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周远航  唐江华 《西部医学》2011,23(4):698-699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与雷米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时使用后的恢复情况。方法 86例择期腹腔镜手术女性病人随机分成雷米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P组,n=43)与雷米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I组,n=43)。手术结束后停止麻醉药物静脉注射和吸入。记录并比较患者苏醒期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组病人停药后的拨管时间、睁眼时间、应答名字时间、应答生日时间均小于I组(P〈0.05)。两组在麻醉恢复室内停留的时间相近(P〉0.05)。P组烦躁的发生例数明显高于I组(P〈0.05)。两组病人围术期其它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复合静脉全麻比雷米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有更快更好的短期恢复效果,适合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吸入七氟醚麻醉后对苏醒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68例,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两组:七氟醚-芬太尼-丙泊酚组(S组, n=34例);异氟醚-芬太尼-丙泊酚组(I组, n=34例)。比较两组患者停止吸入麻醉药后的睁眼时间、定向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后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S组睁眼时间、定向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显著优于I组(P〈0.05)。结论七氟醚-芬太尼-丙泊酚复合全麻更适于老年手术患者,具有苏醒快,血液动力学平稳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陈江山  李美亭  兰志勋 《西部医学》2011,23(12):2384-2386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丙泊酚全麻维持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n=40)和七氟醚组(S组,n=40),分别靶控静脉输注丙泊酚或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术后采用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PCA),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量表(VAS)值、PCA实际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芬太尼总用量。结果术后4hVAS评分偏高,各时点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实际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芬太尼总用量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和丙泊酚全麻维持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雷米芬太尼和七氟醚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时,对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及苏醒时的不良反应。方法将70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组(R组)和七氟醚组(S组),每组35例,R组以雷米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S组应用七氟醚低流量紧闭循环吸入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气腹前、气腹后,气管拔管前、气管拔管后的血压和心率;观察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的不良反应,术中疼痛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的不良反应,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收缩压在气腹前及气腹后5、10min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但R组下降更明显;R组的心率在气腹前及气腹后5、10min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雷米芬太尼和七氟醚均适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但七氟醚对循环的抑制小,更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七氟醚与异氟醚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80例LC手术患者,分为七氟醚组与异氟醚组,两组患者均在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七氟醚组麻醉维持采用吸入七氟醚,异氟醚组麻醉维持采用吸入异氟醚。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MAP、HR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气腹后5min、苏醒时异氟醚组患者MAP、HR与麻醉前比较明显上升且高于相应时间点的七氟醚组(P〈0.05)。七氟醚组术后睁眼时间、拔出气管插管时间和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均少于异氟醚组。且七氟醚组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少于异氟醚组(χ^2=5.00,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4hMMSE评分与麻醉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且异氟醚组下降的幅度与七氟醚组比较更显著(P〈0.05),术后12h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结论LC手术采用吸入七氟醚麻醉较吸入异氟醚麻醉具有麻醉恢复时间短、麻醉恢复质量好、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少、减轻LC手术应激反应的特点,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尤其适合老年手术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6.
