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电致孔下表面活性剂促进吡罗昔康的经皮渗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利用表面活性剂的促渗作用,提高脂溶性药物通过电致孔形成的水性通道的经皮渗透量。方法 以吡罗昔康和不同浓度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溶液为供给液,进行电致孔;改变脉冲参数和聚山梨酯80的浓度,通过体外透皮实验,考察这些因素的影响。结果 当聚山梨酯80的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吡罗昔康在电致孔下经皮渗透速率明显提高,在最佳条件下,较被动扩散提高了近50倍,但随聚山梨酯80的浓度增加仅略有提高;当聚山梨酯80的浓度低于cmc时,吡罗昔康的渗透速率明显降低。结论 综合利用聚山梨酯80的促渗作用和电致孔时形成的水性通道,可以有效提高吡罗昔康的透皮量。  相似文献   

2.
炔雌醇醇质体凝胶的经皮渗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考察醇质体凝胶作为炔雌醇透皮给药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注入法制备炔雌醇醇质体,进而用卡波姆制备成凝胶,采用TK-6H型透皮扩散试验仪用人皮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以HPLC测定药物含量求算累积渗透量及稳态透皮速率,并测定药物在皮肤表皮和真皮中的滞留量。结果炔雌醇醇质体凝胶的经皮渗透速率(3.59μg·cm-2·h-1)是其水溶液的9.97倍,是体积分数为30%乙醇溶液的1.69倍,是凝胶制剂(含醇量30%)的1.45倍。24 h后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大小顺序为:醇质体凝胶>体积分数为30%乙醇溶液>凝胶>饱和水溶液。结论醇质体凝胶能提高炔雌醇的透皮速率,增加药物在皮肤内的滞留量。  相似文献   

3.
俞振伟  梁文权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4):3266-3269
目的:筛选用于痤疮等局部皮肤疾病治疗的隐丹参酮凝胶处方。方法:以卡波姆934L为基质,制备含不同种类和浓度促渗剂的隐丹参酮凝胶。以离体大鼠腹部皮肤为模型,采用单室透皮扩散池,40%聚乙二醇-400的生理盐水作为接受液,考察不同处方隐丹参酮凝胶的稳态经皮渗透速率和皮肤内药物滞留量,以皮肤内滞留量/经皮渗透速率比为指标,筛选最佳处方。结果:不同浓度的薄荷醇(MEN)对隐丹参酮经皮渗透速率促进效果为5%3%1%,对皮肤内滞留量的促进效果为5%≈3%1%;不同浓度的月桂氮酮(AZO)对隐丹参酮的促渗透效果为5%≈3%1%,对皮肤内滞留量的促进效果为5%3%≈1%;促渗剂混合使用与单独使用相比,在经皮渗透速率和皮肤内滞留量方面均未提高;5%AZO具有最大的皮肤内滞留量/经皮渗透速率比。结论:最佳处方为含5%AZO作为促渗剂的隐丹参酮凝胶处方。  相似文献   

