例178眼并发症作初步分析.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1例178眼,年龄18岁~38岁,术前屈光度近视6.00~14.00D,散光0~-2.0D,近视屈光度稳定2年以上,停戴角膜接触镜2周以上.  相似文献   

1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 sis,LASIK) ,是一种较先进的角膜屈光手术 ,比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RK)更为合理。现将我院行LASIK手术的 43例 - 8 0 0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的治疗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 1999年 1月~ 3月在我中心接受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 43例 (82只眼 ) ,其中男 2 5例 ,女 18例 ,年龄 18~ 5 0岁 ,等值球镜屈光度为 - 8 0 0D~ 2 3 0 0D (平均 - 9 2 5D± 2 13D) ,等值柱镜屈光度为 -0 5 0~ 3 5 0D (平均 -…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Fourier分析法评价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仪行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OUP-SBK)和飞秒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飞秒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患者散光的准确性,并统计各组的正常值范围。方法:回顾性病例分组研究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患者,满足散光度数≥-0.5 D,近视度数≥-3.0 D的近视散光患者271例(542眼),其中OUP-SBK组159例(318眼),飞秒LASIK组112例(224眼)。按术前等效球镜度数各自分为中度近视及高度近视两组。分别收集各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间最早的一次随访数据,包括主觉验光度数、角膜地形图、最佳矫正视力。应用Fourier分析法分别计算术前总散光(TJ0,TJ45),角膜散光(CJ0,CJ45)以及术后总散光(RJ0,RJ45)进行散光矫正准确性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成组t检验及Pearson检验。结果:①残余散光:OUP-SBK术后中度近视组RJ0=(0.012±0.161)D,RJ45=(-0.012±0.128)D;高度近视组术后RJ0=(0.026±0.239)D,RJ45=(-0.029±0.194)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0.402)。飞秒LASIK术后中度近视组RJ0=(0.053±0.248)D,RJ45=(-0.039±0.186)D;高度近视组RJ0=(0.042±0.267)D,RJ45=(-0.044±0.261)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4,0.308)。②散光矫正率:OUP-SBK术后中度近视组CRJ0=97.98%(84.66%~111.30%),CRJ45=702.20%(-337.03%~1741.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度近视组术后CRJ0=86.52%(60.20%~94.84%),CRJ45=83.24%(-760.92%~927.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飞秒LASIK术后中度近视组CRJ0=90.96%(81.65%~100.27%),CRJ45=1 035.98%(191.04%~1 880.9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度近视组CRJ0=85.61%(72.70%~98.51%),CRJ45=346.00%(-1 288.68%~1 980.6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术后散光相关性分析:OUP-SBK组高度近视组RJ45与TJ45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361,P<0.01)。飞秒LASIK术后中度近视组RJ0与CJ0(r=0.393,P<0.01),RJ0与TJ0(r=0.596,P<0.01),RJ45与TJ0(r=0.396,P<0.01)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行OUP-SBK或飞秒LASIK手术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的顺规散光具有较高的准确性;②手术对顺规散光患者垂轴成分的矫正准确性高于对斜轴散光成分的矫正准确性;③手术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的顺规散光准确性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