陈书萍  骆州富  周媛媛 《当代医学》2009,15(30):155-156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异氟醚低流量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时药代动力学、苏醒过程以及不良反应。方法48例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成七氟醚组(S组)和异氟醚组(I组)。麻醉诱导插管后连接Drager麻醉机,S组吸入七氟醚/O2,挥发罐浓度(Fv)1.2~1.8MAC(2~3%);I组吸入异氟醚/O2,Fv2.2~2.6MAC(2.5%~3%)。术中用麻醉气体监护仪连续监测吸入气浓度(F1)、肺泡气浓度(FA)以及F1O2、PETCO2、MAP、HR。记录肺泡气浓度上升速率(FA/FI)、肺清除率(FA/FAO),诱导期FA/F1=0.5的时间,苏醒期FA/FAO=0.5的时间,术毕观察病人苏醒时间、有无苏醒期躁动。术后随访术中知晓、恶心呕吐及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至气腹前MAP、HR偏低,气腹时略有升高,两组间无显著差异。FA/F1=0.5的时间S组较I组短(P〈0.01)。S组FA/F1比值较I组高,上升速度较I组快,FA/FAO降低速度1分钟内较I组快(P〈0.05)。术后苏醒期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S组低于I组。结论七氟醚麻醉诱导快,苏醒期平稳,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王金鸿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44-145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应用七氟醚进行全麻手术的麻醉疗效。方法将我院78例择期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七氟醚全麻而对照组采用异氟醚全麻,比较两组手术麻醉效果及患者恢复时间。结果78例患者术中、术后恢复期血压、心率等基础指标均在基础值25%以内波动,且未发生术中麻醉并发症。观察组、对照组在麻醉时间、患者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用量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平均睁眼时间、平均拔管时间、平均恢复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2.17,P〈0.05;t=2.02,P〈0.05;t=2.00,P〈0.05)。术后恢复期两组躁动发生率、切口疼痛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18,P〈0.05;χ^2=5.26,P〈0.05)。结论脊柱手术患者进行七氟醚全麻的术中麻醉效果与异氟醚相当,但术后恢复时间短,更有利于患者康复和降低术后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七氟醚与异氟醚深麻醉状态下拔出气管导管的优劣。方法将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七氟醚组(S组n=20)和异氟醚组(I组n=20)。手术结束后继续吸入七氟醚和异氟醚至拔管。观察两组气管拔管前.拔管时和拔管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以及拔管到清醒睁眼以及握手等恢复时间,咳嗽及其他呼吸道问题发生次数。结果两组病人拔管后无一例需要呼吸支持或再插管。呼吸道通畅,没有出现呼吸道症状,SPO2及PetCO2分别波动在95%-100%及35-45 mmHg之间,BP、HR变化亦无显著差异(P>0.05)。S组有3例,I组有2例病人清醒后咳嗽,S组病人的清醒,握手,睁眼恢复时间显著短于I组(P〈0.05)。结论两种药物均可有效的应用于"深麻醉"下拔管,但应首选七氟醚。  相似文献   

9.
七氟醚与异氟醚用于"深麻醉"下拔管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七氟醚与异氟醚深麻醉状态下拔出气管导管的优劣。方法将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七氟醚组(S组n=20)和异氟醚组(I组n=20)。手术结束后继续吸入七氟醚和异氟醚至拔管。观察两组气管拔管前.拔管时和拔管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以及拔管到清醒睁眼以及握手等恢复时间,咳嗽及其他呼吸道问题发生次数。结果两组病人拔管后无一例需要呼吸支持或再插管。呼吸道通畅,没有出现呼吸道症状,SPO2及PetCO2分别波动在95%-100%及35-45 mmHg之间,BP、HR变化亦无显著差异(P>0.05)。S组有3例,I组有2例病人清醒后咳嗽,S组病人的清醒,握手,睁眼恢复时间显著短于I组(P〈0.05)。结论两种药物均可有效的应用于"深麻醉"下拔管,但应首选七氟醚。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5,(6):738-739
目的:比较七氟醚及异氟醚对小儿眼科麻醉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斜视矫正术的小儿患者86例,ASA I或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43):七氟醚组(S组)和异氟醚组(I组)。S组和I组均采用静注咪达唑仑0.075mg/kg,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S组采用吸入1~3%七氟醚,根据病情需要,静脉追加芬太尼3μg/kg,异丙酚0.5mg/kg,维库溴铵0.05mg/kg;I组采用吸入1~3%异氟醚,根据病情需要,静脉追加维持药物同S组。分别于麻醉前24h、术后3h、24h、48h时,采用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分,并分别观察两组术中心率变化,术后有无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等。结果:两组患儿手术前后认知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心率在各时间点上有显著差异(P<0.01),心率组间无差异(P>0.05),在术毕苏醒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七氟醚及异氟醚对小儿的认知功能均无影响,七氟醚带有的香味及对气道的刺激小,更适合于小儿眼科麻醉。  相似文献   

11.
