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统计2005~2010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结果 6年来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2.36%,其中ALT不合格率1.06%,TP不合格率0.72%,ALT和TP为主要不合格项。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招募固定无偿献血队伍,加强献血前征询工作以淘汰有高危行为的献血者,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ALT、HBsAg、TP快速初筛,合格后再献血可大大降低不合格率,以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2.
茂名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茂名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情况,为献血者的招募及血液初筛检测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无偿献血者进行HBsAg初筛;初筛合格者血液样本采用双人、双试剂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的初检与复检。结果 HBsAg初筛检测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计划献血人群、志愿献血人群、互助(应急)献血人群。血液初复检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抗-HCV、HBsAg、梅毒抗体、抗-HIV;女性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显著低于男性(P0.01);学生与军人ALT不合格率显著低于其他职业人群(P0.01)。结论坚持HBsAg初筛并选择性进行ALT初筛,能显著降低血液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3.
胡凤娟 《检验医学》2007,22(4):516-516
无偿献血已由计划献血逐步过渡到街头无偿献血,为方便街头无偿献血者,我们采用胶体金法(GICA)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抗HCV),结合胶体金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等快速法作为血液的初筛,可有效避免丙型肝炎病毒(HCV)不合格者献血,降低了血液报废率,提高了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高磊  朱岷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7):1566-1567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感染状况。方法:HBsAg、HCV、HIV、T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LT采用速率法。直接计数法计数各种感染指标的阳性率。结果: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报废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呈上升趋势,献血者血液可疑报废率在总报废率中占一定比例。结论:献血前HBsAg的筛查可明显降低血液的报废率;选用灵敏度高及特异好的试剂可减少可疑报废导致的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娄底地区无偿献血人群5项感染性指标的感染状况,降低血液的报废率。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娄底地区无偿献血者61929人次血液标本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抗-TP及AL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项指标检测总不合格率为3.92%,其中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抗-TP及ALT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1.15%、0.59%、0.31%、0.66%、1.22%,从2012年7月1日常规开展ALT快速筛查后,ALT的不合格率由2010年的1.99%下降到2013年的0.48%。结论通过献血前ALT筛查、严格按各项操作规程操作、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可以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降低血液的报废率,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和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梧州市血液检测阳性的无偿献血者的分布情况。方法对梧州市2010~2012年108879例无偿献血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08879例无偿献血者中,5项检测指标的总阳性率为6.01%(6548/108879),其中ALT阳性率为4.86%、HBsAg阳性率为0.57%、抗‐HCV阳性率为0.20%、抗‐HIV阳性率为0.07%、抗‐TP阳性率为0.59%。男性和女性之间ALT、HBsAg和抗‐HC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抗‐TP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均为18~30岁,抗‐HCV阳性率最高的是大于30~40岁组。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做好献血前咨询,选择低危献血人群,对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无偿献血已由计划献血逐步过渡到街头无偿献血,为方便街头无偿献血者,我们采用胶体金法(GICA)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抗HCV),结合胶体金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等快速法作为血液的初筛,可有效避免丙型肝炎病毒(HCV)不合格者献血,降低了血液报废率,提高了输血安全性。一、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重庆市江津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性疾病的感染状况,为无偿献血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提供依据,达到减少血液报废,净化血液资源,提高血液质量的目的。方法收集江津区2008~2011年13 499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资料,对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检测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 499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4.54%,各年间总的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不合格率依次是1.65%、1.17%、0.34%、0.2%、1.3%,除ALT(P〈0.01)外,HBsAg、抗-HCV、抗-HIV、抗-TP各年间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津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排名依次是ALT、抗-TP、HBsAg、抗-HCV、抗-HIV,其中ALT、HBsAg不合格率呈先降后升趋势,抗-HIV不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抗-HCV和抗-TP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福建省莆田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特征及感染途径。方法对2002—2006年74334例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HIV抗体、HBsAg、HCV抗体、梅毒(TP)抗体检测。结果莆田市无偿献血人群感染率为0.0141%,男性高于女性,感染年龄集中在30~40岁,占75%,2次以上献血者HIV抗体阳性率确认为0,HIV抗体与其他传染性标志物重叠感染中出现HIV抗体和HCV抗体以及HIV抗体、HCV抗体、TP抗体和HIV抗体、HBsAg、TP抗体混合阳性。结论莆田市曾检出散发的HIV抗体阳性例数,在选用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试剂前提下,应做好献血前咨询,尽量筛掉高危人群献血,降低血液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街头献血者献血前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初筛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盐城市中心血站2012年7~12月经干式生化分析仪ALT初筛合格的献血者34526人的血液复检结果进行统计,并与未实施ALT初筛的2011年和2010年同期血液复检结果进行梅毒(TP)、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等疾病检出率对比分析。结果献血者献血前经ALT干式生化法初筛后,其ALT不合格率从2010年的2.28%、2011年的2.29%下降到2012年的1.2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检测不合格率从2010年的0.21%、2011年的0.24%下降到2012年的0.17%,其中2010年与2012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与2012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检测不合格率从2010年的0.15%、2011年的0.12%下降到2012年的0.0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在献血前经过ALT干化学法初筛会大大降低因单纯ALT升高导致的血液报废,同时通过ALT的初筛也会不同程度地降低HBV、HCV检测不合格血液报废率。ALT干式生化法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初筛是可行的,适合于献血前的初筛应用和推广,这对节约宝贵血液资源,减少检测成本支出,进一步保障临床血液供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巴中市2006-2007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者5项检验结果的分析,探求无偿献血管理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巴中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的血液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血液检验总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初的3.78%上升到2007年底的4.67%。