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相对ADC(rADC)值在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小肾癌与1 1例乏脂肪肾错构瘤的常规MRI及DWI,测量小肾癌、乏脂肪肾错构瘤及肿瘤对侧肾脏皮质的ADC值,计算小肾癌/肾皮质、乏脂肪肾错构瘤/肾皮质的rADC值,分别对两类肿瘤的ADC值与rADC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诊断两者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小肾癌的平均ADC值及rADC值均明显低于乏脂肪肾错构瘤(t=-4.509,P=0.000;t-5.791,P=0.000).利用ADC值鉴别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最佳鉴别阈值为0.857×10-3mm2/s,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6.9%;利用rADC值进行鉴别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5,最佳鉴别阈值为0.565,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4.6%.结论 rADC值较ADC值能更准确地鉴别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评价正常胰腺在3.0T MR不同DWI序列上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方法:在3.0T MR上,对30例正常志愿者行基于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的不同DWI扫描(b值为0和600s/mm2),包括X、Y、Z三轴扩散梯度憋气DWI(BH600ALL)、Z轴扩散梯度憋气DWI(BH600SI)、呼吸门控DWI(TRIG600ALL)、呼吸门控反转恢复脂肪抑制DWI(TRIG600ALL+BS)及自由呼吸反转恢复脂肪抑制DWI(FB600ALL+BS),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比较分析不同DWI序列中正常胰腺及胰腺不同部位的ADC值。结果:正常胰腺在BH600ALL、BH600SI、TRIG600ALL、TRIG600ALL+BS和FB600ALL+BS 5个DWI序列中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864,P<0.001),胰腺ADC值在FB600ALL+BS序列上最高,BH600SI序列上最低;各序列胰腺不同部位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胰头的ADC值最低,且与胰尾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正常胰腺在3.0T MR不同DWI序列的ADC值不同,且在胰腺不同部位呈现不均衡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腰椎骨髓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ies,BMD)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将行腰椎双能量X线吸收测定(dual X-rayabsorptionmetry,DXA)的60例绝经后女性根据T值分为3组:骨质正常组(T>-1.0)20例,骨质减少组(T=-1.0~-2.5)20例,骨质疏松组(T<-2.5)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 MR spectroscopy,~1H-MRS)、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分别测定L_3椎体FF和ADC值.采用组间t检验对不同骨质组间FF、ADC值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3组间FF、ADC值与BMD的相关性. 结果骨质疏松组脂肪含量[(59.1±8.8)%,P=0.003]与骨质减少组脂肪含量[(54±7.6)%,P=0.039]均比骨质正常组[(49±9.1)%]高.骨质疏松组比骨质减少组椎体脂肪含量高(P=0.045).椎体骨髓ADC值与T值无相关性.所有绝经后女性患者FF值与T值呈负相关(r=-0.46,P<0.01),与ADC值间呈轻度负相关(r=-0.25,P<0.05),但骨质疏松组中FF值与ADC值间呈较明显负相关(r=-0.72,P<0.01).ADC值与T值无相关性(r=0.315,P>0.05).结论 绝经女性椎体骨髓脂肪含量随着BMD的减小而增大.MRS可作为BMD检查的辅助手段.MRS与DWI可以无创性了解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髓的生理、病理变化,单纯DWI并不能反映BMD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3.0 T与1.5 T MR正常乳腺组织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图像质量,从而评价3.0 T乳腺MRDWI的可行性。方法对44名女性乳腺受检者分别在3.0 T MR与1.5 T MR上行DWI。3.0 T DWI应用选择性水激励(Water excitation)技术行脂肪抑制,1.5 T DWI应用频率选择脂肪饱和(Fatsat)技术行脂肪抑制,b值均为0,1000 s/mm2,其他参数相同。比较3.0 T及1.5 T乳腺MR DWI图像的主观质量评分,测量并计算3.0 T及1.5 T乳腺MR DWI乳腺组织信噪比(SNR)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 T乳腺MR DWI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07±0.79),主观质量评分达到3分(可以诊断)及以上者为34名,占总检查例数的77.27%。1.5 T乳腺MR DWI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23±0.52),主观质量评分达到3分及以上者为42例,占总检查例数的95.4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15,>0.05)。3.0 T乳腺MR DWI的乳腺组织SNR为(52.28±19.34),1.5 T乳腺MR DWI的乳腺组织SNR为(49.97±17.99)。3.0 T乳腺MR DWI图像乳腺组织平均SNR略高于1.5 T,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0,>0.05)。