钟惠  范晓华  周斌  杜健儿 《四川医学》2009,30(6):851-853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或异氟烷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术中控制性降压及苏醒质量的比较。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七氟烷组(S组)和瑞芬太尼+异氟烷组(D组)。每组15例。两组麻醉诱导相同,麻醉维持分别采用瑞芬太尼+七氟烷或并氟烷,术中监测吸/呼浓度,使呼气末麻醉药浓度均达到1.3MAC,目标MAP控制在60-65mmHg并维持至术毕,如果超过目标血压,加用丙泊酚。比较两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乳酸(Lac)浓度、术毕麻醉恢复情况及复合使用丙泊酚降压例数,评估术后患者苏醒质量。结果两组在控制性降压期间血流动力学指标、La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毕呼吸恢复、睁眼、拔管时间S组明显短于D组(P〈0.05)。在拔管即刻s组OAAS评分均高于D组,拔管后30min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使用丙泊酚例数S组少于D组。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可控性好,降压及恢复平稳,苏醒快质量优,适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术。  相似文献   

12.
赵泽宇  王泉云  王茜  张倩  李斌  范灵 《四川医学》2010,31(9):1217-1219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用于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替代性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于停用瑞芬太尼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S1组),舒芬太尼0.2μg/kg(S2组)和芬太尼0.5μg/kg(F组)。记录3组患者在静脉镇痛后15min(T1)、30min(T2)、1h(T3)、2h(T4)、4h(T5)等各时间点镇痛、镇静评分,需要再次镇痛的例数及各组可能出现的尿潴留、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S1、S2组在同一时间点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组对应值比较,S1、S2组患者在T3、T4时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且主动要求再次镇痛的例数也少于F组(P〈0.05)。S2组患者在T1时镇静评分(Ramsay)较S1、F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可作为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下LC术后替代性镇痛的有效方法 ,推荐剂量为0.1μg/k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干预瑞芬太尼(remifentanil)复合丙泊酚(propofol)静脉全麻患者苏醒后痛觉过敏的效果,评价布托啡诺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下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5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芬太尼组(F组)关腹前冲洗腹腔时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布托啡诺组(B组)关腹前冲洗腹腔时静脉注射布托啡诺30μg/kg。观察:①诱导前(T1)、苏醒后即刻(T2)、苏醒后1 h(T3)、苏醒后6 h(T4)时点的VAS评分、Ramsay评分、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抑制的发生率;②手术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结果①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F组相比,B组在T2、T3、T4的Ramsay评分明显占优(P〈0.05或P〈0.01),苏醒后6 h(T4)的VAS评分优于F组(P〈0.05);③B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较芬太尼可更安全、有效地预防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后痛觉过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患者眼内压(IOP)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P组(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组)和S组(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组),常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麻醉维持:P组联合使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S组联合使用七氟醚和瑞芬太尼.观察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T1)、气腹后20min(T2)、气腹解除后10min(T3)4个时点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末CO2分压(PETCO2)、IOP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T0相比,T1、T2时点两组患者的MAP、HR均下降(P<0.05);各时点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MAP与H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PETCO2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内与T0相比,T1、T2时点患者的IOP均有所上升(P<0.05),且T1、T2时点S组较P组IOP上升明显(P<0.05).结论 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降低患者IOP的作用明显优于七氟醚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3.5μg/ml效应室浓度异丙酚联合1.5ECe50(3.6ng/ml)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与吸入麻醉进行比较。方法:30例ASAⅠ级择期腹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双道静脉效应室靶控输注组(PR组)及七氟烷-氧化亚氮吸入组(SN组),每组15例。监测两组病人围术期的血压、心率(HR)和BIS值;并采用CO2重吸入法测定手术期间的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体循环阻力(SV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PR组15例病人血压波动均在适宜麻醉范围内,1例病人在气腹5min时心率低于50次/min而需用阿托品处理;术中PR组所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SN组15例病人中有9例术中血压超出适宜麻醉范围而需静注异丙酚并加大七氟烷吸入浓度加深麻醉;PR组术中气腹15min内各时间点的血压与HR均低于SN组(P〈0.05或0.01),PR组术中气腹后的CO与CI均低于SN组(P〈0.05或0.01)。结论:吸入麻醉腹腔镜手术中呈高血流动力学状态,异丙酚-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麻醉的组合模式比传统吸入麻醉可更有效地控制麻醉和手术操作所带来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6.