4.
探索微针阵列作用下阿魏酸的透皮给药规律及对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采用改良Franz 扩散池法, 以大鼠腹皮为体外模型, 考察微针的长度、刺入力、滞留时间对阿魏酸透皮给药的影响规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魏酸的含量。大鼠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生理盐水, 腹部脱毛微针处理后给药, 二甲苯致炎, 鼠皮中伊文思蓝含量采用全自动酶标仪590 nm波长处比色, 测吸光度。微针阵列预处理与被动扩散比较显著增加阿魏酸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 并提高其经皮渗透速率(P <0.01), 药物的累积渗透量随着微针处理皮肤的刺入力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微针在皮肤中滞留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大, 不同长度微针对阿魏酸透皮均有促进作用, 但不随着针长的增加而增加。微针作用后, 阿魏酸对大鼠皮肤伊文思蓝含量的降低显著强于阿魏酸单独作用组。阿魏酸微针经皮给药, 透皮速率显著提高, 并且微针长度、所受力、在皮肤中滞留时间对阿魏酸的经皮渗透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非那甾胺醇质体的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考察醇质体作为非那甾胺经皮给药载体的渗透特性。方法分别采用注入法和薄膜分散法制备非那甾胺醇质体(ethosomes)和脂质体;用透射电镜观察所得醇质体和脂质体的形态;采用改良的TK-6A型Franz扩散池,用人皮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以HPLC测定一定时间点接受室中药物浓度,求算累积渗透量及稳态透皮速率,并测定药物在表皮层和真皮层中的滞留量。结果非那甾胺醇质体经皮渗透速率(134μg·cm-2·h-1)是其水饱和溶液的74倍,是脂质体的32倍,是30%乙醇溶液的26倍。24h时药物在皮肤中滞留量大小顺序为醇质体>30%乙醇溶液>脂质体>水饱和液。结论醇质体能显著促进脂溶性药物非那甾胺的经皮渗透,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蓄积,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的皮肤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6.
柔性纳米脂质体作为环孢素经皮渗透载体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柔性纳米脂质体对环孢素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体外经皮渗透实验技术,比较普通纳米脂质体、含有表面活性剂胆酸钠的柔性纳米脂质体以及胆酸钠胶团溶液对环孢素的经皮渗透促进作用。结果 将脂质体胶体溶液非封闭性应用于离体小鼠皮肤表面,柔性纳米脂质体促进药物穿透皮肤,8 h后皮肤药物的透过量为1.16μg·cm-2,24 h后透过量达到1.88 μg·cm-2,皮肤中药物残留量为(1.78±0.51)μg·cm-2。普通纳米脂质体阻止药物透过皮肤却滞留药物于皮肤中,24 h后残留量为(0.72±0.19)μg·cm-2。1%和40%胆酸钠溶液阻止药物进入皮肤。结论 柔性纳米脂质体具有促进药物经皮渗透而普通纳米脂质体具有滞留药物于皮肤中的作用,胆酸钠胶团阻止药物进入皮肤表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盐酸青藤碱(SNH)的经皮渗透性,并通过优化电致孔参数以达到对SNH最佳促渗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扩散池法研究SNH的经皮渗透性及电致孔的促渗作用,并通过小鼠在体试验进一步评估电致孔的促渗效果。结果 在稳态条件下,SNH在裸鼠去角质皮肤和全皮中的渗透速率分别为(385.81±12.88),(0.88±0.20) μg·cm-2·h-1,去角质皮肤中的渗透速率约为全皮中的438倍;渗透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SNH在角质层中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都比较低,分别为(70.82±9.63)×103 g·m-3和(3.07±1.52)×10-14 cm2·s-1;在优化的电致孔条件(电压72 V,时间60 min)下,SNH在小鼠皮肤中的24 h累积渗透量达到(10 008.39±1 961.57) μg·cm-2,稳态渗透速率达(456.01±51.26) μg·cm-2·h-1,与空白组相比分别提高了5.4倍和5.1倍,皮肤和肌肉中SNH的滞留量分别为空白组的2.0倍和1.5倍。结论 SNH在角质层中较低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是阻碍其经皮渗透的主要因素,电致孔可显著提高SNH的经皮渗透,并可以增加SNH在小鼠皮肤和肌肉中的滞留量。  相似文献   

8.
电穿孔技术促进盐酸丁卡因经皮渗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电穿孔技术对小分子离子型药物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 以盐酸丁卡因为小分子离子型模型药物,使用双室扩散池方法研究电穿孔对其在离体大鼠腹部皮肤经皮渗透的影响,并与被动扩散和离子导入进行比较。结果 外加电脉冲(方波脉冲,脉冲幅度为130 V,脉冲宽度为 0.4 s,脉冲率为40 pulses·min-1)后,盐酸丁卡因的渗透速率较被动扩散增加3.5倍以上,比离子导入(0.2 mA·cm-2,4 h)增加1倍以上;并且渗透速率随着脉冲数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电穿孔技术能明显地促进小分子离子型药物盐酸丁卡因的经皮渗透。  相似文献   

9.
秋水仙碱醇质体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秋水仙碱醇质体并考察醇质体作为秋水仙碱经皮给药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注入法制备秋水仙碱醇质体,紫外法测定其包封率,并以包封率为指标,利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TYJ-6A型透皮扩散实验仪,用小鼠腹部皮肤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比较不同给药形式对秋水仙碱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最佳处方为乙醇3.3mL,豆磷脂0.25g和秋水仙碱0.025g,用注入法注入4min即可,包封率达57.0%。秋水仙碱醇质体的经皮渗透速率(6.54μg·cm-2·h-1)是水溶液的5.59倍,是普通脂质体的3.14倍,是体积分数为30%乙醇溶液的1.24倍。10h后皮肤中药物的滞留量大小顺序为:醇质体>体积分数为30%乙醇溶液>普通脂质体>饱和水溶液。结论醇质体能提高秋水仙碱的透皮速率,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量。  相似文献   