3.0 T MR DWI的平均ADC值为(1.80±0.44)×10-3mm2/s,1.5 T MR DWI的平均ADC值为(1.73±0.32)×10-3 mm2/s,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2,>0.05)。结论 DWI可用于3.0 T MR乳腺成像,图像质量可以达到1.5 T MR DWI的效果,且ADC值与1.5 T的ADC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恶性淋巴瘤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特征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 DWI及ADC值在淋巴瘤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48.7岁.其中10例化疗后进行复查;健康志愿者10名,男5名,女5名,平均年龄48.4岁.在3.0 T MRI上行常规MRI及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采用PSS 11.0统计软件,对淋巴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淋巴结的ADC值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 DWI与常规T2WI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753.33±31.28)×10-3 mm2/s,化疗后复查,平均ADC值(1088.32±51.28)×10-3 mm2/s.化疗前后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1264.20±71.60)×10-3 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5),治疗后ADC值与正常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结论 3.0 T磁共振DWI及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正常成人肾脏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定量研究正常成人肾脏水分子扩散的特性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用平面回波成像(EPI)技术对63例健康正常人的腹部实质器官(肝、脾、肾及胰腺)分别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 I)并测量各自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结果肾脏髓质的ADC值最高,肾脏的ADC值(包括皮质及髓质)明显高于腹部其它实质器官的ADC值(P<0.05);肾髓质的ADC值在不同扩散敏感梯度方向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脏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表现为各向异性,其高ADC值与肾脏的含水量、水分子转运及血流灌注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AP及75例正常胰腺的MR资料,计算DWI序列b=800 s/mm2图像上胰腺与肝脏的信号强度比(SIR),测量胰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分别比较2组的SIR及ADC,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诊断阈值,评价SIR、ADC与MRI常规序列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正常胰腺相比,AP组SIR显著升高(2.06±0.48 vs 1.24±0.27,t=12.2,P<0.0001),ADC显著降低[(991±133)μm2/s vs(1153±149)μm2/s,t=-6.2,P<0.0001].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SIR>1.51、ADC≤1039μm2/s.SIR的敏感度(92.0%)高于ADC(72.0%)及MRI常规序列(74.0%),SIR(88.0%)及MRI常规序列(93.3%)的特异度高于ADC(77.3%).结论 AP时水分子扩散受限,SIR诊断效能优于ADC及MRI常规序列,有利于AP的检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ADC值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65例LAR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淋巴结状态,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两名不同年资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容积感兴趣区(ROI)勾画法分别测得nCRT前后ADC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差值(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并计算nCRT前后ADC最大值差(治疗后ADC最大值与治疗前ADC最大值之差)、最小值差(治疗后ADC最小值与治疗前ADC最小值之差)、均值差(治疗后ADC均值与治疗前ADC均值之差)以及最大值变化率(ADC最大值差/治疗前ADC最大值)、最小值变化率(ADC最小值差/治疗前ADC最小值)、均值变化率(ADC均值差/治疗前ADC均值)。分析上述不同的ADC值在nCRT后有无淋巴结转移中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明确各ADC值预测直肠癌nCRT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14个不同ADC参数值的组间一致性较好,组内相关系数(ICC)值为0.408~0.886。nCRT后ADC最大值、ADC最小值、ADC均值、治疗前后ADC最大值差、治疗前后AD...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技术(DWI)分析颞叶癫痫(TLE)患者的海马扩散运动变化规律,初步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对TLE定侧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诊断的42例发作间期TLE患者和32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定量测量双侧海马的ADC值并统计,同时比较TLE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海马ADC值的不对称指数(AIADC).