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考证历史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难经》中提出的"脾裹血"是"脾主统血"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基石。"脾裹血"既是人体解剖与形态结构的集合体,又是人体生理功能的表达体。基于上述特征,"脾裹血"可释义到现代医学脾脏功能上,即脾储藏血液、滤过血液等,也间接延伸到人体毛细血管对血液的调节效应上。中医学"脾裹血"指"脏""形""象"结合的生命活动功能单位;而现代医学的脾脏仅指一免疫、储血器官,其微观的生理功能效应不能涵盖宏观的中医"脾"与"脾裹血"及其演绎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2.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全身营养物质的源泉,与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脾胃论·卷上·脾胃盛衰论》曰:"欲人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人体疾病的发生都与脾胃衰弱有直接的联系,文章就脾与口唇的联系加以论述,为脾脏象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医脾脏实体初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古代有关人体脾脏的解剖记载、脾主要功能描述、脾字释义、人体气化等多方面,论证了中医脾是一个具有其解剖实体的脏器,包括现代医学的脾与胰。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对脏腑功能、病证描述等是以一定的人体解剖知识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本体技术构建脾脏象理论知识体系的方法。方法:以脾脏象理论相关古籍、中医权威辞书、高校教材等为本体构建素材。经脾脏象理论术语的初筛、合并、分类、复筛,确立领域概念1315个;以扎根理论为指导,采用人工知识抽取方法,构建脾脏象理论语义关系21 558条。利用本体构建工具protégé构建脾脏象理论知识图谱。结果:研制出基于脾脏象理论的52种语义关系;绘制出脾脏象理论生理体系、病理体系、诊疗体系、"脾主运化""脾主统血"等知识本体图谱,构建了脏象理论知识体系。结论:利用本体技术构建中医脾脏象理论体系,有助于脾脏象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本体可在中医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论中从五行归类出发,机械地将脾分属于四时季末十八日主时,没有真正阐明“脾不主时”的医学内容,这是其朴素哲学局限性的一个表现。与此相反,《素问》在同一篇中又有“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内经》根据自然界土地长养万物的特征,用类比的方法,阐述了脾胃主要功能——为全身脏腑组织、四肢百骸、经络皮毛运化和输送精微物质。就象自然界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地一样,人体生命活动的进行和维持,一刻也离不  相似文献   

6.
农耕文化孕育了崇尚土德的五行观。"土爰稼穑","吐生万物",为"万物之母",而脾主运化,其中"化物"和"灌四旁"的功能类比于土,故脾在五行属土。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是气和血,其来源于脾运化之水谷精微;生命的基本特征是升降出入,而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脾具坤静之德、乾健之运,颐养形神,故为五脏之本。  相似文献   

7.
动物脏器有益于人类相应脏器病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界中某些相似的物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叫做取类比象,同气相求。动物的内脏与人体内脏在形态、组织结构、功能等方面十分相似,当人体内脏功能发生疾病时,可以用相应的动物脏器来治疗,这就是同气相求。历代名中医常用的以肝治肝、以肾治肾、以髓补髓、以骨强骨的方法治疗某些疾病。《神农本草经》也有用马茎、狗阴茎、牛髓、牛胆、狗胆等动物脏器治病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崔艺馨  刘庚祥 《中医杂志》2011,52(11):904-906
比象思维是中医思维方式的核心,是一种以事物间象的相似性为类比的基础,万物普遍联系,其动态功能相同即可归为一象,从而推理出事物的全部特性和属性的思维方式。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就是观象、别象、比象的过程,履象之逻辑,依阴阳五行学说之理来推演脏腑之象、四诊之象、理法之象、方药之象的过程,这便是中医思维特色之所在。把握中医最本质的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思维,建立唯象中医学模型,方可为发扬中医科学性之道。  相似文献   

9.
通过"取类比象"重新认识人体阴阳之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类比象”是指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相类比 ,而得出不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 ,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一部分 ,是中医五行学说形成的基础。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为核心 ,通过“取象类比”将五脏、五色、五方、五味等联为一体 ,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来阐明五脏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变化。撇开五行学说 ,以五脏为中心 ,通过“取象类比” ,对五脏生理功能重新认识 ,会发现人体阴阳之根本非独肾也。人体五脏与自然界日、气、人、木、地之位置及功能有诸多相类似之处。心居于上属火 ,就像天上之太阳 ,骄阳四射 ;肺 ,五脏之中 ,惟其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整理、归纳2009—2013年有关脾虚或脾实相关证型的文献,对病位、病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5篇文献中呈逐年递增趋势,以胃肠道、内分泌和代谢、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为主,412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的变化可能与NEI网络,物质代谢,凝血因子与微循环,胰脏,线粒体对物质转运、能量转换和信号转导等整合调控对脾脏象的影响有关。结论:通过现代文献研究,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已纳入现代医学的研究序列,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脏象本质研究对中医的发展和提高临床疗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梳理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探讨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及其职能。一般博物馆的功能包括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同样是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包括中医药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鉴定,传承中医药历史、反映当代中医药科技、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旅游;素质教育;服务社会变革等。因此认为,中医药博物馆的职能重在面向全社会,承担其相应职能。  相似文献   

19.
方证相对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以间接致思的思维方式探求人体生理、病理及防病治病规律,开展方证研究也应遵循中医学的本原思维模式。方随证出,因证变化而药物组成变化是方证对应的一般规律,称之为“方证相对论”。方证对应理论体系是非线性的、多维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应体现当代医学最新成就。从中药分子水平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阐明方剂作用机理以求得方证的最佳对应和变化规律,应是方证研究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综述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与一些基因、多肽和神经系统等相关性,总结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研究对阐明针刺内在机制的贡献,最后在临床应用上展望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