10.
蛋白质和肽类药物的经皮吸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脉冲式经皮离子电渗治疗系统(TPIS)产生的离子电渗对蛋白质和肽类药物的皮肤渗透促进作用。方法:以胰岛素和加压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流电和脉冲直流电进行离子电渗试验。结果:肽和蛋白质分子的离 子电渗经皮传递,采用脉冲直流电比单纯直流电更有效。以加压素为例,在离体无毛鼠皮肤上,TPIS促进的皮肤累积渗透曲线呈二个相,速率曲线有四个阶段的特征;40min是TPIS多次应用的最佳持续时间,且不影响皮肤屏障 功能的可逆性。以胰岛素为例,在糖尿病家兔上,TPIS比皮下给药起效快,且血浓稳定。结论:离子电渗法可促进大 分子药物如胰岛素和加压素在动物完整皮肤的透皮吸收,并达到治疗所需的浓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电致孔条件下秦艽水提液体外透皮给药与体内透皮给药的最优电学参数并研究其相关性。 方法 采用双室扩散池,用电致孔导入仪产生多种电学参数条件,分别以离体和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进行秦艽药液电致孔条件下经皮渗透实验,以 HPLC 测定接收池中龙胆苦苷含量,确定最优的电学参数并考察其相关性。 结果 电致孔条件下秦艽水提液体外透皮给药的最优电学参数条件为脉冲电压 300 V 、脉冲时间 1.1 ms 、波形 SW 、脉冲频率 140 个 ·min-1 、脉冲数 300 个;体内透皮给药的最优电学参数条件为脉冲电压 300 V 、脉冲时间 1.2 ms 、波形 SW 、脉冲频率 140 个 ·min-1 、脉冲数 300 个,显示二者最优电学参数条件基本一致。 结论 电致孔条件下秦艽水提液体外透皮与体内透皮吸收之间相关性良好,故可利用体外实验研究药物的透皮规律,与此同时进行体内研究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为开发新型透皮给药系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柔性脂质体经小鼠皮肤给药的降血糖作用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胰岛素柔性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对正常小鼠经皮给药的降血糖效果。方法以逆相蒸发-探针式超声法制备胰岛素柔性脂质体,对其形态、大小和包封率进行测定;以0.60U·cm-2的剂量,将其非封闭性涂布于小鼠皮肤,用酶-苯酚法测定小鼠血糖,并与胰岛素普通脂质体、胰岛素溶液比较。结果胰岛素普通脂质体和柔性脂质体的粒径分别为(61.82±6.89),(74.O±7.65)nm,多分散性指数分别为(50.61±6.32)%,(14.62±4.01)%,包封率分别为(31.61±1.23)%,(35.35±3.49)%)n=3)。胰岛素柔性脂质体在1h内降糖百分率为(21.42±10.19)%,5h时达到(61.48士8.97)%,维持降糖时间18h。胰岛素普通脂质体和胰岛素溶液几乎没有降糖作用,与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当。结论柔性脂质体有较强的皮肤穿透作用,可能成为大分子药物经皮渗透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3.
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对丹参酮透皮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筛选丹参酮经皮给药制剂的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提高丹参酮的透皮扩散速率。方法:选用卡必醇和油酸为主的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进行丹参酮溶液和丹参酮亲水凝胶的透皮渗透。结果:使用卡必醇和油酸为主的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使在溶液和亲水凝胶中丹参酮的增渗倍数分别达到3.59和2.84。结论:卡必醇和油酸为主的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适用于丹参酮经皮给药制剂的研制。  相似文献   