结果 健康志愿者双侧海马ADC值无显著性差异.TLE患者患侧海马、对侧海马及正常人海马ADC值分别为:(0.9357±0.0773) mm2/s、(0.8572±0.0464) mm2/s、(0.8092±0.0303) mm2/s,患侧海马ADC值显著高于对侧海马及正常志愿者(P=0.000).TLE患者及正常人海马的AIADC分别为:(8.5778±7.1720)%、(1.5389±1.4659)%,患者AIADC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0).结论 DWI检查可以反映TLE患者的海马扩散变化,ADC值升高、AIADC增大是TLE病灶定侧诊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宫颈癌的扩散成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分析,观察与病灶大小、临床治疗方式及鳞癌病理分化程度等方面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行盆腔MRI检查并确诊为宫颈癌的连续病例,符合入组条件者共计105例,均于治疗前行扩散成像,b值=1000 s/mm2.记录病灶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测量其大小,按临床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放化疗组.采用后处理工作站的像素分析软件进行ADC值的测量和计算,逐层划定包括全部病灶的感兴趣区(ROI),记录各区段像素的分布情况,计算平均ADC值(ADCav)和中位ADC值(ADCm),以闭孔内肌作为对照部位.统计分析ADC值与病灶大小、分化程度、临床治疗方式的关系.结果 ADCav(1.128±0.1468)×10-3mm2/s与ADCm(1.083±0.1591)×10-3mm2/s之间呈强相关性(r=0.990),且前者高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个ADC值与病灶横断面长径(a)、最大面积(S)、体积(V)均具有轻度负相关性(r=-0.265~-0.321,P<0.01).手术组病灶的a、S、V均小于放(化)疗组(P<0.01),而ADC值均高于放(化)疗组(P<0.05).不同分化程度鳞癌的病灶大小指标及ADC值均未出现差异.结论 宫颈癌扩散加权成像可以提供形态学以外的信息,与病灶临床病理表现有一定关系.病灶内部ADC值为轻微左移的正态分布,病灶越大其ADC值趋向于越低.体积小且ADC值高的病灶在临床上具有相对多的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b值大小及数量对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大小及其可重复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对39例健康志愿者行肝脏DWI扫描,使用膈肌导航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扫描2次,分别生成b值为(0、100)、(0、500)、(0、800)、(0、100、500)和(0、100、500、800) s/mm2的ADC图像.分别在左、右肝选取3个层面,然后在每个层面各选3个圆形感兴趣区(ROI)测量ADC值,分别以左、右肝9个ROI的平均ADC值代表左、右肝的ADC值.结果 b值相同时,左肝ADC值大于右肝(P<0.001).b=0、100 s/mm2时ADC值最大;b=0、100、500、800 s/mm2时ADC值最小.Bland-Altman分析显示,b=0、100、500、800 s/mm2时可重复性最好(右肝:LOA=10.5%;左肝:LOA=13.9%).结论 b值越小,ADC值越大;使用多个b值计算的ADC值可重复性最高,在临床中测量肝脏DWI的ADC值时使用多个b值计算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评价在3.0T磁共振非脂肪抑制憋气DWl序列在胰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正常志愿者与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在3.0T磁共振上,术前行基于SE-EPI的非脂肪抑制憋气DWI序列,b值为0和600s/mm2,统计学比较分析正常胰腺、胰腺癌及远端炎症区的ADC值.结果:不同组织的ADC值从低到高依次为胰腺癌、正常胰腺、远端炎症,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组织的ADC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值为18.716,P值为0.0004,两两比较分析显示胰腺癌分别与正常胰腺及远端炎症的ADC值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00483及0.00191.结论:在3.0T磁共振上,非脂肪抑制憋气DWI序列有助于病灶筛查,其ADC值能够较好的反映胰腺癌、正常胰腺及远端炎症的组织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对乳腺癌淋巴管侵犯(LV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女性乳腺癌病人的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病人分为LVI阳性组[19例,平均年龄(54.89±7.64)岁]和LVI阴性组[32例,平均年龄(53.66±9.12)岁],测量并记录2组乳腺癌的ADC直方图各参数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中位数、偏度值、峰度值),以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乳腺癌ADC直方图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ADC直方图各参数值对乳腺癌LVI的诊断效能。结果 2组乳腺癌病人ADC直方图最大值和峰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VI阳性组ADC直方图最小值、平均值、中位数均低于LVI阴性组,且以正偏态分布为主(均P0.05)。ADC直方图各参数值对乳腺癌LVI阳性的诊断效能中最小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17),且敏感度(89.47%)及阴性预测值(92.59%)最高;而偏度值的特异度最高(87.50%)。