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缪希雍,字仲淳,明代江苏常熟县人。医学造诣深邃,临证经验丰富。关于吐血一证,缪氏立“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之三要法。此论对后世治疗血证有较大的影响。笔者谨按吐血三要法,试探析其义。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与止血是血证的两大治则。所谓行血,系指活血散血而言;所谓止血,系指固涩堵止而言。杨仁斋指出:“血随气行,气逆而上奔,则血不循于经络而涌吐矣”。缪氏从气逆血升是吐血的主要病机立论,认为:“直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  相似文献   

2.
明代医家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一书中,提出了治疗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此三法多为临床医者治疗血证所遵循,并奉为圭臬。然而,临证治血,有的用之辄验,有的用之罔效。其理何在?我们认为关键是治血三法尚不能统括出血病的一切治疗方法。所以,有必要对治血三法作一个初步评析,权衡利弊,使之更好地运用于临床。一、行血与止血缪氏治吐血第一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从条文来看,缪氏倡行血不宜止血论,意在因“血  相似文献   

3.
符坤  胡素敏 《江西中医药》2011,42(11):11-12
明代名医缪希雍将血证分为血虚、血热、血瘀三类,吐血一症为血证常见病症,亦是虚损主症之一,常见瘀、虚、热证候;并提出治疗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而不宜降火.  相似文献   

4.
缪仲淳治吐血三要法,其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吐血之来,愚见有只吐一二口而止者;有来势颇急倾碗盈盂而吐者;亦有始吐数口继而大吐者。故治法根据证情,针对病势,当以止血为第一要着。盖血止虽有宿瘀而尚徐可图治;若血出不止,则血竭气越,  相似文献   

5.
杏林亭     
带“三”的治法治气三法:即补气、降气调气、破气。治血三法:即血虚用补法,血淤用通法,血热用清法。治虚三本:指虚劳须从肺、脾、肾三脏着手治疗。治崩三法:即塞流、澄源、复旧。治吐血三诀: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  相似文献   

6.
张广丽  许华 《新中医》2007,39(10):71-72
《血证论》是清·唐容川所撰,其中提出血证用药宜忌,即:"汗吐攻和,为治杂病四大法,而失血之证,则有宜与不宜"。纵观全书,其遣方用药可归纳为四个原则:忌汗、禁吐、宜下慎下、主和。具体阐述如下。1忌汗失血之人,因肺之气阴两伤,导致卫气虚弱,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不可以常规汗法解表。一则吐血既伤阴血又伤水津,发汗必更伤肺津;二则吐血之人,气最难敛,发汗解表药乃辛散疏泄之品,用后气更难敛,往往血随气溢而吐血不止;  相似文献   

7.
清末医家唐宗海在《血证论》中以吐血为例,详阐血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则,认为止血之法,独取阳明,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若逆而上行,则血随气升,吐衄发作,故止血首当泻胃气,使胃气下行,气顺则血不逆,出血自止。他指出:“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塞气机……不可不急去之”强调以去瘀为止血要法。所谓宁血,是指血止  相似文献   

8.
韩一龙 《陕西中医》2007,28(7):932-933
唐宗海提出,汗、吐、攻、和,是治疗杂病的四大法,而于血证,则有宜有不宜.例如汗法,在血证是禁忌的.因为“脉潜气伏,斯血不升;发汗则气发泄.吐血之人,气最难敛,发泄不已,血随气溢,而不可遏,”所以不可漫用.即使见有表证,亦只能用和散方法,不得轻用麻桂羌活.  相似文献   

9.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 ,溢出脉管外 ,导致九窍、肌肤等部位出血的统称 ,是多种疾病过程中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如吐 (呕 )血、咳 (咯 )血、衄血、便血、尿血、紫癜、崩漏等均属血证范畴。血证的治则 ,前贤已有论述。元代医家葛可久主张急性出血证应以止血为要 ,并创制有十灰散。明代医家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 :“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 ,“二曰宜补肝不宜伐肝” ,“三曰宜降气不宜降火”。清代医家唐容川《血证论》提出治疗血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原则。笔者将血证分为急症期、缓和期、恢复期等三…  相似文献   

10.
吐血一症,首当止血。张锡纯遵《内经》之旨,紧抓胃气上逆这一基本病机,无论其证或虚或实,或凉或热,皆以降胃之品为主,如代赭石、半夏、大黄等,使气顺吐止,则血不致奔脱;同时善用收敛之品如龙骨、牡蛎、山茱萸等,以敛补胃中血管破裂之处,遂成止血之功。张氏通过降逆、收敛二法,急则治标;血止之后,又须防其瘀滞,化瘀生新为其治疗吐血的第二步,常用三七、血余炭等防止瘀血产生。止血活血后进一步辨寒热虚实,为治吐血之第三步。张氏"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滋阴清降汤""保元寒降汤"等治吐血方的方名,可以体现其通过辨寒热虚实以治其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张锡纯认为为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是类中风的发病主因。类中风有脑充血和脑贫血的不同,治疗上应坚守“衬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脑充血者治疗上重用牛膝引脑中血下行,佐以清肝、降胃、镇肝之品;脑贫血者治疗上重用黄芪以补气,当归以补血,使人体气血归于平和。  相似文献   