小儿短时腹腔镜手术三种麻醉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幼儿短时腹腔镜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方法 选择拟行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患儿60例,随机均分为氯胺酮组(K组)、芬太尼加丙泊酚组(F组)、瑞芬太尼加丙泊酚组(R组).K组和R组入室前肌注氯胺酮5mg/kg,然后分别用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加丙泊酚诱导;F组术前静脉留置套管针,入室前静脉推注丙泊酚1~2mg/kg,然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异丙酚、瑞芬太尼配伍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人眼压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腹腔镜下单纯胆囊切除手术病人,术前无眼科及其他合并症。随机等分为两组P组(异丙酚组)和S组(七氟醚组),常规诱导麻醉,气管插管,P组配伍应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组维持全身麻醉,S组联合应用七氟醚和瑞芬太尼组维持全身麻醉。观察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T1)、气腹后20min(T2)、气腹解除后(T3)不同时点上测病人的眼压(IO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末CO2分压(PETCO2)的变化。结果:与T0时间点比较时,T1、T2各时间点病人的MAP、HR均下降(P>0.05);同时间点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两组病人PETCO2均在正常范围,两组之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内与T0指标相比,T1、T2各时间点病人的IOP均有所上升(P<0.05)。在T1、T2时间点S组较P组IOP上升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应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配伍麻醉降低患者IOP的作用明显优于七氟醚、瑞芬太尼联合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靶控输注(TCI)全麻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择期行全麻开腹手术的非孕女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每组30例,瑞芬太尼组采用瑞芬太尼2μg/kg TCI泵入,芬太尼组采用芬太尼2.5μg/kg TCI泵入。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和麻醉诱导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两组诱导前SBP、DBP、HR值及诱导后DBP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诱导后、插管后、手术开始时的SBP较芬太尼组均显著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插管后、手术开始时的HR较芬太尼组均显著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芬太尼组延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具有安全、高效、苏醒迅速、不蓄积等特点,比芬太尼更有效地降低血压和心率,抑制气管插管和手术应激的高血压反应,故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鼻内窥镜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比较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鼻内窥镜术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行鼻内窥镜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Ⅰ组)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Ⅱ组)。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0.05~0.1mg/kg、异丙酚2mg/kg瑞芬太尼2μg/kg或芬太尼4-6μg/kg,万可松0.1mg/kg、静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用异丙酚4-6mg/(kg·h)、瑞芬太尼0.2μg/(kg·min)或芬太尼2μg/(kg·h)万可松0.6~0.8μg,(kg·min)维持麻醉。两组均待手术结束鼻腔填塞碘仿纱条后停止泵入麻醉药。观察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及术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搏血氧饱和度、麻醉苏醒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基础值均明显降低(P〈0.05),麻醉维持过程中Ⅰ组收缩压、心率较Ⅱ组收缩压、心率低(P〈0.05),两组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Ⅱ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过程中的心血管反应,麻醉维持期间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小,术中血压维持在适宜水平,减少了术中出血,且术后苏醒、拔管快。  相似文献   

20.
林琳 《中原医刊》2011,(24):8-9
目的观察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与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和麻醉恢复情况。方法将ASAI~Ⅱ级行择期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组(S组)和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组(P组),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切皮时,术毕及拔管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记录术毕患者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①切皮时S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比P组低,在其余时间两组无明显不同。②P组与S组在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组有显著优势。结论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能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术后苏醒快,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