结论全容积ADC直方图对乳腺癌LV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DC最小值与偏度值各具较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鉴别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AR)、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和功能正常移植肾的可行性,以期探寻无创、敏感的评价移植肾功能的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2月行异体肾移植术后2~3周的患者42例纳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MR及脂肪抑制平面回波斜冠状面DTI检查(在6个非共线性方向上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b值为0、300s/mm2).患者分为三组,即移植肾功能正常组、AR组及ATN组,其中AR组与ATN组均经病理穿刺证实.分别测量并计算各组移植肾皮质、髓质的ADC值及FA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移植肾各组间皮质、髓质ADC值及FA值的差异.结果.AR组皮质ADC值小于功能正常组(t=-3.517,P=0.001)及ATN组(t=-2.875,P=0.00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R组髓质ADC值小于功能正常组(t=-5.121,P=0.000)及ATN组(t=-2.912,P=0.0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移植肾功能正常组与ATN组间皮质、髓质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皮、髓质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能无创、有效鉴别移植肾AR与ATN,其中皮、髓质ADC值可作为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C/C)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联合应用两者对中央腺体癌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中央腺体癌27例,良性中央腺体病变62例,比较两者的平均CC/C值和ADC值(采用3种测量方法分别获得最小ADC值、平均ADC1和平均ADC2);通过判别分析计算平均CC/C值和ADC值诊断中央腺体癌时各自所占的权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计算平均CC/C值、3种ADC值及联合CC/C值和ADC值对中央腺体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1)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组和良性中央腺体病变的平均CC/C值、最小ADC值、平均ADC1和平均ADC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82、-9.416、-9.716、-9.889,P<0.05);(2)3种ADC值诊断中央腺体癌的权重均高于平均CC/C值;(3)3种ADC值、分别联合平均CC/C值和3种ADC值诊断中央腺体癌的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高于平均CC/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ADC值、分别联合平均CC/C值和3种ADC值诊断中央腺体癌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ADC值诊断中央腺体癌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对中央腺体癌的诊断效能优于MRS;不同方法所测得的ADC值对中央腺体癌的诊断效能无差异;联合DWI和MRS对中央腺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优于MR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3.0T多射频磁共振1H-MRS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正常自愿者和肝硬化患者的肝脏进行定量研究,并从肝脏代谢及水分子扩散水平探讨肝硬化的机制. 方法 选取30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根据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选取Child-Pugh改良肝功能计分分级法评分为5分及其以上者):男22例,女8例,年龄34 ~ 65岁,平均(50.19±8.61)岁.选取38名正常自愿者为正常组(经临床检查无肝炎、肝硬化及肿瘤病史,上腹部MRI和/或CT检查未见异常):男19例,女19例,年龄25~ 75岁,平均(41.22±14.67)岁;全部行1 H-MRS及DWI检查(正常组与肝硬化组检查方法相同,其中b值取500 s/mm2),采集其水峰峰值、水峰下面积、脂肪峰峰值、脂肪峰下面积、脂肪分数以及肝脏DWI ADC值,并应用SPSS 13.0软件将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1 H-MRS水峰峰值、水峰下面积均低于正常组(P值分别为1.65×10-8和3.78×10-5,P<0.05);两组间脂肪峰高、脂肪峰下面积、脂肪分数无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09,0.62,0.12,P>0.05).对照组与肝硬化组之间,b=500 s/mm2时,两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3,P<0.05).结论 3.0 T 1H-MRS及DWI可以作为一种检查肝硬化的新手段,可从分子水平进一步阐明肝硬化机制.1H-MRS及DWI对临床肝硬化定性及定量诊断及治疗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MR非增强序列的联合应用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非增强序列的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50例临床怀疑乳腺癌的女性患者,术前行MR平扫、脂肪抑制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DWI).