12.
余珊  章薇 《河南中医》2020,40(4):544-547
中医认为,小儿脑瘫病因病机为先天不足,肝肾亏虚;后天失养,气血虚弱。小儿脑瘫临床分为六型: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单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以及混合型。章薇教授认为,临床上治疗脑瘫要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采取个体化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疗效。症状以痉挛为主的脑瘫,多辨证为实证,治疗过程中常采用泻法。而表现为不随意运动,共济失调型,则多为虚证,故采用补法,在治疗过程中多选取补益脾胃的穴位配伍来协助治疗。章教授临床上对于小儿脑瘫患儿一般采用焦氏头针联合体针的方法治疗,并根据临床所表现的症状选取相应的配穴。章教授还认为,治疗小儿脑瘫,除了运用头针外,对患儿言语、肢体的训练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胡国华教授认为女子以肾气肾精为根,肝血为本,一旦出现元阴元阳亏虚,则导致脏腑、经脉、官窍失其滋养温煦,气机失畅。故绝经前后冲任虚衰、肾气阴精衰退、肝气郁滞是引发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根本原因。胡国华教授以肝肾为主,强调肾虚肝旺为本病主要病机,治以清肝益肾为主。故胡师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时主张"泻南""补北",即清肝火以疏肝解郁平心火,健脾胃培补后天以滋养先天之肾气肾精,同时滋补元阴以清肝心之热使心肾既济,脏腑功能协调,从而患者得以平稳度过围绝经期。更年清肝饮为胡师多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行之有效的经验方,其可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女性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精神情志、心血管等方面诸症。  相似文献   

14.
脾瘅的发生与五脏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有关,三焦气化功能统领五脏六腑,脾瘅发生之本为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三焦气化功能包含心、肺、脾、胃、肝、肾等的生理功能,单个脏腑或两个及以上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均可致脾瘅的发生。"三焦通,则左右内外上下皆通也。"脾瘅的论治应以改善三焦气化功能为主。若病因为心火亢盛,耗伤阴津,治疗应清心泻火,养阴生津;若病因为心阳气虚,血脉瘀阻,治疗应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若病因为脾失健运,则应根据不同阶段采取健脾运气、清热利湿、润燥养阴等治法。若病因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治疗应疏肝解郁,益气养阴。通过调节三焦气化功能,使五脏和,气血顺,津液布,通过调节各脏腑之异常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脾瘅可愈。  相似文献   

15.
仲景所论之郁证为广义的郁证,其包含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等多方面的壅滞、痞塞、蓄积、瘀结、失舒、失畅,为病机的概念。郁证由诸多因素造成,其非独为情志一端,外感六淫之邪气,饮食劳倦之所伤,脏腑气血津液之失常,或者失治误治等皆可导致郁证。《伤寒杂病论》描述的是一种滞而不通,结而不散的病理状态,其以气之升降出入失常为基础病机,气郁、血郁、水郁、火郁均蕴含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之内涵,气郁为诸郁之先,亦为诸郁之结果。仲景对郁证之症状描述,既包括病机的内涵,亦包含有症状之内涵,对郁证病位、性质和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既有对《黄帝内经》之发挥,又有对各种临床所见郁证之总结,主要表现为满、痹、着、结、痞等。  相似文献   

16.
介绍张小萍教授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的经验,在治疗上主张从6个方面论治:病证结合,中西合参;多方组合,配伍精当;善用对药,遣药得当;调畅气机,勿忘肝肺;久病入络,气血两调;补脾益胃,必先开胃。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张俊富教授治疗肝病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俊富教授善于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认为肝炎的病因为湿热疫毒深伏血分,病机为正虚邪留,病位在肝,累及脾胃、气血、阴阳。治疗原则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以调补肝脾肾、气血阴阳为主,祛邪以处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先。并举临证医案四则佐证。  相似文献   

18.
张志远老师认为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是慢性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升降失常、气运不达为主要病机,气滞、湿热是关键病理因素,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是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张志远认为胃病患者久病伤阳、伤阴、易致瘀,治疗上遵调理升降、健脾和胃之大法,同时针对兼夹病机提出疏泄郁气,和中养胃、寒热并用,疏补同开的治疗方法。张老师认为,慢性胃病反复发作,发作期与恢复期往往交替出现,故论治胃病谨遵治脾必知其欲升,治胃必知其欲降。张老师临证用药特点:寒热兼苦辛、缓肝兼益胃、清补不壅塞、甘润益胃阴、慎用攻下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张琪教授临床学习,总结其经验。结果:张琪教授认为正气亏虚是痹证发生的基本原因,扶正祛邪是治疗痹证的基本大法。常用方法有除湿通络、清热通络、活血通络、涤痰通络、虫药通络等。结论: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治疗痹证经验可资临床供鉴。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与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103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肝郁气滞证组35例,肝郁脾虚证组38例,脾胃虚弱证组30例,正常对照组10例。运用放射免疫同批测定血浆胃动素(MOT)、胆囊收缩素(CCK)和生长抑素(SS)水平。结果脾胃虚弱证组患者血浆MO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郁气滞证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个证型组间比较,脾胃虚弱证组MOT水平显著高于肝郁气滞证组(P〈0.01)和肝郁脾虚证组(P〈0.05)。3个证型组血浆S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其中肝郁气滞证组明显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和肝郁脾虚证组(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上述胃肠激素存在不同的变化。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与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