抗-TP、抗-HIV、抗-HCV及ALT的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HBsAg的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检测项目不合格主要集中在抗-TP、HBsAg和ALT。结论无偿献血总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但HBsAg的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孝感市2006-2008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孝感市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为无偿献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孝感市2006~2008年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速率法(正常值小于40U);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2006~2008年共检测74619人次,其中不合格者2038人次,占总人数的2.69%。ALT、HBsAg和抗-HCV不合格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ALT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梅毒抗体不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征询和宣教,献血前增加必要的筛查可以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乐山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情况,为无偿献血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达到提高检测质量,减少血液报废,保障输血安全的目的。方法收集乐山市2006~2012年160798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数据,并对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s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5项传染病指标和灰区异常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798份标本总不合格率为5.77%,不合格率最低为2007年3.66%,最高为2011年8.56%,ALT异常率为3.34%,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分别为0.78%、0.42%、0.15%、0.92%,2012年灰区异常率为0.78%。结论ALT、抗-TP、抗HCV、抗-HIV检测灰区不合格是该血站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前6位的原因。因此,采血前开展ALT快速检测能有效降低检测不合格率;可考虑采血前金标法快速检测抗-TP以降低梅毒阳性率;对检测灰区标本进行双孔复试既可以防止弱阳性标本的漏检,又可以避免偶然因素“花板”造成S/CO值异常导致的血液报废;抗-HIV检测试剂特异性提高,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广州市近5年无偿献血者抗HIV、抗TP抗体检测结果,并对检测意义进行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2011年~2015年12588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抗HIV、抗TP及其他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588例无偿献血者的总不合格率为28.48%,五年间的总不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年间ALT不合格率有显著差异(P0.05),但抗HIV、抗TP、HBsAg、抗HCV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广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中,抗HIV、抗TP的不合格率逐年降低,ALT、HBsAg不合格率先降后升,可见加强血液检测筛选更有利于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该血站全血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血清学检测结果来完善献血前筛查。方法对2010-2016年该血站全血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统计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不合格情况。结果各项目检测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1.68%)TP(0.60%)HBV(0.56%)HCV(0.19%)HIV(0.14%)。ALT不合格率由2010年的3.67%下降至2016年的0.78%;HBsAg阳性率由2010年的0.42%上升至2016年的0.68%;抗-TP阳性率由2010年的0.54%上升至2014年的0.86%,2016年降至0.22%;抗-HCV和抗-HIV阳性率较低,变化不明显。总不合格率由2010年的4.85%下降至2016年的2.02%。结论通过完善献血前ALT筛查和使用HBsAg-TP双联金标试剂筛查,能大幅降低ALT和TP不合格率,对提高血液安全,降低血液资源浪费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昌吉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中传染性标志物的感染情况及血液安全状况,以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血液浪费,保证血液安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新疆昌吉地区无偿献血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明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5项血液检测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为3.52%,且逐年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5,P〈0.01),其中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19%、0.33%、0.51%、0.21%、0.36%。结论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建立长期固定低危献血者队伍,加强献血前的健康征询,提高检测水平,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献血环境对血液初筛的影响.方法 2013年常州市对乡镇各单位、院校、企事业单位献血时间进行调整,与2012年比较,分析献血环境对血液初筛的影响,比较两年HBsAg和ALT的报废率.结果 2013年HBsAg和ALT的报废率较2012年有较大幅度下降.结论 血站通过献血时间的调整,可以减少血液初筛温湿度的影响,提高血液初筛的准确性,大大降低ALT、HBsAg的不合格率,避免血液的浪费以及不必要的开支,提高血站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刘丽  张霞  于琦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9):2459-2460
目的了解青岛市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感染情况,为动员低危人群献血,确保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1年青岛市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7~2011年501 336人份血液不合格率为3.94%,ALT的阳性率是2.97%;HBsAg阳性率分别为0.30%;抗-HCV阳性率分别为0.22%;抗-HIV阳性率是0.097%;梅毒的阳性率是0.34%。各年份的不合格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严格按献血者健康标准对献血者进行征询和体检,加强无偿献血的快速筛查,严格血液筛查,巩固无偿献血者队伍,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9.
方根  张敏 《中国输血杂志》2013,26(3):166-168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播标志物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合格分布趋势,提出预防措施,减少不必要不合格血液的报废。方法对2003~2012年血液传播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LT、HBsAg呈下降趋势,抗-HCV前6年忽高忽低,呈不稳定趋势,近4年呈稳中有降的趋势;抗-HIV和抗-TP(前8年)呈稳中有降的趋势,抗-TP后2年成倍增加,不合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对献血人群献血前的健康评估、咨询,排除高危人群,降低ALT和抗-HIV、抗-TP的不合格率;加强对献血人群献血前的初筛工作,降低ALT、HBsAg的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东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的不合格结果,为提高血液筛查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共358080例为谳血前经HBsAg以及/或ALT初筛合洛的献血者衄蘅斯引伪啼查(包括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再对327761例常规筛查合格献血者应用核酸扩增技术(NAT)作进一步筛查。结果ALT初筛后ALT异常仍为首要不合格因素;HIV确证阳性率呈上升趋势;除抗.HIV不合格率外,其他不合格率随文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男性献血者的总不合格率、HBsAg不合格率以及抗-HIV不合格率高于女性,抗.HCV不合格率无性别差异,女性献血者抗-TP不合格率高于男性;18~25周岁献血者的总不合格率最低;NAT筛查共检出265例HBVDNA阳性献血者,HBVDNA阳性率为0.081%(265/327761)。结论制定适合的ALT初筛阈值,招募低危献血者,开展NAT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