14.
醇质体在经皮给药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一种新型经皮给药载体——醇质体进行综述研究分析.根据近10年国内外文献,总结醇质体的制备方法、性质、促透机制及应用进展.醇质体性质稳定,制备简单,包封率高,适用于各种性质的药物,与普通脂质体相比,显著提高了透皮速率,能传递药物至皮肤深层,增加药物在皮肤深层的滞留量.醇质体的制备工艺简单,可以包载各种类型的药物(包括水溶性、脂溶性、两亲性以及蛋白多肽类),并能达到较高的包封率.与普通脂质体相比,醇质体可以携带药物到达皮肤深层,并提高其经皮吸收速率;与传递体相比,醇质体更稳定;醇质体还可制成凝胶、贴剂、乳膏等方便临床用药的制剂,因而在局部用药和药物经皮吸收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青风藤电离巴布剂电致孔透皮给药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将青风藤在电致孔电离巴布剂条件下透皮给药.用房室模型法初步分析考察电致孔巴布剂透皮给药的药动学特点.方法 制备青风藤电离巴布剂,以所含青藤碱为检测指标.采用双室扩散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AIC法判断药动学房室模型.结果 青风藤电离巴布剂在电致孔条件下透皮给药符合线性乳突型单室开放模型,其模型参数K=0.056,Ka=0.232,体内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方程为C=2.884×(e-0.056t-e-0.232t);单纯被动扩散的模型参数K=0.058,Ka=0.149,体内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方程为C=2.512 ×(e-0.058t-e-0.149t).结论 可以用一级吸收、一级消除的线性乳突型单室开放模型分析青风藤电离巴布剂电致孔技术透皮给药的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电致孔技术与被动扩散比较,能够提高透皮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用微柱凝胶离心分离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的方法,建立胰岛素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了改良的薄膜分散法来制备胰岛素脂质体。使用Sephadex G-50填充凝胶离心微柱,分别使用去离子水及磷酸缓冲液作为洗脱液,分离载药脂质体和游离胰岛素后,经HPLC测定胰岛素浓度并计算包封率。结果通过洗脱曲线确定了洗脱方式,上样体积为600μL,使用去离子水洗脱5次(每次600μL)可将载药脂质体完全洗脱,再使用pH 7.4磷酸盐缓冲液洗脱6次可将其中的游离药物完全洗脱。实现了完全分离载药脂质体与外水相游离药物,经HPLC测定并计算得出3批胰岛素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36.03%。结论对于亲水性多肽药物脂质体,微柱离心可以实现有效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物的目的,结合HPLC测定其中胰岛素的含量,可以作为测定胰岛素脂质体包封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微柱凝胶离心分离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的方法,建立胰岛素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了改良的薄膜分散法来制备胰岛素脂质体。使用Sephadex G-50填充凝胶离心微柱,分别使用去离子水及磷酸缓冲液作为洗脱液,分离载药脂质体和游离胰岛素后,经HPLC测定胰岛素浓度并计算包封率。结果通过洗脱曲线确定了洗脱方式,上样体积为600μL,使用去离子水洗脱5次(每次600μL)可将载药脂质体完全洗脱,再使用pH 7.4磷酸盐缓冲液洗脱6次可将其中的游离药物完全洗脱。实现了完全分离载药脂质体与外水相游离药物,经HPLC测定并计算得出3批胰岛素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36.03%。结论对于亲水性多肽药物脂质体,微柱离心可以实现有效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物的目的,结合HPLC测定其中胰岛素的含量,可以作为测定胰岛素脂质体包封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仲博  张岭  张莉  王嘉欢  陈莉 《中草药》2012,43(1):70-73
目的制备麻黄碱壳聚糖修饰脂质体凝胶剂,考察其粒径分布、包封率及体外透皮特性。方法采用薄膜蒸发法制备麻黄碱脂质体混悬液,在麻黄碱脂质体混悬液中缓慢滴加pH值为5~6的0.35%壳聚糖溶液,制成麻黄碱壳聚糖修饰脂质体凝胶剂。激光粒度仪测定修饰脂质体的粒径分布,反透析法测定包封率,Franz扩散装置考察其体外透皮特性。结果麻黄碱壳聚糖修饰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在1 400~1 900 nm;平均包封率达(41±0.94)%;修饰脂质体中麻黄碱能缓慢透过大鼠皮肤,与普通剂型相比累积透过量随时间变化差异较明显,缓释效果显著。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性质稳定,药物包封率较高,定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药物透皮速率缓慢,释药稳定。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经皮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胰岛素经皮电渗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制备胰岛素释放电极,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用3P97程序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胰岛素经皮电渗给药后家兔血药浓度上升较快,约2 h达到高峰,但血药浓度上升的速度低于皮下注射胰岛素组,后者达到峰浓度的时间约为1.1 h。3个经皮电渗剂量组的吸收峰时及半衰期基本一致。经皮给药组在达到血药浓度高峰后迅速下降,其速度与皮下注射组相近。3个经皮给药剂量组的 cmax,AUC,CL/F(s)及V?/F 呈剂量依赖关系。胰岛素经皮电渗给药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模型为一室模型。结论 胰岛素经皮电渗较胰岛素皮下注射给药吸收速度慢,两种给药方法胰岛素的消除过程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