由2名医师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分析病变在T1WI、T2WI及2种脂肪抑制序列的检出情况、信号强度、形态学表现和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形态学表现、ADC值及两者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癌29例,良性肿块21例.T1WI、T2WI、FS-T1WI、FS-T2WI、STIR和DWI序列对乳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68.97%、86.21%、76.92%、92.31%、93.75%和96.55%.良、恶性病变的信号强度比较无明显差异.病灶形态不规则、病灶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和毛刺状边缘诊断乳腺癌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82、0.82和0.92.将ADC值诊断阈值设定为<1.3×10-3mm2/s时,其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81.81%,阳性预测值为0.93.将病灶ADC值<1.3×10-3mm2/s,或者虽然病灶ADC值≥1.3×10-3mm2/s但形态不规则且与周围腺体组织分界不清或呈毛刺状边缘,作为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则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93.1%,特异度为85.71%.结论 无需增强扫描,将常规FSE序列、脂肪抑制序列中对病灶形态和边缘的观察与DWI中ADC值的测量结合起来也可提高乳腺癌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后1个月ADC值变化率评估肝细胞癌(≤5.0cm)TACE疗效的界值,比较ADC值变化率与修订后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mRECIST)对预测肿瘤无进展生存期(PFS)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肝细胞癌(HCC)病例(41个病灶),记录TACE术前1周、术后1个月ADC值及各项临床指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ADC值变化率界值,应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DC值变化率、mRECIST与患者术后PFS是否相关和影响患者PFS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位PFS为143天,最小ADC值变化率、平均ADC值变化率预测PFS的界值分别为23.5% (P=0.004)、22.5%(P=0.007),二者对PFS的预测效能分别为0.789、0.772.按照ADC值变化率评估为有效组与无效组间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平均ADC值变化率是PF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1).结论:术后1个月平均ADC值变化率较mRECIST与TACE疗效间相关性更强,是对HCC术后PFS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肝脏病变的磁共振扩散成像的量化研究初探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目的 量化分析肝脏病变的磁共振扩散成像 (DWI)的表面扩散系数 (ADC值 )及磁共振影像特点。方法 对 12 7例磁共振检查发现的病变行磁共振扩散成像 ,计算病变的ADC值及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瘤 /肝ADC值比值。结果 病变的ADC值均值为 :肝细胞癌 (0 .99± 0 .2 6)× 10 -3 mm2 /s ,肝转移瘤 (1.17± 0 .3 2 )× 10 -3 mm2 /s ,肝血管瘤 (1.81± 0 .42 )× 10 -3 mm2 /s ,肝囊肿 (3 .11±0 .3 8)× 10 -3 mm2 /s ,肝硬化 (0 .92± 0 .2 5 )× 10 -3 mm2 /s ,脂肪肝 (1.3 7± 0 .3 2 )× 10 -3 mm2 /s ;肝细胞癌的瘤 /肝ADC值比值均值是 0 .89± 0 .17,肝转移瘤的瘤 /肝ADC值比值均值是 1.2 7± 0 .2 1,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综合量化分析病变的ADC值、瘤 /肝ADC值比值的变化规律 ,能准确地判断肝脏有关病变的性质 ,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做出更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预脉冲DWI技术(FLAIR- DWI)测定不同年龄段脑灰质ADC值来探讨脑老化变化规律.方法:120名来自社区的健康志愿者分为青年组(20~39岁)、中年组(40~59岁)和老年组(60岁及以上),均采用3.0T MRI仪完成FLAIR - DWI扫描,采用感兴趣区法分别测定两侧额叶皮层、扣带回和丘脑的平均ADC值,并分别比较三个年龄组间不同灰质区的ADC值差异及其与年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额叶皮层的平均ADC值高于丘脑和扣带回(P<0.001);老年组的丘脑和左侧额叶皮层的ADC值显著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和青年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右侧额叶皮层和扣带回ADC值在不同年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丘脑(左、右两侧的相关系数分别0.577、0.508,P<0.01)和左侧额叶皮层(r=0.307,P<0.01)ADC值与年龄增长呈显著正相关,而右侧额叶(r =0.150,P=0.102)和扣带回(r=0.011、0.024,P>0.05)ADC值与年龄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丘脑和左侧额叶皮层ADC值在正常脑老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年龄相关的ADC值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